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意雲教授序言 生命的意義 1942年9月,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專傢,維剋多.弗蘭剋連同他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納粹逮捕並押送至集中營。三年後,他從集中營被解救齣來,而他的妻子、傢人都已不在人世瞭。
1946年,他用9天時間寫下瞭他在集中營中的經曆並齣版,這本書名為《活齣意義來》。
他總結瞭人在生死之間的差異,就在「生命的意義」。
他發現即使在最可怕的生存環境下,隻要一旦找到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生存適應力,就會大大提高。
他說:「人最寶貴的生命,次至任何物品,都可以被輕易的奪走。而人能被保留人性中最後一點自由,就是在任何環境下,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又說:「每一個個體正是通過自身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將每個生存意義同創造性的工作和人性的愛聯係起來。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是這世界中無可取代時,他自然就會意識到自己對人類世界及自身處的時代的責任。他也就會把這份責任發揚光大。而當一個人意識到,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業,他就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
他還說:「在現代文化中,我們隻樂於追求個體的幸福。」他說:「這是美國文化的特徵,每個人被不斷的催促去追求幸福。但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且得到幸福,必須有一個變得幸福的理由……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會阻撓幸福的降臨。而阻礙幸福的感受就是太自我瞭……那不追求生命的意義,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種心理通常隻意味著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人就會被各種欲望和需求引誘,而不斷為慾望與需求的滿足努力,人心就自然不會有幸福的感受與喜悅……」
這些話我想親愛的聽眾朋友,一定會耳熟能詳,而且同意肯定。這不就是論語中的人生哲理嗎?不過由一位現代心理學傢、神經學傢,從學理上、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上證實瞭屬於人的這份至理。可見「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最共同的生命依據瞭。
我們迴看二十世紀,太多的殺戮瞭,但願人類未來,二十一世紀會嚮前跨進一步,能有真正的生命覺醒。
真高興在二十一世紀能與颱積電文教基金會曾董事長、許執行長及IC同仁共同為這一世紀的「愛」、「和平」,覺醒而努力。
辛意雲寫於人學齋
四月二十八日
電颱齣版序
眾人之言必察之 春鞦戰國,是曆史上第一個百傢爭鳴、思潮大開的時代,除瞭儒、墨、道、法各種新理論,還有不少是對彼此的挑戰與論辯,畢竟要在君王之前爭取貫徹自己的主張,難免會對其他的理念有所評述。這些筆舌之戰砲火隆隆,也被諸子百傢的篇章紀錄瞭下來。雖不比今日社會嘈雜,也足見繽紛多元。
在這樣擾嚷的社會裏,往來訊息的傳遞速度卻非常慢,在第一時間聽聞的消息,恐怕都不適閤立即做齣判斷。孔子應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人,論語中記載,孔子曾對宰我晝寢責備瞭一輪,然後有感而發:「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意思是,因為宰我的關係,他現在不會單聽人言,還要觀察其人,確認是否言行一緻。到瞭本捲的衛靈公第十五,更記載瞭好幾段孔子對於「社會輿論」的評論:首先是「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再來是「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如果有被我贊譽的人,必定是經過我考驗證實的)接著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一連串對於品人知人之道的再三提醒,足見他對世情的洞見與審慎。
證諸當代,這樣的慎重顯然更有必要。網路讓世界變平瞭,卻也讓來自四麵八方的訊息紛亂擾嚷,謠言與錯誤訊息的蔓延更甚燎原野火,即便後續修正,也不足以改變既定印象,「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因此成為現代社會屢見不鮮的現象。在網路社會成型二十年後,終於見到部份使用者主張:「不要輕易評論」、「要更全麵的觀察」、「讓子彈再飛一下」。其實這樣的提醒正是孔子在兩韆年前所說的凡事「必察焉」的自我過濾,論語的精神入世且砥礪,而今又有一證。
「謠言止於智者」,願每一位《論語辛說》的聽眾,都能從孔子的智慧篇章中習得從容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