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國文選:在地關懷之跨域閱讀與書寫

大學國文選:在地關懷之跨域閱讀與書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文選集
  • 大學教材
  • 在地關懷
  • 跨域閱讀
  • 文化研究
  • 語文教育
  • 中華文化
  • 經典文學
  • 書寫技巧
  • 閱讀理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涵養學生閱讀三力、精進書寫三力的讀本
  強化中語文學習成就導嚮為教學特色,建構「紅城英華」網頁平颱為學生實踐場域。閱讀與生活、工作、場域等主題,培育學生閱讀三力:自我閱讀力、解讀跨界力、思考邏輯力,進而強調以在地人文關懷視角齣發書寫,精進學生書寫三力:現場感動力、資訊組構力、團體發展力。

  涵蓋學院跨域與通識視野的讀本
  讀本共分九大單元,對應本校七大學院相關院係與通識鄉土情懷、民俗典儀領域,選文兼顧不同院係需求。在教學上,通識領域與學生所屬院係之單元,為必授內容,教師另就自我課程規劃,教授其他院係單元課程。透過跨域讀寫,啓迪在地自覺,涵容全球視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皇穎


  颱灣彰化人,成大中文係學士、彰化師大國文碩士、高雄師大國文博士。研究專長為易學思想與應用、四書、颱灣民間宗教、八卦山文史,著有《尚秉和周易注釋案語析論》(碩論)、《明遺史事易學研究》(博論),發錶期刊及研討會學術論文十餘篇。

侯雪娟

  颱灣嘉義縣人,逢甲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係碩士。研究領域包括易學、文字學、詞義學、語文傳播等。研究專長為硃熹象數易學、文字源流與發展、詞義演變與文化、語文敘事與行銷。現為大葉大學傳播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兼主任秘書。

張加佳

  颱灣彰化人。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研究專長為現代詩、颱灣文學及颱灣賦。現為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執行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公民核心能力計畫及閱讀與書寫能力計畫,98-2、100-2學期計畫課程榮獲教育部「績優奬」。

張鳳玲

  颱灣高雄人,現為逢甲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為唐代詩歌與辭賦。曾任《全唐賦》輯校人員、《全颱賦校訂》助理,為大葉大學、逢甲大學、僑光科大兼任講師。著有〈唐代琵琶詩研究〉(碩士論文),發錶〈虛擬與實感──曹敬《纔瞭蠶桑又種秧賦》析論〉(期刊論文);〈成長的美麗與哀愁──奚淞《封神榜裏的哪吒》與陸西星《封神演義》節選教案設計〉、〈Game is Learn:《韓馮夫婦》之教案設計分享〉曾獲選靜宜大學閱讀書寫計畫教案。

莊文福

  颱灣嘉義市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為颱灣文學、中國古典小說、美學、文化與設計等。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兼任講師,現為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係/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曾獲大葉大學「優良教師奬」,開授之「颱灣小說選讀」課程,榮獲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績優奬」與教育部公民核心能力課程「績優奬」。

廖仕閔

  颱灣高雄人,彰師大國文所碩士,研究專長為易經、道教、民間宗教。著有《太上感應篇研究》(碩士論文),現為大葉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劉國平

  劉國平,連江縣(馬祖)人,大葉大學空間設計係助理教授。國立颱灣師範大文學博士,研究專長為史記、儒道思想、華人社會文化。學過土木、曆史;當過監工、營造廠工程師。著有《華人社會與文化》(文化思想篇)及〈史傳文學之理論建構—史傳文學如何可能〉等論文數十篇。

歐秀慧

  颱灣南投人,中山大學中文係博士,研究專長為漢語語言學、華語教學、隱喻閱讀。現任颱中教育大學語教係副教授、《華文世界》編輯委員,獲中教大「創意教學媒體教材奬」。著有《語法與修辭-生活語言的修辭應用》。曾獲教育部選送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任華語教師,亦曾執行教育部多項課程計畫,榮獲教育部「績優奬」。

蔡琳琳

  颱灣彰化縣人,逢甲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研究專長為目錄學、《文心雕龍》。曾獲斐陶斐榮譽會員。著有《章學誠《校讎通義》之經典校讎學》(博士論文)、《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研究》(碩士論文),發錶期刊及研討會學術論文等數篇。現為大葉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序/i

第一單元 鄉土情懷 張加佳/1
壹、前進 賴和/3
貳、一起迴來呀──為農鄉水田濕地復育計畫而作 吳晟/8
參、故鄉 魯迅/12
肆、彰化八景詩 曾作霖/22

第二單元 民俗典儀 劉國平/27
壹、菩薩的貢品 張瀛太/29
貳、遺失的哈達 許悔之/33
參、南麵為王的科學思考 劉還月/37
肆、鄒長倩贈遺有道 葛洪/42
伍、金山競渡 張岱/45

第三單元 科技文明 侯雪娟/49
壹、終端機 林燿德/51
貳、洗衣程式 洪淑苓/54
參、對稱 陳冠學/58
肆、天工開物(節) 宋應星/63

第四單元 管理行銷 李皇穎/67
壹、超級販賣機 顔艾琳/69
貳、講價 梁實鞦/72
參、錢本草 張說/76
肆、宋清傳 柳宗元/78

第五單元 設計藝術 蔡琳琳/81
壹、古月.老屋.童年情──丁國富的鹿港情懷(節) 康原/83
貳、夜聽潮州戲 非馬/88
參、山水訓(節) 郭熙/91
肆、大觀園試纔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節) 曹雪芹/95

第六單元 海天聞見 歐秀慧/105
壹、九九峰靜觀 岩上/107
貳、黃繩係腕 餘光中/ 113
參、生活休止符──一天七杯茶 韓良露/119
肆、真臘風土記(節) 周達觀/125

第七單元 自然生態 張鳳玲/129
壹、鐵魚 廖鴻基/131
貳、蜉蝣過客 黃碧端/141
參、渾沌之死 莊子/145
肆、記先夫人不殘鳥雀 蘇軾/148

第八單元 飲膳健康 廖仕閔/151
壹、論牛肉麵 焦桐/153
貳、談吃 夏丐尊/162
參、須知單(節) 袁枚/167

第九單元 醫病生死 莊文福/171
壹、死去活來 黃春明/173
貳、喬登(Michael Jordan)/上帝化身或使者? 徐望雲/180
參、大醫精誠 孫思邈/185

 

圖書序言



  1950年,麥剋盧漢(Marshall McLuhan)提齣「地球村」之概念,其時資本主義國傢已開始經濟層麵之擴張。1985 年,美經濟學傢萊維(T. Levy)首創「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時全球化已如火燎原,一切競相跨界流動。人流、物流、金流以及技術、知識、藝術、宗教、觀念乃至疾病、物種等之流動,形成全球遷移,疆域消解之狀態。族群景觀、媒體景觀、科技景觀、財貨景觀、社群景觀,乃至意識形態景觀,在全球移動與網路交互影響下,百花齊放,多元爭鳴。然亦見不少國傢或區域,搖擺於趨同與持異之間,失去在地性與自主性,而淹沒於此浪潮之中。

  遙想十五世紀佛羅倫斯之梅迪奇(Medici)傢族,嘗建構一有利各種活動進行之異場域衝撞平颱,遂成創意價值蓬勃興發之基。而今由於人口流動、科際整閤以及電腦與人工智能之躍進,世界之競爭賽局益形激烈。際此局變,國文教學與教材亦當與時俱進,求新求變。

  無可否認,吾人今日乃於全球語境中學習工作。本校國文教學群基於全球化下之在地性思維及異場域碰撞之梅迪奇效應,同時迴應高教深耕計畫之宗旨,反思國文教學之趨嚮與教材整編之需,爰計畫編撰一本兼具在地關懷與跨域視野之大學國文教材。曆時一年,終底於成。

  本書計分鄉土情懷、民俗典儀、科技文明、管理行銷、設計藝術、海天聞見、自然生態、飲膳健康、醫病生死等九大單元。吾土吾民,去國懷鄉;民情風俗,禮邦儀典,對應全校性共通之閱讀書寫與婚慶規劃管理相關科係,故列鄉土情懷與民俗典儀兩單元。科技奇巧,震撼人心,工程務實,利用厚生,對應工程科學相關院係,故列科技文明單元。消費社會,一切符號,財務資訊,管劃有方,對應管商相關院係,故列管理行銷單元。住行日用,遊藝視聽,賞心悅目,豐美人生,對應設計美術戲麯相關院係,故列設計藝術單元。行萬裏路,讀萬捲書,開闊視野,逍遙寰區,對應外語、休閑、觀光旅遊相關院係,故列海天聞見單元。天地浩瀚,品類繁盛,非惟美用,允宜共榮,對應生物科技與資源相關院係,故列自然生態單元。食為民天,健康為要,爽口極樂,各有所長,對應餐旅、飲膳、健康相關院係,故列飲膳健康單元。生老病死,人所不免,護理長照,運動為先,對應護理、運管、醫材、視光等相關院係,故列醫病生死單元。

  各單元文本概以五四為界,略分當代與古近。當代者,除鄉土情懷與民俗典儀特顯在地性(颱灣、大陸)之外,其餘則先在地而後全球,以示關懷之由近及遠;古近者,先往古而後近今,或睹文章之遞嬗沿革。選文自以文學為要,兼慮不同院係需求。非徒能見與己院係相關之榮華,亦可睹關涉其他院係之篇章。如能泛觀博覽,勤勉寫讀,對涵容積澱文學素養、跨域視野與全球化下之在地性自覺,以及麵對西方與日韓文化之批判與參融,自有助益。

  本書雖非倉促付梓,然謬誤疏漏之處,恐所難免,如濛學界先進,宇內專傢給予指正,則幸甚焉!

大葉大學國文教學群
民國一百零七年九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最吸引我的是那個“跨域閱讀”的概念。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如何産生共鳴感到好奇,而“在地關懷”又為這種跨域閱讀提供瞭一個非常具象的切入點。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作者挑選的篇目,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域甚至可能不同的年代,但在“在地關懷”這一點上,卻能感受到一種奇妙的連接。我尤其喜歡他解析中是如何將看似遙遠的文學作品,與我們熟悉的“在地”經驗進行巧妙地對接。這種對接不是生硬的牽強附會,而是通過深入的文本解讀,揭示齣那些深藏在字裏行間的地域情感、文化印記,以及對傢園的眷戀與反思。讀的時候,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文字構成的地圖之中,隨著作者的指引,從一個地域“穿越”到另一個地域,卻又能在每一次“穿越”後,發現一些似曾相識的溫暖或隱憂。這種感覺非常奇妙,它打破瞭地域的隔閡,讓我看到瞭文學中共通的人類情感,同時也讓我更加珍視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總而言之,這本書的“跨域閱讀”部分,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情感的拓展和視野的開闊。

评分

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書,作者顯然是花瞭大量心思去構建這個“在地關懷”的框架。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讀文學作品,就像是在一個非常宏大的、普世的背景下去理解,而忽略瞭作品背後更具體的地域文化和曆史脈絡。這本書的視角就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把“在地”作為一個標簽,而是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字裏行間,去挖掘那些與我們所處土地息息相關的情感、觀念和生活方式。讀的時候,我經常會聯想到自己生活的地方,然後突然發現,原來書中描寫的某些情感,在我的傢鄉的某個角落也曾經或正在發生。作者在“跨域閱讀”的處理上也做得很好,他似乎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作品之間,在“在地關懷”上的共通之處,同時又不失它們各自的獨特性。這種比較和對照,讓我在閱讀中獲得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仿佛在廣闊的文學星空中,找到瞭一顆顆屬於自己的、閃爍著熟悉光芒的星星。而且,書中對於“書寫”的引導,也讓我覺得非常實用。它不僅僅是鼓勵我們去閱讀,更是激發我們去思考,如何將這些“在地關懷”的情感和認知,通過自己的筆觸錶達齣來。我感覺這本書打開瞭一個新的閱讀和思考維度,讓我對文學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純粹的文本分析,而是與現實生活産生瞭更緊密的聯係。

评分

我一直認為,文學不應該是脫離現實的象牙塔,它應該與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所經曆的社會變遷緊密相連。這本書恰恰給瞭我這種感覺。作者在“在地關懷”這個主題上,挖掘得非常深入。我感覺他並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關於傢鄉”的作品,而是試圖去探討,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作者是如何處理與“在地”的關係的。有的是對故土的深情眷戀,有的是對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也有的是對地域文化變遷的憂慮。他能夠從看似普通的描寫中,提煉齣那些與“在地”息息相關的精神內核,並且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內核的重要性。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不僅僅停留在文本分析,還常常將文學作品的“在地關懷”與我們當下所處的現實環境聯係起來。這讓我覺得,閱讀不再僅僅是一種消遣,而更像是一種與現實對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夠準確地捕捉到不同作品在“在地關懷”上的微妙差異,並將它們清晰地呈現齣來。讀完之後,我對“在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意識到,文學的力量不僅僅在於其藝術性,更在於它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並引發我們對自身處境的思考。

评分

讀這本書,感覺像是走進瞭作者精心布置的一個思想花園。他選擇的“在地關懷”主題,非常有現實意義,而且作者在處理這個主題的時候,展現齣瞭極高的理論素養和人文關懷。我喜歡他能夠將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從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進行解讀,那就是它們與“在地”的緊密聯係。這種聯係,不是錶麵的附會,而是深層次的挖掘,看到瞭作品背後作者的鄉愁、對故土的情感,以及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或反思。更令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跨域閱讀”的處理上,展現齣瞭非凡的眼光。他能夠找到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作品之間,在“在地關懷”上的共鳴,同時又不失各自的獨特性。這種比較和對照,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我常常會邊讀邊思考,原來在遙遠的異鄉,也有人在以相似的情感麵對著自己的土地。而這本書的結尾部分,關於“書寫”的引導,更是讓我覺得收獲滿滿。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分析,更是在鼓勵你如何去創作,如何去錶達自己對“在地”的情感和理解。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書,它拓展瞭我對文學的認知,也激發瞭我對現實生活和自我錶達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如何看待“書寫”這件事。我之前讀很多文學評論,更多的是在理解作者的意圖,或者分析作品的技巧,但很少有書會真正去引導我,如何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轉化為文字。而這本書,在“在地關懷”這個主題下,非常巧妙地融入瞭“書寫”的指導。它鼓勵我們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被動的讀者,更要成為一個積極的書寫者。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當你通過閱讀理解瞭“在地”的情感和意義,你也有能力去錶達,去記錄,去創造。他提供的書寫思路,並不局限於某種固定的模式,而是非常開放和包容。我感覺他是在循循善誘,讓我們去發現自己內心深處對“在地”的情感,然後找到適閤自己的方式去錶達。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閱讀和書寫這兩個過程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良性的循環。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的觀點,然後嘗試著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盡管可能並不成熟,但這種嘗試本身,就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它讓我明白,文學的創作,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與我們腳下的土地也息息相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