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呂鋒洲教授
學曆
颱灣大學農化係、颱大醫學院生化研究所、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生物物理及生化研究所畢業
曾任
颱大醫學院生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中國醫藥大學營養係榮譽講座教授
中國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毒物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臨床生化學會理事
現任
中山醫學大學應用化學係講座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颱灣自由基學會理事
中國保健協會功能水分會名譽顧問
颱灣機能水協會學術首席顧問
專攻
酵素學、物理生化學、環境毒物學、自由基醫學與生物學
著作
發錶學術性論文210篇以上,專著十餘本。
通俗著作有:
電解水是好水、強電解氧化水、神奇抗氧化劑、神奇抗氧化劑(2)、好水會說話、善用紫蘇、發酵大豆抗癌新希望、電解水是好水(2)、益生菌酵素嚇嚇叫、氫分子機能水等書。每一本書都引起極大的重視與迴響。
自序:特彆小心真菌毒素之害……003
前言:真菌毒素無所不在,檢齣率驚人……009
真菌毒素即發黴真菌産生的毒素
黃麴毒素傷肝,橘黴素傷腎
第一章 細說黴菌與真菌毒素……013
黴菌生長具有四大條件 真菌毒素的種類及其造成的危害
那些食物可能引起真菌中毒
如何控製、避免産生真菌毒素
1. 控製酸鹼值(pH) 2. 控製氧氣及二氧化碳量 3. 控製溫度
4. 控製水活性 5. 利用輻射綫和殺黴菌劑 6. 其他可行之道
第二章 黃麴毒素最常見,影響也最大……036
黃麴毒素汙染事件層齣不窮
歐美以玉米、花生最多 非洲樹薯與花生為禍首 亞洲黃變米最常見
其他食品也可能含黃麴毒素 普洱茶也有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的來源與特性(生長條件、毒副作用)
黃麴菌容易滋長卻不一定産毒 需有六大條件配閤纔會産生毒素
受害地區以東南亞及非洲最多
東南亞地區食物最易受黃麴毒素汙染
黃麴毒素究竟會造成什麼危害
1、影響正常的免疫機能 2、攝食過多可能緻死
3、誘發肝病或肝癌最為常見
美國花生也含有黃麴毒素
注意國內的黃麴毒素汙染標準
怎樣預防食品受到黃麴毒素汙染
1、農産品可運用物理方法去毒 2、另有生物解毒方法
3、避免潮濕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有效防止吃進黃麴毒素
1、食物隻要發黴就彆吃 2、高溫烘烤不能解毒
3、葉綠素有助於抑製黃麴毒素被吸收
4、其他防範黃麴毒素影響小撇步
政府也要做好把關工作
第三章 橘黴素、赭麴毒素引發腎髒病……095
橘黴素:由麴菌屬及青黴菌屬所産齣
橘黴素具有動物毒性
小心紅麴、紅麴菌中的橘黴素
紅麴菌分泌酵素、代謝物
紅麴也會産生紅麴毒素(橘黴素)
盡量避免橘黴素生成
防範紅麴毒素
檢齣黃麴毒素 紅薏仁遭下架
赭麴毒素
來源:因研究黃麴毒素而發現
産毒條件
赭麴毒素具有生物毒性
認識食品中的赭麴毒素A
咖啡族要特彆小心 真空包裝産品纔令人放心
第四章 棒麴毒素:具有醫用抗生素效果……122
來源:爛蘋果中最常見
産毒條件:最適溫度為20~25 °C
多種動物實驗均具有毒性 最常見於蘋果及其加工食品中
棒麴毒素也可用於醫療
蘋果汁中不得超過50ppb 預防棒麴毒素汙染小撇步
其他小撇步
第五章 新月毒素……136
來源:以低溫地區較常見 對生物的藥理作用及毒性
以兩種常見毒素做說明
T-2毒素:因兩伊戰爭及狗飼料而受到重視
兩伊戰爭造成伊朗重大傷亡 國內因狗飼料汙染而聲名大噪
來源:最早由蘇聯研發為生化武器「黃雨」
T-2毒素中毒癥
嘔吐毒素:為新月毒素的一種
來源:發黴玉米等榖物最常見
毒性效應
第六章 伏馬鐮孢毒素:會引發馬腦神經失調……151
來源:存在於自然界的真菌毒素
毒性效應
也可能引發食道癌
可能引發人類食道癌
新聞前綫:鐮孢菌導緻肺水腫
第七章 麥角生物鹼:為産科妙藥……159
麥角曾被認為是發育太好的裸麥
認識麥角菌的三期生活環
麥角生物鹼之分類及其性質
一、麥角鹼酸(Lysergic acid)衍生物 二、clavine生物鹼
具有六大藥理作用
麥角中毒又稱為「聖安東尼之火」
我國尚無麥角生物鹼限量標準
第八章 黃毒素與黃變米毒素……178
黃毒素:首先由日本學者從進口米中發現
黃毒素具有動物毒性 還會引發急性心髒性腳氣病
黃變米毒素
來源 黃變米毒素的毒性作用
仍要小心防範黃變米毒素
第九章 F-2毒素(玉米烯酮)……195
來源
F-2毒素對動物的藥理作用和毒性
結語:食品安全問題比想像中嚴重……202
防製真菌毒素、保障食品安全教戰守則
米、油、花生、棉籽、麥角都曾齣問題
避免真菌毒素中毒的自保之道
自序
特彆小心真菌毒素之害
近年來,長庚醫院前毒物科主任林傑樑醫師不斷在媒體上提醒大傢,多注意飲食及環境毒物,獲得很多好評;因其所提到的都是庶民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因而有「平民醫生」美譽。可惜他「中道崩殂」,還有很多毒素與毒物來不及提醒大傢就突然過世,令人感到惋惜。其中最重要、最常見也經常發生的就是「真菌毒素」,又名「黴菌毒素」,包括大傢熟知的黃麴毒素等等。這些毒素大多存在於空氣中,隻要溫度、濕度或環境適當,就容易齣現在特定的榖物或食物之上,一旦誤食就可能中毒。
正因如此,所以在「發酵物」與酵素大受歡迎期間,有業者要求我協助研發米類發酵物作為抗癌之用,我就立予迴絕。因為雖然可從空氣中「抓」到此類有益菌,但更可能讓眾多有害菌附著其上(例如會産生黃趜毒素的有害菌),那是非常危險的,通常避之唯恐不及,豈能冒險?
真菌毒素的種類很多,本人早在五年之前(二○○八)就投注很多心力研究,也獲得很多具體成果。如今飲食與環境毒素普遍受到關注,但人們與媒體的焦點大多放在食材與器物本身,對於空氣中無所不在、影響重大又有立即危害的真菌毒素反而較少提及,殊為可惜。因此趁此新聞熱潮之際,將過去的研究重點整理齣來,加上世界各地的最新研究結果與數據,以及國內現況、衛生單位所採取的檢驗與防治措施,希望讀者多加留意,知所防範,以免受害。
必須說明的是,真菌毒素雖然無所不在,但也不是十惡不赦、一無是處,事實上很多抗生素就是從真菌毒素中萃取齣來,成為對抗細菌的萬靈丹;這部分比較專業,以後有機會再細述。本書的重點在分析真菌毒素的種類、存在及為害型態,提醒大傢知所防範。如能因此讓讀者避免飲食不當而受害,因而常保健康快樂,則於願已足。其他生活中的養生保健之道,請參考作者的其他著作。
由於環境中的毒物(真菌)無所不在,菌類也常有變種,而科學研究與生物科技的發展亦一日韆裏,本書內容若有所疏漏,還請方傢指正,以便於再版時補充。
呂鋒洲教授
推介本書
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屢屢亮起紅燈,米、油、花生、棉籽都齣問題,加上塑化劑,到底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吃?
長庚醫院前毒物科主任林傑樑醫師緻力於食安問題,他生前就苦口婆心提齣警告:咖啡豆易受赭麴毒素A汙染,長期攝取會導緻腎病、傷肝,孕婦還可能流産。
其實這隻是「真菌毒素」汙染的一環,他來不及提醒的還有很多。大傢想不到還有赭麴毒素、橘黴素、棒麴毒素、新月毒素等;誤食都可能造成肝、腎等器官病變,或誘發肝癌。
建議發黴、腐爛食物最好丟棄,平時常吃傘形花科深綠蔬菜大有幫助。其他自保之道請細讀本書。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如何辨彆”和“如何選擇”這兩個層麵。作為一名經常在外用餐的上班族,我知道外麵的食物來源和處理過程我無法完全掌控,所以瞭解真菌毒素的潛在風險,能讓我更有意識地去選擇。這本書的副標題“確保食品安全教戰手冊”,聽起來就像一本武功秘籍,要教會我們如何“打敗”看不見的敵人。我尤其希望它能解答一些我們消費者常有的疑問,比如,為什麼有些商傢會賣看起來稍微有點“過期”但價格卻很低的商品?是不是因為這些商品可能存在真菌毒素超標的風險?又或者,在選擇超市裏的預包裝食品時,有沒有什麼關鍵的指標可以幫助我們避開潛在的危險?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標簽解讀的技巧,或者指齣一些在外觀、氣味上可能預示著真菌毒素汙染的徵兆。如果能有關於不同烹調方式對真菌毒素影響的科學分析,比如高溫烹飪是否能有效去除,那就更好瞭。
评分這本書真是及時雨!最近食安新聞不斷,尤其是關於農産品和加工食品的,真菌毒素這塊兒總是讓人提心吊膽。我平時很喜歡買些有機蔬菜水果,也常在傢做飯,但老實說,對真菌毒素的認知一直停留在“吃瞭可能不好”,具體是什麼、怎麼防,完全是模糊概念。這本書的封麵標題《怎樣防製真菌毒素:確保食品安全教戰手冊》就直擊痛點,一看就知道是那種實用型、能指導行動的書,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講解。我尤其期待書中能講到我們颱灣地區常吃的食材,比如在地生産的米、花生、玉米,還有一些傳統發酵食品,這些是不是特彆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汙染?如果能有詳細的例子,比如什麼樣的儲存條件容易滋生黃麯黴毒素,或者某些加工過程如何影響其他種類的毒素,那就太好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傢庭處理方法,比如清洗、烹飪的建議,甚至是要避免購買哪些特定批次的産品。總之,能讓我知道“看到什麼要警惕”、“買迴來怎麼處理纔安心”,那這本書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翻開這本《怎樣防製真菌毒素:確保食品安全教戰手冊》,第一個感覺就是“專業”。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是帶著一股“教戰”的決心,好像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戰地醫生,要傳授給大傢如何在看不見的戰場上保護自己。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講解不同種類的真菌毒素,比如黃麯黴毒素、嘔吐毒素、赭麯黴毒素等等,它們分彆有什麼樣的危害,以及在哪些食物中更常見。瞭解這些基礎知識,總感覺能更有針對性地去預防。而且,我一直覺得食安問題很大程度上跟我們的生活習慣有關,所以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實操指南”,那就太棒瞭。比如,買迴來的乾貨(像香菇、木耳)要怎麼存放纔不容易發黴?冰箱裏的剩菜到底能放多久?這些看似小細節的問題,往往是我們忽略的。如果書中能有圖文並茂的講解,或者列齣一些“食物安全度”的評分錶,那對我這種容易“選擇睏難癥”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救星。
评分說實話,我平時對真菌毒素的瞭解僅限於新聞裏偶爾齣現的“某批次食品檢齣黃麯黴毒素超標”。這本書的名字《怎樣防製真菌毒素:確保食品安全教戰手冊》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因為“防製”和“教戰”這兩個詞,聽起來就很有行動力,不是那種紙上談兵的書。我個人對食物的儲存和處理特彆在意,因為有時候忙起來,食材可能就會放得有點久,或者在廚房裏處理不當,就擔心會滋生什麼不好的東西。這本書如果能詳細解釋一下,不同種類的真菌毒素在什麼溫度、濕度條件下更容易生長?有哪些常見的食物是它們的“溫床”?最關鍵的是,作為普通傢庭,我們該怎麼做纔能有效降低接觸的風險?比如,購買食材時要注意些什麼?儲存時有什麼小竅門?即使是食材的清洗、烹飪過程,有沒有什麼特彆需要注意的地方,纔能最大程度地“淨化”?如果能有一些來自颱灣本地的實際案例分享,或者介紹一些本地食品安全機構的研究成果,那就更親切瞭。
评分拿到這本書《怎樣防製真菌毒素:確保食品安全教戰手冊》,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安心”。雖然名字聽起來有點嚴肅,但“確保食品安全”這幾個字,直接擊中瞭每個傢庭在乎的重點。我平時很喜歡自己在傢做烘焙,也會給孩子準備便當,所以對食材的選擇和處理格外小心。但說實話,真菌毒素這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有時候即便食物看起來沒壞,也可能潛藏著風險。我特彆希望能從這本書裏學到一些關於“事前預防”的知識。比如,購買麵粉、堅果、榖物類産品時,有沒有什麼辨彆的好方法?如果傢裏有小孩,是不是對某些真菌毒素的容忍度更低,需要格外注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高風險食物”的清單,以及在購買和儲存這些食物時,有哪些“安全守則”。另外,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食品添加劑”和“真菌毒素”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性分析,那就更全麵瞭。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廚房裏的“安全指南”,讓我能更自信、更安心地為傢人準備每一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