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以我的農藝的學曆和建築設計專業的背景,無論如何與中華傳統文化都不可能扯上邊,更何況公開談論廣博又晦澀的生命修養文化經典;即使自己因長年學習修養而已呈少食,但也還是個會偶爾齣門應緣不避諱酒肉穿腸的凡夫,所以自認為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更不敢公開與人談論佛道修養。隻是依持恩師 南懷瑾先生的囑咐,齣門協助大傢共同修學生命文化,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冒險在少數因緣一起學習的同學麵前,講述自己認為可以幫助大傢概略窺視傳統文化對生命修養的修學心得。這些在修習營七日學習期間片段講述所引用的經文,隻是個人的修學心得,所以我從來不敢站上廳堂講颱談論這些經典,深怕損人慧命,來生不得受教明師。
我不是齣傢的佛道專修行者,閱讀傳統文化經典隻是個人平時的喜好;所以常常是儒釋道雜各傢東讀西閱,看不明白就暫擱一邊,有些問題後來常常是在閱讀彆的經典時突然略有領會,迴頭再拿起,常慚笑自己太過愚昧。關於這般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的苦惱,亦曾特彆求教吾師,吾師開示說看不懂就跳過去;這一說法真解瞭我的心頭大疑結,從此閱讀速度更快速;尤其在大學堂學習的晚期,閱讀佛道經典更是歡喜自如。直到有一天,老師突然輕聲說要我迴頭再讀儒傢,我纔又讀起老師的《論語彆裁》,而更喜歡與戒慎;這也是我決定公開自己這些修養文化學習報告的第一篇就是《豈止是論語》的原因。其實,我自己更想公開的是以《莊子‧逍遙遊》為依準的《跟著莊子去逍遙》;在上海第一次見到老師,老師就對旁人說我是道傢來的;當然後來又說我本來就是和尚,再後來更說我是搞密宗的,辭世前更問學佛做甚麼,還好我沒有被老師和自己搞糊塗。但是也不希望因齣版道傢的逍遙遊而被人頤指神道魔怪;所以隻好先把《跟著莊子去逍遙》擺在後麵,等大傢習慣瞭我的佛佛道道言語,再行公開。事實上,要我去佛除道,正經八百的隻用儒傢講述我認識的中華傳統文化,我自認自己實在也講不齣甚麼可以讓大傢接受的道理,隻能希望繼續掩戶自修。
每年春鞦兩季在各地的七日修習營,是「時習堂農工技術實踐學院」的一般學習方式,當然也有少數老同學的佛境行腳參訪式學習。但因為初始麵對的同學大多數是初學者,所以隻能為大傢講解與生命修養的概括而基礎的總論,讓大傢全麵而快速的學習認識生命文化;隻是又得考慮日漸纍積增多的老同學,為避免他們重聽老調的乏味,即使老同學重聽幾遍,依其言行也覺得他們都不見理解。所以既是基礎課程,每次的修習營還是得從頭講起。
但是總不能要我像錄音機一樣,每次修習營都講同樣的課題,話講三次,我也會懷疑自己是有甚麼頑劣習氣。所以第二年起,遂開始在每一次修習營建構一個比較明顯的依準主題課程,藉以提高老學員的興趣;否則在七日修習營如果沒有老同學做樣版,協助與護持大傢的修習工作,也會讓我更辛苦。這一係列在各地修習營之「無處不 禪堂」的紀錄,也就日漸成為各有依準主題的修養文化之〈學而篇〉的基礎課程,也就因此雖有大同,也略顯小異,所以在編輯時,即酌情刪減,減少重復,免得煩擾日後的讀者。
學習修養重在生命道理因明的認知,因不明,理就不通,理不通,事則乖違,必會如同《楞嚴經》開示的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所以因明邏輯是每次修習營學習的必須課程,藉由儒釋道醫各傢的經文錶述生命智慧修證的因明學理,以期讓初學者容易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修養道理有個全麵概括而清晰的認識,方便自己的修持。當然,學習修養一切還是重在確實依法去實踐;不把兩條日漸衰敗的腿盤起來,每天靜坐幾炷香,終究佛還是佛,道還是道,儒還是儒,非但和自己不相乾,最後還落得成天拿根自己認為的佛尺到處量彆人的口頭禪伕。雖然盤腿打坐不是道,但是不盤腿打坐又如何是道,經過學習與修持,我也在疑惑;至少我自己在 南老師辭世前最後四年,有鎮日長坐禪堂的紀錄,與詳實的修習心得報告;雖然離道遙遠,但既然有緣和大傢在一起共同學習,隻好把這些經驗提供給大傢參考。
因此這一係列統稱「無處不 禪堂」之各有主題的心得報告,除瞭對修養道理因明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修養方法的實踐;所以也涉及許多修養基礎功法的詳細闡述,惟因恐讀者不深義理而依樣學習,導緻身心齣現異常現象,因不明好壞因果,而再行投醫用藥,或引用他傳謀私,害己誤人。因此書中關於修養功法的詳實細則,隻好略為刪除和隱去,若有真實興趣之正心誠意者,他日有緣,再行上山親自一起學習修證,個人當盡所能協助,絕不隱藏。隻是對存心抄襲並他傳的謀利者,就隻能拒之門外,時習堂隻是少眾的文化學習一方小隅,非公開對外經營單位,雖不分男女老少,身份高低,但也希望有資格再推薦他人一起來學習的同學能更謹慎自己的推薦心態,以保護時習堂顛簸建立的清淨修習環境。
如果這些修習營講記的公開,對於協助初學者釐清隱晦難明之修養道理的認知,可以有分毫參考與助益,日後當努力繼續整理曆次紀錄,希望將個人微小的修持認知無藏的奉告大傢,也做為自己繼續的行持。
山中七日修習營生命修養的學習與修持,每天四、五點清晨即起,摸黑踏月齣門,夜裏又摸黑踏月迴住宿旅店。每天學習靜坐六至九炷香,在早午餐後不宜盤腿的一個小時,我們總會學習認識與生命修養有關的文化經典;因修習營大多數是初學,所以不專學或執取一傢,因此更可以廣泛的學習;將來依各自前行努力程度,必能探尋一條適閤自己的修持入徑,隻要不偏不倚,依止先聖的傳述努力信解受持,相信各有閤適法緣,可以達到生命清淨的彼岸。
個人修學的經驗,認為修養生命的認知一切重在行持,我呈交給 南老師的報告,主要也是在記述自己修持的真實紀錄;如果不確實依法修持, 南老師說的還是 南老師的,諸聖先賢說的還是諸聖先賢的,我也還隻能是頑習未改的我,再大的本事依然隻是紅塵弄潮人。所以協助大傢紮實用功的學習生命的修持纔是我餘生的工作,相信這也是吾師賜名「農工技術實踐學院」的意旨。四年來我一直秉持如是宗旨,如是和大傢一起共同時習之;復將校名簡稱為「時習堂」,亦為此意。
惟因自設戒規,除瞭在時習堂,課程都在他方室外廊下或蔭涼樹下進行,所以每次修習營七日能上課的時間和空間,與課程多寡長短,就因空間而有差異,但也盡力協助大傢在一次七日的修習營對傳統文化的生命修養有個基礎與概括的認識。這些曆次修習營的報告內容,經整理每次約為十六至二十萬字,可以編輯齣如上下兩冊的《豈止是論語》,兩三日的老同學共修可以整理齣七至十萬字,如以《大學》為依準的《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因而將會陸續整理編輯齣以《維摩詰所說經》為依準《病從何來》,以《莊子》為依準的《跟著莊子去逍遙》,以四聖諦為依凖的《莊嚴與歡喜的死亡行履》,以《道德經》為依準的《恍兮惚兮在說啥》。這四年來,也算記錄瞭一些可以公開的學習內容;將來若能順利齣版,也釋懷外界指我將男女眾分開修習的戒規,讓大傢皆可以瞭解生命認知的隱晦,其實生命並沒有秘密或汙穢與高貴,皆是人心分彆;惟是有些生命現象隻適閤對男眾或對女眾分開說明。希望自己有能力繼續整理與編輯,配閤忠實的影像記錄,祈能將修習營對東方生命文化認知的學習與實踐之真實經驗公開與大傢一起分享,也做為個人繼續修學的心得報告。恩師業已關門辭世,這些報告也不曉得該交給誰批示瞭,隻好公開供養給有緣瀏覽的諸方人士,希望自己繼續效法持地菩薩,發願將自己的所有做為通往東方文生命修養要路津口上的沙土,並且自己擎負,協助平填,不使泥沙溺;如是相信,如是行持。
此修習營課程講述錄音的整編,因為涉及傳統經文與生命智慧科學,公開齣版,若有差錯,恐將損人慧命;因上課時間與環境影響,必須因應人地事物而權宜講解,故時有嬉笑怒罵文辭與作錶,而緻講述段落分岔或不完善,所以整理時隻得再三校正與增減,以免敘述錯置與失宜,惑亂讀者。但也力求保留講述時的方便措辭,以為略去修養的宗教性與過度的嚴肅性,但也盡量維持生命的嚴謹與自在。今日文字已然脫稿,雖無法再得恩師當麵斧正,惟因恩師常存心中,戒尺持身,所以字字斟酌,如履薄冰,恐有差池,獲罪果報,承擔不起。完稿後,更商請從事文字編輯專業的修習營老同學湘娟老友協助最後校正,特此緻謝。他日若是再得諸方讀者不吝指正,亦先此謝過,再版時定當更正。
說來慚愧,齣門與人共同修學忽忽已過三載有餘,若計纍次修習營講課記錄,理當可以整編齣版三十本講記,說瞭兩年要齣書,卻隻見完成三本《新管理學》,已經編好的《論語‧學而》之《豈止是論語》與《大學》前段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乃未成書,由於吾師明示必須自己整理,僅是修改修習營同學的修習心得就已經佔去我不少時間,自己已是退休之人,沒有過多助理可以協助工作,加上求人協助齣版這些傳統修養文化記述的睏難,以緻今日方纔可以齣版此《論語》開篇〈學而〉上下兩冊的修學講記,真是汗顔。日後若是因緣再不得有閤適他人協助語音速記,當藉助語音辨識軟件,加快整編,以期分享與有興趣認識生命修養的眾人,也算積纍來生還能再得明師繼續修學的資糧。
基於修習營同學的修習心得之《新管理學》學而係列齣版的接洽經驗,深知再花時間在大陸與齣版社商洽此涉及過多傳統佛道經文與圖像的「無處 不禪堂」係列的講述書籍,盡管頭低七分,也隻徒增奔勞,所以不得不在颱灣自行齣版。想起自己此生一路走來也真是顛簸,農學背景從事建築設計工作一開始已經被人百般歧視,如果不是後來因作業能力特異,很快博得諸多異常聲名,否則真是委屈。臨老濛恩師慈悲接引並長隨受教,今日又棄捨建築設計謀生職業,而受命齣門與人共同修學生命文化,而引用如此晦澀艱深的傳統佛道經文講述生命智慧道理與修持方法,已經引來更多誹議;況且又要齣版此修習營的修學講述,想來亦會引生更多阻力與頤指,所以在颱灣自行齣版乃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俟待他日各方機緣成熟,再行調整,相信當會示現恩師對此講述係列齣版的開示,這是我持續的修學報告,懇請老先生開示。
受業 登琨艷稽顙 於廟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