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公民與人性:納斯邦哲學思想研究(第二版)

正視公民與人性:納斯邦哲學思想研究(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納斯邦
  • 哲學
  • 公民
  • 人性
  • 政治哲學
  • 社會思想
  • 倫理學
  • 印度尼西亞
  • 思想史
  • 政治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納斯邦(Martha C. Nussbaum)是一位具有世界公民意識的哲學傢與公共知識份子。不論在理論或是實踐上,她都極力捍衛一種普世主義的道德觀和世界主義的政治理念,而這些主張背後的哲學基礎為她對人性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的全麵理解。對她而言,唯有正視人性和公民,人們纔有可能跟自己不完美的生命和平相處,並建立一個尊重人性的公共政治與文化。相較於國內學界對納斯邦的研究還停留在書評、介紹式文章或單篇論文,本書以「公民」和「人性」為主軸,並扣緊她的相關著作分彆展開討論,提供瞭一個比較全麵和係統性的闡釋與評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薛清江


  颱灣省雲林縣人,1970年生,南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學術專長為倫理學、道德推理、生命教育、通識課程規劃與教學研究。長期投入並熱愛通識教學,多次榮獲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改進計劃補助,共有三門課程分彆獲評為績優:電影與道德推理(961)、政治哲學與當代思潮(962)、哲學與人生(971)。97學年度更榮獲全國傑齣通識教育教師奬。

  目前緻力於通識教學與哲普推廣活動,相關著作有:《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學》(2018)、《電影與道德推理:兩難睏境的抉擇與齣路》(2016)、《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黃俊儒閤編)(2011)。
 

圖書目錄

二版序


第一章︱哲學與人文通識教育的交會
一、納斯邦其人其事
二、研究動機
三、研究進路與論文架構
四、本研究進路的特色與限製

第二章︱世界公民與人性培育──《培育人文》中的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
一、前言
二、世界公民與尊重人性
三、三種公民能力與培育人性
四、從理念到課程──納斯邦人文教育觀的特色與限製
五、結語

第三章︱能力取嚮與女性自主權──《女性與人類發展》中的人性關懷與實踐
一、前言
二、能力取嚮與適應性偏好──追尋正義的女性
三、欲望與女性自主權──解構女性本質說
四、捍衛「普世價值」的人性關懷與實踐──從「割禮」事件談起
五、結語

第四章︱物化與人的復雜性──從《性與社會正義》中的「物化觀」到吳爾芙的「窗」
一、前言
二、「物化」:一個群概念(A Cluster Concept)
三、網路厭女與色情物化中的惡意傾嚮
四、性慾的復雜性:性物化關係中的「良性互動」
五、他人心靈的復雜性:吳爾芙的「窗」與人際細微互動
六、結語

第五章︱傷害原則與人性政治──剖析《逃避人性》中對彌爾《論自由》的詮釋
一、前言
二、從「惡心和羞恥」到「人性政治」
三、再探傷害原則──保護公民免於汙名傷害
四、弱勢關懷與建立援助的環境2
五、結語

第六章︱道德運氣與人的脆弱性──試探《善的脆弱性》中的人性觀
一、前言
二、運氣、倫理、人性
三、悲劇中的價值衝突與人性內在結構
四、好的人類生活對外在物質條件與關係的依賴
五、結語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二版序

  本書寫於2012年,為筆者初探納斯邦思想的論文專書。由於寫作期間得兼顧學校教學、服務等相關庶務,除瞭可以利用的寫作時間被切割得相當零碎外,專注力也明顯衰退不少。待齣版後比較有時間迴過頭來細讀,發現裏麵疏漏之處還真不少。趁此次改版的機會,重新校訂下列幾個缺失嚴重的地方:書目引用錯誤的校訂、句子缺漏字的補正、行文語句不順的調整。經由此次的修訂,希望能將筆誤降到最低,並大幅提升本書的可讀性。

  納斯邦的論述對筆者最大的影響是在教學省思上。筆者在初版序中曾提到:「她扣緊人性與教育的相關哲學論述,提醒瞭筆者哲學研究與教學實踐之間不必然是兩個毫不相關的領域,一方麵可透過哲學理論的研究強化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麵則藉由教學的實踐來印證與反省哲學理論的限製。」隨著高等教育環境的劇烈變化,納斯邦的觀點對個人的教學實踐仍然起著引導與對話的功能。

  透過她的論述,筆者重新審視瞭自己愈來愈教不動的通識課程,及為瞭授課所撰寫的《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學》、《電影與道德推理:兩難睏境的抉擇與齣路》兩本通識專書。每學期麵對日益嚴重缺乏學習動機與背景知識的修課學生,再加上數位科技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常常不敵他們的手機來得有吸引力,而哲學課程本來就有一定的難度,麵對有難度的學習,大部份同學寜願選擇進入手機世界而不願硬著頭皮忍受。而如果手機世界佔據瞭學生們的心靈,那麼作為一門哲學課程究竟該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東西?納斯邦認為通識教育的可貴在於它是一種解放個人心靈的「自由教育」,但誠如盧梭所言,人雖生而自由,卻無時不在桎梏之中。可見,人要成為「自由人」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它還需要一種「能力的養成與鍛鍊」,在《培育人文》中他提到至少有三種能力:(1)、批判地檢討自己和自己的傳統之能力;(2)、承認而且關心他者的能力;(3) 設身處地為他者設想的敘事想像能力。(納斯邦,2010:19-20) 筆者同意這三種能力的重要性,但該如何透過通識課程來培養呢?這樣的睏惑,成為筆者在通識教學中所企圖嘗試迴應的課題,並催生瞭105學年開始新開的兩門通識課程:《文學與音樂中的哲思:情緒認知與人際互動》、《從電視影集談哲學:擴展生命視野與敘事想像力》。由於開設期程過短,筆者不太確定透過文學、音樂、電視影集來導入哲學知識與討論的教學策略是否真正帶給學生們什麼樣的能力轉變,但相較於之前過於急切地灌輸的哲學知識,納斯邦的確提醒我們該去留意學生們生命可能的轉變,而啓發他們的情緒認知及敘事想像力,或許能誘發他們真心學習的深層動機。

  納斯邦是位筆耕勤奮的哲學傢,其著作在中文世界陸續地以簡體和繁體的文字翻譯齣版,近期檢索所及計有《從惡心到同理心》、《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值》、《尋找有尊嚴的生活》,但相對之下,對於納斯邦思想的哲學研究論文就顯得相當地少,若有的話,也隻是單篇的相關研究;就此而言,本書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當然,若要更全麵且深入地討論她的學說,本書仍隻是一個起點而言,而期許筆者在這個基礎上,能進一步發展相關的論文或通識課程教材。

  薛清江
  2018.07.18 於南颱科大

 

圖書試讀

第一章|哲學與人文通識教育的交會
 
一、納斯邦其人其事
 
本論文主要以「正視公民與人性」為題來探討美國當代哲學傢瑪莎‧剋拉文‧納思邦(Martha Craven Nussbaum,以下簡稱『納斯邦』)的哲學思想。在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之前,有必要先簡述她的生平與著作。
 
納斯邦1947年生於紐約,父親喬治‧剋拉文(George Craven)是位律師,母親貝蒂‧沃倫(Betty Warren)則是位傢庭主婦。從小成長於優渥的傢庭環境,並接受菁英教育,但長大後的她卻十分討厭這種養育文化以及被歸為菁英族群。從小深受父親律師性格的影響,但母親的影響則更為深遠。她深切感受到母親是位不怎麼快樂的傢庭主婦,長期在傢庭、婚姻、子女和工作之間掙紮著;或許她會持續地關注女性處境與人性中的復雜麵嚮(特彆是情感),跟這種傢庭成長經驗脫離不瞭關係。
 
年輕的她興趣廣泛,大學原本選讀戲劇與古典文學,一度還想去演戲。1969年紐約大學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跟著古希臘哲學專傢歐文(G. E. L. Owen)作研究,並分彆取得古典文學碩士(1971)與哲學博士學位(1975)。在博士班期間受到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道德運氣」討論課的啓發,興趣從古典文學轉嚮哲學。在哈佛求學這段期間,她和艾倫‧納斯邦(Alan Nussbaum)結婚,並生下一女,後因個性不閤而離婚。
 
畢業之後,納斯邦任教於哈佛大學與布朗大學,之後則受聘為芝加哥大學「佛洛伊德法律與倫理傑齣貢獻教授」(Ernst Freud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迄今,分彆在哲學係、神學院和法學院開課。她的哲學專業在於古典希臘哲學研究,由於個人學術興趣廣泛且關注議題甚多,研究範圍涵蓋希臘古典哲學與文學、倫理學、政治哲學、法哲學、情感哲學、女性主義、全球正義與弱勢關懷、人文教育等領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於“第二版”這個標簽本身就充滿瞭好奇。通常來說,一個學術研究能夠齣到第二版,往往意味著其觀點得到瞭學界的認可,或者作者進行瞭重要的更新和拓展。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信心。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作者在原有的基礎上,是如何對納斯邦的哲學思想進行瞭“再研究”。是引入瞭新的研究方法?是迴應瞭新的學術批評?還是將納斯邦的思想與當代的社會問題進行瞭更緊密的結閤? 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能對納斯邦的理論進行更係統、更深入的梳理。我期待能夠理解他思想的脈絡,他的核心論點,以及他與其他哲學傢的對話。這本書的名字雖然點明瞭“公民與人性”,但具體到“納斯邦”這個哲學傢的思想,我還需要一個清晰的入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認識納斯邦思想體係的一個重要橋梁,讓我能夠站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去理解他的學說如何影響瞭我們對公民身份和人性的理解。

评分

當我看到“正視公民與人性:納斯邦哲學思想研究(第二版)”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一定是對當代社會現象有著深刻洞察的。特彆是“正視”這個詞,它暗示瞭一種直麵現實、不迴避矛盾的態度。我猜想,作者在研究納斯邦的哲學思想時,必然是將其置於當今社會背景之下,探討納斯邦的理論如何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下公民身份的挑戰以及復雜的人性錶現。 我對於“納斯邦”這個哲學傢並不熟悉,所以“研究”這兩個字對我來說尤為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納斯邦思想的核心,他的論證方式,以及他的理論體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巧妙地將這些哲學概念與“公民”和“人性”這兩個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主題聯係起來。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啓發我思考,甚至能夠指導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的思想火花。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著實是吸引瞭我。我一直對那種能夠深刻剖析社會結構如何塑造個體,以及個體如何在社會中尋求自我實現的思想流派抱有濃厚興趣。“納斯邦哲學思想研究”這個方嚮本身就顯得頗具學術深度,而“正視公民與人性”則將其聚焦於現實社會中最為根本也最為復雜的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於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真正引導我“正視”這些問題。 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社會對公民的要求,以及在這些要求下,人性的哪些特質會被激發,又有哪些會被壓抑。例如,在追求公民義務的同時,是否會犧牲瞭個體的獨特性?在強調集體利益時,人性的自私一麵又會如何體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關於“公民”和“人性”的 nuanced(細緻入微的)理解,而不是簡單二元的對立。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正視公民與人性:納斯邦哲學思想研究(第二版)”——立刻勾起瞭我的求知欲。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人,我總覺得在理解社會運作時,最核心的兩個要素便是“公民”的角色和“人性”的復雜性。而“納斯邦”這個名字,讓我對這本書的哲學深度充滿瞭期待。它似乎指嚮瞭一個能夠將宏觀的社會結構與微觀的個體經驗相結閤的分析框架。 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研究納斯邦的哲學來“正視”公民與人性的。是揭示社會對公民身份的建構過程?還是探討在社會互動中,人性的多麵性如何展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審視當下社會問題的新穎視角,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何在某些情況下,公民行為會與人性中的某些特質産生衝突,又或者如何相輔相成。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獲得一種更成熟、更深刻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真的很有吸引力,“正視公民與人性:納斯邦哲學思想研究(第二版)”。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覺得是一本深邃而又引人入勝的書。我一直對哲學和政治哲學領域很感興趣,尤其是那種能夠深入探討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學說。納斯邦這個名字我之前接觸不多,所以這次的“第二版”對我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去深入瞭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作為公民的身份,以及在社會結構中,人性的各個層麵是如何被展現、被塑造、甚至是被挑戰的。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公民”和“人性”這兩個看似宏大而又彼此交織的概念之間建立起聯係的。是探討公民義務與個人自由的張力?還是挖掘社會規範對個體道德選擇的影響?“正視”這個詞也暗示瞭一種直麵、不迴避的態度,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引發我對於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的思考,例如,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社會議題層齣不窮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正視”自己作為公民的責任,同時又不失對復雜人性的洞察?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些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