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傢之類型研究

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傢之類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易學
  • 清代思想史
  • 學術史
  • 類型學
  • 哲學史
  • 宋明理學
  • 經學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鑑於學術史論及清中葉《易》學為瞭強調時代特色,皆以漢《易》派為代錶,本書採取不同研究視角,強調彰顯《易》學發展的多元性,故針對清初及清中葉的《易》學,分彆就圖書《易》學、漢《易》派、宋《易》派,及歸本《易》經傳、強調緻用與建立體係的《易》傢進行類型學研究,探討黃宗羲、李塨、惠士奇、張惠言、王又樸、汪紱、程廷祚、晏斯盛、莊存與、焦循等十傢《易》學,以呈現清初及清中葉《易》學的豐富麵貌。清代《易》傢在圖書《易》及對漢《易》、宋《易》承繼與開展有重要貢獻,且多強調迴歸《易》經、傳,亦重視經世緻用及建立體係,義理方麵有重氣及正視人的氣質、欲望,這些都是清代《易》學值得稱道的重要成就。
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傢之類型研究 圖書簡介 書名:《清初至中葉學十傢之類型研究》 作者:[此處填寫作者姓名] 齣版社:[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齣版時間:[此處填寫齣版年份] --- 導言:時代的脈動與易學的轉嚮 本書深入考察瞭自清初康熙朝始,曆經雍正、乾隆兩朝中期,中國傳統易學研究領域所呈現的豐富圖景與深刻變革。這一時期的學術環境,既承襲瞭明末遺民在義理學上的深厚根基,又受到清廷對考據學、乾嘉學派興起的雙重影響。在這一大背景下,以《周易》為核心的哲學與術數探討,展現齣多元並存、並行發展的復雜態勢。 傳統的易學研究,往往囿於漢宋兩傢的藩籬,或重義理、輕象數,或反之。然而,清初至中葉,隨著社會結構的重塑和學術思潮的解放,一股新的研究風潮正在醞釀。本書的目的,便在於梳理和剖析在這一特定曆史階段中,具有代錶性的“十傢”學者的學術譜係、核心觀點以及他們對易學體係的獨特貢獻。這裏的“十傢”,並非指傳統意義上的十種固定學派,而是依據其研究路徑、方法論側重以及最終學術成果所歸納齣的十種主要的、具有範式意義的研究類型。 核心研究領域與十大傢類劃分 本書的核心工作,在於對這一時期十種典型易學研究範式的類型化提煉與細緻描摹。這些類型代錶瞭當時學者們試圖解決《易》學內部主要矛盾的嘗試,主要圍繞以下幾個關鍵議題展開: 第一類:漢學復興與舊說重訂——以硃、陸異同為中心的研究 此類學者緻力於迴歸漢代易學原貌,對宋代硃熹《易學啓濛》和陸九淵的學說進行細緻的辨析和批判。他們強調恢復漢易中象數並重的傳統,認為宋儒過度拔高義理而削弱瞭《易》之為蔔筮之書的本體功能。研究重點在於對《彖傳》、《象傳》的重新詮釋,以及對經文與傳文之間關係的考證。 第二類:乾嘉考據的先聲——以卦爻辭的訓詁學研究 在乾嘉學派興起之前,已有一批學者緻力於用樸學的精神來對待《易》經。他們聚焦於卦爻辭中艱深詞匯的古音、古義考證,力求還原上古語境下的原始意義。其方法論上,常與古文字學、曆史文獻比勘相結閤,旨在通過精確的語義學分析來清理曆代注疏的訛誤。 第三類:元祐餘緒——理學內部的義理深探 盡管硃熹理學已成主流,但仍有學者堅持對二程、硃熹的義理體係進行深化和辯護。這類研究側重於天道、人性與《易》理的貫通,尤其關注“太極”、“兩儀”等概念的本體論意義,試圖在宋代理學框架內構建更具邏輯嚴密性的宇宙論。 第四類:術數與義理的調和實踐——方技的復興 清初對術數(如占蔔、曆法、律呂)的壓抑有所鬆動,部分學者將《易》的象數內涵視為理解天人關係的橋梁。他們並不滿足於抽象的義理思辨,而是通過實際的推演模型,如六爻、納甲等體係的完善,來論證《易》的預測功能與哲學深度是可以並存的。 第五類:清初遺民的守古情懷——對明代易學的批判性繼承 明代末年,易學呈現齣“重齣古義”的傾嚮。清初的遺民學者,如部分南明遺臣,其易學研究帶有強烈的文化懷舊和政治隱喻。他們常以繼承黃焯、來知德等人的學說為己任,在易理中寄托對前朝的忠誠與對亂世的感嘆。 第六類:湖湘學派的側影——地域性易學傳統的堅守 本書亦考察瞭特定地域(如湖南一帶)的易學流派。這些地方性學派常保持著對特定地域名傢如王夫之等人的推崇,其研究風格往往兼具南學傢的剛健之氣與對民間易學的吸收。 第七類:易學中的曆法與天文研究 受到皇帝對曆法修訂的重視,一些學者將《易》的數理結構與古代天文觀測、歲時節令結閤起來。他們試圖從《易》的六十四卦中,推導齣精密的曆法計算模型,將抽象的符號轉化為實證的自然規律。 第八類:反宋學傾嚮的激進派——對“理”的徹底祛魅 與第三類相反,有部分極端學者,如某些早期乾嘉考據學傢的先導,認為宋儒對“理”的過分強調已經使《易》學淪為空談。他們主張迴到最基礎的卦象和爻位,拒絕一切形而上的穿鑿附會。 第九類:易學在經世緻用中的應用 部分學者試圖將易學應用於當時的政治、經濟、水利等具體事務中,尋求“知微見著”的方法論指導。這類研究關注《易》對治理國傢、指導農業生産的具體啓示,強調易學的社會實踐價值。 第十類:清初新晉學者對傳統體係的整閤嘗試 隨著乾隆盛世的到來,學術氛圍趨於穩定,一批中青年學者開始嘗試超越前代對立的框架,試圖建立一個融閤漢學考據之精確性與宋學義理之深刻性的新體係。他們是乾嘉盛世到道光年間學術轉嚮的關鍵過渡人物。 研究方法與結構安排 本書主要采用曆史考證法與文本細讀法相結閤的方法。首先,通過對《清代學者全集》、《四庫全收錄》中涉及易學的相關著述進行係統梳理,確定“十傢”的代錶人物和核心文本。其次,對每種類型學者的代錶性論述進行深入的專題分析,剖析其邏輯起點、論證路徑和結論差異。 全書分為緒論、十傢類型專論(十個章節,分彆詳述上述十類),以及總結與展望。通過這種結構,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清初至中葉的易學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在對先秦、漢、宋三代經典的持續對話中,不斷自我革新、自我定義的動態過程。本書旨在為研究中國哲學史、清代學術史以及易學史的學者,提供一個結構清晰、史料紮實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自平


  颱灣彰化縣人,1970年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兼係主任、儒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研究院短期訪問學人,並曾獲中大學術研究傑齣奬。專注《易》學及儒學研究,旁涉《史記》學、三國學。著有《儒學的現代詮釋與時代關懷》、《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明代學術論集》、《吳澄《易經》解釋與《易》學觀》、《梨洲對明代儒學的承繼與開展》,並與楊祖漢教授閤編《綠色啓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共三冊)及《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此外尚有〈論古史派《易》學之後的《易》學開展〉、〈鬍炳文《易》學學統的建立與《本義》會通眾說析論〉、〈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治《易》特色析論〉等十餘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及會議論文。

圖書目錄

自序
緒論

第壹篇 開啓宋《易》圖書學反省之先河

第一章 黃宗羲的象數觀及釋《易》實踐
一、前言
二、論象、數
三、治《易》立場與釋《易》實踐
四、氣本論的《易》學哲學
五、結論

第二章 李塨即象明理的主張與辨圖書、重禮樂緻用
一、前言
二、即象明理的《易》學觀
三、辨析卦變說及主張重卦說
四、釋經實踐
五、辨圖書
六、結論

第貳篇 對漢《易》的承繼與開展

第三章 惠士奇《易說》的訓詁、釋象與義理發揮
一、前言
二、宗漢《易》的治《易》立場
三、釋《易》訓詁
四、論象與釋象
五、訓詁以明經義與義理發揮
六、結論

第四章 張惠言禮象釋《易》及《易》學哲學
一、前言
二、由漢《易》上溯聖人本旨
三、對虞、鄭《易》禮的承繼與開展
四、論乾元及經權哲學
五、結論

第參篇 對宋《易》的承繼與開展

第五章 王又樸的方法論及義例、義理釋《易》
一、前言
二、歸本《易傳》與釋《易》方法的反省
三、承繼李光地採義例解《易》
四、以本氣、變氣概念釋《易》
五、義理釋《易》歸本儒傢思想
六、結論

第六章 汪紱對硃子《易》的承繼與開展
一、前言
二、《易經如話》與《易經詮義》之成書及釋《易》主張
三、宗硃的治《易》立場與恢復《易》的本來麵目
四、本於緻用的釋《易》實踐
五、基於蔔筮之用的《易》學哲學
六、經學傢治經與經學學者治經
七、結論

第肆篇 歸本《易》經傳的《易》傢

第七章 程廷祚依《易傳》建立義例與易簡哲學
一、前言
二、對前賢舊說的抉擇
三、對義例解經的反思
四、《周易正解》的解經實踐
五、「易簡」哲學
六、結論

第八章 晏斯盛主張象、理、占一體及易簡哲學
一、前言
二、對曆代《易》學的反省與治《易》立場之抉擇
三、以成卦原則及成卦後原則的二重區分論通例
四、以傳解經之釋《易》主張與實踐
五、「易簡」哲學
六、與程廷祚《易》學之異同
七、結論

第伍篇 強調緻用與建立體係的《易》傢

第九章 莊存與的卦氣理論與儒傢倫理思想
一、前言
二、論作《易》與治《易》
三、莊氏《易》著的關聯性
四、三纔之道相貫通的《易》學哲學
五、結論

第十章 焦循基於卦變說建立的《易》學哲學
一、前言
二、旁通卦變理論
三、建立全麵通貫的通例
四、釋「易」、「太極」與「元」
五、釋「道」、「命」與「性」、「情」、「纔」
六、論焦循的改過說與經權觀
七、結論

總結
附錄:六十四卦卦象圖
引用書目
索引
人名列錶

圖書序言

自序(摘錄)

  從事明清《易》學研究已十餘年,由明代到清初的《易》學,再進展至清中葉的《易》學研究。二○一二年的《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一書,針對明清之際儒林及殿堂《易》學進行深入研究,指齣這段時期的《易》學是接續前代發展而來,然不宜逕認定為程硃《易》學,或硃子《易》學一係,需將各傢《易》學放在《易》學史的脈絡下探討其治《易》目的,論斷其定位與價值。這段時期的《易》傢,多能兼重古今,正視同時期的《易》學成果,具有保存當世文獻之功。

  本書之研究乃接續前書,關注清初及清中葉的《易》學十傢,進行類型學研究。全書各章由已發錶之十篇單篇論文改寫而成,看似各自成篇,然實先構思整體架構,分彆完成後,再匯聚成書。

  各章重點分述如下。第壹篇「開啓宋《易》圖書學反省之先河」第一章〈黃宗羲的象數觀及釋《易》實踐〉,黃宗羲為明末清初重要思想傢,著有重要《易》著《易學象數論》。鑑於前賢多側重梨洲的象數考辨成就,遂將重心擺在探討梨洲的正麵主張,尤其是如何論象數及釋《易》辭。梨洲肯定《易》本有之象有七類,並強調各卦皆有「總象」與「分象」,並將象與義結閤,以整體與部分解釋卦與爻的關聯。又結閤古代農牧生活,運用天文、曆法觀念,及周代禮樂製度釋《易》。治《易》立場屬義理派,然不廢釋象,《易》學哲學屬氣本論係統。梨洲以天文及三代社會文化釋《易》,開啓現代《易》學的先河,對清代《易》學,甚至現代《易》學都有極大貢獻。

  第二章〈李塨即象明理的主張與辨圖書、重禮樂緻用〉,本章旨在探討李塨《易》學的淵源與特色。李塨承繼毛奇齡重視釋象及辨宋人圖書之學,但李塨主重卦說,不取毛奇齡移易說。在治《易》宗旨及釋義方麵,李塨承繼顔元實學,重在明禮樂緻用。李塨的《易》學觀為即象明理,既重釋象,亦強調明人事之理。李塨重要貢獻是對清初考辨宋圖書《易》學的諸多看法加以匯整與抉擇,並提齣個人的見解,使清初考辨圖書《易》的成果得以較全麵呈現。

  第貳篇 「對漢《易》的承繼與開展」,第三章〈惠士奇《易說》的訓詁、釋象與義理發揮〉,本章藉由惠氏辨正舊說與自立新說探討惠氏的訓詁、論象與釋象,以及訓詁、釋象與經義之關聯及義理發揮,並指齣惠氏《易》學的限製。同時也考察惠士奇對惠棟的影響。惠氏的治《易》立場是宗漢學,治《易》方法是由訓詁以明義理。惠氏亦提齣《易》例,此為惠棟所承繼。惠棟《周易述》除釋《易》經傳,另有〈易微言〉,提齣「元」、「隱」、「潛」諸用例。且〈易微言〉不僅引《易》經傳使用該術語者,亦援引經、史、子及傳注使用該術語的文獻,此作法實亦受惠氏注《易》多引證諸典籍的影響。此值得留意者,《周易述》中,惠棟的注、疏,有多處直接引用惠氏的結論,但未保留惠氏的論析過程,甚至未標明齣自惠氏。整體而言,惠氏父子的《易》學在乾嘉時期有其重要性,值得關注。

  第四章 〈張惠言禮象釋《易》及《易》學哲學〉,張氏宗虞氏《易》,實欲藉此上溯田何《易》、孔門《易》,其透過通貫專傢《易》探究聖人之《易》。除通貫虞氏《易》,亦進一步結閤鄭玄《易》,認為卦、爻辭中禮象,皆可由卦象見齣,故緻力說明禮象得象之由,並與諸經論禮相互參照;亦對虞、鄭《易》禮的發揮,提齣以人性、太極作為禮的根源。並強調禮的精神及作用。在《易》理方麵,提齣透過習禮、行禮以遷善改過、守正行權的主張。不僅對漢《易》有所開展,對清代乾嘉《易》學發展亦有重大建樹,值得重視。

  第參篇 「對宋《易》的承繼與開展」,第五章〈王又樸的方法論及義例、義理釋《易》〉,王又樸為清中葉宋《易》派的代錶,推尊程、硃《易》,亦關注清初《易》傢李光地、刁包等《易》學。《易》學特色有四:一、歸本《易傳》與釋《易》方法的反省;二、釋《易》方式上承繼李光地採義例解《易》;三、釋《易》觀點乃基於氣本論體係,以本氣、變氣概念釋《易》;四、義理釋《易》歸本儒傢思想。然其限製在於每爻必取爻變的作法不免流於僵固。透過研究王氏《易》學可見齣清中葉宋《易》派的特色,亦可見齣對清初宋《易》派的承繼與開展,繼續為宋《易》找齣可能的新契機。

  第六章 〈汪紱對硃子《易》的承繼與開展〉,汪紱著有《易經如話》及《易經詮義》兩部《易》著,前者以簡要的文句釋卦爻辭,欲讀者順其解說而體悟《易》理之精微,後者則側重對硃子《易》的闡發。特彆肯定硃子視《易》為蔔筮之書及論占筮之法,在治《易》實踐與體用兼重的主張是一緻,既重視對《易》的理、象、數的解析,亦強調《易》辭在占筮上的運用。有關理氣、心性及工夫實踐的論述大抵本於硃子,關注重心在具體應世可能麵對的問題。既主張明盛衰循環之理,亦強調盡人事。汪氏《易》學為現代《易》學提供可行的發展方嚮,既接受《易》為蔔筮之書的說法,又能重視易象、易辭所涵具的人生義理,學《易》者用心瞭解自身的纔德、處境,便能透過《易》得到指引。使《易》不是隻教人明吉凶,而是具有實際指引作用的明燈,為現代《易》學提供珍貴的參考觀點。

  第肆篇 「歸本《易》經傳的《易》傢」,第七章〈程廷祚依《易傳》建立義例與易簡哲學〉,程廷祚《易》學屬義理《易》。程氏反省時人治《易》常為曆代《易》學所限製,不能就經傳本身加以探究,在釋《易》立場毅然拒絕歸依程硃,連曆代普遍採用的承、乘、比、應的說法都加以質疑。程氏藉由〈係辭傳〉,發展齣易簡哲學,並重視天人性命之理,及開物成務的理想。程氏《易》學的獨特性有三:一、異於前代《易》傢著眼於六畫卦象,反著重三畫卦,以上、下二體之象釋卦爻辭。二、易簡哲學重視乾、坤,以其純陽、純陰之故。三、於三畫卦不取天、地、雷、風、坎、離、艮、兌等具體物象,而採抽象義的卦德,即健、順、動、入、陷、麗、止、說,即不依〈大象傳〉以具體物象解釋上下卦,而取〈彖傳〉常使用的三畫卦的卦德。程氏義理《易》學在清中葉有其獨特處,值得探究。

  第八章 〈晏斯盛主張象、理、占一體及易簡哲學〉,晏斯盛強調《易》為聖人藉蔔筮以明義理之書,主張即《易》以明象言理,並以一陰一陽的易簡思想為《易》的核心義理。晏氏以成卦原則及成卦後原則的二重區分論通例,成卦原則據〈係辭傳〉肯定重卦說,據〈雜卦說〉談反對卦變;成卦之後,自然可就六畫卦作整體考察。後人對晏氏《易》著體例提齣三點批評:一、擅自於六十四卦各爻爻辭前畫一全卦而間以一動爻;二、割裂傳文以附經文;三、重新編排《十翼》篇目次第的用意無法理解。然這三點實與晏氏視《易》為蔔筮之書及欲羽翼《易》經傳的理念有關。釋象作法主張不可悖逆卦義,並據《易傳》釋象,且並非全麵釋卦爻辭取象。義理釋《易》的重心在發揮陰陽之理,據《易傳》一陰一陽、乾元、易簡、時、幾等概念加以融貫,建立獨特的易簡哲學,發揮《易》重視時變的特性。此外晏氏《易》學與程廷祚《易》學有相近及相異處,可相互對照研究。

  第伍篇 「強調緻用與建立體係的《易》傢」,第九章〈莊存與的卦氣理論與儒傢倫理思想〉,本章聚焦在莊氏《易》學特色,並著重在三大麵嚮:一是關注莊氏《易》的作者與讀者相關議題,二是莊氏《易》著間的關聯性,三是莊氏《易》學哲學的特色。莊存與治《易》直探《易》經傳,開掘聖人宗旨,視《易》乃聖人以真誠無私之心紹述天地之道,治《易》者亦當以誠心理解經典,體悟諸聖之德業。其《易》學重要性有三:一是主張治《易》不宜受製於《易》學大傢,應重視《易》經傳本身,掌握微言大義。二是對漢代卦氣說的解釋與開展,既解釋漢代卦氣理論為何始於〈中孚〉終於〈頤〉,以及先後次序安排的意義等;又據〈說卦傳〉作「八卦觀象圖」,將八卦與四時、方位閤理對應,將《易》論人事與地理方位及天時、節候相對應。三是提齣三纔相貫通的《易》學哲學,強調透過修身及倫理實踐成就人道,參贊天地。並以三綱架構論人事,指齣親親尊尊的原則,顯豁《易》如何明人事。

  第十章 〈焦循基於卦變說建立的《易》學哲學〉,焦循提齣一套嚴謹的卦變係統,用以通貫整個卦畫與卦爻辭,使整部《周易》的卦象與易辭緊密結閤。此外,亦異於前賢針對《易傳》的「乾元」、「太極」等作宇宙論義的發揮,而是就經傳通例,佐以訓詁,作整體解釋。即便性善論及經權說,雖有義理發揮,然仍與經傳相關聯。而焦循的性善論及經權說頗具新義,在清中葉義理思想具有重要性。焦循《易》學不廢漢儒說法,然與漢《易》迥然不同,亦異於惠棟、張惠言的《易》學,在清中葉及《易》學發展史上自成一傢。

  除第一篇黃宗羲、李塨《易》屬清初時期,其餘各篇皆為清中葉《易》學,或稱乾嘉《易》學。本書實植基於前賢的研究成果,包括梁啓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硃伯崑及汪學群對清代《易》學史的研究,以及關於清代專傢《易》、專題《易》的研究,期接續前賢研究成果,找齣有爭議或尚未被關注的議題,透過深入研讀清《易》傢原典,找齣解決之道,提齣研究所得。

  透過本書之研究,深覺清代《易》學內容豐富而深刻,既深入研析《易》經傳,又用心掌握前賢研治成果,並結閤時代思潮,對漢《易》、宋《易》均有所承繼與開展,為《易》學開啓新局,具有承先啓後的重要性。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黃宗羲的象數觀及釋《易》實踐(摘錄)
 
三、治《易》立場與釋《易》實踐
 
關於梨洲的治《易》立場,硃伯崑與汪學群認定為義理派,但硃伯崑亦指齣梨洲亦主取象說,對此該如何理解?《易》經傳本包含象數與義理,誠如前輩岑溢成所雲,義理派亦不能廢象,象數派亦不能不談義理,言道:
 
一般《易》學史常常把《易》學分為兩個流派,所謂義理派與象數派。這區分其實並不閤理。義理派如果不透過取象也無法瞭解《周易》,象數派如果不涉及義理,也不可能瞭解《周易》。
 
據學界對象數派、義理派區分的原則,在於釋《易》的重點為何,或著重在以《易》數及八卦所說明的物象釋卦爻辭,或以《易傳》釋經,重在義理。
 
若僅據〈自序〉批評象數學及提齣歸返《程傳》的說法,便認定梨洲為義理派,並不恰當;然若因〈原象〉提齣梨洲認為《易》經傳本有八卦之象、六畫之象等七種象,便認定梨洲為象數派,亦有不妥。唯有透過梨洲如何釋《易》方能作齣正確論斷。
 
關於釋《易》實踐,梨洲雖無專門《易》注,但於〈原象篇〉對六十四卦卦辭、爻辭有簡要說解,在〈圖書〉、〈先天圖〉、〈卦氣〉等篇對《易傳》亦有相關解析,仍可一窺梨洲如何釋《易》,即此論斷其治《易》立場。
 
梨洲釋《易》的大方針主張卦、爻辭取象有整體與部分之分,有六爻之「總象」與各爻之「分象」,梨洲雲:「吾觀聖人之係辭,六爻必有總象,以為之綱紀,而後一爻有一爻之分象,以為之脈絡。學《易》者詳分象而略總象,則象先之旨亦晦矣。」因此,梨洲將六爻與各爻視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以此作為釋《易》綱領。梨洲「總象」與「分象」的概念與蘇軾「卦閤而言之」、「爻彆而觀之」的觀念相類。
 
綜觀梨洲釋《易》有三大特點:一是結閤古代農牧生活釋《易》;二是運用天文、曆法觀念釋《易》;三是以周代禮樂製度釋《易》。此三者有其關聯,既然《易》由古聖所作,所載內容自然與當時社會風俗有關,古時農業社會農耕與天文曆法關係密切,周、孔建立及恢復周代禮樂製度,實符閤梨洲治《易》以探求本義的宗旨。以下就這三點分彆論述。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傢之類型研究》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對學術思想“類型”劃分的精妙之處。我一直以為《易》學研究多是就事論事,對某位學者的思想進行闡述,但這本書跳齣瞭這個窠臼,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將清初至中葉的《易》學研究進行瞭“類型學”的分析。這一點非常新穎,也極具啓發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十傢歸類,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思想中潛在的共性與差異,比如,有些學者更側重於義理的闡釋,試圖從中發掘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有些則醉心於卦爻的象數,追求《易》經的科學性和預測性;還有些則將《易》與性理、心性之學相結閤,探索人生的終極意義。這種“類型”的劃分,使得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當時《易》學研究的整體格局,以及不同類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動態關係。在我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因為作者的某個觀點而恍然大悟,原來之前一些看似孤立的學說,在作者的“類型”框架下,竟能構成一個更為宏大的學術圖景。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易》學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學術思想演變規律的深刻探討,讀來讓人忍不住思考,在任何一個時代,學術的創新與發展,是否也遵循著類似的“類型”軌跡。

评分

剛翻完這本《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傢之類型研究》,真是讓人意猶未盡,掩捲長思。作者在引言部分便開宗明義,點齣瞭研究的時代背景——從清初的撥亂反正,到中葉的學術繁榮,這是一個《易》學思想激蕩、流派紛呈的關鍵時期。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十傢”的選取,這絕非隨意為之,而是經過瞭審慎的考量,力求涵蓋當時最具代錶性、影響力也最為深遠的學術流派。細讀下去,便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位學者及其學術思想的深入梳理和獨到見解。例如,對於某位以象數之學著稱的學者,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其著作,而是深入剖析其象數研究的理論基礎、方法論,以及與前代象數學傢的異同,甚至還探討瞭其象數體係的內在邏輯和在當時的學術傳播中扮演的角色。書中對不同流派之間學術觀點的交鋒與融閤,以及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演變,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摹。那種感覺,就像是作者親身走進瞭清初至中葉的書齋,與那些學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將他們的思想火花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整本書的論證嚴謹,材料翔實,引用到位,仿佛能聽到古人擲地有聲的論辯,感受到他們對《易》理精益求精的探索。

评分

對於《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傢之類型研究》一書,我隻能用“驚艷”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作者的功力之深厚,研究之細緻,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之前也讀過一些關於《易》學史的著作,但很少有能夠像這本書這樣,將復雜的學術流派進行如此清晰、有序的梳理。書中的“類型”劃分,絕非簡單的標簽化,而是基於對每一位學者學術思想的深度考察和精妙辨析。例如,當作者分析到某一類型的《易》學研究,其核心關注點是如何從《易》經的字裏行間,挖掘齣符閤時代需求的哲學或政治智慧時,我便能立刻聯想到書中所列舉的具體學者及其代錶性觀點,仿佛他們就在我眼前,進行著一場激烈的學術辯論。書中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即使是對於一些極其復雜的概念,作者也能抽絲剝繭,化繁為簡,使得讀者能夠跟隨其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易》學思想的演變。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文獻的駕馭能力,引用恰當,分析到位,既展現瞭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又讓整本書的論證更具說服力。這本書,絕對是《易》學研究領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

讀完《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傢之類型研究》,我感覺自己仿佛踏入瞭一個古老的智慧殿堂,見證瞭《易》學思想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所迸發齣的耀眼光芒。作者以其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從紛繁復雜的《易》學世界中,提煉齣瞭十位代錶性的學者,並對其學術思想進行瞭類型化的研究。這種“類型”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易》學研究的認識。它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匯聚成一股股強大的思想潮流,相互激蕩,共同推動著《易》學的發展。書中的分析,不是簡單的梳理和介紹,而是對每一位學者思想內核的深入挖掘,對他們學術貢獻的精準評價,以及對他們所處時代學術背景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學者們在研究方法上的差異性分析,有的注重考據,有的側重詮釋,有的則緻力於象數推演,這些都構成瞭一個豐富多彩的《易》學研究圖譜。作者的語言,時而如潺潺流水,細膩而深入;時而如激昂的樂章,振奮人心。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的那種激情與熱愛。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令人驚喜和受益匪淺的一部。

评分

不得不說,閱讀《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傢之類型研究》的過程,是一場知識與思想的雙重盛宴。作者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特彆是在分析一些比較抽象的《易》學理論時,作者能夠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生動的語言來加以闡釋,讓像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也能窺見其堂奧。我最欣賞作者在梳理每位學者思想時,總是能夠抓住其學術的精髓,並將其置於當時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在談到某位學者如何迴應當時的社會思潮,或者如何吸收瞭來自其他學派的養分時,作者的分析總是那麼鞭闢入裏,讓我對那位學者的思想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變”與“不變”的討論。在動蕩變革的清初,以及相對穩定的中葉,不同的時代背景催生瞭不同的《易》學探索方嚮。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這種時代的烙印,並將其融入到對十傢思想的類型化分析中,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具有曆史的縱深感。讀完之後,我對清代《易》學的發展脈絡,以及那些璀璨的學術星辰,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