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錶最強國文課本 第二冊:不如歸去休學期

地錶最強國文課本 第二冊:不如歸去休學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政治與文明都會創造傷口
  讀經典文本,是為瞭癒閤
 
  戰爭亂世,仕途艱睏,失去至親
  這個世界太多無法承受的痛楚
  舊的體製正在崩壞
  然而,新的價值也正在形成
 
  第一冊所選的課文
  一切的苦難僅說瞭一半
  而曆劫歸來的第二冊
  是寫給那些被時代毀棄的人
 
  「不如歸去」或許是對這世界有小小的失望。但我依然期待歸去後,看見的仍是那個平淡的老地方,有風有雨,有陽光偶爾灑落——
 
  老子、荀子、韓非、司馬遷、杜甫、白居易、範仲淹、關漢卿……
  這次不再隻是教科書中的文人或思想傢
  除去各種政治重擔、理念價值的他們
  跟你我一樣,都是充滿缺憾與挫敗的人啊
 
  讀《女兒國》開始麵對自己的心魔
  讀《不伏老》摸索「我是誰」的終極問題
  讀《兵車行》學會為民間疾苦發聲
  讀《老子》真正去感受世界的衝突與和諧
 
  「不朽」是一連串的毀壞與重建
  在每個時代的人們心中
  以新的姿態樣貌齣現
  如今這些背不起來的經典課文
  都是讓你讀瞭一頁長大的祕笈
 
  「這一次,不談世界的真理,不談美好的理想,不談崇高的人格,不談生命的喜悅。我們來談生而為人的掙紮與疼痛,談錯看人間風景的失落,談身心不得歸的異鄉人……我們用力去看這個世界的缺憾,不要急著去填補,更不要遮掩。」——「地錶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臉書專頁作傢 陳茻

本書特色

  ★萬本暢銷的《地錶最強國文課本》,三部麯之二突破地錶上市。(沒看過第一冊,也請安心服用)
  ★杜甫詩很消極?司馬遷記史太浪漫?範仲淹沒去過嶽陽樓?有彆於傳統國文課堂上的獨特詮釋!
  ★在「不如歸去」翹課前,先感受感受古人的苦難與痛楚;你人生的掙紮,他們也略懂略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茻


  沒有教師證的國文教師,對教育僅存一點熱情。本也想靠寫作多少換點酒錢,無奈生性拖泥帶水,稿子越寫不齣來越想喝酒。過去喜自圓其說,近年少言,偶爾失語。最新的興趣是料理,越來越相信緣分,對世界的好奇所剩不多,但始終抱持敬意。著有《地錶最強國文課本第一冊:翻牆齣走自學期》。
 
  臉書專頁「地錶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www.facebook.com/megachineseclass

繪者簡介

阿諾


  中年。繪圖工作者,經常哀嘆著工作的繁重、生命的沉重,以及自己的體重。目前專職插畫、漫畫。插畫作品有《老爸的笑聲》、《馬戲團離鎮》、《死後四十種生活》,漫畫連載作品有「e咖這一傢」、「童年大冒險」、「人間萬獸」。
 
  臉書專頁「伊卡魯斯的夜間飛行」:
  www.facebook.com/icarus0304/

圖書目錄

課前預習
第一課:圓圓麯/吳偉業
第二課:女兒國/吳承恩
第三課:不伏老/關漢卿
第四課:嶽陽樓記/範仲淹
第五課:琵琶行/白居易
第六課:兵車行/杜甫
第七課:鴻門宴/司馬遷
第八課:齊桓公好服紫/韓非
第九課:性惡/荀子
第十課:小國寡民/老子
課後心得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序文

課前預習

 
  這本書,寫給那些被時代毀棄的人。

  印象中,應是在某篇談庾信的文章中,第一次讀到這個概念。庾信是南北朝時的文人,那個時代亂,誰都身不由己。人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當初看到這句話,心裏有些感傷。但那個時代太遠瞭,情緒大半是被文字逼齣來的,與我的生命無關。

  多年後想起這些,纔懂得原來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人。曾經相信過的一切,可以在一瞬間崩解。生死存亡之際,每個選擇都充滿著血淚與無奈。可人一旦在這世界上失瞭信仰,失瞭青春,就會在一瞬間老去。而這世界依然轉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在太平盛世感嘆人生浮沉,對許多人來說是太奢侈的夢。我的第一本書,試著從過去的人們身上找到生命的意義,即使在百死韆難中磨著,最後總要磨齣晶瑩溫潤的光澤。這並不容易,是以讓人嚮往。

  而這一本書,我想寫些容易的事,寫那些在生命中隨隨便便就會齣現的掙紮、苦難、離散。第一冊與第二冊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分彆探問人間的光明與黑暗。我希望透過這兩條路,逼齣那個始終難解的問題:如果生命本就沒有意義,一切又將何去何從?

  第一課,選的是吳梅村的〈圓圓麯〉。相較於第一冊的黃宗羲,吳梅村在忠孝節義前顯得無比軟弱不堪。我嘗試透過這樣的視角切入,揭去忠臣孝子的道德框架,將目光集中於個人的掙紮與苦痛,這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工作。透過吳梅村的眼睛來看陳圓圓——一個在時局中浮沉的女人,也纔更能看見那些無助與徬徨。

  第二課選〈女兒國〉,對比第一冊的《牡丹亭》,談欲望在不同的性彆角色身上截然不同的意義。

  第三課寫關漢卿,談元帝國時期一切價值信仰的崩壞。濛古的統治對漢人來說是亂世的極緻,士人在這個時代進退失據,各自退守到生命最後的防綫。當這時代與我們曾經信仰的一切背道而馳,探問生命的意義這件事依然值得嗎?

  為此,我特意在下一課選瞭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在第二冊的整體架構中,這篇文章顯得十分格格不入。我正希望透過這樣的衝突,思考那些偉大的人格,最初何以能被成就,最終何以能夠不朽。他們是幸運的嗎?或終究隻是另一種姿態的掙紮呢?

  第五課的〈琵琶行〉延續瞭這些追問,希望能夠將那些處境勾勒得更清楚。比起那些充滿希望的信念與價值,此刻我可能更在意信仰的失落。第六課所選的〈兵車行〉,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前的作品,那是風暴前夕的一點小風小雨,但詩人當時並不知曉。

  曆史給瞭我們事不關己的從容空間,就連偶然拾獲的共鳴也來得輕浮,但這畢竟不是壞事。

  第七課選〈鴻門宴〉,算是本書的一個轉摺點。司馬遷的人生悲劇是一個層麵,他筆下的項羽與他對曆史的心思則是另一個。司馬遷筆下的曆史與曆史上的司馬遷,像是鏡子的兩麵,隔絕瞭現實與虛幻,但兩個世界卻呈現幾乎一樣的姿態。

  第八、九、十課嘗試將先秦諸子重新排列,一如第一冊的孟子、莊子、孔子,這冊也安排瞭一條韓非、荀子、老子的思想道路。用課次去排列,並不是要在學術上提齣多麼驚人的見解,或嘗試重構先秦思想的譜係。我隻是希望將傳統上的法傢、儒傢以及道傢的人物放在一起,檢視彼此之間的思想淵源。這麼做,是為瞭跳脫某些習以為常的視角,撕去九流十傢的標簽,也讓這些古老思想傢的生命紮紮實實地顯現齣來。可以看見他們的失落與掙紮,與你我都一樣。

  這一次,不談世界的真理,不談美好的理想,不談崇高的人格,不談生命的喜悅。我們來談生而為人的掙紮與疼痛,談錯看人間風景的失落,談身心不得歸的異鄉人。

  這一次,把生命還給生命,血肉還給血肉,用力去看這個世界的缺憾,不要急著去填補,更不要遮掩。
  我在這本書裏寄放瞭一些我對曆史、文化與現世的想法,這在教育上是有意義的,其餘更高遠的目標,我不敢妄言,眼下也並不那麼在意。
  書中一切考證、析論,固然經過我懷抱敬意的斟酌,但詮釋必有其主觀,願各位在讀的時候,依然不可輕易相信我所言。
  我預期藉由閱讀古代經典,完成三個階段的目標,三階段彼此連動。

  第一,是將個人的生命與所處的時代盡可能還給古人。每段文字都有一個起點,文字紀錄瞭當時人們的想法,背後投射齣來的是他所處的時代。過去,人們有著與今日不同的思考方式,認知到的世界樣貌也全然不同。如果隻是用今日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材料,甚至為瞭經典的「當代價值」,粗暴地將作品與時代分割,擷取某些片段嘗試比擬現當代的概念或事物,隻會丟失經典真正的價值。經典不該隻是披著「當代價值」外衣的伶人,隻為瞭安慰害怕經典被現代人屏棄的人們而粉墨登颱。

  第二,是將第一階段所還原的世界與當代比較,藉以逼齣每個時代的特殊性。時代的特色是透過比較得來的,不熟悉過去,便無法知道當代實際擁有什麼。透過比較,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時代有什麼是不同於過去的,有什麼是得來不易的,有什麼又是該被捨棄的。

  過去的材料之所以有價值,並不是因為它與這個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是它與當代畢竟不同。曆史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室,提供瞭豐富的資料,讓我可以盡情分析、評價與詮釋。我們思索的始終是人的問題,麵臨的是人的挑戰,鑑往知來並非要未蔔先知,而是為瞭將過去到現代的道路看清楚,更完整地思考將來該走嚮何方。

  第三,透過不斷地還原、比較,我們將會更清楚曆史是不可分割的,所有的斷點都隻是暫時的。我們與過去的人們也是不可分割的,有著韆絲萬縷的關聯。任兩個時空之間,必然存在著諸多差異性,也必然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曆史的脈動是變與不變交錯而成的,人事固然有其代謝,但論快樂與疼痛的形狀,我們與過去的人們並沒有太大的差彆。走到這個階段,當意識到我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像朝陽,也像葉子,在每一個瞬間的生命裏,都將有枯有榮,有生也有死。

  而截至目前為止,我的書都還在第一階段努力。如何走嚮第二階段,我在書裏留下許多綫索與可能,也有我的期待,不過實際發生時的情況必然不是我想像的那樣,那也很好。書寫成之後,我便不能再主導它的命運瞭。這一冊十餘萬字,是我費盡思量打造的鑰匙,至於門外的世界如何晴雨,如何悲喜,我不打算去猜測,僅隻將其交給每個有緣得見此書的人手上。

  關於第三階段,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通達、很快樂的階段,以這本書的文字來說,是沒有辦法觸及的。而對這個偉大世界來說,文字永遠是次等的,音樂、雕刻與繪畫,一切人為的藝術形式都是如此。

  我並不為此感到失落,隻為瞭我們的渺小與喧鬧,感到無比雀躍。

圖書試讀

第六課:兵車行/杜甫
 
【題解】
 
〈兵車行〉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前的作品。最初決定要將杜甫選進第二冊的時候,為瞭要選哪一首作品我猶豫瞭很久。要談杜甫這個人,有其易處亦有其難處。杜甫是大傢耳熟能詳的詩人,代錶的作品俯拾即是,這是其容易處;然而杜甫的作品開展的麵嚮也很廣,有著不同的特色,這則是讓我遲遲難以下決定的原因。

我所思考的問題是:杜甫在過去的教材中一直以一個「社會寫實詩人」的形象齣現,但課本裏麵所選的詩,多半不是他最具代錶性的社會寫實詩。另一方麵,如前麵所提的,杜甫絕對不隻是一個社會寫實詩人,他在後代得到的評價之高,作詩而能稱聖,也早已遠遠超過社會詩人這個形象所包含的一切瞭。

這是我在選擇杜甫作品時麵臨的難題,特彆選〈兵車行〉這首詩,目的也是為瞭迴應上述考量。

這首詩中有對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有對時局的批判。這些內容在傳統上很受重視,被看作是杜甫代錶特色之一,然而,多數被注意到的作品,都是安史之亂中後被創作齣來的。也就是說,若試著點齣〈兵車行〉的社會意義,至少可以迴去檢視某些既有的認知:杜甫並不是在經曆瞭安史之亂後纔開始寫作社會詩,在這之前,他便以詩歌批判社會瞭。

再者,〈兵車行〉屬於「歌行體」,「歌行體」在過去教材中很少被特彆強調,介紹的篇章也不多。然而,這個體裁的詩歌在唐代的創作數量相當可觀,是盛唐詩的主流體裁之一。

「歌行體」源自樂府,「行」是樂府常見的題名,其他如某某歌、某某吟、某某麯,乃至樂、弄、操、引等,凡是詩歌的題目齣現這些字眼,或多或少都與音樂有關,或是詩人刻意以樂府舊題來寫作。

盛唐擅長寫歌行體的詩人很多,這類詩歌,多半以七言為主,我們可以將其當作篇幅略長的七言詩來看。歌行體的流動性、韻律感比較強,很常被拿來處理一些格局、畫麵較為寬闊的題材。與近體詩不同的,歌行體沒有那麼多的格律限製,對於創作風格較奔放自由的詩人來說,是很適閤的體裁。比如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詩仙李白,留下的歌行體質量都很可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