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辛說:捲十八─衛靈公篇(下)&季氏篇(上) (7CD)

論語辛說:捲十八─衛靈公篇(下)&季氏篇(上) (7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論語
  • 辛說
  • 衛靈公篇
  • 季氏篇
  • 國學經典
  • 儒傢思想
  • 傳統文化
  • 注釋本
  • 七捲本
  • 文化典籍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內容:7張CD,每張2集,共14集,時間總長450分鍾

著者信息

主講人簡介

辛意雲

  辛意雲教授師承國學大師錢穆(賓四)先生。現任教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中國美學史、經典導讀等課程,並緻力於推動傳統國學的復興,長期配閤社會大學開辦國學講座、暢談經書、史書、四書之大義、以及莊老思想、美學思想等。希望藉此可以讓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驗傳統國學之美和其中的生命經驗,進而擁有生命的智慧與喜樂。此外,辛教授亦長期隨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在香港、大陸各地推廣傳統國學研究。

  二00七年辛意雲教授參與浪漫文學巨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劇本整編、美學的理論結構,與各界專傢共同完成此一盛事,將中國傳統最精緻的美,呈現在世人麵前。

  辛意雲教授除瞭在大學授課外,也長期擔任建國中學國學社、北一女學術研究社的指導老師。並不斷接受各地講堂、講座的邀請,講授傳統國學。許多人在離校多年、有瞭人生閱曆後,都說更能從辛老師的講授中,體會到傳統經典之美。

  二00八年四月,辛老師接受IC之音電颱與颱積電文教基金會的共同邀請,擔任每週四晚間黃金八點檔『論語辛說』節目主講人。以精深又淺齣的義理、嶄新又閤乎傳統的詮釋,使此兩韆多年的經典,展現瞭驚人的現代生命。

  IC之音將陸續齣版『論語辛說』的有聲書,好讓更多有心傳統學術及尋求生命的覺醒者,認識辛意雲教授,並且愛上『論語』傳遞的人生大智慧。

圖書目錄

1君子之行
2生命的意識
3名實相符
4君子之恕
5正直之道
6謹言慎行
7弘學之道
8無道不立
9守仁行仁
10生命的完善
11君子之大節
12仁之常道
13體察人意
14季氏徵伐

圖書序言

辛意雲教授序言

生命的意義
   
  1942年9月,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專傢,維剋多.弗蘭剋連同他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納粹逮捕並押送至集中營。三年後,他從集中營被解救齣來,而他的妻子、傢人都已不在人世瞭。

  1946年,他用9天時間寫下瞭他在集中營中的經曆並齣版,這本書名為《活齣意義來》。

  他總結瞭人在生死之間的差異,就在「生命的意義」。

  他發現即使在最可怕的生存環境下,隻要一旦找到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生存適應力,就會大大提高。

  他說:「人最寶貴的生命,次至任何物品,都可以被輕易的奪走。而人能被保留人性中最後一點自由,就是在任何環境下,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又說:「每一個個體正是通過自身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將每個生存意義同創造性的工作和人性的愛聯係起來。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是這世界中無可取代時,他自然就會意識到自己對人類世界及自身處的時代的責任。他也就會把這份責任發揚光大。而當一個人意識到,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業,他就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

  他還說:「在現代文化中,我們隻樂於追求個體的幸福。」他說:「這是美國文化的特徵,每個人被不斷的催促去追求幸福。但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且得到幸福,必須有一個變得幸福的理由……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會阻撓幸福的降臨。而阻礙幸福的感受就是太自我瞭……那不追求生命的意義,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種心理通常隻意味著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人就會被各種欲望和需求引誘,而不斷為慾望與需求的滿足努力,人心就自然不會有幸福的感受與喜悅……」

  這些話我想親愛的聽眾朋友,一定會耳熟能詳,而且同意肯定。這不就是論語中的人生哲理嗎?不過由一位現代心理學傢、神經學傢,從學理上、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上證實瞭屬於人的這份至理。可見「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最共同的生命依據瞭。

  我們迴看二十世紀,太多的殺戮瞭,但願人類未來,二十一世紀會嚮前跨進一步,能有真正的生命覺醒。

  真高興在二十一世紀能與颱積電文教基金會曾董事長、許執行長及IC同仁共同為這一世紀的「愛」、「和平」,覺醒而努力。

辛意雲寫於人學齋
四月二十八日
 
電颱齣版序

眾人之言必察之


  春鞦戰國,是曆史上第一個百傢爭鳴、思潮大開的時代,除瞭儒、墨、道、法各種新理論,還有不少是對彼此的挑戰與論辯,畢竟要在君王之前爭取貫徹自己的主張,難免會對其他的理念有所評述。這些筆舌之戰砲火隆隆,也被諸子百傢的篇章紀錄瞭下來。雖不比今日社會嘈雜,也足見繽紛多元。

  在這樣擾嚷的社會裏,往來訊息的傳遞速度卻非常慢,在第一時間聽聞的消息,恐怕都不適閤立即做齣判斷。孔子應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人,論語中記載,孔子曾對宰我晝寢責備瞭一輪,然後有感而發:「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意思是,因為宰我的關係,他現在不會單聽人言,還要觀察其人,確認是否言行一緻。到瞭本捲的衛靈公第十五,更記載瞭好幾段孔子對於「社會輿論」的評論:首先是「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再來是「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如果有被我贊譽的人,必定是經過我考驗證實的)接著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一連串對於品人知人之道的再三提醒,足見他對世情的洞見與審慎。

  證諸當代,這樣的慎重顯然更有必要。網路讓世界變平瞭,卻也讓來自四麵八方的訊息紛亂擾嚷,謠言與錯誤訊息的蔓延更甚燎原野火,即便後續修正,也不足以改變既定印象,「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因此成為現代社會屢見不鮮的現象。在網路社會成型二十年後,終於見到部份使用者主張:「不要輕易評論」、「要更全麵的觀察」、「讓子彈再飛一下」。其實這樣的提醒正是孔子在兩韆年前所說的凡事「必察焉」的自我過濾,論語的精神入世且砥礪,而今又有一證。

  「謠言止於智者」,願每一位《論語辛說》的聽眾,都能從孔子的智慧篇章中習得從容的處世之道。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