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2版)

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唐朝史
  • 唐朝皇帝
  • 入蜀
  • 蜀道
  • 交通史
  • 曆史地理
  • 西南史地
  • 唐史研究
  • 地方史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唐朝皇帝走不同的陸路或水路的入蜀路綫,實具有不同的政治、軍事或經濟考量。從唐朝三位皇帝四次入蜀,所選的蜀道路綫,反映齣一次比一次驚險與狼狽,中央政府的控製力越來越衰弱。唐朝皇帝因關中事變,四次仰賴蜀道往漢中或成都逃難,最後都能安然返迴首都,唐朝遂能維持而不亡,可知「蜀道」是延續唐朝政權的重要傳驛交通路綫,唐朝政權興衰與「蜀道」密切相關。

  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透過有效掌管西北地區的監牧製度,運用西南巴蜀地區在經濟軍事上的優勢,成功以蜀道作為交通運輸的逃難路綫,使得唐朝政權得以度過危局。安史之亂後,唐朝國祚仍能延長一百多年,除因社會力仍可支撐外,當與唐朝能夠掌控西北的監牧與西南巴蜀的後方補給,具有莫大的關係。唐僖宗入蜀奔逃,以及黃巢之亂,唐朝已無力挽迴危局,因而走嚮滅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怡青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

  現職:
  淡江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

  經曆:
  國立颱灣大學共同必修「曆史領域」兼任講師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明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唐代府兵製度興衰研究─從衛士負擔談起》

  論文:
  <從差役看唐朝流刑的配送與執行>
  <唐前期西北的交通運輸─以西州為中心>
  <唐前期馬政的管理機構─以西州為中心>
  <隋代禁衛大將軍的角色及其地位>
  <論隋代東宮十率的角色及其地位>
 

圖書目錄

高序
謝誌
導言

第一章 緒論:唐朝對西南的經營—以蜀地為例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蜀地發展概況
第三節 西南的經濟開發
第四節 蜀地的軍事建設
小結 98

第二章 唐玄宗入蜀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玄宗入蜀避難時期
第三節 玄宗入蜀的去程
第四節 玄宗返京的迴程
小結

第三章 唐德宗南奔漢中
第一節 德宗南奔漢中的去程
第二節 德宗返京的迴程
第三節 德宗齣行途中糧食供應
小結

第四章 唐僖宗第一次入蜀
第一節 僖宗第一次入蜀避難時期
第二節 僖宗入蜀的去程
第三節 僖宗入蜀期間的人事任命
第四節 僖宗返京的迴程
小結

第五章 唐僖宗第二次南奔興元
第一節 僖宗第二次南奔避難時期
第二節 僖宗南奔的去程
第三節 僖宗南奔期間的人事任命
第四節 僖宗返京的迴程
小結

第六章 西川節度使與皇帝入蜀關係的探討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西川節度使的軍團解析
第三節 西川節度使的任命與皇帝幸蜀
第四節 西川節度使僚佐與監察使職對皇帝入蜀的支援
小結

結 論
附錄 從《天聖.廄牧令》看唐宋監牧製度中畜牧業經
營管理的變遷—兼論唐日令製的比較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唐代監牧管理的偏重
第三節 唐宋監牧製度的改變
第四節 唐日監牧製度的比較
小結
徵引書目

 

圖書序言



  曆史是由時間、空間和人類三大要素構成,「區域研究」是曆史研究的一環,有助於理解曆史的空間性。「區域研究」橫跨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文化等各領域,在時間縱軸與空間橫軸的座標中,對不同地區進行深入研究。「區域研究」有彆於地方史關注地方的特殊性,可反映多層次、較完整的曆史,拓展研究的視野。

  而「區域研究」中有關「自然區域」和「行政區域」兩者互相關係的研究,是目前尚待開拓的課題。「自然區域」牽涉到地理環境,由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活於其中的動植物等因素所組成復雜的關係。「行政區域」是在自然地理環境的背景上劃定的政治空間。「行政區域」是國傢的行政權力,「自然區域」是受自然環境所支配,因此,在人為的政區與天然的地理環境間,就存在契閤與否的問題。

  首先,「自然區域」中,受到自然地形與河流的分布,影響交通路綫。「交通運輸」網絡猶如人體的血管,將全身的血液傳輸到身體的每一部位,成為維係生命的重要運輸網絡。唐朝為易於統治全國,特彆重視交通,以首都長安為中樞,在全國建立完備的交通體係—「傳驛製度」。「傳驛製度」包含由主要乾道與支綫組織成傳驛路綫,和星羅棋布的館驛與馬坊。「傳驛製度」主要依靠驛馬或傳馬,對於國傢軍事情報、傳遞緊急公文、載送官吏使臣及其傢屬、行李等,扮演重要角色。

  「蜀道」為「傳驛製度」中的一環,是由長安到巴蜀間的驛道,也是唐朝的政治經濟命脈。唐朝曆代皇帝幾乎都很重視「蜀道」,唐高祖時修復駱榖道,太宗、玄宗、憲宗、敬宗、文宗、宣宗、僖宗先後在褒斜道設置館驛,唐玄宗開闢荔枝道,宣宗大中年

  間開闢文川榖道。「蜀道」也是唐玄宗、德宗、僖宗和朝廷官員的逃亡路綫,唐朝玄宗、德宗、僖宗四次仰賴「蜀道」齣奔逃難,最後都能安然返迴首都,「蜀道」牽動唐帝國的興榮盛衰與政治命運,「蜀道」在交通運輸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蜀道」也是運送農産品、絲織品、井鹽等物資的的重要路綫之一。唐朝前期實施租庸調法,其中「租調」的調配與運送,牽涉到國傢的經濟命脈。即便唐朝中後期實施兩稅法,米糧與布帛等漕運,及人員、兵員的流動與運輸,也是維係經濟、軍事的重要因素。

  其次,「行政區域」中,就軍事地理而言,唐朝關中西南的巴蜀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兵傢必爭之地,所以李唐建國,自太原取長安後,再取巴蜀,即能宰製天下。這一方麵,劍南巴蜀地區具有中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安史亂後,唐朝皇室多次避難巴蜀,亦基於此故。就軍事部署而言,唐朝建立初期,早已規劃巴蜀地區作為安定的大後方。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論:唐朝對西南的經營—以蜀地為例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蜀地群山環繞,山川形勢險要,北有摩天嶺、米倉山、大巴山等秦巴山脈,西北接岷山,斜嚮東南伸展,形成蜀地和漢中盆地的天然界綫高1,000∼3,000公尺。東部巫山,由長江橫斷産生三峽險峻地勢。南部有大婁山,西接雲貴高原北側邊緣,高1,000∼1,500公尺,山雖不高但坡度陡峭,為川南障壁。西部有大雪山和鬆潘高原,為青康藏高原東側,高2,000∼4,500公尺,地勢最高。蜀地四周為高山,中部為四川盆地地勢較低,此外,中部有河川由西嚮東依次為岷水(岷江)、涪水(涪江)、西漢水(嘉陵江)、渠水(巴江),呈嚮心匯聚水係入長江,三峽為唯一的水道齣口。
 
蜀道的重要性在於唐朝皇帝遇到長安政權危機時,屢次入蜀避難,方得以度過危機,《榖山筆麈》捲12〈形勢〉:
 
唐都長安,每有盜寇,輒為齣奔之舉,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國,亦幸有蜀也。長安之地,天府四塞,闢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土處其閫閾,闢如室之有奧,風雨晦明有所依而蔽焉。蓋自秦、漢以來,巴、蜀為外府,而唐卒賴以不亡,斯其效矣。
 
唐朝皇帝選擇蜀地作為庇護所,在於仰賴蜀地的特殊地理形勢與豐富物産資源,使唐朝政權得以延續而不亡。
 
唐玄宗與僖宗第一次從長安南幸巴蜀,駐蹕地點在劍州成都府,屬劍南道管轄。而唐德宗與僖宗第二次入蜀均南幸梁州(漢中興元府),也是繼唐玄宗後因京師叛亂,利用蜀道南逃途經漢中避難,再成功返迴長安繼續執政。唐朝皇帝由京師長安南幸入蜀到成都府避難,沿途需經過京畿道、山南西道,至劍南道。因此,本文所指「蜀地」包含山南西道的漢中郡(後改為興元府)和劍南道的巴蜀。
 
由於唐玄宗與僖宗第一次入蜀均駐蹕在成都,德宗與僖宗第二次南幸則停留在漢中郡(興元府),成都府隸屬劍南道,漢中郡(興元府)隸屬山南西道,因此,考察山南西道與劍南道的發展狀況,最能反映唐朝皇帝入蜀或南幸時的供備情況。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2版)》給人一種非常厚重和學術的感覺。我平時閱讀曆史書籍,比較喜歡那些能夠深入挖掘細節、提供新穎視角的著作。這次看到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曆史上唐朝皇帝“入蜀”的事件,在我印象中似乎並不算頻繁,但每一次發生,都可能意味著重大的政治變動或危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入蜀事件”的,是否包括所有形式的入川,比如巡遊、避難,還是僅僅指在特定時期因為戰亂等原因被迫進入蜀地的皇帝?書中對於這些事件的史料考證是否嚴謹,是否能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而“兼論蜀道交通”這一部分,則讓我聯想到那個時代交通的極端不便。蜀道,尤其是在古代,簡直是名副其實的天險。我期待書中能詳細描述當時蜀道的基本情況,包括其險峻的地形、主要的通道,以及在不同時期,這些通道的功能和重要性。是否會分析當皇帝“入蜀”時,蜀道交通的狀況如何影響瞭他們的行動,例如軍隊的行進速度、物資的補給,甚至是信息傳遞的效率?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兩個層麵都做到精深,既有對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又有對當時交通條件的細緻描繪,為我全麵理解唐朝曆史中的這一獨特側麵提供堅實的基礎。

评分

這本《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2版)》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古樸的宣紙質感,配上蒼勁有力的隸書,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唐朝。書名也很有意思,“入蜀事件”和“蜀道交通”這兩個點,我一直對唐朝的藩鎮割據和戰亂時期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帝王為瞭生存或者戰略需要,不得不遠離中原,選擇進入相對獨立的蜀地,這背後一定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和決策考量。書的副標題“兼論蜀道交通”更是點睛之筆,想想看,在古代,交通條件的艱辛程度足以影響一場戰役的走嚮,更何況是皇帝的齣巡或避難,蜀道那九麯迴腸、險峻異常的地勢,必然是繞不開的重要一環。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曆史背景,比如當時的政治格局、各方勢力的博弈,以及皇帝做齣“入蜀”這一重大決策時的具體考量和麵臨的挑戰。同時,關於蜀道交通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不僅僅是簡單介紹地理,而是能結閤史料,描繪齣古代官員、軍隊、物資是如何在這些崎嶇的山路上艱難行進的,甚至能否挖掘齣一些與此相關的民間傳說或諺語,那會更生動有趣。總之,從書的整體感覺和書名來看,這應該是一部很有分量、值得細細品讀的學術著作,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唐朝曆史的新窗口。

评分

我最近對唐朝的社會史和軍事史都非常感興趣,這本書的書名《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2版)》正好觸及瞭我關注的幾個點。首先,“唐朝皇帝入蜀事件”這個主題就很有吸引力,曆史上許多重要的曆史轉摺點都與帝王的行動息息相關。我很好奇,究竟有哪些唐朝皇帝曾經“入蜀”?他們為何會“入蜀”?是主動求援,還是被迫逃亡?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這些事件發生的背景,例如當時的政治鬥爭、軍事衝突,以及皇帝個人的處境?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皇帝在蜀地期間的活動,他們是如何維係統治,又是如何與外界進行溝通的?“兼論蜀道交通”這一部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在古代,交通條件往往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因素。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介紹古代蜀道的修建、維護以及其地理特徵,比如那些著名的棧道、關隘,以及在戰亂時期,這些交通要道是如何被利用或阻斷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古代蜀道交通的立體描繪,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描述,更希望能結閤當時的軍事戰略、經濟運輸,甚至是民間齣行的情況,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交通的艱辛與重要性。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非常紮實,既有宏大的曆史事件,又有具體的交通分析,我期待它能帶來深入且生動的解讀。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體,《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2版)》這個書名本身就透露著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我對唐朝曆史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事件和人物。對於“唐朝皇帝入蜀”這一特定事件,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風光旖旎的帝王巡遊,而更多的是一種動蕩與危機下的無奈選擇。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這些“入蜀”事件?它會側重於政治鬥爭的層麵,還是會深入到皇帝及其團隊在蜀地的生存狀態和統治策略?例如,安史之亂時期,唐肅宗在靈武即位,而他的父親唐玄宗最終也輾轉入蜀,這些事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以及皇帝們是如何在顛沛流離中維持其統治的閤法性,都極具研究價值。而“兼論蜀道交通”則為整個研究增添瞭另一維度。古代蜀道,那“難於上青天”的描述並非虛言。我期待書中能生動地勾勒齣當時蜀道交通的真實圖景,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險峻,更包括瞭道路的修建、維護的艱難,以及在戰亂時期,這些通道的戰略意義。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描繪齣古代官員、士兵、物資如何在這些崎嶇的山路上艱難跋涉,以及蜀道交通的暢通與否,又是如何直接影響瞭皇帝“入蜀”的進程與結局。這本書的題目就足夠引人入勝,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關注的是它的“2版”字樣,這通常意味著作者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瞭修訂和補充,質量和深度應該會更上一層樓。我是一個比較注重細節的讀者,對於曆史研究,我尤其看重史料的運用和論證的嚴謹性。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研究對象——“唐朝皇帝入蜀事件”,這是一個非常具體且重要的曆史切麵。唐朝曆史悠久,皇帝眾多,但能主動或被迫“入蜀”的恐怕並非尋常。我猜想書中會涉及一些具體的皇帝,比如安史之亂時期的肅宗,或者後來的藩鎮割據時期,那些被逐齣長安的皇帝。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事件的脈絡,是如何考證史料的真僞,又是如何去還原當時皇帝及其隨行人員在蜀地的生活狀態和政治活動。而“兼論蜀道交通”更是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在我看來,蜀道不僅僅是地理概念,更是戰略通道、文化紐帶,甚至是生命綫。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齣古代修築和維護蜀道的艱辛,以及不同時期蜀道交通狀況的演變,這其中必定涉及大量的考古發現、文獻記錄,甚至是軍事地理的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敘述,更能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理解為何蜀地能夠成為一些唐朝皇帝的避難所或權力延續之地,以及這背後復雜的政治、軍事和地理因素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