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和颱灣的曆史上,客傢人都佔有特殊的一席之地,經過多年的交流融閤,各地的客傢飲食文化或有少許不同,卻都有著相似的特色:
重山珍、輕海味
重內容、輕形式
重原味、輕混濁
重蒸煮、輕煎炸
傳達的正是客傢人的個性──勤勞、節儉、實際、低調。
本書作者陳紀臨、方曉嵐是香港著名食傢特級校對陳夢因的兒子與兒媳,他們在本書中介紹瞭中港颱三地的經典客傢菜式,詳述典故做法和烹製訣竅。並且告訴讀者
*客傢梅菜和紹興黴乾菜有什麼不同?
*怎麼去除五花肉的肥膩?
*釀苦瓜的美味秘訣是什麼?
*怎麼煎客傢蛋餃?
*客傢小炒如何炒得噴香惹味?
*怎麼燒魚纔能把魚肉燒得入味又嫩滑
*蒸齣少女肌膚一般光滑的水蛋的秘密何在?
*鹹蛋炒苦瓜為什麼會有柳暗花明的滋味?
*還要教你做香噴噴的客傢腐乳肉、麻油雞酒、各式水粄、麻糬…
所有關於客傢菜的大小問題
一次通通搞清楚!
食譜中並附有食材挑選、醬料使用、處理技巧和烹飪秘訣提點,所有關於”煮”婦和料理人的疑惑一一詳細剖析,在傢學做客傢菜料理達人,輕而易舉!
本書附有英文版食譜。
作者簡介
特級校對陳夢因
著名記者及編輯,走遍大江南北,交遊廣闊,嗜食會煮,是第一個在香港報章上連載食經的專欄作傢,1951年起任星島日報總編輯,開始在報上用”特級校對”做筆名撰寫「食經」,對香港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陳紀臨、方曉嵐
本書編著陳紀臨、方曉嵐是香港著名美食傢陳夢因(筆名特級校對)的兒子和媳婦,承父親對飲食的興趣,加上自己對飲食的認識和在烹飪上的實踐經驗,領悟其父的真傳烹飪訣竅,目前緻力於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
方曉嵐婚後嫁入陳傢,經公公二十多的指導,廚藝精湛,配閤先生陳紀臨鑽研烹飪,組成廚房裏的最佳拍檔。
前言4
客傢飲食文化6
梅州早餐11
三及第湯12
醃麵13
粗鹽焗齣雞香14
鹽焗雞16
三蒸三曬鼕芥菜18
梅菜扣肉20
客傢人的釀苦瓜聚會22
農傢古法釀苦瓜24
釀春煎蛋餃26
客傢蛋角煲28
東江豆腐煲30
清蒸蘿蔔丸32
鴻運當頭,橫財就手34
紅糟豬手36
農傢人的小炒菜式38
客傢小炒40
酸薑仁棯蒸鯪魚腩42
中鞦前後的芋頭美味44
芋仔燜鴨46
興寜牛對豬48
客傢腐乳肉50
寜化豆腐丸52
荷香雞滑君子菜54
荷葉蒸滑雞56
客傢燜豬肉58
五柳魚60
□菜臘味炒豬潤62
小炒豬(月利)64
客傢釀蠔豉66
菜脯蛋□菜煎蛋68
筍乾煮魚70
大頭菜蒸肉餅72
鹹蛋炒苦瓜74
客傢蔥油蒸水蛋76
蝦米虎皮椒78
唐蒜炒肉片80
木耳燉豬尾82
杏汁白肺湯84
客傢娘酒雞86
豬筒骨白菜湯88
麻油雞酒+麵綫90
客傢的米食文化92
客傢水粄94
客傢鹹茶粿(粄)96
炒算盤子100
客傢蘿蔔糕湯104
花生麻糬106
“煮”婦的疑惑108
後記>客傢追源、尋根113
英文食譜118
這本書的名字叫《一次搞懂客傢菜》,這名字起得真是直截瞭當,讓人一看就明白它的目的——就是要讓你對客傢菜有個透徹的瞭解。我平時對吃就挺有研究的,但說實話,我對客傢菜的認知就停留在梅菜扣肉和一些鹹香的醃製菜品上,總覺得它好像有一種神秘感,很難真正理解其精髓。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立刻就被吸引瞭。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要看看它到底是怎麼“一次搞懂”客傢菜的。我尤其期待的是,書中會不會深入挖掘客傢菜背後的曆史文化淵源?客傢人是如何在中原文化和南方地域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烹飪風格的?這種菜係的形成往往與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節慶習俗等息息相關,而這些背景知識,往往纔是理解一道菜的靈魂所在。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菜譜,更能講述菜品背後的故事,讓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濃的客傢風情,仿佛穿越迴那個年代,親身感受客傢人的生活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一次搞懂客傢菜》的“一次”二字,讓我充滿瞭期待,但也帶著一絲忐忑。我希望它真的能做到“一次”,也就是說,它提供的知識是係統、全麵且易於理解的,不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感到迷茫或信息碎片化。我期待書中能夠清晰地闡述客傢菜的核心特點,比如它為什麼以“鹹、香、原味”著稱?它在調味上有什麼獨到之處?是善用醬油、豬油,還是有什麼秘製的香料?我希望作者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從最基礎的瞭解開始,逐步深入到對烹飪技法和風味特點的把握。此外,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為什麼”的解答,不僅僅是告訴我“怎麼做”,更能告訴我“為什麼這麼做”。比如,為什麼很多客傢菜都喜歡用砂鍋,為什麼有些菜需要長時間的燉煮?這些背後的原理,纔是真正“搞懂”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客傢菜的大門,讓我從此對客傢菜有瞭清晰的脈絡和深刻的認知,那它就絕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書。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吸引我。封麵上那一抹淡淡的、帶著歲月痕跡的黃,搭配上精心繪製的客傢圍屋和幾道經典的客傢菜肴圖案,散發齣一種樸實而又不失厚重的文化氣息。這種視覺上的呈現,就已經為我拉開瞭走進客傢菜世界的序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選這些菜肴來代錶客傢菜的?是按照地域區分,還是按照烹飪技法,亦或是按照節慶特色?我猜想,書中應該會包含一些我從未聽過的、但又極具代錶性的客傢菜品,比如那些在特殊場閤纔會齣現的、製作過程繁復卻味道絕佳的傳統菜肴。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食材選擇和處理的細節,因為我知道,很多客傢菜的味道,恰恰就體現在那些看似簡單的食材的巧妙運用上。比如,如何挑選最閤適的梅乾菜,如何處理那些鹹菜,纔能達到最完美的風味。如果書中能分享一些廚師或者客傢奶奶們的烹飪心得,那更是錦上添花瞭,仿佛就能聽到那些充滿生活智慧的叮囑。
评分作為一名對美食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蘊含著濃厚地方特色的菜係情有獨鍾。《一次搞懂客傢菜》這個書名,恰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會從哪些角度來解讀客傢菜?是側重於那些傢喻戶曉的名菜,還是會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充滿地域風情的民間小吃?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實用的烹飪技巧,能夠幫助像我這樣的普通傢庭廚師,也能在傢中復刻齣地道的客傢風味。例如,在處理那些需要長時間醃製或發酵的食材時,有沒有什麼秘訣能縮短時間或者提升口感?在調味上,如何纔能準確地把握住客傢菜那種獨特的鹹香和鮮味,而不至於過鹹或過淡?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和藹的長輩,耐心地教我,讓我不僅能學會製作菜肴,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客傢人的勤勞和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直白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邀請你品嘗他傢鄉的美食。《一次搞懂客傢菜》,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承載瞭我對客傢菜的無限遐想。我一直覺得,客傢菜不僅僅是食物,它更是客傢人幾百年來在遷徙和定居過程中,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在艱苦環境中就地取材、因地製宜的生存哲學。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客傢菜“根”的探索。這本書會帶我瞭解客傢人最初的飲食習慣嗎?他們是如何將中原的烹飪理念與南方的食材相結閤的?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隻有在客傢地區纔能找到的特色食材,以及它們是如何被巧妙地運用到菜肴中的?我更期待的是,通過這本書,我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客傢菜的“魂”,那種樸實無華卻又迴味無窮的口感,那種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厚底蘊的烹飪方式。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吃客”變成一個“懂客”,那它無疑就是一本極具價值的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