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味,記憶所有颱灣人的共同味道。
颱菜是颱灣的産物
代錶瞭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及曆史
*隨書附贈:颱味俚語手冊
到瞭颱菜餐廳翻開菜單,看到琳瑯滿目的菜名,你知道這些菜與颱灣有甚麼連結嗎?該跟外國友人如何介紹颱菜呢?
烏魚子細緻的顆粒感、鹹鹹香香,真耐人尋味,但為甚麼漁民捕烏魚要先辦「烏魚貸款」?有瞭國光石化,可能使我們無法吃到美味的蔭豉蚵仔?紅蟳米糕的蟳殼朝裏或朝外,各說明瞭甚麼?酒傢菜裏為什麼會發明齣「炸冰塊」的菜色?
食物是流動的,菜色也是流動的,隨著時空更替而有瞭不同版本,移動它的是人,看到瞭誰手上,就用自己的方式齣牌。
本書特色
1. 透過菜色說明食物在颱灣的經曆與地方性
2. 名廚現身說法教撇步
3. 精美圖片+食譜步驟
4. 隨書附贈:颱味俚語手冊、颱北福華大飯店優惠券(即日起~2012/4/30止)
作者簡介
陳靜宜
《聯閤報》美食記者,從事多年美食報導與寫作,重視食物與時代的脈絡關係,文章散見《TVBS周刊》、《飲食》、《講義》、《Taiwan Tatler》等報章雜誌,著有《美味關係》。
攝影者簡介
柯乃文
長年於雜誌工作,擅長拍攝動態運動、風景旅遊、空間設計、美食及寵物等題材,近年沉迷美食攝影。曾任《飲食雜誌》主編、《時報周刊》副刊中心記者;現職為《行遍天下》旅遊月刊副總編輯。
【前言】颱菜的尋根之旅
【輯一】吃颱菜說曆史
番薯糜∕颱灣最獨特的主食
菜脯蛋∕颱灣最重要的傢常菜
煎豬肝∕颱灣最戲劇性的補品
香腸∕颱灣最重要的小食
切仔麵與擔仔麵∕颱灣最重要的麵食
紅蟳米糕∕颱灣最經典的喜宴菜
魷魚螺肉蒜∕颱灣最具代錶性的酒傢菜
烏魚子∕颱灣最珍貴的伴手禮
蔭豉蚵仔∕颱灣最特彆的調味品「蔭豉」
瓜仔肉∕颱灣最重要的醃漬品「瓜仔」
五柳居∕颱菜中的百年老菜
鳳梨苦瓜雞∕颱灣的土雞城料理代錶
客傢小炒∕颱灣獨有的客傢菜
絲魯肉∕颱灣菜尾文化下的名菜
【輯二】
聽曆史說颱菜
颱菜演進年代錶
颱菜就是酒傢菜?
北投.酒傢.菜
女人撐起颱菜的一片天
颱菜中的土雞城料理
颱菜首重味淡
貧瘠的滋味
【輯三】
名店颱菜在我傢
掌握速度同步的番薯糜
一雙筷子完成的菜脯蛋
講究糖化的煎豬肝
少油小火煎香腸
蝦湯濃鬱的擔仔麵
滲入蟳香的紅蟳米糕
一味罐頭定乾坤的魷魚螺肉蒜鍋
火侯利刃伺候的烏魚子
不勾芡纔美味的蔭豉蚵仔
存其味不見其形的瓜仔肉
必有多種配料的五柳居
越煮越甘甜的鳳梨苦瓜雞
工序重於一切的客傢炒肉
加瞭蛋酥纔正宗的絲魯肉
參考資料
前言
到瞭颱菜餐廳翻開菜單,看到琳瑯滿目的菜名,你知道這些菜與颱灣有何連結嗎?這些菜多半不是颱灣原創,卻在颱灣有瞭自己的生命。
很多菜都是這樣的:海南雞飯從中國傳到瞭新加坡,經文華酒店名廚改良,成瞭到新加坡必吃名菜。傳說馬可波羅把中國麵條帶迴瞭義大利,現在幾乎世界各地都認識義大利麵。源自於法國布列塔尼的croquette,傳到日本後成為知名的「可樂餅」;葡萄牙人把蛋塔帶到瞭澳門,現在所有到澳門的遊客,沒有人不吃個瑪嘉烈或安德魯蛋塔再走的。食物是流動的,菜色也是流動的,隨著時空更替而有瞭不同版本,移動它的是人,看到瞭誰的手上,就用自己的方式齣牌。
颱灣因為疆域不大,加上氣候變化不明顯,飲食未有鮮明差異,颱北吃得到臭豆腐,颱南、高雄也吃得到,幾乎每個夜市攤子都差不多,但細看仍有不同之處,這也就是看門道的部分瞭。
濁水溪是颱灣最長的河川,它恰巧位於颱灣中部,因此多數人會以濁水溪將颱灣一劃為二,以北稱為「北部」、以南稱為「南部」,這是地理上很巧妙的分界,其分野與北迴歸綫的分界相差不遠,北迴歸綫同樣橫切颱灣為南北兩半,北部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熱帶季風氣候。更精準地說,颱灣中間有南北縱貫的中央山脈,因此中央山脈以西稱為西部、以東稱為東部,花蓮、颱東即使位於濁水溪以南,也不算南部,而被歸類為「東部」。
「南部」泛指濁水溪以南、中央山脈以西的區塊,「北部」則指濁水溪以北到基隆以南。簡單來說,這南部與北部的定義,就是愛比較的西部人搞齣來的,聽起來似乎有些復雜,不過這關係到後麵會提到的「南部人」與「北部人」,因此在此特具說明。
這樣的分界經過時間與人文的更迭,慢慢齣現瞭鮮明的區隔,當然,雙方在飲食上也齣現瞭一些差異性。以番茄來說,一般傢庭式吃法是將番茄由中間劃開並塞入話梅,邊吃邊吸吮。而當小番茄齣現後,半個銅闆大的化核應子、青芒果就成瞭基本配備。不過說到黑柿番茄,南北兩地就有所不同,北部人認為是水果、南部人認為是蔬菜;北部人沾糖粉或甘草粉吃,南部人沾醬油膏與薑末吃。
為什麼南部人會有這樣的吃法?番茄盛産於嘉南平原,其中以嘉義新港為最大産區,颱南、高雄、屏東也有種植。早期番茄是南部人餐桌上一道很普遍的菜,尤其是黑柿番茄,皮偏綠且厚硬。在正餐時吃,為瞭要能夠下飯,所以會以帶有鹹味的醬油膏沾食;為瞭要開胃,所以拌入薑末。
把小瓷碟內的醬油膏與薑末拌勻,就能用來沾番茄吃,吃起來酸甜鹹甘,既爽口又開胃。後來慢慢演變成冰果室的一道水果切盤,即使是製式化規格,有心的店傢還是會把現成醬油膏加工調配齣自己的味道,或是摻入甘草粉或細糖,我還記得小時候很心急,甘草粉拌醬油膏經常拌不勻,總會凝結成大小不一的粉球,後來不管瞭,就這樣沾著吃;重點好像不是吃番茄沾醬,而是為醬吃番茄。
黑柿番茄因外皮偏厚硬,因此店傢多供應鐵叉給顧客。現在其他地方的冰果室也開始流行起南部的「番茄切盤」,但有些店傢使用的卻非黑柿番茄,醬料比例也不對,還提供竹叉。竹叉不但無法好好叉起番茄,還會弄得番茄橫屍遍野、肚破腸流,更糟的是,少瞭吃番茄切盤的樂趣。
再舉竹筍為例,颱灣的竹筍清甜又多汁,讓日本米其林三星名廚神田裕行大贊口感像水梨,另一名廚小山裕久也在颱灣客座時,忍不住將在地竹筍入菜。
颱灣人愛把竹筍去殼汆燙後去殼,不加任何工序,直接切塊食用。而光是沾醬,南北部兩地就不盡相同。北部人沾醬油膏、南部人沾蒜蓉醬油。七十二歲的基隆人曹喜美迴憶童年,「竹筍汆燙後切薄片,上麵撒點鹽巴再淋上醬油膏。」颱南度小月第四代傳人洪秀宏則說小時候吃到的竹筍是沾蒜蓉醬油。
後來,酸酸甜甜的美乃滋開始大流行,一開始還是蒜蓉醬油與美乃滋「雙碟並行製」。這是一道分享菜,按個人喜好任選沾醬。不過後來美乃滋一舉打敗瞭古早味,成為各店傢汆燙綠竹筍的基本配備,盛盤時會在竹筍塊上淋上交錯網狀的美乃滋。
美乃滋源自歐洲的Mayonnaise,再從日本傳到颱灣來,日本人稱為「□□□□□」,在颱灣年紀稍長者說到美乃滋,都會日語發音,而非現在統稱的「美乃滋」。美乃滋原是一種法式醬汁,有一說更早是來自地中海西班牙的馬略卡島(Mallorca),後來纔傳到法國,此醬是一種利用白醋與油所打發的醬汁,一直到1925年,發明瞭可以快速大量打發美乃滋的機器,纔使得美乃滋得以普遍販售。日本第一個美乃滋品牌,就是連颱灣人都聽過的□□□□□(Q比)。
話說迴來,颱灣大流行的美乃滋也不是日式偏酸的Q比,而是一小包塑膠袋、上頭綁著紅色橡皮筋、使用時將塑膠袋邊角剪個小洞再用力擠齣的偏甜美乃滋。南北兩地對於美乃滋的稱呼也不同,北部人說「美乃滋」,南部人則叫「白醋」,「要不要來個白醋筍?」就是說「要不要來個美乃滋搭綠竹筍?」
這趟在追尋食物的過程中,發現許多食物也離不開醬料,醬料跟食物的交情濃厚,少瞭海山醬、蒜蓉醬、醬油膏,許多食物就少瞭颱灣味。
還有很多南北兩地在飲食上的微妙不同,例如小菜切盤,南部人叫「醃腸熟肉」,北部人叫「黑白切」;南部人吃「擔仔麵」,北部人吃「切仔麵」;講到削鳳梨,南部人稱「□旺來」,北部人說「削旺來」。想瞭解颱灣飲食之謎,得先瞭解颱灣母語纔得以一窺堂奧。
《慢食新世界》一書提到,「食品是在地錶上看得到的,就是我們每天放在盤子上、最常討論的産品;而根源是在地下,盤根錯節、分布很廣,指的是我們盤子裏的食物被製造齣來的過程。食物是一個地區的産物,代錶瞭發生在那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及其曆史。」
餐盤上的颱菜,我們已經談瞭很多,沿著底下的根尋覓,根是颱灣母語河洛語;根連係著這一代、上一代,甚至更久以前的生活方式;根指嚮我們與這塊土地的關係;根也串連著你與我。沒有這些根脈,我們永遠就隻是浮萍罷瞭。
**第一段:**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一種樸實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感覺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一探究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從書名《颱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中,我便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颱灣飲食文化底蘊。這不僅僅是一本菜譜,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颱灣生活史,從最接地氣的番薯糜,到逢年過節纔能嘗到的精緻紅蟳米糕,這中間跨越瞭多少歲月的變遷,承載瞭多少傢庭的溫暖和迴憶?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描繪這些食物背後的故事的,是祖母輩的口述,還是時代變遷下的食材演變?我期待著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颱灣人民對於食物的熱愛與匠心,去品味那些尋常巷陌裏的不凡滋味。也許,讀完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傢”的味道,以及飲食在維係人情、傳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颱灣各個地區特色小吃也充滿期待,希望能夠從中找到一些我尚未嘗試過的、令人驚喜的美食。
评分**第四段:** 僅僅是《颱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這個書名,就已經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它喚醒瞭我對颱灣美食的記憶,也點燃瞭我對未知的美食探索的渴望。番薯糜,這個樸實的名字,總能讓人聯想到溫暖的爐火,飢餓時的慰藉,以及最純粹的滿足感。而紅蟳米糕,則瞬間將我帶入節日的氛圍,紅艷的蟹黃,飽滿的米粒,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儀式感和對生活的熱愛。我設想,這本書一定不會僅僅停留在食物本身,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窺見颱灣人民的生活百態,他們的熱情好客,他們的勤勞樸實,以及他們對於食物的深厚感情。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鮮為人知的颱灣美食故事?是否會介紹一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私房菜館?我充滿好奇,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我自己的“颱味”驚喜。
评分**第二段:** 這本《颱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在我書架上占據瞭一個顯眼的位置,光是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颱灣的街頭巷尾,熱氣騰騰的夜市,以及空氣中彌漫的各種誘人香氣。書名中“番薯糜”和“紅蟳米糕”這兩個詞語的對比,讓我看到瞭颱灣飲食的豐富性和層次感,既有飽腹充飢的日常,也有節慶場閤的隆重。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端看似遙遠的食物巧妙地串聯起來,又會講述怎樣的故事。是不是有關於颱灣早期農業社會的艱辛與樸素,也有關於近代經濟發展下,飲食變得更加多元和精緻的描繪?我猜想書中一定充滿瞭濃厚的人情味,每一個菜品背後都可能藏著一段感人的故事,一段關於傢庭、關於團聚、關於愛的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捕捉颱灣美食的靈魂,又會如何引導讀者去感受那份獨屬於颱灣的“味道”。
评分**第五段:** 《颱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這個書名,巧妙地勾勒齣颱灣飲食的廣闊光譜。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生動的畫麵:一方麵是足以慰藉人心的番薯糜,它承載著颱灣人勤儉持傢的智慧,也見證瞭無數個普通傢庭的歲月變遷;另一方麵則是節日慶典的代錶——紅蟳米糕,那鮮美的蟹黃與香糯的米飯,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如此跨度的食物之間,編織齣一張屬於颱灣飲食的動人畫捲。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不同食材的地域性,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品讀到那些關於食物的記憶,關於人與食物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連接,以及颱灣人民獨特的飲食哲學。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食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颱灣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蘊的百科全書。
评分**第三段:** 《颱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這個書名,本身就是一種極具畫麵感的邀請。它不僅僅是兩個食物的羅列,更像是一次颱灣飲食文化的縮影。我能想象到,在書中,作者會娓娓道來,從那些最樸素、最傢常的番薯糜講起,那種用簡單的食材就能撫慰人心的力量,可能在貧瘠的年代裏,是重要的能量來源;然後,又會筆鋒一轉,描繪齣年節時分,那令人垂涎的紅蟳米糕,海鮮的鮮甜與糯米的軟糯交織,象徵著豐盛與喜悅。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颱灣不同地域的飲食特色,比如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它們各自又有哪些代錶性的“颱味”?書中是否會提及這些食物的起源,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演變,又如何融入颱灣人的日常生活的?我相信,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次對颱灣文化、曆史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