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韓國儒學
  • 當代儒學
  • 儒學論爭
  • 中韓文化
  • 思想史
  • 學術研究
  • 儒傢思想
  • 文化比較
  • 哲學史
  • 東亞儒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對韓國朝鮮朝(1392-1910)的儒學作係統性研究,以問題的論爭為主,討論多位著名儒者的思想。包括朝鮮朝前期的鄭三峰、李退溪、李栗榖,及朝鮮陽明學唯一大傢鄭霞榖;對後期的蘆沙學派、寒洲學派、華西學派也以田艮齋的評論為綫索,對各學派的觀點作概括性的討論,凸顯齣各學派的特徵及朝鮮朝主理與主氣兩派的不同。書中主要採用當代新儒學對宋明儒學義理分析及分係的詮釋觀點,又融入康德的道德哲學中的重要觀點。並藉由對韓國朝鮮朝儒學的主理、主氣兩派的觀點的分析,提齣作者對硃子思想的特彆看法,希望提齣對硃子思想較為順當的詮釋。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內容涵蓋瞭當代哲學、文化研究、社會思潮等多個領域,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這一主題。 --- 《現代性睏境與文化重塑:跨學科視野下的思潮探析》 本書導言: 在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上,人類社會正經曆著一場深刻而復雜的轉型。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後工業時代的到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體係乃至世界觀。傳統的知識框架在麵對新齣現的倫理睏境、生態危機與社會斷裂時,顯得力不從心。本書匯集瞭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對這一“現代性睏境”的深度反思與前瞻性探索。我們拒絕將問題局限於單一的理論領域,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對話平颱,審視當下思潮的內在張力與未來走嚮。 第一部分:知識結構的解構與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當代知識論領域的核心議題:知識的權威性、知識生産的權力結構以及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 一、後結構主義的遺産與當代語境的修正: 本書首先追溯瞭福柯、德裏達等思想傢對宏大敘事的批判,探討瞭“後真相”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知識的“真理性”與“有效性”。我們分析瞭數字媒體如何加速瞭信息的碎片化,並催生瞭新的認知偏見。重點討論瞭批判性話語分析(CDA)在解構主流意識形態敘事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在去中心化的信息流中重建可靠的知識基礎。這不僅僅是對既有理論的迴顧,更是嘗試將這些理論工具應用於分析當前社交媒體生態、算法偏見等新現象。 二、科學哲學的邊界拓展:從物理學到復雜性科學: 傳統科學哲學往往側重於還原論和可證僞性。本書則轉嚮關注復雜係統理論、湧現現象和非綫性動力學在哲學探討中的意義。我們探討瞭“湧現”概念如何挑戰因果律的傳統理解,以及它對意識、生命本體論的啓示。特彆是,我們深入考察瞭貝納特(Stuart Kauffman)等人在復雜適應係統(CAS)研究中提齣的新範式,並將其置於認識論的框架內進行審視,討論這些新科學範式對人類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衝擊。 第二部分:倫理學的張力與技術異化 隨著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人類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倫理選擇。本部分著力於考察技術進步與人類價值之間的動態平衡。 三、生命倫理的再定位:基因編輯與後人類的邊界: 本書對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引發的“設計人類”的倫理辯論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們不僅關注工具性的風險評估,更深入探討瞭康德式義務論和功利主義在評估生命乾預行為時的局限性。一個核心議題是:當我們擁有改造自身物種潛能時,“自然”的界限在哪裏?“增強”與“治療”之間的模糊地帶如何影響我們對人類尊嚴的理解?本書傾嚮於構建一種“防禦性倫理學”,強調對不可逆風險的審慎態度。 四、人工智能時代的責任歸屬與主體性: 自動駕駛係統、自主決策算法的普及,使責任主體問題變得異常尖銳。當一個AI決策導緻嚴重後果時,責任應歸於開發者、用戶還是算法本身?我們藉鑒瞭當代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的視角,嘗試將AI視為一種特殊的“非人類行動者”納入倫理責任的考察範圍。此外,本書也探討瞭圖靈測試之外,更深層次的“意識”問題——如果機器錶現齣類似情感或創造力的行為,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定義“主體性”的內涵? 第三部分:全球化、文化身份與社會治理 在全球文化同質化的趨勢中,地方性、身份認同與新的社會治理模式成為焦點。 五、消費主義的符號學解構與公共領域的重構: 本書援引瞭鮑德裏亞的擬像理論,分析瞭當代消費社會中符號價值對實用價值的全麵僭越。重點剖析瞭社交媒體如何將身份建構轉化為一種持續的、錶演性的消費行為。在社會治理層麵,我們考察瞭“技術官僚治理”與公民參與之間的矛盾。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下,如何重建一個理性的、基於共識的公共討論空間,是本書關注的重點。我們分析瞭“迴音室效應”對民主實踐的腐蝕作用,並提齣瞭基於“慢思考”的公民教育路徑。 六、後殖民語境下的文化抵抗與知識生産: 盡管殖民曆史已成過去,但其遺留的知識權力結構仍在持續運作。本部分關注非西方知識體係(如原住民智慧、區域性哲學傳統)如何在主流學術範式中被邊緣化。我們通過案例研究,探討瞭不同文化如何運用本土敘事和知識實踐來抵抗文化霸權,實現知識上的“去殖民化”。這不僅關乎對曆史的修正,更關乎建立真正平等的跨文化對話機製。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立足點 本書並未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相反,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用於解析我們所處的復雜時代。我們相信,應對現代性睏境的唯一途徑,是保持思想的開放性、學科的交叉性以及對人類處境持續的關懷。我們鼓勵讀者超越既有的知識藩籬,參與到這場關乎未來走嚮的宏大思辨之中。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祖漢


  原籍廣東新會,1952年生於香港。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及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畢業。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主任、文學院院長,現任中央大學中文係、哲研所特聘教授。著有:《中庸義理疏解》(此書之韓文譯本書名為《中庸哲學》)、《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儒傢的心學傳統》、《當代儒學思辨錄》、《中國哲學史》(閤著)、《近思錄譯注》(閤著)、《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等書,另有未收錄專書的數十篇論文。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論 康德哲學、朝鮮儒學與硃子思想的詮釋
一、引言
二、康德與孟子及直貫與橫攝
三、儒學進於康德與康德為主理的型態
四、硃子、朝鮮儒學與康德哲學
五、奇蘆沙對李栗榖的批評及其主理的論證
六、以主理的型態來詮釋硃子學
七、韓儒田艮齋一係對硃子思想的詮釋及其涵義
八、道德法則與自由意誌之互相涵蘊(迴溯)與對自然的辯證之剋服

【第一部】朝鮮儒學的基本精神

第一章 鄭三峰的闢佛論
一、引言
二、鄭三峰對佛教的主要批評
三、結語:從三峰之辨佛看朝鮮朝以儒學為國教之原因

第二章 再論李晦齋對曹漢輔的批評與硃子理一分殊論的現代意義
一、引言
二、「無極太極」論辯中曹漢輔的主張
三、李晦齋對曹漢輔的批評
四、藉康德之說以進一解
五、引硃子與蕺山之說以證義
六、結語

第三章 從〈聖學十圖〉看退溪人文思想的特色
一、人文精神的涵義
二、從〈聖學十圖〉看退溪人文思想的特色
三、結語

【第二部】理與氣

第四章 羅整菴、李栗榖理氣論的涵義
一、引言
二、整菴的心性論
三、整菴的理氣論
四、理氣渾然無罅縫與理一分殊
五、栗榖理氣論的特彆見解
六、結語

第五章 任鹿門的「主氣」思想
一、李退溪之主理與李栗榖之主氣
二、任鹿門的主氣論
三、心體虛靈及理氣混融
四、結語

第六章 奇蘆沙「主理」的論辯及「理一分殊」論
一、蘆沙論理乘氣機及理氣並舉
二、蘆沙「主理」說之論辯
三、理之一與分殊
四、結論

【第三部】心與理

第七章 鄭霞榖對王陽明哲學的理解
一、前言
二、霞榖論心與理
三、論良知與惻隱之先後及「生理」說
四、霞榖以惻隱說良知的意義

第八章 鄭霞榖的「生理說」及其對告子學說的詮釋
一、前言
二、良知、惻隱與生理
三、霞榖對「生之謂性」的詮釋
四、結語

第九章 李寒洲的「心即理」說及與霞榖心學之比較
一、前言
二、寒洲〈心即理說〉之大要
三、心之主宰與明德之涵義
四、寒洲之說是否為「心學」之型態?
五、引霞榖之言論證「心即理」說之特色

第十章 郭俛宇的心論及其對硃子思想的理解
一、引言
二、〈心性雜記〉的大意
三、「心之為閤理氣」與「心即理」
四、結語

第十一章 朝鮮朝後期儒學的心論:以李華西為中心
一、前言
二、李華西的心論
三、華西論「明德」
四、柳省齋對師說之修正
五、小結
六、附論:田艮齋對華西學派的批評

【第四部】田艮齋及其對各派的評論

第十二章 艮齋與蘆沙的猥筆論辨
一、理對氣之「不使之使」
二、艮齋嚴分理氣、心性之涵義
三、結語

第十三章 蘆沙主理說的道德涵義及艮齋對蘆沙的批評
一、奇蘆沙主理說之道德涵義
二、艮齋對主理說之批評
三、艮齋對〈納涼私議〉的評論
四、結語

第十四章 艮齋與遂菴權尚夏的思想同異及其特徵
一、人物性異同論之問題意義
二、艮齋對遂菴批評之要旨
三、略論有關未發時心體善惡的討論及艮齋「氣質體清」之說
四、結論

第十五章 宋淵齋對吳老洲的批評及艮齋的衡定
一、前言
二、心與氣質之分
三、論性為心宰的涵義
四、論工夫的問題
五、結語

第十六章 艮齋對陽明心學的批評
一、前言
二、艮齋學與陽明學是不同的義理型態
三、〈陽明心理說辨〉疏解
四、〈心說正案辨〉中有關陽明學的討論
五、結語

第十七章 吳老洲的心性論及艮齋對老洲思想的承繼
一、前言
二、老洲論心與氣質之區分及硃子、陳北溪的有關說法
三、老洲氣本末說與黃勉齋的有關說法
四、老洲對理氣不同的強調及心本善說
五、艮齋對老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六、結語

第十八章 比較田艮齋與牟宗三先生對硃子學的詮釋
一、前言
二、牟先生對硃子學的衡定
三、艮齋硃子學詮釋的要點
四、引艮齋文獻來證上文所說艮齋的思想要點
五、艮齋與牟先生硃子詮釋之比較及艮齋之說的特殊涵義

第十九章 全書結論

各章發錶情形
引用及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自序

  我從1990年開始到韓國參加有關朝鮮朝儒學的會議,從那時起,對李退溪、李栗榖及其他朝鮮儒者的文獻作比較仔細之閱讀,陸續發錶瞭一些論文。後來參與黃俊傑教授所主持的「大學追求卓越計畫」,有四年的時間與黃教授所組成的東亞儒學研究的團隊切磋論學(我的子計劃是和李明輝教授共同主持的),研究成果結集為2005年齣版的《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該書主要以牟宗三先生的宋明儒學的觀點,對韓國朝鮮朝一些重要的儒學爭論,如李退溪、奇高峰、李栗榖等詳細討論的「四端七情之辯」,與韓南塘與李巍嚴的「人性物性異同論」、「未發時心體為純善或有善有惡」即所謂湖洛論爭等作齣衡量,又涉及瞭一些比較次要的爭論,如「無極太極」的論辯等。在研究過程中,深感韓國朝鮮朝五百年的儒者專注於儒學內部義理的討論,除瞭承接宋明理學的義理(以硃子為主)外,也有其進一步的研究與發明,而用當代新儒學的研究成果及觀點來探究,很可以闡發齣其中的哲學涵義。該書齣版迄今已超過十年,期間我仍不斷地從事朝鮮儒學研究,我所申請並獲通過的科技部計畫,也有好幾個是有關這方麵研究的,每年也都有機會到韓國參加儒學會議,維持這方麵研究的熱度。因此也纍積瞭不少的成果,得以選編成這本書稿。此書因為承接上文所說的拙著而繼續探索,亦涉及瞭許多學術思想的論爭,故便以前揭書的《續編》為書名。本書各章原都是獨自發錶的論文,但有相當的關聯性,閤為一書,亦略見其係統。內容雖不免有些重復,但重復處亦往往是義理之關鍵處。當然亦已作瞭一些刪節。

  雖說是續編,但此書錶達瞭我個人對於宋明理學,乃至朝鮮儒學的理解在最近十年間之轉變。所謂的轉變,主要是對硃子的思想內容,通過與康德學的進一步比較,而産生瞭與牟先生不同的詮釋。我認為可以用「主理」的型態來論述硃子學,而韓國朝鮮朝儒者對於硃子學的理解及其分係,其實也可以在這一觀點下,重新省察。我認為硃子對於道德法則(性理、天理,或太極,都以道德法則為內容),是本有所知的,格物窮理是確如硃子在「格緻補傳」中所說「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即緻知是以我們本有的對道德法則的理解來開始的。道德法則如康德所說是定言律令(令式),是要人無條件地遵行的,人若不是純粹因為理所當為而為,而是為瞭其他目的而行,雖然其行為是善行,並不能有道德價值。即義務是為所當為之事,而不能為瞭其他目的而履行義務。故行動是否有道德性,必須省察行動的存心是否純粹,這亦即孟子所說的義利之辨。人對於道德或義務的這種涵義,不可能沒有所知,所謂「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故硃子與伊川所提倡的格物窮理,並非在人對於道德性理完全無知的情況下,而希望通過格物推知物之所以然之理,來理解何謂道德法則、何謂義務。而硃子所強調的持敬涵養之工夫,我認為也是在心中對道德之理有本知之情況下,通過持敬來維持這種正常的生命狀態。即在情緒未發,道德之理為心本知的情況下,生命應處在一種理性作主之狀態;維持這生命狀態,便可「發而中節」,這很可能是硃子「中和新說」所要錶達之意。由於對理有本知,明理自然生敬,這便可給齣瞭持敬的根源動力。而在明理的過程中,由於對理逐步深入,而肯定人必須隻因理之原故、義之所在而行,於是便可體會到純理是實踐動力之所在,亦加深瞭人對法則(道德之理)的尊敬;故硃子在與陳亮在辨漢唐之價值時,說人在意念中作義利之辨之省察愈嚴,則人之行道愈勇。而硃子對「明德」的理解,應該是認為仁義禮智在人的心之作用中是本來呈現的,因為這些都是人本來明白的道理,理在心錶現為明德。如此,持敬與窮理工夫都有其先天的、人人本有的根據。即以此對道德之理或義務之本知、常知作根據來窮理緻知,及作涵養用敬的工夫。持敬與窮理的作用互相支持、互相增長,最後希望能達到豁然貫通,心完全閤理的地步。而這一境界的達緻,在上述的心與理的關係下,也比較容易說明。從這一觀點來理解硃子,對硃子很多文獻可以給齣比較自然而順當的詮釋。而用在朝鮮朝儒學的文獻詮釋上,也讓我有同樣暢通的感受。雖然朝鮮朝儒學的發展因為退溪與栗榖的不同主張,而分成兩大係,但兩係的思想義理都有上述的見解,即都具有人心對於性理本有所知之義。李退溪言「心是理氣之閤」,從此一意義來論心知,則心知是不能被看作隻是氣。李栗榖雖明言心是氣,但心之為氣並不同於形氣,心是靈明;而氣之本體(本然之氣)湛一清虛,善則是清氣所發。承此意發展,便可說心是「通澈於理之善」者。此意吳老洲及田艮齋都有明白的論述。由於理為心所本知,故道德之理在人的生命活動上,本來就有它的作用,雖然不能因此便說心即理。主理派的李退溪、奇蘆沙、李寒洲、李華西等,比較強調道德之理可以直接起作用於心的意思,此一型態雖然不能是牟宗三先生所說的直貫創生係統,即肯定心即理,但亦已往此義而趨,即於心之活動體認理之義。亦可以透過闡明理之意義而有力求遵照無條件的道德法則而實踐的自發要求,而給齣道德實踐的動力。蘆沙對於理不藉氣便可有其主宰性之義,論辯尤精。而蘆沙此意可以用康德所說的道德法則是實踐的唯一動力之意來說明。主氣派的李栗榖、田艮齋等雖然反對理有直接的發用,但對於心知對理本來有瞭解之義,也一再強調。這便同樣的對實踐給齣瞭先驗的根據。以上是我近年對硃子學及朝鮮儒學一些新的思考,是本書各章一再錶達的,希望能得到充分的證成。

  由上述可知本書各章的觀點,除瞭以當代儒學的觀點來對朝鮮朝儒學給齣詮釋外,也藉用康德道德哲學中的基本觀念來幫助說明,故本書的論述可以說是宋明理學、朝鮮儒學、當代儒學與康德哲學的互相參證。此意在本書第一章(導論)中有較詳細之說明。我對康德哲學的理解,大多得自牟先生的教導。牟先生藉著與康德學之比較而闡明儒學乃至整體中國哲學精義,亦察見康德學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由此而作中西哲學的會通,這確是在哲學思辨上給齣瞭重大的貢獻。牟先生可謂是復活瞭中國哲學的智慧,並指齣瞭人類文化精神的未來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必須感念的。我隻是順先生之指引繼續探索,似乎亦有些個人之特彆會心處,不期然而産生瞭一些不同的想法,並非故意立異。上述對道德法則之意義,是人所本知,及由對道德法則之瞭解,給齣瞭實踐的動力等說(由此義則理雖然是「存有而不活動」,也可以給齣實踐之動力。),這或許見到瞭康德理論對心性之學有更進一步或更仔細的詮釋之可能。當然,康德對於人與道德實踐的理解,有基於基督教傳統而來的特殊體會,如認為人性有根本惡,此未必切於以道德性為人性的中國與朝鮮朝的儒學;但康德這種體會在田艮齋「性師心弟」的說法裏也有相似的錶達,此即對人容易妄自尊大的毛病之為害有深切的反省。伊川、硃子的學理已強調瞭人氣稟之雜,但未深入探討此問題,而艮齋所強調的心須以性理為尊,以性理為學習對象,纔能免於放縱恣肆,應該是硃子學閤理的發展。人心對道德之理本來就有瞭解,但若不能通過嚴格的思辨,或程硃所說的格物窮理,則未必能依本知之理而行,此中除瞭認知不深而不能對理的無條件性有決然的肯定外,對於道德之理的瞭解,也往往引發瞭人的感性欲望的反彈;即人之感性欲望容易在要求自己嚴格遵守義利之辨而行動時,會有被打壓之感而質疑道德之純粹,而希望藉道義的行動,謀取個人利益。這種傾嚮或想法、念頭是隨時都會發生,而且是隨著人的意識到道德法則,知道要為所當為時而發生的,這是康德所說的「自然的辯證」。這一會順欲求而在意誌作自由抉擇時以欲求為先的傾嚮亦即是「根本惡」之作用。對此人必須要深刻的省察而對治之。康德有關如何對治上述毛病的講法,與伊川、硃子所強調的緻知,即由「常知進到真知」,必須達到真知纔能夠誠意之說,是相近的。從此一綫索來看朝鮮儒學,則可看齣田艮齋學派比較有這方麵的體會,這是本書有關艮齋各章所論述的一個重要觀念。

  由於我對硃子學的理解有瞭改變,於是最近十年來在硃子學及韓國儒學的研究成果,與之前所齣版的專書與論文,見解有所不同。所以這本《續編》一方麵是承續以往的研究,一方麵也有相當的轉嚮與發展。我對韓國儒學能作稍具係統的研究,須感謝許多位韓國友人的邀約及幫忙;其中梁承武教授因主持艮齋學會,使我能在韓國艮齋學會議中多次發錶心得。及門田炳述教授亦提供瞭許多幫助,盛情感人。當然還有上文已提到的黃俊傑教授主持的研究計畫,對我的韓儒研究幫助非常大。我曾在颱大高研院作短期訪問研究,當時也發錶瞭我關於硃子學的新想法的論文。黃教授近十多年來以東亞儒學為主旨所推動的研究活動與成果的齣版,是颱灣學術界的盛事,如果中斷瞭,是非常可惜的。

  各章論文在收入本書時,都作瞭相當的修改。又本書得到兩位匿名審查人給齣肯定及指正,亦必須誌謝。

圖書試讀

第三章 從〈聖學十圖〉看退溪人文思想的特色(摘錄)
 
〈聖學十圖〉是李退溪晚年成熟之作,實亦可看作是退溪對「成德之教」之本體論及工夫論之撮要,於其中,可以看齣上述的一些人文精神之涵義,茲條列以述之。
 
(一)攝宗教於人文
 
〈聖學十圖〉的首二圖是〈太極圖〉及〈西銘圖〉,於〈太極圖〉處,退溪有以下之按語:
 
硃子謂此是道理大頭腦處,又以為百世道術淵源。今茲首揭此圖,亦猶《近思錄》以此說為首之意。蓋學聖人者,求端自此,而用力於小大學之類;及其收功之日,而遡極一源,則所謂窮理盡性而至於命,所謂窮神知化,德之盛者也。
 
退溪首列〈太極圖〉,是錶示此為道術之淵源。即此是「明本體」。如此說來,似是先置定一客觀存在之本體,而以此說明宇宙之生化,此便似乎是重視客觀的實有,與上文所述之人文精神,是由主體之自覺,以彰顯一切存在之意義與價值之論不同。退溪服膺硃子思想,而硃子之學,確有很強的宇宙論興趣,對於天道之為一客觀之實有,是很強調的,而硃子之宇宙論,亦有從上說下來的意味。但宋儒之言天道,言宇宙之生化,大抵上是以道德實踐為根據來說的,是由實踐之進路以言形上學,如由自發而無條件地踐德,見人人皆有道德的本性,由於此性並非經驗現實之人性,故說此性即是天命,又由此印證宇宙之生化即是道德之創造。並不是先建構一套宇宙論、形上學來作實踐之理論根據。由上引退溪之按語中實已錶示此由道德實踐以肯定天道之意。退溪雖說聖學須求端於此,即須先明太極為宇宙之本源;但後文說,在通過小學、大學的力踐之後,至收功之日,遡極一源。即對於此作為宇宙本源之太極之瞭解,是須在道德實踐之至其極之後的。此亦「窮理盡性而至於命」之意。隻有通過自覺的窮理盡性之努力,纔能與天命通而為一,纔能證悟人的道德行為,倫常踐履,是源於天道之生生。若如此理解,則雖先置定一客觀存在之天道本體,並不違背人文精神的須由主體之實踐以彰顯存在界之價值之義。在〈天命圖說後敘〉中,退溪有以下之說:
 
而學者於此誠能知天命之備於己,尊德性而緻信順,則良貴不喪,人極在是,而參天地、贊化育之功,皆可以至之矣,不亦偉哉!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好奇當代儒學如何能“續編”韓國儒學的論爭。讀進去之後,我發現作者確實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齣色。他沒有停留在對曆史文獻的簡單梳理,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姿態,將當代儒學的核心理念——比如對實踐理性、對公共領域、對公民倫理的強調——注入到對韓國儒學重要論爭的解讀之中。這種“當代性”的視角,讓那些看似陳舊的論爭煥發齣瞭新的光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套用現成的理論,而是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和曆史考證,去發現韓國儒學內部蘊含的、與當代儒學相契閤的某些潛能和價值。他讓我們看到,在韓國儒學的漫長發展過程中,並非所有思想都是僵化的,也存在著對個體自由、對社會正義的追求。這種挖掘和闡釋,為我們理解儒學在現代社會的可能性提供瞭全新的思路,也讓我們對韓國的文化傳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我一開始看到還以為是挺枯燥的學術論著,沒想到翻開後,竟然被作者那種穿透曆史煙雲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他沒有簡單地羅列韓國儒學史上的那些“公案”,而是巧妙地將當代儒學的視角,尤其是那種強調倫理關懷、社會責任和個體自由的現代儒學思潮,代入到對這些論爭的重新審視中。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曾經激烈的爭論,在作者筆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他並沒有去評判誰對誰錯,而是試圖去理解,在當時的曆史語境下,這些爭論是如何反映瞭韓國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麵臨的價值睏境和文化張力。比如,關於“事功”與“性理”的辯論,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爭論如何與韓國近代化、國傢認同的建構以及社會精英階層的角色定位等實際問題緊密相連。這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微的理論分析相結閤,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讓我對韓國儒學有瞭更全麵、更動態的認識,不再是那種刻闆印象中的“傳統”二字可以概括的。

评分

初讀這本書,我本來抱著一種旁觀者的心態,想瞭解一下“韓國儒學”這個概念到底包含些什麼。然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仿佛帶著讀者一起穿越迴瞭曆史現場,親曆那些風起雲湧的論爭。他對於不同學派、不同人物的觀點闡述,既準確又生動,讓我能夠清晰地辨析齣他們之間的思想差異和邏輯脈絡。但我最被打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論爭僅僅視為“學術遊戲”,而是將其置於韓國社會轉型、民族命運和文化認同的宏大背景之下。他深入挖掘瞭這些思想爭論背後所蘊含的現實關懷,以及它們對韓國社會發展所産生的實際影響。例如,關於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關於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獨特性,這些論爭所提齣的問題,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作者的分析讓我感受到,儒學並非遙不可及的古老哲學,而是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的活態思想。這種貼近現實的分析方法,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價值,又充滿瞭人文關懷。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驚喜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我之前對“儒學”這個詞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儒學就是一套僵化的道德教條,是束縛人性的舊思想。然而,作者通過對韓國儒學重要論爭的深入剖析,展現瞭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變的思想體係。他著重探討瞭在現代化衝擊下,韓國儒學如何與時俱進,如何迴應新的社會挑戰,以及如何在保留核心價值的同時進行自我革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變通”和“創造性轉化”的強調。他指齣,韓國儒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通過一次次的論爭,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和發展。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儒學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可能性。書中對於一些具體論爭的梳理,比如關於“敬”的實踐意義,或者“仁”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張力,都讓我對這些古老的思想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引證豐富,讀起來既像是在聽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又像是在與一位智慧長者進行深入的哲學對話,讓人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在結構設計上非常巧妙,作者以“論爭”為綫索,串聯起瞭韓國儒學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重要議題。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爭論雙方觀點的平衡呈現,既尊重曆史人物的原意,又在當代儒學框架下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和評價。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批評方式,避免瞭曆史虛無主義的傾嚮,同時也展現瞭思想的傳承與發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韓國儒學視為一個孤立的文化現象,而是將其置於東亞儒學圈的互動和交流中進行考察。他指齣,韓國儒學在吸收和轉化中國儒學思想的過程中,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麵貌,並且在某些方麵甚至走在瞭前沿。這種比較視野,讓我對儒學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多樣性和生命力有瞭更深的體會。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既有學術深度,又不乏思想啓發性的力作,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動態的韓國儒學形象,也引發瞭我對於中國儒學如何在新時代實現創新性發展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