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

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唐君毅
  • 哲學
  • 中國哲學
  • 感通哲學
  • 迴蕩哲學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近現代哲學
  • 學術著作
  • 哲學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感通有三層結構,依照場所論來理解,
主體性中的自我關係、人我關係、天人關係是按照三方嚮而配置。
這三種方嚮彼此無法任意取代,卻仍然有相互呼應的關聯。

  黃冠閔《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核心論題是唐君毅的感通概念,此一概念選擇考慮到「感通」是一個傳統詞匯,唐君毅有意識地取用此一概念連結上傳統思想資源,但又賦與它一些新的理解,帶入新的不同脈絡。

  感通概念蘊含著動態曆程中的時間性與曆史性,一方麵符閤中國哲學「易」(包含《易經》、《易傳》)重視時與位的思想傳統,另一方麵也能夠結閤曆史與文化的思想特色,不受限在自然的層麵上。

  本書《感通與迴盪》嘗試的方式是從批判論與觀念論的傳統略微挪移,結閤著二十世紀發展齣的現象學來審視感通論;本書也努力於探測這一哲學論述的理論效果,從 「迴盪」的角度來評估。迴盪,既是拉開瞭距離,此即觀點挪移所産生的距離,也是時間的差異,重新安置在當代的思想氛圍中來迴應。迴盪,也有一個來自音響上的效果,不是追求同聲相應,但是在異音變調中尋求一種呼應的可能,也試著重新調音,探索創造新調性的樣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冠閔


  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哲學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閤聘教授。著有《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Un autre souci de soi.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研究領域為德意誌觀念論(謝林)、現象學、當代法國哲學、比較哲學、風景哲學。
 

圖書目錄

自序
各章齣處
 
導論
第一章 飄零乎?安居乎?──土地意象與責任意識
前言
一、飄零中的絕望與希望
二、靈根自植與承當意誌的動態意象
三、土地意象中的勞作意誌與安居意誌
四、流放、棲留的場所論意涵
結論
 
第二章 主體之位:唐君毅與列維納斯的倫理學思考
前言
一、問題:人文主義的危機
二、主體性:主宰與超越
三、主體與他人
四、列維納斯的對照:對他人的責任
五、天德的教化
結論
 
第三章 境界感通論:一個場所論的綫索
前言
一、成教與判教:性情之教
二、感通的動態形上學
三、精神空間與場所意識
結論
第四章 仁道詮釋:感通論與德性工夫
前言
一、感通概念的定調與價值世界
二、仁學詮釋與工夫論意涵
三、宗教嚮度:天人感通
結論
 
第五章 哲學與宗教之間:唐君毅與西榖啓治對現代性的省思
前言
一、現代性中的人文主義危機與虛無主義
二、宗教與哲學的抉擇:差異、張力、轉換
結論:差異的共同體──東亞的新挑戰
 
第六章 生命、倫理與政治的交會
前言
一、現代性的挑戰
二、生命與理性
三、生命政治與倫理政治
結論
 
第七章 永久和平論的視野與局限
前言
一、悠久世界的要求
二、康德的《論永久和平》
三、唐君毅和平論的宗教轉嚮
結論
 
第八章 世界公民的倫理共存
前言
一、文化多元性意義下的傳統保存
二、共同體中的生命與死亡
三、立韆年之人極
結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自序

  猶憶少年時,我雖然愛好自然科學,一心想當個科學傢,但也對哲學思想有高度興趣。當時在懵懂之際,捧讀瞭一些哲學書,或許有些邏輯的基本概念,對人生各種問題抱持著疑問,但並沒有進入概念運用的門檻。與其說我當時開始讀哲學著作,不如說我藉著一些哲學著作開啓瞭思想上下求索的道路。高中的社團有一些書籍,我藉瞭其中一本唐君毅的《人文精神之重建》,在一些零碎的時間中閱讀。當時有老師告誡,新儒傢的文字過於艱澀不適閤高中生,我心裏不以為然,還是勉強讀瞭一些。必須承認,這樣的書籍不像小說,的確不容易讀,等該歸還的時間到瞭,我隻讀瞭一、兩章,也似懂非懂。但是,對於目錄中所列齣各章節的標題梗概,還是覺得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在歸還前,抄錄瞭該書的目錄;當時一夜之間來不及完成,還曾經央求母親協助抄寫一部分。如今這些字跡還保留在我的一本筆記中,這是我與唐君毅哲學最早的一份因緣。

  進入大學後就讀的是工程,當我逐漸發現哲學是我主要的興趣時,我也開始較深入地讀熊十力、牟宗三、徐復觀以及唐君毅的著作。棄工程科學而轉讀哲學,無可諱言,我仍是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那像是在原野中的一種呼喚。一個工程師希望精研科技,用科學改變世界,對鄉土、國傢、世界有貢獻,但如果自己身處的文化環境是一塊貧瘠的荒地,這樣的處境真的能沒有缺憾嗎?在這樣的素樸想法引導下,我開始瞭自己的哲學探索。不過,我同時發現,如果要在哲學上有所深造,必須走一條遠路,必須深入理解西方哲學,於是,我將所有的精神投入對西方哲學的研究。哲學的世界寬廣,一旦我全新投入西方哲學中,也養成瞭在哲學學科訓練中的專業態度,隻對自己熟悉的領域發言。由於學術分工的要求,我轉而將自己限定在歐洲哲學的領域內。

  剛迴國幾年的教書研究也都按照歐洲哲學研究的模式,直到我離開華梵大學的教職,轉入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開啓瞭不同的模式。由於機緣巧閤,我從教學轉入研究的跑道,也將一部分的研究重心放在比較哲學的研究上,重新拾起中國哲學的書籍,開始新一階段的研究方嚮。重新翻開唐君毅、牟宗三等老一輩哲學傢的著作,無疑地既像是疊閤著某些少年時光的心願,但又像是帶著更沉重的負擔來閱讀。近鄉情怯的心情也頗適閤描述我的一些猶豫,看待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哲學思想,我似乎覺得自己一方麵必須重新評估這幾位哲學大師的思想地位,另一方麵又必須找齣一些可以開創新意的理解。讓我自己戰戰兢兢的是,我們已經來到瞭重新評估唐、牟哲學遺産的時代瞭嗎?不會還太接近嗎?評估的基準是什麼?最深的疑惑是自問自己:我自己是否準備好瞭?在疑惑中,我不免有些遲疑:我自己究竟站在什麼樣的地位來探索與研究呢?我生也晚,並非唐君毅的學生,連私淑都談不上,充其量是個讀者。我倒是在大一還懵懂無知的階段,蹺課去旁聽過幾堂牟宗三開在颱大的課,但也根本談不上及門弟子。在重新開啓比較研究時,私自揣想著要有些開創新意的理解,這是否太輕浮?傳承中的學問不是要仔細聆聽、誠懇受教嗎?什麼又是新意呢?就在這種種揮之不去的疑問中,我展開瞭一係列的閱讀,每次的閱讀都像是種拉鋸,像是跟隨著前人思考的理路,又暗暗拉開距離,一邊衡量與贊嘆前人的知識背景,另一方麵也帶入我自己的知識背景。

  在本書中各章就是這些閱讀的成果,更像是閱讀實驗的草案;在穿梭於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勞思光、劉述先的文本之間,我有較多的精神花在唐君毅上,目前集結的幾篇文章也就以關於唐君毅的研究為主。雖然各篇曾經以會議論文的形式宣讀發錶,後來也在不同的刊物或論文集上刊登,但都毋寜像是一種閱讀實驗,寫作也以論述嘗試居多。以實驗來指稱,意味著一種自由度、一些不確定性。

  有思想的距離,纔有這樣的自由。有些自由也是從刻意保持的距離得來。雖然,我沒來得及趕上唐君毅活躍的時代,但我們都同屬20世紀的時代,曆史的距離算是十分接近的。過近的距離不容易清楚評估當代新儒傢哲學的影響,也讓我猶豫是否看得清唐君毅的思想貢獻。時代距離過近讓我遲疑,不確定是否有足夠的醞釀與準備來檢視曾經影響我甚钜的抉擇與判斷。我想到的解套方式是有意識的拉開距離,改變我的考量方式。

  從曆史過程來看,在20世紀中發生瞭許多人類的大事,思想、生活的變遷巨大也快速,但較之於思想的長河來說,過去的這一世紀是一個狂猛的洪流,卻隻占瞭整個流域的一小節。這一變遷不隻對人類有巨大影響,其他的物種、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氣候也有劇烈改變;過去一世紀間生物物種消失的速度,比前一個韆年間的速度都還要快。顧慮到這一層麵,其實也意味著人類已經有更宏觀的視野與工具來考察這些變化。以長時段曆史為背景來考慮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短期快速變化,尤其在琳琅滿目的思想藥罐之間,會有什麼診斷與配齣什麼藥方呢?距離跟尺度有助於改變觀察的注意力,改變思考的習慣,找到一些可以禁得起時間變化考驗的不變常項。這樣或許可以在麵對細微差異、快速變化之際,還可以承接一定的連續性。

  無可諱言,不僅僅唐君毅的著作豐富,他所希望繼承與跨接的思想遺産也極為龐大,這幾乎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拉開距離、尋找縫隙,有助於後來者取得自由呼吸的空間。以不重復相同的軌跡為原則,在微小的差異上尋求新的可能性,這也就能夠將沉重的負擔與龐大的遺産轉為豐富的思想資源。哲學概念的運用講究精確,這是基本的起手式;探索不同的思想可能性則需要一些自由。一點點細微的調整或許就能夠産生一些偏離的效果,也就可能引入新的脈絡,撐開論述空間、製造概念碰撞的機會。

  本書所結集的各篇文章多半是這類的概念碰撞所激盪而成,文章的完成有諸多師友的鼓勵、也有審查人的鞭策,謹在此申錶謝意。在哲學領域內的公共論述場域內,觀點的産生既然是在基於概念碰撞的實驗探索,那也就難免有諸多的不成熟處,有必要接受賢達先進的批評。

導論(節錄)

  哲學思考總是期望觸及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與所有人都相關,盡管解答不同,思考方嚮也不同,但嘗試麵對這些共通的問題則是哲學傢未錶明的默契,隻要是哲學傢也都自許能夠深入思考人類共通的問題。從這一角度來說,哲學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普遍主義傾嚮。另一方麵,哲學語言深深嵌入各種語言、文化、曆史的脈絡中,即使普遍主義式的觀點仍不能忽略語言錶達所受限的意義脈絡,況且,思想者本身的性情也為普遍問題的設問及迴答染上瞭特殊性的色彩。一種觀點、一種設想方式、一種解釋框架都不能脫離思想實驗的意味,不論是西方哲學史或中國哲學史、世界哲學史也都是由這種種不同的解釋框架所形成的思想實驗所構成。不過,一旦我們提到思想者的性情時,無疑也將染上思想者的生命體驗,帶入他在具體時間曆程中的個人感受。

  如何定位唐君毅(1909-1978)?在各種明顯的標簽(當代新儒傢、當代中國哲學傢、流亡香港的中國學者、新亞書院創辦人之一)之餘,是否有還有彆的身分?

  將他看作文化保守主義的堡壘,或是中國現代性在離散狀態下的傷痕,或是一個哲學綜閤的體係鑄造者、一個文化接觸的典型,或一個哲學的判教者(乃至自我批判)?事實上,這一清單可以繼續往下列,但未必足以囊括唐君毅這一個個人的身分。但正因為這一種復雜性以及多重性,使得今日的解讀有新的可能性。然而,唐君毅的著作相當龐大,颱灣學生書局編成的《唐君毅全集》中的著作部分就有二十八冊,將近韆萬字。這麼龐大的思想遺産,勢必無法一言以蔽之,任何陳述必定是掛一漏萬。在疏漏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情況下,思考唐君毅的思想遺産時,已經不再是界定他是什麼樣身分的人,而是要考慮如何看待這份思想遺産?

  本書標題《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其實核心論題是唐君毅的感通概念。選擇「感通」為核心概念,考慮到它是一個傳統詞匯,唐君毅有意識地取用此一概念連結上傳統思想資源,但又賦予它一些新的理解,帶入新的不同脈絡。事實上,不僅僅唐君毅如此,牟宗三(1909-1995)也有意識地使用「感通」這一詞匯來陳述他對儒傢學問的理解。這種共通性可以推到唐、牟兩人都深受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曆程哲學的影響,而感通的動態性相當能夠對應到曆程性的要求。動態曆程中的時間性與曆史性,一方麵符閤中國哲學「易」(經、傳)重視時與位的思想傳統,另一方麵也能夠結閤曆史與文化的思想特色,不受限在自然的層麵上。感通,作為一個組閤語匯,並非沒有歧義;即使單詞的「感」或「通」究竟應該如何解,恐怕一時之間也不容易得到確定解答。不過,我選擇以「感通」為核心概念,除瞭有來自唐君毅、牟宗三本人使用的文本根據外,更擴大地思考一種當代感通論的可能。這種感通論已經有唐君毅、牟宗三發齣先聲,甚至有某種定調,從當代的哲學模式來思考還是有足以開創成論的可能。本書嘗試的方式是從批判論與觀念論的傳統略微挪移,結閤著20世紀發展齣的現象學來審視感通論。因此,本書雖然拈齣感通論作為探究唐君毅哲學的一把鑰匙,也在必要之處,對其相關概念著墨甚深,但也努力於探測這一哲學論述的理論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在書的標題上另外添上「迴盪」的緣故。

  迴盪,既是拉開瞭距離,此即觀點挪移所産生的距離,也是時間的差異,重新安置在當代的思想氛圍中來迴應。迴盪,也有一個來自音響上的效果,不是追求同聲相應,但是在異音變調中尋求一種呼應的可能,也試著重新調音,探索創造新調性的樣貌。在迴盪中的是能揣摩韻味的餘音,卻不是哀嘆故去的殘響。唐君毅深刻地分析瞭性情形上學中的餘情,也屢屢在謙德中點齣賓主之道有迴環空間,有空間便有餘地。迴盪,乃是在這種餘音、餘情、餘地中來迴。在當代思想的衝擊下,略微挪移位置、變換不同的視角,也可以産生齣不同的設問方式,探索不同聲音中的對話可能。引申來說,「迴盪」既是一個本於舊說即有的概念,也是探索不同思想經驗的嘗試,本書的許多議題便是在這些相互激盪中所拋齣的討論。

  點齣一種身處人間世的幽微心聲,懷抱著立身於世的孤願,呈現著人間與世界的雙重復雜情境。這樣就不是以一種理想主義的心願看待感通,以應然態度看待感通;相對地,感通可說是一個事實,但更麵對著各種復雜龐大的現實。現實感是對於感通論的巨大考驗。無可諱言,這樣的現實感很能夠在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上得到印證,即使未必能夠一一迴應,卻必須浮現在視野中。從現實感得來的迴盪效果,也反映在政治思考上,這是我們所存活時所麵對的當代情境。現代性的效果豈不就迴盪在哲學傢的哲學論述上嗎?受製於政治經濟框架、曆史條件、時代變遷,也就是現實的感通論所無法逃避的限製。

  以感通論來稱呼,呈現的是一條從傳統說法貫串到當代發揮的綫索,唐君毅的概念運用提供瞭這一座概念連通的橋梁,也進而可以啓發後學者從外來的概念資源找到可以接續的點。

  「感通」是一個傳統詞匯,從「感而遂通」一語而來,《周易.係辭傳》:「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係辭傳〉原來的脈絡以卦的內容包含「卦辭、卦變、卦象、卦占」四項稱為聖人之道,這就顯示齣易本身復雜的結構性,根據內在結構蘊含的可變性,産生齣對蔔筮行為的詮釋,藉以構想一種事件的草樣。「感通」鑲嵌在此一種對易的運用與冥想上,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來陳述易道體現大化流行的奇妙效果,很容易讓人從巫術或神祕主義的路數來解釋蔔筮的妙用,於是有「深、幾、神」在「通天下之誌、成天下之務」上的效果描寫。錶麵上的悖論齣現在「不動」與「通」的對立上,但熟悉易卦運作的人會指齣其中「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關鍵在於「變」。真正的悖論在於如何理解變化。感通也就屬於一種麵對變化動態的理解方式,就概念內容來說,「感而遂通天下」意味著以感為根據,以通為後果,或者說,以感為核心,以通天下為擴大的效果,這就是意味著「通」預設瞭「感」。然而,「感通」即使蘊含著兩種概念的組閤,卻必須當作一組概念來看待,感通脫離瞭蔔筮的原始脈絡時,有其存有論上描述事件動態的意義。

  感通的概念與感應的概念相關聯,《周易》鹹卦的彖傳指齣:「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就以「感」來當作「鹹」的核心動態。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注解說明這種二氣感應的結構,與卦爻的位密切相關,他以上卦與下卦的位置關係來作解:

  艮剛而兌柔,若剛自在上、柔自在下,則不相交感,無由得通。今兌柔在上而艮剛在下,是二氣感應以相授與,所以為鹹亨也。

  卦象以艮(山)兌(澤)為上下兩卦的組成,但艮與兌各三爻的構造恰好剛柔相錯,因此,直接地産生剛柔或陰陽鼓盪的對應關係。孔穎達的註就說明瞭上下兩卦之間的結構關係,進而,依據此結構理解陰陽二氣的感應關係。語詞上「不相交感,無由得通」一句,可以立刻見到「感」與「通」有一先後的條件關係,但也可以辨彆齣「感應」與「感通」兩個概念在此一注疏中有交錯的使用。「感而遂通」是正麵錶述,「不相交感,無由得通」是負麵錶述。「柔上而剛下」是交感的結構根據,反之,若是「剛上而柔下」則是不相交感;因此,即使是用剛柔二氣感應來說明,卻不能有任意性。動態結構與位(場所)的條件限製,可以從這一解釋看齣它的重要性。即便易卦的産生是根據蔔筮的程序,但呈現齣某一個特定的卦象時,這一卦象就呈現齣它的特定條件,這種特定條件就決定瞭卦象與卦辭的限製,也構成對某一事件的結構描述。倘若可以從這種交相感應的條件來思考,那麼,即便卦象要解釋的是婚媾行為,取象的原則卻必須注意到能夠産生交互感應的結構(包含場所、進程)。更進一步的推想,則是從婚媾與生育的關係,嚮外推到天地化生的作用。

  〈鹹.彖傳〉的「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以及「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顯示瞭兩種層次:一個是「天地感」,另一個是「聖人感人心」。第一個層次是,以婚媾的「鹹、感」作為普遍的基本原則,建立起生化的共同類比關係,因此,剛柔二氣,也可以從男女推到天地。第二個層次則是迴轉到人類的原則,「感人心」與「情」則是這種普遍交感的內容。在感應與感通的過程中,「化生」與「情」這兩個層次被含括進來。然而,生化的類比反映齣的是變化的動態曆程以及交互關係的呈現。

  以本經的鹹卦為本,經的六爻呈現齣「感(鹹)」的進程:「初六,鹹其拇」,「六二,鹹其腓」,「九三,鹹其股」,「九五,鹹其脢」,「上六,鹹其輔頰舌」。這一進程顯示「感」的觸摸模式,一路從腳拇趾、足肚(腓)、足股,到背、臉頰。藉由這一有身體部位的差異,顯示齣觸摸過程的動態,象徵著感的程度不同。此一觸摸模式所達到的狀況即是「通」,但動作本身是中性的,可以是正麵的或負麵的,顯現在卦辭就有「凶,居吉」、「往吝」、「貞吉,悔亡」的分彆,對應到爻位所暗示的行動考慮。感的程度不同以就反映齣通的程度不同,並非有感即通,也並非有通皆吉。《周易》鹹卦的原始智慧提供瞭感通論的動態原則,以不同的位所成立的感就代錶瞭不同的事件狀態。在一特定事件狀態的時、位上,行動者的吉凶是對感通中的交互關係進行描述。卦辭以判斷的形態展現,但顯露的是對事件狀態的理解。

  「鹹」卦展現齣感通的基本動態結構,涉及到兩層次說明瞭事件與行動的基本框架。這樣的存有論動態連結瞭宇宙性的事件性(「天地感」)以及心理性的行動者意嚮(「感人心」)。身體所感涉及宇宙性的層次,而意嚮的行動舉止反映為對於行為者的吉凶判斷。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飄零乎?安居乎?──地意象與責任意識

前言

哲學的活動是思想的錶述,不同哲學傢的思想過程也凝聚為學說,在形成學說的同時,也有必要理解此學說所麵對的問題。一個哲學傢的思想活動也就跟他所麵對的問題息息相關。對於中華文化的傳統來說,哲學傢或者哲人並不是一種職業,特彆是在儒傢傳統脈絡下,哲人與「立德」有密切的相關。根據這一個潛在的要求,哲學活動(包含如何界定哲學、如何衡量哲學研究成果等等)已經不單單是個學院職業工作而已。不過,對比之下,從柏拉圖開始,即使在西方哲學脈絡下,哲學傢的角色也不是個職業身分,哲學與政治、哲學與宗教的張力始終存在著,所謂「職業哲學傢」似乎應被釐清為現代學院化的産物。據此而言,哲學活動是哲學傢思想過程的紀錄,也是他對某些問題的迴應,甚至,哲學思想本身就是一個提問題的過程。

一種哲學思想本身已經帶有一種迴應的結構:對於問題的迴應、對於曆史與曆史條件的迴應、對於人的存在處境的迴應。這種迴應的結構蘊含在責任意識中。本章寫作的切入點在於思考當代中國哲學傢如何從其哲學傢的身分、生命與思想迴應其所身處的曆史時代與生存處境,文中所援引的具體說法,則以唐君毅(1909-1978)與勞思光(1927-2012)兩位先生為本。不過,本章的目的在於以唐、勞兩位先生在「責任意識」上的基本想法為問題齣發點,思考與理解此責任意識與土地意象、場所經驗之間的動態關聯。

然而,本章也以勞思光所提示的兩個基礎來思考問題,這兩個基礎是:1)在認知功能之外,中國哲學是以引導功能見長,在儒傢哲學中則為「德性之學」,亦即德性主體的成立;2)在世界的脈絡下,思考中國哲學,此即「中國哲學世界化」的倡議。在此基礎上,哲學問題是「責任意識可以如何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剛拿到這本《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隻是粗略翻看瞭目錄和一些章節的開頭。從目錄的編排來看,作者似乎對唐君毅先生的思想有著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梳理,從基礎的概念齣發,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議題。這種條理清晰的結構,對於初次接觸唐君毅哲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條清晰的指引。而幾個隨機翻開的章節,語言風格也顯得非常嚴謹,但又不乏生動。字裏行間透露齣作者對唐君毅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想要將其清晰地傳達給讀者的意願。雖然我還沒能完全領會其精髓,但僅從其結構設計和初窺的文字,就能感受到這本書蘊含著豐富的學術營養,仿佛是一座待我深入挖掘的寶藏。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的引導下,一步步走進唐君毅先生那博大精深的哲學世界。

评分

這本《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喜歡它那種適中的行間距,閱讀起來不會感到擁擠,也不會過於疏鬆。字體的設計也很有講究,大小適中,清晰易辨,即使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重要的是,它沒有采用那種過於現代、冷冰冰的字體,而是選擇瞭一種略帶古典韻味的字體,這與書名和內容本身所傳達齣的某種精神氣質非常契閤。這種細節上的考量,往往能夠提升整體的閱讀體驗。當我翻開這本書,目光在字裏行間遊走時,會有一種溫潤、平和的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安靜的書房,與智者對話。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都在試圖營造一種 conducive to deep thinking 的氛圍,這一點做得相當到位。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沉甸甸的手感所吸引。一般來說,厚重的書籍往往意味著內容更加充實,也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消化。這本書的紙張質感也很好,摸上去滑而不膩,印刷清晰,字跡飽滿,讀起來眼睛不容易疲勞。封麵上的配色也很有考究,不是那種花哨的圖案,而是以一種較為素雅的色調為主,搭配上書名,整體呈現齣一種學究氣,又不過分刻闆,反而帶著一種內斂的、沉靜的美感。我把它放在書架上,它和其他的書擺在一起,卻能隱隱透透地散發齣一種獨特的學術氣息,讓人不自覺地就想去翻開它。這種精心設計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閱讀體驗的延伸,它傳遞瞭一種作者對作品的尊重,也對讀者的誠意。我喜歡這種厚重而有質感的書籍,它們仿佛承載著一份責任,一份要將深刻思想傳遞下去的使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強烈的曆史感和文化底蘊。封麵上那種水墨暈染的效果,若隱若現,仿佛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意境,留白恰到好處,給人一種悠遠而深邃的感覺。“感通”與“迴盪”這兩個詞語,以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書法呈現,帶著一種古樸的美感,又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意味。它不像一些現代書籍那樣追求視覺上的衝擊力,而是以一種內斂、沉靜的方式吸引讀者的目光。這讓我聯想到,書中所探討的內容,也一定是對某種精神世界、某種曆史傳承的深入挖掘,而不是流於錶麵的浮華。這種封麵設計,本身就是對書本內容的無聲的注解,它傳遞齣一種尊重傳統、追求深度的信息,讓人對書中的思想內容充滿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彆緻的,一種古樸的質感,仿佛能聞到紙張和墨水的淡淡香氣。封麵的“感通與迴盪”這幾個字,寫得蒼勁有力,又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讓人不禁聯想起古代書畫的筆觸,有一種沉澱下來的智慧感。書名本身也極具吸引力,“感通”二字,讓人想到人與人之間、心與物之間的那種深刻的共鳴,一種精神上的觸碰,而“迴盪”則似乎是在說這種觸碰所帶來的延綿不絕的影響,或者是一種思想的共振。光是看這個名字,我就覺得作者一定是在探討一些非常觸及靈魂、引人深思的議題。我尤其好奇,這種“感通”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是個人心靈的某種開悟,還是人際關係中的理解?而“迴盪”又指嚮瞭何方?是曆史的迴聲,還是文化的影響?這本書的裝幀,仿佛就是在暗示,裏麵蘊含的內容是需要慢慢品讀,細細體味的,急不得,也不能浮光掠影。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更像是值得在書桌前靜坐,一杯清茶,伴著它,一同進入作者所構建的思想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