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哲學宗教篇

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哲學宗教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華經典
  • 哲學
  • 宗教
  • 文化
  • 曆史
  • 思想
  • 文庫
  • 導讀
  • 傳統文化
  • 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係列的書目,分係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瞭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齣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名人推薦

  推動文化的復興,我輩的使命是什麼?
  我以為,二十一世紀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選擇地重拾傳統道德與文化的時代。  ——饒宗頤

  書中的每一篇經典導讀,均是針對現代人對經典智慧的需求而寫成的,因此既具現代視野,亦契閤現代人的訴求。——李焯芬

  所謂「經典」,就是經曆瞭無數考驗,仍是大傢心悅誠服、可資指導言行的文字記載。泛觀博覽、精細研究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瞭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務(特彆是中華文化精神),於是知所選擇繼承、發揚光大。——陳耀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饒宗頤序: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   ii
陳耀南序:中華經典古,今人惠澤新   vi
李焯芬序:現代人為什麼要讀經典   x

易學
《周易》導讀
神奇的易經  周錫「韋復」   002

儒學
《禮記》導讀
今天,為什麼我們還要讀《禮記》?  劉誌輝   052
《孝經》導讀
在「孝」以外──《孝經》的現代詮釋  劉誌輝   076
《孔子傢語》導讀
聖人立體生命的彰顯  潘樹仁   094
《近思錄》導讀
宋儒的天道論與人道論  楊祖漢   110
《傳習錄》導讀
陽明學的傳世經典  吳震   138

佛經
《心經》導讀
空而不空的人生大智慧  淨因法師   150
《金剛經》導讀
無住生心  淨因法師   164
《佛説阿彌陀經》導讀
有信念的地方就有奇跡存在  淨因法師   178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導讀
心如工畫師,有願皆成就  淨因法師   192
《佛説無量壽經》導讀
善念善行,善作善成  淨因法師   202
《六祖壇經》導讀
迷悟一念間  淨因法師   216

雜類
《黃帝內經》導讀
天佑中華有中醫  蘇晶   234
《淮南鴻烈》導讀
宇宙人生係統的精微智慧  潘樹仁   246
《顔氏傢訓》導讀
辨時俗之謬,述立身之法,育通識之纔  李小傑   268
《圍爐夜話》導讀
帝製末期的秩序憂慮與省思──王永彬及其《圍爐夜話》  何淑宜   284

跋   306

圖書序言

饒宗頤序

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


  二十一世紀是我們國傢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中華文明再次展露瞭興盛的端倪。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纔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二○○一年,我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上預期,二十一世紀是我們國傢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而今,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對此更加充滿信心。

  現在都在說「中國夢」,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我的夢想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甚至在相當意義上說,民族的復興即是文化的復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的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盡管在近代以後中國飽經滄桑,但曆史輾轉至今,中華文明再次展露瞭興盛的端倪。

  推動文化的復興,我輩的使命是什麼?我以為,二十一世紀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選擇地重拾傳統道德與文化的時代,當此之時,應當重新塑造我們的「新經學」。我們的哲學史,由子學時代進入經學時代,經學幾乎貫徹瞭漢以後的整部曆史。但五四運動以來,把經學納入史學,隻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將經學的現實意義降到瞭最低。現在許多簡帛記錄紛紛齣土,過去自宋迄清的學人韆方百計求索夢想不到的東西,而今正如蘇軾所說「大韆在掌握」。我們應該如何善加運用,重新製訂新時代的「經學」,並以之為一把鑰匙,開啓和光大傳統文化的寶藏?長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經書凝結著我們民族文化之精華,是國民思維模式、知識涵蘊的基礎,是先哲道德關懷與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不廢江河的論著。重新認識經書的價值,在當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甚至說,這應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立足點。

  「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為它講的是常道,樹立起真理標準,去衡量行事的正確與否,取古典的精華,用篤實的科學理解,使人的生活與自然相協調,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臻於和諧的境界。經的內容,不講空頭支票式的人類學,而是實際受用有長遠教育意義的人智學。

  「經」對現代社會依然很有積極作用。漢人比《五經》為五常,《漢書‧藝文誌》更把《樂》列在前茅,樂以緻和,所謂「保閤太和」,「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體現瞭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講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互相敬重、圑結羣眾、促進文明的總原則。在科技發達、社會巨變的時代,如何不使人淪為物質的俘虜,如何走齣價值觀的迷陣,求索古人的智慧,應能收獲不少有益啓示。

  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正是發軔於對古典的重新發掘與認識,通過對古代文明的研究,為人類知識帶來極大的啓迪,從而刷新人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中國近半世紀以來地下齣土文物的總和,比較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考古所得的成績,可相匹敵。令人感覺到有另外一個地下的中國──一個在文化上鮮活而又厚重的古國。對此,我們不是要照單全收,而應推陳齣新,與現代接軌,把前人保留在曆史記憶中的生命點滴和寶貴經曆的膏腴,給予新的詮釋。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好友法國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說,他很後悔花瞭太多精力於佛學,他發覺中國文學資産的豐富,世界上罕有可與倫比。現在是科技引領的時代,但人文科學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羨林先生,生前倡導他的天人閤一觀。以我的淺陋,很想為季老的學說增加一小小腳注。我認為「天人閤一」不妨說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損人的原則齣發,並以此為歸宿。當今時代,「人」的學問比「物」的學問更關鍵,也更費思量。

  作為一個中國人,自大與自貶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復興,沒有「自覺」「自尊」「自信」這三個基點立不住,沒有「求是」「求真」「求正」這三大曆程上不去。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纔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鄭煒明博士整理
載《人民日報》二○一三年七月五日五版

陳耀南序

中華經典古,今人惠澤新


  現在,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日新月異、奇妙無比瞭,還讀什麼「經典」──尤其是中國的經典?

  是的,近代中國的學術文化,比起西方先進,錶現瞭若乾方麵的落後;不過,有史以來,中國也曾有不少超前──而且,無可否認,有些還具備普世價值,可說萬古常新。誰說中國人不能「窮、變、通、久」,「貞下起元」,再開新路?

  中國是如此廣土眾民,曆史持續而悠久,影響深遠而重大──所謂「文化」「文明」「開物成務」「興神物以前民用」……所謂「誌道、據德、依仁、遊藝」,「知命守義」,「忠恕」……所謂「有無相生」「正反相成」「緻虛守靜」「見素抱樸」等等齣於華夏哲人,以至初興於天竺而發揚光大於中土高士的「五蘊皆空」「慈悲喜捨」,減除因生死人我差彆而緻的大苦大痛,種種現代更覺迫切珍貴的智慧理念,就是齣於或者持久普及於中國經典。對這一切,我們怎可視而不見、習而不察、有而不珍?今日今時,鳳凰火浴,重新振起,騰飛世界,造福人類,豈不是有心人之所同盼、有目人之所共睹?

  更何沉,即使「普世市場」之類意義暫且不談,「中文」「中國」,對我們來說,畢竟是水之有源、木之有本,誰可以──怎可以──真的斬斷?

  所以,中華文化經典,不可不愛護、學習,不可不繼承、推廣!

  所謂「經典」,就是經曆瞭無數考驗,仍是大傢心悅誠服、可資指導言行的文字記載。泛觀博覽、精細研究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瞭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務(特彆是中華文化精神),於是知所選擇繼承、發揚光大;並且,目染耳濡,用語行文,我們提升瞭吸收與錶達能力,增加瞭智慧與樂趣──這些,我們可以從三方麵再加闡發:

  首先,「天地之大德曰生」──「德」者,性能、作用──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能理性自覺地、不懈追求幸福地生存與進步。為此,物質與精神各方麵的生活質素就得以繼續提升,錶現為器材技藝、經濟政治、法律道德、哲學宗教等等,由外在而內心的種種文化現象與成績,而紀錄於人類特有的文字,集結、精選,就成為「經典」,此其一。

  其次,在文化的纍積與發展中,人們研究、發現、掌握多變現象背後不變(起碼是相對穩定)的道理規律,於是執簡馭繁,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諸如:友愛親情之可珍、鬥爭仇恨之可懼、良辰好景之可幸與可喜、天道命運之可信或可疑。諸如此類,是否「太陽之下無新事」?是否不管如何,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此其二。

  第三:「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明朝學者陳第的專業心得也好,希伯來古代智慧「巴彆塔」典故的喻示也好,人類語文的演化與分歧,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不過,人又有神奇的學習與溝通能力,透過翻譯和解說,古與今,中與外,隔膜就得以消除,文化就得以交流、承繼。特彆是我們的漢字中文,「金入洪爐不厭頻」,經過百多年來嚴苛的懷疑、輕衊、考驗、批評,它難得的精簡與穩定特質,與口頭漢語適切配閤的優點,理應更受珍視。透過視野的擴大與適當的更新,認真而閤時的譯解,文、史、哲、教種種範疇的華夏經典,垂世行遠,光大發揚,就在於今日!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數載有成,業績彪炳,現在把「文庫」中五十種書的導讀閤編為一集,以利參考、觀覽,就如從上古到近世《七略‧六藝誌》《隋書‧經籍誌》《四庫提要》的貢獻與功能,實在是嘉惠士林、功在社會。筆者有附驥之榮,謹緻蕪辭,誠為之賀!

陳耀南於悉尼
二○一六年五月三十日

李焯芬序

現代人為什麼要讀經典


  英國牛津大學有位曆史學傢,名叫湯因比(Arnold Toynbee,一八八九-一九七五)。他著作等身,代錶作是十二捲的《曆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書中深入分析瞭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學界一般認為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曆史學傢。上世紀七十年代,湯因比在他晚年的一些著作和訪談中,不時談到他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一些預測和憂慮。他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礎上,預見到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科技不斷進步,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人會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自私,物質慾望不斷膨脹。這將對地球的自然資源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而人與人之間、族羣與族羣之間的衝突亦越來越尖銳。從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湯因比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需要重新審視並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特彆是儒傢思想與大乘佛教。

  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溫湯因比的這些預言,不無感觸。過去的教育,既重視知識的傳播,亦同時重視人的教育,特彆是品德的熏陶。今天的教育,基本上以知識教育為主導。知識的不斷膨脹,造成瞭越來越多的新科目,以及永遠也教不完的新課程。展望將來,網絡教育(e-learning; mobile learning)的比例會越來越重。同學們忙於低頭看他們的手機或i-pad,從中汲取他們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或訊息。君不見:一傢人外齣吃頓飯,各人在飯桌上往往忙於看自己的手機,閑話傢常式的分享明顯減少瞭。不少教育界的同工對如何在網絡時代推行德育(或人的教育)感到睏惑。這不啻是湯因比所預見的現代人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人與人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離的現象。湯因比的命題是現代人如何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取得更閤理的平衡。從現代教育的角度看,則是如何在知識教育與人的教育之間取得更閤理的平衡。

  湯因比認為人類社會要持續發展,就必須處理好這些失衡的現象。而儒傢思想和大乘佛教正可以幫助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取得更均衡、更和諧的發展;從而讓現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稱意、更自在。我們迴顧中古時代的歐洲,文藝復興讓當時的歐洲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思想更開放和活躍,因而成就瞭後來的工業革命、科技不斷進步和強大的歐洲。正如饒宗頤教授所指齣的,促進歐洲文藝復興的正是歐洲人對重新研讀古希臘、羅馬經典的興趣和熱潮。歐洲人從經典中得到瞭無窮智慧以及發展的動力。

  就在這個有趣的曆史時刻,基於齣版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會承擔,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齣版瞭一套五十本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並把每本的導讀抽齣、結集成為這套名為《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的集子,作為閱讀經典的入門書。書中的每一篇經典導讀,均是針對現代人對經典智慧的需求而寫成的,因此既具現代視野,亦契閤現代人的需要。

  湯因比預見瞭中華經典智慧對社會的價值。從個人的角度看,中華經典智慧亦能幫助現代人更好地麵對社會的種種壓力,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從而讓大傢生活得更稱意、更自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競爭比以前更激烈,生活和工作壓力比以前更大。單以香港為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隻有二三韆大學生。今天香港大學生逾十萬。不但畢業後找工作比從前難,連升職亦比從前難。我們的許多大學畢業生,很少有下午五點鍾下班的;經常是傍晚七點或更晚纔能下班。有人迴傢以後還要用手機或電腦繼續工作。中華經典中有不少人生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坦然地應付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更善巧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幫助我們走上事業成功的坦途,同時獲得彆人的尊敬、衷誠閤作和支持。換句語說,研習中華經典,可以補現代知識教育的不足,讓我們除瞭現代專業知識之外,還具有人生智慧,懂得待人接物,事業上更成功,生活得更幸福快樂。
中華經典智慧,無論是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抑或是對個人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巨大的價值和意義。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 李焯芬
二○一六年六月

圖書試讀

《傳習錄》導讀
陽明學的傳世經典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震
(節錄)
 
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有許多傳誦不絕的思想經典,如《論語》《孟子》都是大傢耳熟能詳的,而《傳習錄》也無疑是儒學史上的一部重要經典,十六世紀王陽明(一四七二-一五二九)的心學思想(又稱「陽明學」)便凝縮在這部經典當中。其中含有王陽明經由整個生命體驗而創發的豐富且重要的哲學智慧,例如陽明學的標誌性口號──「緻良知」便是王陽明「從百死韆難中得來」的而不是從書齋的經驗知識中歸納齣來的,而「緻良知」與「心即理」「知行閤一」「萬物一體」等觀點不僅是陽明學的智慧結晶、重要理論,而且業已構成儒學傳統中最富代錶性的內容之一。
       
也正由此,閱讀《傳習錄》既是瞭解王陽明心理學論,同時也是瞭解儒傢思想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途徑,當然也是我們今天提倡重讀儒傢經典、重訪儒學傳統的一項重要議題。
 
一、陽明學乃是儒學史上的一大理論高峰
 
在宋代以來中國近世儒學史上,陽明學與十二世紀硃熹(一一三○-一二○○)開創的硃子學並列,形成硃熹理學與陽明心學的兩大理論高峰,共同構建瞭孔孟以來第二期儒學運動,史稱宋明道學或宋明「新儒學」(Neo-Confucianism)。如果說兩者同樣作為儒學理論,因而在儒傢價值觀等根本問題上秉持著相同的信仰及其追求,那麼在如何成就自己德性的具體問題上,心學與理學所設定的方法路徑卻顯齣重大差異。
 
大緻説來,硃熹理學設定世界是由理氣所構成的,理既是物質世界的所以然之故,同時又是人文世界的所當然之則,它代錶整個世界的價值、秩序及規範,而氣則是一切存在的物質性基礎,人生亦不免受理氣兩重性的影響。因此,一方麵理在心中、心具眾理,心具有統閤性情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之所以可能的依據則是心中之理;但是另一方麵,人心乃至人性又是稟受陰陽兩氣而生,不僅構成人性中的氣質成分,而且也是人心之能知覺的基礎,故人又非常容易受到氣質蠢動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容易被物質利慾所牽引,從而導緻人心或人性偏離正軌、迷失方嚮。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