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東歐政治發展劇變的二十年

二戰後東歐政治發展劇變的二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二戰後史
  • 東歐史
  • 政治史
  • 冷戰史
  • 轉型期
  • 政治發展
  • 劇變
  • 曆史研究
  • 社會變革
  • 共産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追尋當下諸多問題的曆史根源,是曆史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冷戰持續瞭近半個世紀,不僅主導瞭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影響到許多國傢的發展方嚮,甚至對當前一係列國際糾紛和衝突還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學界掀起瞭「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熱潮,並逐漸成為一門「顯學。」與此同時,中國的冷戰史研究也在興起。

  本書以史為鏡,迴望東歐二十年紛亂與陣痛,反思國傢民族自立自強之路,以三大分類:國彆個案、地區專題與相關考察進行東歐政治發展研究,深入瞭解美國對匈牙利「十月危機」的反應、「納吉案件」之謎、東歐社會最後十年、東歐劇變的「蘇聯因素」等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代序:冷戰國際史研究:世界與中國7

一、冷戰國際史研究的學術特徵 7
1 以眾多冷戰史研究群構成的國際學者隊伍 8
2 檔案開放、收集的國際化與多國檔案的綜閤利用11
3 研究者學術關懷的重點集中在重建曆史事實17
4 在檔案交流和專題研究中盛行的國際閤作18

二、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熱點問題 19
1 關於冷戰起源和結束的討論持續不斷20
2 關於蘇聯與冷戰關係的研究引人注意20
3 對於中美關係的考察經久不衰21
4 對於中蘇關係的研究邁上新颱階22
5 朝鮮戰爭仍然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課題23

三、冷戰國際史研究發展的新趨勢 24
1 走齣大國關係史研究的光環,考察中心地帶與邊緣地區的互動關係24
2 突破傳統國際關係史研究的範疇,把經濟、文化、社會納入觀察視野26
3 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建構冷戰國際史的分析框架和理論模式27
國彆個案39
試論戰後匈牙利的「蘇聯模式化」 39
一、短暫的「人民民主」及其産生背景39
二、從「人民民主」嚮蘇聯模式的過渡42
三、蘇聯模式在匈牙利的全麵確立44
結論47
美國對匈牙利十月危機的反應 48
一48
二54
三59
四63
五67
納吉關於匈牙利社會主義道路的設想 71
一、以新經濟政策作為過渡時期整個經濟政策的基礎72
二、以尊重民主與法製作為黨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74
三、以「和平」或「積極共處」作為外交政策的取嚮76
四、以尊重人格和人道主義精神復興社會的倫理道德78
「納吉案件」之謎——根據原蘇東國傢解密檔案的分析 80
一、蘇南糾葛與所謂的「納吉問題」81
二、「納吉案件」的政治背景84
三、「納吉案件」的審判及其結局88
近二十年波蘭外交轉型芻議 91
一、波蘭外交轉型的幾個階段92
二、轉型時期的外交重點101
結論110
地區專題 135
東歐的政治變遷——從劇變到轉型 135
一、社會主義的最後一程135
二、20 年風雨轉型141
三、結論162
東歐劇變的「蘇聯因素」探析 164
蘇聯把東歐國傢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65
東歐國傢衝擊蘇聯模式的嘗試169
布裏茲涅夫摧毀瞭東歐的改革173
戈巴契夫修正曆史錯誤,給東歐以選擇的自由177
透過現象看本質182
冷戰與東歐——近二十年國外學界相關代錶性研究及述評 184
一、有關東歐冷戰曆史的研究185
二、有關東歐重大危機的研究189
三、有關東歐政治劇變的研究193
東歐社會主義的最後十年——二十年後的迴顧與反思 199
一、經濟領域危機重重200
二、政治局勢復雜緊張202
三、「戈巴契夫因素」及其影響205
結論207
東歐劇變二十年——迴望與反思 208
波蘭: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209
匈牙利:協議式轉變的典型211
連鎖倒下的東德、捷剋斯洛伐剋213
衝擊波影響下的東南歐諸國215
「骨牌效應」的內在邏輯217
東歐轉型國傢公民社會探析 219
公民社會:透視東歐政治轉型的一個視角220
非政府組織:考察東歐公民社會的一個維度223
相關考察 251
國際共運與中蘇關係——二十世紀1950、1960 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評估 251
一、對中蘇結盟與閤作時期國際共運的預測與評估(1949—1957)251
二、對中蘇分歧與爭論時期國際共運的預測與評估(1958—1964)260
三、對中蘇關係走嚮徹底破裂時期國際共運的預測與評估(1965—1966)271
以曆史檔案重構戰後東歐史——從讀《東歐史》一書談起 274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近況 280
一、發展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傢的主鏇律281
二、「三明治中的奶酪」:西方國傢共産黨的角色定位282
三、徬徨與期待:西歐社會民主黨的理論與實踐284
四、重陷睏境:俄羅斯的社會主義運動285
五、新一輪的復興:東歐國傢社會民主黨287
 

圖書序言



  在20 世紀的最後10 年,人們驚異地發現,國際史學界有一項研究取得瞭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學術成果之多、之新,學術活動之廣泛、之頻繁,令其他研究領域望塵莫及,以至人們不得不考慮賦予這一研究以新的概念,這就是關於冷戰曆史的研究。著名的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交流中心(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於1991 年成立瞭冷戰國際史項目(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同時創辦瞭專業刊物《冷戰國際史項目公報》(CWIHP Bulletin)。此後,「冷戰國際史」這一概念便開始流行,並被國際學界廣為接受。所謂「國際史」,其含義在於,無論是學者隊伍和史料來源,還是研究對象和觀察視角,凡在冷戰史的範圍內,都不能再以某一個或幾個國傢為中心,而已經構成瞭一種國際現象。在各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冷戰結束後二十年來,在參與者的人數和國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題目的種類和範圍以及檔案資料所涉及的語種和國傢等方麵,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確為曆史學發展打開瞭一個新局麵。因此,中國《曆史研究》雜誌前主編徐思彥提齣的看法——冷戰史研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毫不為過。在筆者看來,可以進一步指齣,冷戰國際史研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學科增長點。

  冷戰國際史研究是國際學術界在20 世紀1990 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前沿性、跨學科學研究究領域,當前在世界主要國傢已成為發揮重要影響的學術潮流,並受到很多國傢相關決策部門的重視。本文打算從學術特徵、熱點問題及發展趨勢等方麵談談冷戰國際史的研究狀況及其在中國的錶現。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略顯陳舊的泛黃紙張紋理,隱約浮現齣曆史的厚重感。封麵上醒目的標題,"二戰後東歐政治發展劇變的二十年",立刻勾起瞭我對於那個動蕩時期深切的好奇心。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那段復雜曆史的書籍,特彆是關於東歐地區在冷戰陰影下,以及隨後蘇聯解體前夕所經曆的一係列錯綜復雜的政治變革。我期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事件,而是能夠深入探討導緻這些劇變的根本原因,分析不同國傢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探索與掙紮,以及外部力量,尤其是蘇聯的影響力是如何塑造瞭東歐的命運。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嚴謹而不失生動的筆觸,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曆史帷幕後的權力鬥爭、意識形態的較量,以及普通民眾在時代洪流中的真實境遇。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能對那些關鍵的政治人物和事件進行詳盡的梳理和評價,比如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捷剋斯洛伐剋的布拉格之春,以及羅馬尼亞的劇烈變革等等,這些都是我對那段曆史最感興趣的切入點。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不同視角下的解讀,例如來自東歐學者自身的觀點,或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檔案資料,來豐富我對那段曆史的認知。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在於其能夠為我揭示“劇變”背後的復雜動因。二戰的結束並非意味著東歐的平靜,相反,它成為瞭新一輪政治格局重塑的起點。“二戰後東歐政治發展劇變的二十年”這個書名,直接點齣瞭我最想探究的核心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在短短二十年間,如此深刻地改變瞭東歐的政治麵貌?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導緻這些劇變的內部和外部因素,例如,斯大林模式的推行對東歐各國政治體製的深遠影響,以及各國共産黨在掌握政權後,如何在意識形態、經濟發展和國傢治理上進行實踐。我尤為關注書中對“政治發展”的定義,它是否僅僅關注權力結構的變動,還是包括瞭公民社會的發展、民主製度的嘗試(即使是有限的)以及民族主義的興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角度的觀察,不僅僅局限於宏大的政治敘事,也能觸及到社會群體、知識分子甚至普通民眾的視角,來理解這場“劇變”的全貌。我對書中是否包含對不同社會主義模式的比較分析,以及對各國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的深入探討,充滿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二戰後東歐政治發展劇變的二十年”,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張力。我一直對共産主義運動在東歐的興衰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轉型深感興趣,尤其是二戰後那段被稱為“鐵幕”籠罩的時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梳理,幫助我理解在蘇聯的強力影響下,東歐各國是如何在政治上被重塑的。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那些被廣泛稱為“社會主義國傢”的形成過程,包括它們的政治體製、經濟模式以及意識形態的構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劇變”是如何在這些國傢內部醞釀和爆發的。這本書所涵蓋的“二十年”的時間跨度,讓我對它可能涉及的內容範圍有瞭初步的想象,它很可能從戰後的權力真空和蘇聯的介入開始,一直講述到冷戰格局下的政治穩定,又或是已經暗流湧動的變革前兆。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對關鍵政治事件的深入解讀,比如“蘇東劇變”之前的一些預兆性的事件,以及對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的分析,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做齣選擇的。

评分

“二戰後東歐政治發展劇變的二十年”,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勾起我對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經曆巨變的國傢和地區充滿興趣,而二戰後的東歐無疑是一個絕佳的研究對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東歐各國是如何在蘇聯的影響力之下,構建起各自的政治體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種“政治發展”的具體形態,它是否意味著單一政黨的統治,或者是在此基礎上的某種程度的內部調整?而“劇變”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那些可能發生的,超齣預期的政治動蕩和權力更迭。我希望作者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揭示這些劇變的根源,分析其內在邏輯,並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這本書所設定的“二十年”時間範圍,也讓我對它所能涵蓋的內容有瞭更清晰的預期,我希望能看到一個連貫而深刻的敘事,解釋那些塑造瞭東歐今日格局的關鍵性事件和趨勢,以及這些事件背後所蘊含的復雜因素。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二戰後東歐政治發展劇變的二十年",仿佛在預示著一場席捲整個區域的巨大風暴。我一直對國傢機器的運作和政治體係的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東歐在二戰後的這段時期,無疑是人類政治史上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案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那段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歲月,去理解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以及在這個龐大體係內部,各個國傢如何試圖在有限的空間內尋求自身的發展道路。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劇變”的解讀,是僅僅指政權更迭,還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抑或是意識形態的深刻反思?我渴望瞭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東歐各國是如何在蘇聯的強大影響力與各自民族獨立訴求之間尋求平衡的。書中對“二十年”這個時間跨度的設定,也讓我對它的敘事框架産生瞭期待,它是否會從戰爭的直接後果開始,一直梳理到冷戰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翔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為我呈現一幅清晰的東歐政治版圖,並解釋那些塑造瞭今日東歐格局的關鍵性轉摺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