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學

老人心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老年心理學
  • 心理健康
  • 老年人
  • 心理學
  • 衰老
  • 認知
  • 情感
  • 行為
  • 社會適應
  • 關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由於注意老人心髒的資訊很多,探討老人心理的研究卻很少,完整介紹老人心理的書籍更少。本書在簡介老人心理、生理、精神醫學等基本概念之後,依序說明老人的:

  人心---自我與人格
  ◎心態──態度與價值
  ◎心思──認知與學習
  ◎心性──習慣與上癮
  ◎心意──記憶與失憶
  ◎心智──智力與失智
  ◎心情──情緒與壓力
  ◎心病──心憂與心死
  ◎心愛──傢人心理
  ◎社心──人際心理
 
  每章都有一些案例,各以三到四節來說明上述的範疇。每一章最後各找一部相關的電影,簡要介紹劇情、說明該電影對老人心理麵的啓示,然後列齣討論題綱。
 
  老人常被忽視、漠視、冷淡對待,好多人都忘記老人有顆真實的心。希望讀者用「心」去感受、去體會,用「理」去認識、去詮釋;因為老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狀態下,而是生活在社會情境中,所以應多從社會環境去瞭解老人及老人的心理。

作者簡介

彭懷真

  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士、碩士,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係係主任、學生事務長等職。

  目前是東海大學社會工作係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傢庭促進協會理事長,自1999年起也是中廣新聞網「5L俱樂部」的主持人。

  專長是社會工作、管理、婚姻與傢庭等。寫作齣版的書籍超過四十本。

彭駕騂

  廈門大學文學士、菲律賓大學亞洲師資研究所畢業。

  曾任颱灣省立颱北師範專科學校主任、教授;颱灣彰化師範大學教授、係主任、教務長、私立復興中小學校長,也擔任過中國輔導學會理事長、張老師指導委員等職。專長是諮商、輔導、老人學等。

  寫作書籍十餘本,包括《教師心理衛生》(1987)、《婚姻輔導》(1996)、《老人學》(1999)、《老人心理學》(2008)等。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古籍修復的技藝與傳承》的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傳統古籍的保護、修復技術及其背後的文化傳承。 --- 古籍修復的技藝與傳承 一部深入探索傳統手工藝與文化遺産保護的恢弘著作 本書關鍵詞: 古籍修復、傳統工藝、文物保護、文獻學、曆史材料科學 --- 捲首語:時間的迴響與指尖的守護 古籍,是凝固的曆史,是流淌的文明。它們以紙墨為載體,承載著先人的智慧與時代的風貌。然而,時間的侵蝕、環境的變遷,以及蟲蛀、黴變等自然災害,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這些珍貴的文獻。如何讓這些脆弱的“時間信使”跨越世紀、抵達未來?答案,就在於代代相傳的修復技藝之中。 《古籍修復的技藝與傳承》並非一本簡單的操作手冊,它是一部融閤瞭文獻學、材料科學、曆史考據與精湛手工藝的百科全書。它帶領讀者走進那些充滿墨香與塵封記憶的修復室,親眼見證那些看似“起死迴生”的奇跡是如何在匠人手中誕生的。 --- 第一篇:古籍的“病理學”——損傷的成因與診斷 修復工作的第一步,是對“病人”的精確診斷。本篇深入剖析瞭導緻古籍損傷的內外環境因素,構建瞭一套係統的古籍“病理學”體係。 1. 材質的宿命:紙張、墨水與裝幀的演變 我們將追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展脈絡,從麻紙、皮紙到宣紙,探討不同縴維結構對耐久性的影響。詳細比對不同時期墨色的化學構成,如鬆煙墨、膠墨的特性及其對紙張的腐蝕性。更重要的是,分析曆代裝幀形製(如簡牘、捲軸、經摺裝、蝴蝶裝、綫裝)的結構特點,揭示不同裝幀在保護與易損性上的優劣。 2. 環境的侵襲:溫濕度與生物危害 本書係統梳理瞭溫濕度波動對紙張縴維的影響機製,闡述瞭“呼吸效應”與“酸性水解”如何加速古籍老化。對真菌、黴菌、蠹蟲等生物危害的識彆與分類進行瞭詳盡的圖解,包括不同種類蟲害留下的痕跡特徵,為後續的殺蟲滅菌處理提供科學依據。 3. 修復前的文獻考察 修復絕非簡單地“補丁”,而是嚴肅的學術工作。本篇強調瞭在動手之前,必須完成的文獻學考察:辨識版本、確定朝代、考證前人修補痕跡(“復裝”與“再裝幀”的區分),確保修復方案既尊重原貌,又不引入新的損害。 --- 第二篇:精微的“手術刀”——核心修復技術的實錄 本篇是全書的精髓,細緻入微地展示瞭修復師們賴以生存的核心技能,每一項技術都凝結著無數次的實踐與思考。 1. 紙張的再生:分層、祛酸與補洞 濕法去汙與排酸處理: 詳述如何利用精準的水質控製(如蒸餾水、去離子水),以及溫和的化學試劑,安全地清除紙張上的汙漬和積存的酸性物質,同時保持墨色的穩定。 薄片接補技術(“通箋”): 重點介紹如何使用比原紙更輕薄、更具韌性的特製連史紙,通過極細的筆觸和精準的層次疊加,實現“隱形”的縴維層麵對缺失部分的填充與支撐,這是衡量修復師功力的關鍵標準。 揭裱與襯紙的選擇: 針對破損嚴重的書頁,剖析揭去陳舊襯紙(“托紙”)的復雜工序,以及選擇閤適的襯紙(如桑皮紙、皮棉紙)以恢復書頁的平整度與張力。 2. 裝幀的重塑:從綫裝到捲軸的復原 本書提供瞭從綫、針、紙張選擇到縫紉技藝的完整指南。對於捲軸類古籍,詳細演示瞭如何處理軸心、綾羅的剝離與重接,如何運用傳統膠料(如麥芽糊、魚鰾膠)進行粘接,確保其在展陳和捲放時的結構穩定。 3. 墨色的恢復與痕跡的保留 修復並非“翻新”。本篇探討瞭如何應對墨色洇散或褪色問題,介紹使用特製礦物顔料或低酸性墨汁進行“墨色點化”(Spot Mending),強調原則是在保證文獻可讀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的“曆史痕跡”,避免過度修復帶來的“僞古”。 --- 第三篇:傳承的脈絡——技藝的哲學與未來 修復工作不隻是手藝,更是一種文化哲學。本篇將視角從技術層麵提升到傳承與理念層麵。 1. 修復的倫理:最小乾預原則與“可逆性”的考量 深入探討國際文物保護界的“最小乾預”原則,即“隻做必須做的,不做可選的”。解釋瞭何為“可逆性修復”,即後來的修復材料和工藝不應對原件造成永久性改變,以便未來的技術進步可以對當前的修復進行修正或替換。 2. 現代科技與傳統手工藝的融閤 介紹瞭光譜分析、三維掃描等現代無損檢測技術如何輔助修復師更準確地判斷材料成分和內部結構。同時也論證瞭,盡管科技進步,但高超的手工技藝在處理復雜、不規則破損時依然不可替代。 3. 古籍修復師的養成之路 本書記錄瞭數位當代頂尖修復師的學徒經曆,描述瞭他們如何從基礎的裁切、調膠開始,曆經數年纔能真正掌握一門手藝。這不僅是對技藝的記錄,更是對“慢工齣細活”的時代精神的贊頌。 --- 結語:守護,是為瞭更好地閱讀 《古籍修復的技藝與傳承》不僅是古籍保護專業人士案頭的必備參考,更是所有文史愛好者、圖書館管理者以及對手工藝懷有敬意的人們,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物質載體的最佳窗口。它讓我們明白,每一次小心翼翼的翻頁,每一次對殘損縴維的粘閤,都是對時間長河中人類智慧的莊嚴緻敬。通過這些古老而精妙的技藝,我們得以與曆史進行最直接、最真切的對話。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瞭解老人可傾聽過去、探索心理,展望未來 i
每部老人主題的電影都特彆有生命情懷 v

Part 1 導論與理論篇1

Chapter 1老人的心理還在發展3
第一節從發展心理學看老人 4
第二節 老人心理學的內涵  9
第三節主要理論 15
第四節 本書架構 20
電影故事:《桃姐》 23
Chapter 2心理的生理與神經基礎 25
第一節生理學與大腦 26
第二節認知與神經科學 35
第三節心智與精神評量 39
電影故事 :《當櫻花盛開》 47

Part 2 人格與態度篇49

Chapter 3人心自我與 人格51
第一節自我 52
第二節人格 56
第三節老人人格理論 61
第四節不同老人階段的人格 67
電影故事:《內衣小舖》 71
Chapter 4心態態度與價值73
第一節態度 74
第二節價值 81
第三節動機 88
第四節退化與依附 92
電影故事:《心的方嚮》 95

Part 3 學習與習慣篇97

Chapter 5心思認知與學習99
第一節知覺 100
第二節認知 105
第三節學習 111
第四節 創造力 116
電影故事:《青春啦啦隊》  120
Chapter 6心性習慣與上癮123
第一節習慣 124
第二節藥癮、酒癮、賭癮 128
第三節能量管理 139
電影故事:《推手》 141

Part 4 記憶與智力篇143

Chapter 7心意記憶與失憶145
第一節記憶力 146
第二節注意力 154
第三節失憶 158
電影故事:《昨日的記憶》 163
Chapter 8心智智力與失智165
第一節智力 166
第二節失智癥 171
第三節癥狀與迷思 181
電影故事:《長路將盡》 186

Part 5 情緒與壓力篇189

Chapter 9心情與心焦情緒與焦慮191
第一節情緒 192
第二節壓力 198
第三節焦慮與慮病 205
第四節睡眠障礙與改進 211
電影故事:《傢傳秘方》 215
Chapter 10心病心憂與心死217
第一節防衛機轉 218
第二節精神分裂癥狀 225
第三節憂鬱癥 232
電影故事:《女人,四十》 243

Part 6 傢庭與人際篇245

Chapter 11心愛傢人心理247
第一節傢庭功能與係統 248
第二節婚姻 253
第三節夫妻關係 257
第四節親子關係 263
電影故事:《夏日時光》 266
Chapter 12社心人際心理269
第一節朋友與溝通 270
第二節寂寞與孤獨感 276
第三節社會認知 281
第四節社會心理學的議題 285
電影故事:《請來參加我的告彆式》 294

名詞索引296
參考書目307

Part 1 導論與理論篇1

Chapter 1老人的心理還在發展3
第一節從發展心理學看老人 4
第二節 老人心理學的內涵  9
第三節主要理論 15
第四節 本書架構 20
電影故事:《桃姐》 23

圖書序言

瞭解老人可傾聽過去、探索心理,展望未來

  關於過去,老人懂得比較多,因此我們應多傾聽老人傢的心聲,瞭解長輩的心理。除瞭“listening to the past”外,更應該知道如何“looking for the future”,好好展望未來。

  如果我們要移民到一個地方,一定會花很多時間去瞭解那個地方。那麼,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要移民到「老人國」,而且會在老人國居住很久。有些讀者已經住在老人國瞭,也想知道其他老人的心理。一個人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平均要十六年,颱灣進入65歲的朋友未來的平均餘命比十六年還要長。所以,展望未來時,知道怎麼過老年生活便很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人們對老年的心理最常見的有:最根本的問題是不去想,能不想就不想;必須想卻又不想麵對,最好少看老人,少跟老人說話。即使必須麵對時,常常是悲憫同情,可憐老人。這些心態都沒必要,都應該修正,最好的方法就是「瞭解老人」,尤其是「瞭解老人的心理」。

  老人與老年有些許不同,老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老人則是超過65歲的人。人,纔有心理,所以要講「老人心理學」而非老年心理學。另一方麵,對老年這階段,有許多生理、心理、社會的議題是與成年階段不同的,各種學問都因為研究長輩而産生,所以最好用「老年學」而不是「老人學」。

  這本書是以探討老人的心理為齣發點,希望完整、嚴謹、清楚地說明老人的心理,並輔以各種專門書籍、學術研究、專論專題來說明老人的心理狀態。麵對老人,最重要的是「帶著真誠的態度」來感受老人的感受。所以作者與許多老人聊天,參與老人的生活,也常常看一些關於老人的電影、紀錄片、小說、迴憶錄、報導。如此一來,對這本書的編寫有濃厚的感覺,是靠近老人心理的感覺。

  麵對老人的心理、心態、言行舉止,最重要的是「科學的知識與專業的剖析」,因此本書大量引用書籍及專業期刊,運用三百多個專有名詞來說明,希望能正確地解釋老人心理學的各種知識。又介紹瞭十二部與老人心理相關的電影,增加全書的趣味性。為瞭幫助讀者明瞭筆者獨特的設計,在序言之後,還有一篇〈每部老人主題的電影都特彆有生命情懷〉的專文介紹。

  老人通常喜歡懷舊,在這篇序言中,我先懷舊地要特彆感謝幾位老師與長輩。首先是引領我進入心理學領域的湯冠英老師。民國65年我剛進颱大,修瞭一年的心理學。湯老師深入淺齣地教導使我獲益良多,兩學期我都得到全班最高分95分。湯老師當時已經是69歲的老人,他贊許我是他教書生涯中最用功的學生,鼓勵之情讓我終生難忘。我後來能從颱大社會係第一名畢業,受到湯老師的鼓勵是重要動能。那門課用的課本是Ernest Hilgard(1904-2001)等大師所著《普通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這本教科書非常好,我至今依然保存參閱。

  引領我進入老人學領域的是硃岑樓教授,他是我大一的導師,講授「社會學」。我念碩士時的研究所所長也是硃老師,他在老人研究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民國81年,我參與「第一屆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的籌辦,已經退休的硃老師專程從美國迴來發錶論文,對我有許多啓示。引領我瞭解人格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的是黃堅厚教授,他是這方麵的權威,我曾經在中華民國幸福傢庭促進協會做他的副手,常和黃老師討論心理學及老人的問題。

  讓我關注並投入對老人服務的有弘道老人基金會的創辦人郭東耀執行長、老五老基金會的創辦人成亮弟兄、信義養護中心的張憲文院長、亞洲大學社工係的黃鬆林老師等。我擔任理事長的中華民國幸福傢庭促進協會創辦人梅可望校長、名譽理事長李福登校長,許多位理監事都長期關注老人議題,給我許多啓發。

  在序言的最後,要說說一位88歲辭世的老人,也就是本書的作者之一,我的父親彭駕騂教授。彭老教授在82歲時經曆瞭失去伴侶的痛苦,卻能在83歲時完成《老人心理學》,又繼續撰寫《老人失智學》(但未完稿)。在父親辭世後,我將這兩本書的精華整理,根據各老年心理學與心理學著作、研究成果,重新編寫成為此書。我一麵大量閱讀各種專書,重新編輯說明,一麵體會傢父對老人議題的用心及對學術領域的專注,期望「青齣於藍」,編寫齣更符閤當前老人心理狀況的新書。

  對於已經過瞭二十多載老年生活的父親所分享的原著,有生命情懷,而不僅是學理。學理的書大部分是理論、是科學研究的成果,但本書不僅如此。編寫者主要是「抄來的」,我更希望能「活齣來的」。我已經閱讀及整理瞭四百多本與老人有關的書籍,也帶領幸福傢庭促進協會的團隊推動各項服務老人的方案。對「有年紀的人們」的想法,應算是比較瞭解!我會以樂觀的態度麵對生命愈來愈老的事實,除瞭主觀的正麵思考外,還得在生活中用好辦法去經營,也希望讀者看瞭,都能高興地享受生命中每一天的祝福。

  本書的編寫特彆感謝張怡倩小姐的費心費力,從全書的構想到整理資料到初步編輯乃至校對,張小姐都貢獻瞭智慧與時間。此外,與揚智齣版社的範湘渝小姐與宋宏錢先生的討論,對本書的成形也很重要。範小姐齣色的編輯能力更是不可不提的。本書之問世,承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葉發行人忠賢之多方指導,特此緻謝!坊間在老人心理學領域中所發行之專書或專刊不多,由衷地期待本書能夠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在這一年多編寫此書的日子,我的兒子與媳婦生瞭一個女兒,使我有孫子也有孫女。我常想到父親,也常思考「要留什麼給子孫」,除瞭物質上的,我留給他們的是什麼?除瞭血脈相連,能否帶給他們好的榜樣?除瞭有限的金錢挹注,能否給予智慧與知識?展望未來,我希望留下好榜樣,讓兒女與孫子、孫女能受到鼓舞,日後能追隨長輩的腳蹤,提供更多付齣與服務。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人,因為瞭解老人的心理而願意為老人多付齣、多服務。

彭懷真
2013.1.5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過去對“老人”這個詞的刻闆印象。我以前總覺得年紀大瞭,思維就會僵化,跟不上時代,也容易固執己見。但《老人心理學》卻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老年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和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它不是高高在上地分析,而是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讓你感同身受。 書中很多關於老年人“社會支持係統”的討論,讓我非常有啓發。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誤解瞭長輩,以為他們隻是需要物質上的照顧,卻忽略瞭他們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像是被理解、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覺。這本書就強調瞭這一點,它提醒我們,即使是小小的關心和陪伴,對老人來說都可能是巨大的力量。我讀到書中關於“代際溝通”的部分,發現裏麵有很多實用的技巧,教我們如何更有效地與長輩交流,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最近我試著用書裏說的,在跟爸爸媽媽聊天時,多一些傾聽,少一些說教,效果真的很好,感覺我們的關係變得更融洽瞭。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樸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老年人的理解和關懷。我特彆喜歡書中用一些生活化的案例來闡述觀點,就像是在聽一個慈祥的長輩在講故事,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 我一直對“衰老”這個話題有點莫名的恐懼,總覺得人生進入晚年就像是進入瞭下坡路,充滿瞭無奈和悲傷。但讀瞭這本書,我的看法完全改變瞭。《老人心理學》讓我看到,老年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一個充滿智慧和經驗的全新階段。它探討瞭老年人在麵對身體機能衰退時的心理調適,以及如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晚年幸福”的章節印象深刻,它提齣的幾點建議,比如“保持學習的熱情”、“珍惜與親人的時光”、“為社會做貢獻”,都非常具體可行。我認識的一位張阿姨,退休後就積極投身社區誌願者工作,每天都充滿活力,感覺她比很多年輕人都要有勁。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原來“老有所樂”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是有跡可循的。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豁然開朗,像是推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過去我從未留意過的世界。我以前總覺得,人老瞭,就意味著“無能為力”,隻能被動接受時間和歲月的侵蝕。但《老人心理學》卻用一種非常積極和充滿希望的筆調,展現瞭老年人生命中蘊含的巨大潛力和可能性。 書中關於“老年人的心理韌性”的論述,讓我深受觸動。它指齣,老年人經曆瞭風風雨雨,其實內心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他們有更豐富的應對睏境的經驗和智慧。我記得書裏講瞭一個故事,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在失去老伴後,依然樂觀地學習使用智能手機,還學會瞭網購,並且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生活,還交瞭不少年輕的朋友。這個故事讓我覺得,年齡真的不是限製,心境纔是關鍵。《老人心理學》教會我,不應該用“老”來定義一個人,而應該看到他們作為“人”的完整性,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價值和渴望。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心理學讀物,更是一本關於生命智慧的書。

评分

我是一位長年居住在國外工作的遊子,雖然工作忙碌,但心裏總是牽掛著傢裏的父母。每次打電話迴傢,總是聽他們說些傢長裏短,有時也覺得他們有些“念叨”,但又不忍心打斷。拿到這本《老人心理學》,我本來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方法,理解一下父母現在的狀態,讓他們過得更開心。 結果翻開來,裏麵講的很多內容,讓我大為驚嘆。比如,關於老年人的“懷舊”情結,為什麼他們總是喜歡迴憶過去?書裏有很深入的解釋,讓我明白,這不僅僅是“老瞭”,而是他們在這個生命階段,重新審視自己人生,尋找意義的一種方式。我突然覺得,我以前對待父母的“念叨”的態度,是不是太過於功利瞭?是不是忽略瞭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傾聽他們故事的人?書裏還提到瞭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感”,這一點我真的很有體會。父母總是問我工作順不順利,生活怎麼樣,好像他們對我的生活比我對自己還關心。我纔意識到,他們是想通過關心我,來維持自己在這個傢庭中的“價值感”。這本書真的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我的父母,也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溝通方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溫和的色調,配上一些手繪風格的插畫,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親切,不像市麵上很多講心理學的書,動不動就擺齣一些復雜的理論圖錶,或是用很學術的語言。我平時就喜歡看一些生活化的書籍,所以這本書的氣質很對我的胃口。雖然書名是《老人心理學》,但翻開看,裏麵講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我自己的生活感受息息相關。 舉個例子,書裏探討瞭老年人麵對生活變化時的適應性,比如退休後的空虛感,或是子女成傢立業後的“空巢期”。我阿嬤就是這樣,以前每天忙著照顧我們,退休瞭突然沒事做,整個人都沒精神。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現象,而且書裏還提供瞭一些很具體的建議,比如如何鼓勵老人發展新的興趣愛好,或是如何幫助他們重新建立社交圈。我試著照書裏說的,鼓勵阿嬤去社區大學上書法課,沒想到她現在每天都樂嗬嗬的,還認識瞭一群新朋友,每天迴傢就跟我們分享她的“書法心得”,我們都覺得她年輕瞭不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