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禪語(三版)

公案禪語(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禪宗
  • 公案
  • 禪語
  • 佛教
  • 中國哲學
  • 心靈成長
  • 智慧
  • 頓悟
  • 傳統文化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禪宗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株難得的奇葩,公案禪語的錶達,其思路之玄妙、技巧之精鍊,已達齣神入化的境地。不過因為時空與情境的隔閡,有必要通過一定的疏解與闡釋,纔能掌握其中精義。

  本書第一部分為作者所選四十則重要公案,每一則都錶現瞭禪宗思想的某一特色,同時也代錶禪宗法統上的繼承脈絡。作者的解說,不僅化深奧為簡易,前後通讀,更可視為一部小型的禪宗思想史。第二部分為《無門關》一書的註解,該書在日本與《碧巖錄》齊名,在美國也有數種譯本,但在中土卻早已失傳。作者所作的《無門關》註解,無異是原璧歸趙,讓這部流落異鄉數百年之久的寶典,重現光華。
 
《禪語悟道:穿越時空的智慧啓示》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對特定宗教典籍的解讀,而是一場跨越曆史與文化藩籬的智慧之旅。我們試圖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審視那些古老而常新的哲學命題。全書圍繞“覺察”、“當下”與“本真”三大核心概念展開,通過對古代哲人、隱士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中智者言行的梳理與提煉,構建瞭一套係統而又靈活的思維框架。它旨在引導讀者跳齣既有的認知定勢,以一種更開闊、更具穿透力的視角去觀察世界、理解自我。 第一篇:覺察的藝術——重塑感知的邊界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感知常常被碎片化的噪音所淹沒,真正的“看”與“聽”已成為一種奢侈。本篇聚焦於如何恢復和深化我們的“覺察力”。 第一章 細微之察:日常中的隱秘景觀 本章探討瞭如何將日常生活的瑣碎轉化為深刻的體悟。我們不再將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宏大的事件上,而是深入到最微小的細節中去尋找規律與啓示。例如,通過觀察一片葉子的枯榮、一滴水的蒸發,來體察事物的無常與循環。此處藉鑒瞭古老的自然哲學思想,強調萬物之間微妙的聯係,以及個體與宏觀宇宙的共振。我們分析瞭認知心理學中關於“心流”的理論,並將其與古代關於“專一”的訓練方法進行對比,提齣一種在現代生活中實現高效專注的實踐路徑。 第二章 內觀的疆域:情緒的導航係統 覺察不僅僅是對外部世界的觀察,更是對內心活動的細膩捕捉。本章深入剖析瞭人類復雜的情緒係統,將其視為一種高效率的內部信息反饋機製,而非需要壓抑的障礙。我們通過對古代冥想傳統中對“心猿意馬”的描述進行現代化的闡釋,提供瞭識彆情緒源頭、解析思維模式的具體技術。重點在於,如何做到“不加評判地觀察”——即在情緒升起時,不去貼標簽,不去急於反應,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需要被理解的能量場。 第三章 語言的陷阱與超越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但往往也是局限的來源。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我們對概念和定義的依賴,探討瞭“意會”而非“言傳”的可能性。引用瞭古代關於“真言”與“俗語”的區分,探討瞭在溝通中,非語言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沉默、留白來達成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提齣,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於語言的縫隙之中,需要我們主動去“填補”和“體會”。 第二篇:當下的力量——時間維度的重構 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追求,使得人們普遍活在對過去的懊悔和對未來的焦慮之中。本篇緻力於將讀者的時間感拉迴到“此時此刻”,強調“當下”作為唯一真實存在的時空點的哲學價值。 第四章 鍾錶的僭越:綫性時間觀的解構 本章從物理學與哲學兩個層麵探討瞭人類對時間的綫性建構。我們分析瞭時間如何成為一種社會控製的工具,以及這種觀念如何導緻瞭“永遠不夠用”的心理睏境。通過引入循環時間觀以及“永恒的瞬間”的概念,引導讀者體驗到,在每一個“現在”中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和完整的意義。 第五章 行動即是存在:從“做”到“是”的轉變 當我們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正在進行的活動中時,時間似乎會停止流逝。本章聚焦於行動的質量,而非行動的結果。我們探討瞭如何將重復性的勞動轉化為一種修行,例如庖廚之藝、園藝勞作,乃至基礎的案頭工作。重點在於,如何通過全神貫注,使行為本身成為一種自足的目的,從而消除對結果的執著。 第六章 曆史的迴聲:過去與未來的交匯點 當下並非孤立存在,它承載著過去的經驗,並預示著未來的方嚮。本章探討瞭如何有意識地利用曆史的智慧,避免重蹈覆轍,同時也警惕過度沉溺於曆史的“完美版本”。我們強調,過去和未來都隻能在“當下”被有效地處理和整閤。這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要求我們在接受既有曆史的基礎上,勇敢地做齣“此時此地”的抉擇。 第三篇:本真的追尋——內在世界的重建與和諧 本篇的核心在於“迴歸本源”,即探尋那個不被社會角色、期望和外部評價所汙染的“真實自我”。 第七章 身份的剝離:麵具背後的素顔 每個人都佩戴著多重麵具——職業角色、傢庭責任、社會期望。本章提供瞭一套方法論,幫助讀者係統地審視和剝離這些被強加的或自我構建的“身份標簽”。通過質疑“我是誰”,我們開始接觸那個更基礎、更具韌性的存在核心。這涉及對自我敘事(Self-Narrative)的批判性反思。 第八章 欲望的煉金術:從匱乏到滿足 人類的痛苦往往源於無休止的欲望循環。本章深入剖析瞭現代社會製造的“匱乏感”,並將其與古老的關於“知足”的哲學思想進行對比。我們主張的並非苦行,而是一種“智慧的篩選”——區分什麼是真正的需求,什麼是被灌輸的渴望。通過對“足夠”的精確界定,實現內心的富足。 第九章 存在的交響:關係中的鏡鑒 本真並非孤立的成就,而是在與世界互動中得以體現。本章關注人際關係,強調衝突與差異並非對“本真”的威脅,而是映照我們自身盲點的鏡子。我們探討瞭如何在關係中保持清晰的自我界限,同時以全然的開放性去接納他者的存在。最終的目標是實現一種和諧共存的狀態——即“我”的真實性與“我們”的連接性並不矛盾,而是相互成就。 結語:行走在路上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一份“行動指南”。智慧的獲取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它要求我們不斷地進行自我校準。我們邀請讀者將書中的理念融入生活實踐,成為自己生命經驗的積極探索者與創造者。本書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思考,而非關於如何“閱讀”的理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怡


  浙江青田人,1939年生。國立颱灣師範大學中文係學士,文化大學哲學碩士,國傢文學博士。曾任文化大學哲學係及研究所主任,現任美國加州整體學研究所教授,專授《易經》、儒傢、道傢、禪宗及中國哲學史等課程。著有《禪與老莊》、《逍遙的莊子》、《中庸誠的哲學》、《哲學演講錄》、《公案禪語》、《中國哲學史話》、《中國哲學發展史》、《新譯老子解義》、《新譯莊子內篇解義》、《生命的轉化》等中文著作二十冊,並有《老子翻譯》、《禪心》、《中國哲學的術語》、《關心茶》、《易經與易德》等英文著作五冊。
 

圖書目錄

自 序
 
上篇 禪師與公案
第一則 達摩廓然   1
第二則 慧可覓心   5
第三則 僧璨懺罪   7
第四則 道信解脫   10
第五則 法融睹佛   12
第六則 天柱風月   16
第七則 慧能麵目   18
第八則 神會知解   22
第九則 南嶽不中   25
第十則 青原階級   28
第十一則 臥輪伎倆   30
第十二則 慧忠考驗   33
第十三則 馬祖四說   37
第十四則 石頭不失   40
第十五則 百丈野鴨   44
第十六則 大珠用功   47
第十七則 西堂鼓角   50
第十八則 大梅熟也   53
第十九則 南泉斬貓   55
第二十則 龐蘊江水   58
第二十一則 天皇問法   61
第二十二則 丹霞焚佛   63
第二十三則 藥山不為   65
第二十四則 趙州問道   68
第二十五則 長沙竿頭   72
第二十六則 溈山撥火   74
第二十七則 黃檗笠子   76
第二十八則 雲巖無情   79
第二十九則 龍潭吹燭   82
第三十則 仰山水平   84
第三十一則 香嚴赤貧   87
第三十二則 臨濟四喝   91
第三十三則 洞山過水   94
第三十四則 德山賜棒   97
第三十五則 曹山龍吟   99
第三十六則 雪峰成道   102
第三十七則 雲門三關   105
第三十八則 玄沙明珠   107
第三十九則 羅漢片石   110
第四十則 法眼重行   112
 
下篇 無門關
自 序   115
第一則 趙州狗子   117
第二則 百丈野狐   120
第三則 俱胝竪指   123
第四則 鬍子無須   127
第五則 香嚴上樹   128
第六則 世尊拈華   130
第七則 趙州洗鉢   132
第八則 奚仲造車   134
第九則 大通智勝   136
第十則 清稅孤貧   138
第十一則 州勘庵主   140
第十二則 巖喚主人   143
第十三則 德山托鉢   145
第十四則 南泉斬貓   149
第十五則 洞山三頓   150
第十六則 鍾聲七條   153
第十七則 國師三喚   155
第十八則 洞山三斤   157
第十九則 平常是道   159
第二十則 大力量人   160
第二十一則 雲門屎橛   162
第二十二則 迦葉剎竿   163
第二十三則 不思善惡   165
第二十四則 離卻語言   167
第二十五則 三座說法   169
第二十六則 二僧捲簾   171
第二十七則 不是心佛   173
第二十八則 久嚮龍潭   175
第二十九則 非風非幡   178
第三十則 即心即佛   180
第三十一則 趙州勘婆   181
第三十二則 外道問佛   183
第三十三則 非心非佛   185
第三十四則 智不是道   187
第三十五則 倩女離魂   188
第三十六則 路逢達道   190
第三十七則 庭前柏樹   191
第三十八則 牛過窗櫺   193
第三十九則 雲門話墮   196
第四十則 趯倒淨瓶   198
第四十一則 達磨安心   200
第四十二則 女子齣定   202
第四十三則 首山竹篦   205
第四十四則 芭蕉拄杖   207
第四十五則 他是阿誰   209
第四十六則 竿頭進步   210
第四十七則 兜率三關   212
第四十八則 乾峰一路   214
後 序   216

圖書序言

自序

  五年前,當筆者初授禪學,在第一堂課時,便和學生打趣的自編瞭一則公案:

  「吳怡與諸生談禪於華岡大恩館七樓(即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教室),適有某禪師路過,喝曰:『何方小子,敢在此說粗說細?』吳怡與諸生甘受棒喝,仍講學不輟。」

  如果按照禪宗不立文字的教條,留下瞭公案,已是多餘;更何況還要解說公案。可是站在學術的立場,禪宗在中國的哲學上,實在是一棵難得的奇葩。它思路的玄妙,錶達技巧的精鍊,都已臻於齣神入化的境地。像這種偉大的成就,我們如果不加以闡揚,任它掩沒於斷簡殘編中,流失於青燈木魚下,豈不辜負瞭列祖列宗的心血。所以盡管筆者不是禪門中人,但為瞭宣揚中國文化的遺産,卻顧不瞭吃有識之士的棒喝。

  來美之後,執教於法界佛教大學,又應幾位佛門朋友的要求,重授禪學公案一課。在為學生選擇參考書時,發現英文本的禪學公案,幾乎都是日本學者的翻譯和著作,他們所花的精力與工夫,雖然令人欽佩,但有時刻意的造作,卻未免走火而入瞭魔。譬如有一本題名為《單掌之音》(The Sound of One Hand)的公案書,作者在序言中強調該書初版時,曾引起日本禪學界極大的騷動,因為該書揭露瞭禪宗師徒之間問答的模式,無異於聯考洩瞭題,使得以後的禪師不知如何來考驗學生。言外之意,也就是該書的價值可以比美《碧巖錄》,和《無門關》。可是當筆者讀瞭幾則公案後,不禁大失所望,而且啼笑皆非。想不到日本禪學的公案,會演變到如此的地步!現在舉其中最重要的兩則來看:

  1.公案:單掌之音
  兩掌相拍有聲,而什麼是單掌之音?
  迴答:學生臉朝著禪師,擺正瞭姿勢,不發一言,隻嚮前伸齣一隻手。
  (按:接著有一個討論,禪師問瞭十八個有關單掌之音的問題,學生大半都是照前麵的姿勢,不發一聲。)

  2.公案:無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亦無?」
  趙州曰:「無。」
  迴答:學生挺直的坐在禪師麵前,用盡力量,大聲的喊:「無。」
  (按:接著也有一個討論,禪師問瞭十二個有關無的問題,學生的迴答大半都是大聲的喊「無」。)

  這種迴答的格式,就像模擬考試中作文的題解一樣。如果禪師麵對五十位僧徒問上麵的問題,可以想像得齣這五十位僧徒,將不假思索的,以同樣整齊的步伐,伸齣一隻手來,大聲喊「無」。真有點像納粹黨徒嚮希特勒的肖像緻敬一樣。試想這樣的禪學操典,豈不是一場鬧劇,還有什麼心性可證?禪機可言?

  我們正本清源來看,公案兩字本是指公府的案牘,禪宗藉用來指前代祖師與僧徒之間具有禪機的問答和故事;而公案之設,乃是藉這些問答和故事,以啓發後學者,使他們能超脫文字語言,去直接印心,而不緻走入歧途。誠如三教老人在《碧巖錄‧序》中所說:

  「嘗謂祖教之書,謂之公案者,倡於唐而盛於宋,其來尚矣,二字乃世界法中吏牘語,其用有三:麵壁功成,行腳事瞭,定槃之星難明,野狐之趣易墮,具眼為之勘辨,一嗬一喝,要見實誵,如老吏據獄讞罪,底裏悉見,情疑不遺,一也。其次則嶺南初來,西江未吸,亡羊之歧易泣,指海之針必南,悲心為之接引,一棒一痕,要令證悟,如廷尉執法,平反齣人於死,二也。又其次,則犯稼憂深,係驢事重,學奕之誌須專,染絲之色易悲,大善知識為之付囑,俾之心死蒲團,一動一參,如官府頒示條令,令人讀律知法,惡念纔生,鏇即寢滅,三也。」

  基於這種認識,筆者不顧淺漏,而有本書之作。其目的乃是嘗試從自選的四十則代錶性的公案中,去窺探禪師們傳心的旨趣。並就《無門關》一書,加以疏解,去發掘前賢們運用公案的態度。本來,公案是隻能參,不能解的。筆者解得愈多,自然也錯得愈多。但讀者從本書中不難看齣筆者自始至終在強調返觀自性,躬行實踐。所以讀者如果發現本書的錯解愈多,也就證明瞭讀者已在自傢心田內下瞭真參實證的工夫,這也正是筆者撰寫本書的最大期望。

吳怡 謹識
脫稿於民國六十八年元月十七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公案禪語(三版)》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盲區。我一直覺得自己在為人處世上,總是有一些固執和偏見,但又說不清具體是哪裏齣瞭問題。這本書裏的公案,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作者的解讀非常細膩,能夠深入到人性的根源,點齣我們常常忽略的細節。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覺察”的部分,它讓我開始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學會分辨哪些是真正的需求,哪些是虛妄的欲望。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一步步地清理內心的垃圾,讓心靈變得更加清澈。每次讀完,我都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仿佛卸下瞭沉重的負擔。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瞬間就能獲得什麼“頓悟”的神奇讀物,它更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你在日積月纍的閱讀中,悄然發生改變。我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希望提升自我認知,尋求內心成長的人。

评分

我最近讀瞭《公案禪語(三版)》,感覺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SPA。之前我對禪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麵,覺得它高高在上,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將那些古老的公案,用一種現代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並且穿插著一些非常精彩的開示,讓我在輕鬆閱讀的同時,也獲得瞭心靈的滋養。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放下”的那些章節,很多時候我們被生活中的各種執念所睏擾,而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教我們如何一點點地剝離這些不必要的包袱,找迴內心的自由。我常常在讀完一個公案後,會停下來,迴想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執著?然後,再對照作者的解讀,感覺豁然開朗。這本書不是那種需要你去硬記硬背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你的一位心靈夥伴,在你迷茫的時候,給你指引方嚮;在你焦慮的時候,給你帶來寜靜。它教會我用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

评分

拿到《公案禪語(三版)》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著作,但事實證明我錯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禪”味十足,卻又一點都不“禪”得讓人望而卻步。書中的公案故事,每一個都像一顆飽含水分的露珠,晶瑩剔透,又蘊含著生命的力量。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對公案的解讀,既有深度,又有廣度,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讓讀者産生共鳴。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心”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是外界的環境限製瞭我們,而這本書卻讓我們看到,真正束縛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的心。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走進瞭禪師的心靈花園,在花香彌漫中,感受到瞭智慧的洗禮。它教會我如何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起伏,如何從細微之處發現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淨化和升華。

评分

這本《公案禪語(三版)》真的讓我驚喜不已。我本來是對禪宗瞭解不深,隻是偶然在書店看到這本,名字很有吸引力,就買迴傢翻翻。沒想到,它就像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禪宗的智慧之海。書裏的公案故事,雖然簡短,但意味深長,讀完之後,常常會在腦海中迴響,引發我很多思考。有些公案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讓我對生活中的一些睏惑有瞭新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作者對公案的解讀非常獨到,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貼近人心的語言,將禪的智慧融入其中。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無常”的幾個公案,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坦然地麵對生命的變遷。這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對話,在不知不覺中,我的心似乎也變得更加平靜和明朗瞭。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生有所思考,想要尋找內心平靜的朋友們。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心靈的指南。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很感興趣,特彆是佛教的禪宗。《公案禪語(三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佳作。它沒有迴避禪宗的深邃與玄妙,但又以一種極為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齣來。書中的公案選擇都很經典,而且作者對這些公案的解讀,既保留瞭原有的韻味,又融入瞭現代的語境,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空”或者“無”的理論,而是落實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書中關於“當下”的闡釋,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待時間的方式,不再總是焦慮未來,也不總是沉湎過去,而是學會瞭真正地活在每一個當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既有古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讀起來非常舒服。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從中汲取智慧的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