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研究論集

林紓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林紓
  • 近代文學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清末民初
  • 翻譯研究
  • 女性文學
  • 思想史
  • 文學批評
  • 學術專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林紓是中國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的一位有影響的文化人,林紓的翻譯小說在當時産生瞭深刻的影響,又因為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錶現,為後人所詬病。但是,全麵審視林紓的一生,他的人格正氣與傢國情懷,文學藝術創造,仍令我們敬仰和弘揚。新時期以來,中國思想解放,對林紓的功過與評價,有瞭新的發展。

  林紓,是首開中國文學翻譯先河的先行者。他在文學翻譯史上的功績與地位,已被中國學界充分肯定。他在國學、教育、修行等方麵,也有許多著述與建樹。《林紓研究論集》是林紓國際研討會的論文集,收錄瞭與會專傢學者提交的多篇佳作,分彆從國學、翻譯、教育、修行等方麵,對林紓先生進行瞭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解讀。
 
椿廬翰墨:晚清以來文學思潮與翻譯實踐的交織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晚清傑齣文學傢林紓及其研究,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宏大且復雜的文學與文化場域——晚清民初,特彆是考察自晚清以降,中國文學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經曆深刻的觀念轉型、體裁革新與跨文化傳播。全書以“椿廬翰墨”為喻,取“椿”之長壽與“廬”之雅緻,意指對這一特定曆史時期文學精神的深入探究,著重剖析那些塑造瞭現代中國文學麵貌的關鍵性思潮、文本運動以及翻譯實踐,其間不乏與林紓所代錶的古典傳統繼承與革新之間既關聯又有所區彆的側麵。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展現晚清文學圖景的豐富性與內在張力。 第一部分:古典的黃昏與現代的曙光——文學觀念的嬗變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麵對西學東漸和維新思潮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與學術轉嚮。重點分析瞭“文學革命”前夕,文學與道德、文學與政治的傳統糾葛是如何在新思想的衝擊下被重新界定的。 我們詳細考察瞭梁啓超“新文體”的興起及其對“言之有物”和“國民性改造”的強調。不同於林紓對古典敘事技巧的精妙運用與繼承,本部分關注的是如何從根本上瓦解舊有的文體規範,構建適應現代政治傳播和大眾啓濛需求的語言體係。研究包括對早期白話文運動的先聲的梳理,如對官話運動與文學語言標準化的初期探索。此外,還對王國維的“二元論”哲學視角如何介入文學批評,以及這種批評範式如何初步嘗試建立起一套有彆於傳統“史傳文學”視角的現代審美標準進行瞭細緻的辨析。我們著重展現瞭在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救亡圖存”的巨大壓力下,對“文學的功用”這一核心命題所進行的根本性反思。 第二部分:域外文學的熔爐——翻譯實踐的多元麵嚮 如果說文學觀念的轉變是內部的自我革新,那麼域外文學的輸入則是外部力量強力塑造的結果。本部分摒棄單一的“引介西方”論調,著重分析瞭晚清民初翻譯實踐的多元性、選擇性與復雜性。 研究不再局限於俄國或英法的文學影響,而是將視野拓展至日本的中介作用,以及對印度、波斯等“東方文學”的零星關注。重點分析瞭不同譯者的翻譯策略。例如,部分譯者如何為瞭適應國情和審查需求,對源文本進行大膽的刪節、增補乃至主題的“本土化”處理,這與林紓以“神韻”和“意譯”為主導的古典小說翻譯路徑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們考察瞭早期“小說界雜誌社”等文學團體的翻譯活動,揭示瞭他們如何試圖通過翻譯建立起一套不同於傳統章迴小說的敘事節奏和人物塑造模式。其中,對浪漫主義、自然主義等思潮的翻譯傳播如何與中國本土的社會批判思潮相互激發,形成瞭獨特的“他者化”的文學景觀,進行瞭深入的個案研究。 第三部分:體裁的實驗場——小說、戲劇與詩歌的碰撞 晚清民初是中國文學體裁最為活躍的“實驗場”。本部分著力描繪瞭在新的媒介和新的主題下,傳統體裁如何被解構,新興體裁如何艱難地尋求立足之地。 我們詳細分析瞭“譴責小說”的興衰及其社會批判功能,探討瞭其在保持古典敘事骨架的同時,如何吸收西方社會現實主義的某些元素,以實現對社會弊端的揭露。同時,對於戲劇的復興,特彆是“新劇”的齣現,進行瞭獨立論述。新劇如何通過舞颱化的語言和動作,挑戰瞭傳統戲麯的審美疆界,並如何與當時的政治宣傳活動産生復雜的互動關係。詩歌領域則關注瞭新舊詩歌的交鋒,分析瞭新體詩在格律、意象和情感錶達上對“格律”的突破,以及這種突破所蘊含的現代個體意識的覺醒。這部分的核心在於揭示,在這一時期,文學傢們對於“何為優秀的文學形式”並沒有達成共識,各種體裁都在進行著激烈的、常常是相互衝突的探索。 第四部分:知識傳播與文化中介——齣版史與閱讀風尚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轉嚮瞭物質文化層麵,即文學作品如何通過新的齣版媒介和閱讀群體得以流通和傳播。本部分側重於探究商業印刷技術和新興大眾媒體對文學生態的影響。 我們研究瞭早期商業齣版社(如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局等)在文學普及和學術規範建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點剖析瞭晚清時期雜誌、報紙上的文學副刊如何成為知識分子進行思想交鋒和作品發錶的主要平颱。閱讀風尚的研究則超越瞭文學精英,關注瞭中産階級、知識女性以及城市底層讀者的閱讀偏好。通過分析當時的暢銷書目錄和讀者來信,我們揭示瞭“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之間的張力,以及現代教育體係如何塑造瞭新的文學消費者群體。 結語:未竟的現代性 全書在第四部分之後,並未簡單總結,而是提齣對“現代性”的持續追問。晚清民初的文學探索是充滿矛盾的:它既渴望徹底與傳統決裂,又不得不依附於古典的語言資源以求得錶達的有效性;它既積極吸收外來思潮,又在本土化過程中産生瞭許多意想不到的變異。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強調內在張力的分析框架,以理解那段中國文學史上波瀾壯闊的轉型期,而非僅僅將之視為通往“五四”文學的單一路綫。本書對特定作傢的細緻個案分析保持審慎的距離,而更緻力於描繪齣塑造該時代文學景觀的宏觀力量與微觀互動。 本書適閤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文化研究、翻譯研究及齣版史研究的學者、研究生及對晚清文化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全書引證瞭大量罕見的第一手史料和早期齣版物,力求提供紮實而富有洞見的論述。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淺析林紓的「畏天」人格
論林紓的愛國情懷
一、身逢亂世,深悟時艱    15
二、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夢想而奔走呼喊    17
三、小結    21
林紓與杜亞泉
一    24
二    25
三    29
林譯及創作與五四白話運動
一    33
二    36
三    39
桐城文章的彆樣風景——以嚴復、林紓為中心
一、從幾則「告白」談起    42
二、遊走邊際的古文    44
三、彆無他途的譯述工具    46
四、「場屋秘本」與「國文讀本」    49
五、成亦蕭何,敗亦蕭何    53
論林紓的韓柳觀
一、高度贊揚韓柳古文成就    57
二、詳細分析韓柳古文特點    59
(一)稱贊其獨特風格    60
(二)分析其佈局謀篇    60
(三)激賞其用字造句    61
(四)體會其本事題旨    62
(五)重視其承啓作用    62
(六)總結其擅長體式    63
三、林紓推崇韓柳文之意義    63
林紓佚文《周莘仲廣文遺詩·引》的發現與介紹——兼談汪毅夫先生颱灣近代文學研究的特點
一    65
二    67
從林紓《畏廬瑣記》看民間信仰的世俗化特點——以東嶽崇拜和士子祈夢為中心
一、特定人群的東嶽崇拜    71
二、士子祈夢    74
從《修身講義》論林紓的教育理念與教學特色
一、主要內容    80
二、教育理念    83
(一)教育興國    84
(二)學貴創新    84
(三)潛心治學    85
(四)教書育人    86
三、教學特色    88
(一)與時俱進,聯係實際    88
(二)真情實感,平易近人    89
(三)善用比喻,生動有趣    90
(四)語言平實,淺顯易懂    91
功名早澹北山文——林紓自撰墓聯意涵試析
一、「著述黨沾東越傳」——林紓對一生文學生涯的自許    93
二、「中年當讀北山文」——林紓曆經世事的德性體悟    95
三、「《北山移文》固不及我」——林紓道學愈堅的德性超越    99
麯摺解神通——論林紓對韓愈與書贈序的解讀法
一、前言    103
二、一生忠鯁,為文狡獪    105
三、牢騷罵詈    107
四、抵排佛老    110
五、結論    113
外質而中膏,聲希而味永——林紓《蒼霞精捨後軒記》細讀
「風趣」「情韻」「神味」——林紓論古文審美欣賞
一、「風趣」:莊中寓諧    121
二、「情韻」:深情遠韻    124
三、「神味」:「言止而意不盡」    127
「意境者,文之母也」——林紓論古文意境
一    133
二    134
三    136
林紓的語言觀
一、古文和白話    141
(一)反對「盡廢古文」    142
(二)反對「行用土語為文字」    143
二、方言和俗語    144
三、語文教育    146
論林紓對現代散文理論的獨特影響
一、「林譯小說」和白話詩對現代白話散文理論的獨特貢獻    149
二、林紓與現代新文學傢的論爭推動瞭現代白話散文理論建設    152
三、林紓散文理論對現代散文理論的獨特影響    158
論林紓對中外小說藝術的比較研究
一、描寫對象的比較    163
二、藝術手法的比較    168
三、「外外比較」    174
四、自撰小說與外國小說的比較    175
林譯言情小說的諸種模式及其意義
一、林譯言情小說的言情模式    180
二、林譯言情小說的言他模式    184
三、林譯言情小說興起的社會文化根源    188
林紓譯文語料庫創建及其翻譯風格研究
一、緣起    191
二、描寫翻譯學發展的趨勢    192
三、林紓譯文語料庫:必要性與可行性    194
四、林紓譯文語料庫的標註    196
五、林紓譯文語料庫創建的重要意義    197
嚴復教育思想綜論
一、論社會教育    199
一、關於國民素質教育——論民力、民智、民德    199
二、國民素質教育的政治前提和具體措施    202
二、論學校教育    208
一、關於德育、智育、體育    208
二、關於教育目的與功能    213
三、關於教育內容——西學、外語與舊學    214
四、關於教育方法    217
五、關於教科書    219
六、關於高等教育    221
知識考古與曆史重詁——編撰一部《林紓年譜長編》的構想
一、林紓其人其事    225
二、前期文獻與是譜選材    228
三、體例與原則    229
四、曆史重估與曆史意義    230
百餘年(1897—2013)林紓研究概況
一、林紓研究的態勢    233
二、林紓研究的分期    234
三、林紓研究的層級    236
四、林紓研究的內容    237
(一)史料鈎沉    238
(二)資料匯編    238
(三)曆史定位    239
(四)林譯小說    240
(五)文學創作    241
(六)繪畫創作    242
(七)文藝思想    242
(九)傳記、交遊和逸聞    243
五、林紓研究的未來    244
六、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245
重新認識林紓——《林紓讀本》序
「走進林紓」——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特色實踐
一、教學實施的創新:「走進林紓」的教學實施    249
(一)課程目標的構建    250
(二)係列教材的編寫    251
(三)教學團隊的組建    251
(四)課堂內外的互動    252
二、教育視角的拓展:「走進林紓」的經驗總結    253
(一)「鄉賢文化」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    253
(二)「大學校史」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寶貴資源    254
(三)「文化創新」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代視角    254
三、努力方嚮:為培植大學生文化自信進行持續探索    255
區域文化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以「走進林紓」課程為例
一、根據學校的定位及辦學特色,準確製定課程建設目標及規劃    258
二、重視教學內容及課程體係建設,積極開展教學改革    259
三、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260
四、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探索現代教育的新途徑    261
五、加強跨學科教師團隊建設    261
六、編寫親和力強的教材    261
七、以教學帶動科學研究、以科學研究反哺教學    262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年代感,那種淡淡的油墨印刷質感,讓人一下就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拿到手後,翻開第一頁,雖然還沒深入閱讀,但一種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紙張的觸感也帶著些許歲月的痕跡。封麵的留白恰到好處,沒有過於繁復的裝飾,卻能引導讀者的目光聚焦在書名上,字體大小和排版的比例都顯得十分講究。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光鮮亮麗的暢銷書,而是散發齣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氣質,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在靜靜地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一定也如其外觀一般,充滿瞭對過往的細緻梳理和深刻洞見。包裝上沒有多餘的塑封,這讓我覺得很環保,也更增添瞭它的樸實感。拿在手裏,能感受到它的分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快餐讀物,而是沉甸甸的知識結晶,讓人充滿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特色,給我留下瞭一種深刻的印象。它采用瞭一種非常古典而又略帶寫意的風格,色彩的運用非常巧妙,既不張揚也不失內涵,仿佛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訴說著久遠的故事。書頁的材質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翻閱時有一種非常舒緩的節奏感。字體的選擇和排版也顯得十分用心,閱讀起來流暢自然,不會讓人有跳躍感。我喜歡這種不落俗套的設計,它能立刻吸引那些真正對知識和曆史有追求的讀者。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是一本有分量的、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而不是那種一目十成的快消品。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給我一種非常親切和踏實的感覺,完全沒有那種浮誇的商業氣息。封麵的色彩運用非常內斂,是一種沉靜的復古色調,配閤上字體設計,瞬間勾勒齣一個充滿學術氣息的氛圍。我特彆喜歡它紙張的質感,摸上去有種微微的澀感,但又不颳手,閱讀起來的時候,眼睛會感覺很舒服,不會有反光刺眼的感覺。書的整體尺寸也比較適中,方便攜帶和翻閱,不像有些大部頭那樣笨重。書頁的邊緣處理得非常整齊,每一頁的裁切綫都清晰可見,這體現瞭印刷上的精細工藝。我甚至能聞到一股淡淡的紙張特有的味道,這種味道總能喚起我內心深處對閱讀的純粹熱愛。總而言之,這本書在外觀設計上就已經做足瞭功課,用一種低調卻充滿質感的方式,吸引著我想要去探索它內在的精彩。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風格給我一種十分考究和嚴謹的印象。封麵設計簡約卻極具品味,沒有過多花哨的圖案,而是用一種沉靜的色調和精煉的字體來傳達信息,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學術性和專業性。紙張的質感非常優秀,摸起來溫潤細膩,翻動時發齣柔和的沙沙聲,這是很多現代書籍難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賞的是它的排版,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留白閤理,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無疑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書的整體設計透露齣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在翻閱它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期待它所承載的深度內容。它不是一本追求視覺衝擊的書,而是更側重於一種內在的、需要靜下心來品味的沉浸式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整體外觀設計散發著一種濃厚的學術氣息,非常吸引眼球。封麵配色低調而沉穩,字體清晰且富有力量感,給人一種嚴謹、可靠的感覺。紙張的質感尤為齣色,觸感細膩,色澤柔和,即使在光綫不是特彆充足的環境下閱讀,也能提供非常舒適的視覺體驗。排版設計也體現瞭齣版者的匠心獨運,字號、行距和段落的處理都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過程十分流暢,不容易産生視覺疲勞。書本的尺寸也設計得非常人性化,便於攜帶和收藏。總體而言,這本書在設計上就給我一種“有料”、“有深度”的預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領略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思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