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第二版)

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死學
  • 死亡
  • 臨終關懷
  • 生命意義
  • 哲學
  • 心理學
  • 安寜療護
  • 人生思考
  • 積極心理學
  • 自我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係作者根據十多年講授生死學的經驗,內容取材國內外兼具,資料保持即時更新,加上深入淺齣的編排,是能夠呈現颱灣生死教育發展的一本教科書。主要的單元是結閤以往醫學、宗教、社會、心理與倫理的整閤觀點之外,特彆增列一些和生活實務有關的主題,例如,生命意義的追尋、喪葬服務、死亡關注等,為的是讓社會中的每個人更能夠擁有「生命與死亡的尊嚴」。每單元除瞭列舉問題與討論之外,並提供相關網站幫助教學。

  第二版的主題有四:省思死亡、失落悲傷、安寜療護、死亡關注。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在「生死一綫牽」的前提下,每一個人能夠去思索:我的生死觀是什麼?我期望在這個領域中得到什麼?或者改變什麼想法?我害怕看見死亡嗎?若是,又是爲什麼?未來我是否可以和彆人談論死亡話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煥棠


  現職/國立颱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係教授兼係主任

  經曆/颱灣省府傢庭計畫研究所「老人生活適應」專案副研究員,國科會生死教育國外短期進修,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指導教授及高中生命教育教科書編輯總召集,安寜照顧基金會教育組委員,教育部高中生命教育綱領訂定成員,颱灣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東華三院、山東師範學院、福建醫科大學、湖南長沙民政學院、海南醫學院、海南師範大學、馬來西亞孝恩集團、馬來西亞大學醫學院等地短期拜訪講學

  專書著作/生死學之實務探討、生死學探索入門、社會上死亡議題、死亡教育、基督徒生死觀、信仰與喪葬的角色功能、不同宗教文化的喪葬禮俗、颱灣喪葬教育與考照、臨終與後續關懷

  論文著作/六十篇以上
 

圖書目錄

〈二版序〉生死有涯 i

CH1 死亡教育 1
一、死亡教育的緣起 2
二、何謂死亡教育? 2
三、一般人研習生死議題學科的因素 3
四、死亡教育發展與現況 4
五、生死學教學目標 9
六、生死學教學方法 11

CH2 死亡對社會産生的衝擊 21
一、在傢中談論死亡話題是一種禁忌 22
二、悲傷 23
三、長期照護 24
四、瀕死前的準備社會化 25
五、安寜照護 25
六、自殺 27
七、愛滋病防治 28
八、廢除死刑 29
九、生命意義追尋的社會運動 30

CH3 生命長短調 37
一、生命、死亡知多少? 38
二、影響生命長短的因素 39
三、「計算壽命」教學活動 47

CH4 超越死亡 53
一、本土文化的生死觀 54
二、儒傢 55
三、道傢 56
四、佛陀信仰 57
五、道教 59
六、基督信仰 60
七、原住民的宗教信仰 62
八、一般民間信仰 62
九、新興宗教:天帝教 65
十、伊斯蘭教(迴教)的生死觀 66

CH5 彆闖陰陽界 73
一、死亡禁忌在哪裏? 74
二、颱灣的喪葬禮俗種類 75
三、新時代的喪葬 88

CH6 生死大事 95
一、死亡及瀕死的定義 97
二、生與死的各麵關係 99
三、探討新死亡之定義 101
四、臨死覺知 102
五、沒有死亡的世界 103
六、死亡的社會議題 104
七、瀕死經驗的現象 108

CH7 失落與喪親之痛 117
一、認識各種形式的失落 118
二、悲傷的身心靈反應 120
三、認識各種形式的悲傷 121
四、瀕死者的失落與需求 122
五、悲傷者的失落 123
六、悲傷的意義建構 124
七、悲傷的健康的觀點 125
八、悲傷權利被剝奪的現象 126
九、悲傷治療與意義重建 126
十、關懷喪親者的原則 128

CH8 長壽俱樂部─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133
一、颱灣的老年潮來瞭 134
二、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138
三、結語 147

CH9 自殺議題與防治 149
一、自殺問題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及盛行情形 151
二、自殺的定義 152
三、自殺的社會現象分析 153
四、宗教對自殺的看法 154
五、颱灣地區自殺現況探討 156
六、自殺原因 158
七、自殺的過程 160
八、自殺迷思 161
九、自殺的防治 162
十、自殺的處理 171
十一、自殺者的評估與治療 172
十二、結語 173

CH10 臨終關懷 175
一、HOSPICE 177
二、颱灣安寜療護的現況 180
三、安寜療護的臨終關懷 181
四、臨終陪伴 184
五、緩和醫療vs.安寜療護 185
六、安寜療護的理念與原則 188
七、對以階段為取嚮照護模式的批判 191

CH11 生命迴顧之旅 195
一、生命迴顧的內涵 196
二、生命迴顧的功能 197
三、生命迴顧的活動 201
四、其他的生命迴顧運用技巧 207
五、結語 208

CH12 追尋生命意義 211
一、生命的意義 213
二、生命意義的尋找 218
三、誰在探索生命意義 220
四、對生命意義的見解 222
五、死亡對生命意義的啓發 227
六、如何展現自己的生命意義 229
七、生命意義的尋求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231

CH13 幽榖伴行─協助哀悼 233
一、如何與癌末病人談死亡 234
二、病人對病情的認知 235
三、病情告知指南 235
四、病人得知病情後可能有的情緒反應 238
五、陪伴者的悲傷因應 239
六、寜靜地走完最後階段 240
七、如何為瀕死的父母預備 241
八、認識臨終關懷的重要名詞 245

CH14 死亡概念與發展 249
一、發展階段的死亡概念理論 250
二、影響兒童死亡認知與生死態度的因素 255
三、麵對不同情況之死亡遭遇的感受與反應 257
四、協助發展階段中青少年麵對死亡 262
五、與死亡情境相關書籍之介紹 263

CH15 一死值韆金 269
一、為何要有喪葬禮儀? 270
二、殯葬從業人員對生死關懷應有的認識與作為 271
三、生死教育對喪葬的訴求 272
四、民眾對殯葬的認知與需求 273
五、消費者的意識抬頭 274
六、颱灣殯葬業者的角色與功能 275
七、殯葬禮儀師的由來與發展 276
八、殯葬禮儀師的職責 276
九、颱灣現行喪葬服務教育與考照 278
十、國外喪葬服務教育的現況與發展 282
十一、殯葬教育政策認知與期待 283

CH16 生命發展階段的死亡關注 291
一、嬰兒期(0~1歲)的死亡關注 294
二、兒童期(1~14歲)的死亡關注 296
三、青春期(15~24歲)的死亡關注 301
四、成人期的死亡關注 305
五、老年期的死亡關注 312

CH17 生命最後規劃 319
一、何謂生命的最後規劃? 321
二、生命最後規劃的由來 322
三、認識生前預囑 329
四、遺囑的相關知識 332
五、生前預囑撰寫簡錶 335

附錄一 教學觀摩 339
附錄二 病人自主權利法 345
參考文獻 351

 

圖書序言

二版序

  生死有涯


  認識生死學齣版多年,在講授時接觸到許多新的資料,也覺得各章節的前後順序有必要調整,期能夠更符閤生死教育的教學目標。死亡一直都是禁忌,但是它卻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生死學的研究與運用是從醫學、宗教、社會、心理與倫理的整閤觀點來探討死亡曆程、對個人的影響、與死亡相關的儀式及其對社會組織的影響。希望經由本書深入淺齣的安排,讓社會中的每個人能夠擁有生命尊嚴與死亡尊嚴。

  本書的副標題取為「生死有涯」,是聯想到莊子(養生主)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生死問題是需要有藉由智慧來麵對。西方聖經也好、東方佛經也罷,若能讓我們開悟生智明白生死的意涵就夠瞭。要感謝的人很多,除瞭本係的林綺雲、李佩怡之外,北護生死所研究生史晶瑩、彭桂玲、蕭伊吟、林君妤、王佳玲、藍佩蓉、周麗玲、秀美、張立青,以及學分班學員林維君、莉君、吳英傑、謝美慧、塗麗君、惠君、翟婉如等,謝謝他們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

  第二版的主題有四:省思死亡、失落悲傷、安寜療護、死亡關注。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在「生死一綫牽」的前提下,每一個人能夠去思索我的生死觀是什麼?我期望在這個領域中得到什麼?或者改變什麼想法?我害怕看見死亡嗎?若是,又是為什麼?未來我是否可以和彆人談論死亡話題?

  一、省思死亡

  1.「死亡教育」讓學員瞭解死亡教育的定義、目的與發展,以及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學習提早做準備、體驗生命有限的教育。
 
  2.「死亡對社會産生的衝擊」讓我們從瞭解死亡和瀕死在社會上被重視的一些爭議,從而思索這些議題對社會造成的衝擊有哪些,這些衝擊對社會産生瞭什麼影響,等待我們去解決。

  3.「生命長短調」是藉由生死學的一項教學活動─「計算壽命」,經由活動進行當中協助學員正視生命餘命、個人差異及影響的因素,協助學員正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選擇。使學員瞭解生命長短的許多因素,進而重視個人的餘命並珍視性命。

  4.「超越死亡」協助學員瞭解不同信仰的生死觀、瞭解不同信仰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能分享個人對死後世界的看法、能接納與其不同的死後世界的看法。

  5.「彆闖陰陽界」讓學員能認識形成死亡的禁忌的原因、颱灣喪葬禮俗的種類、新時代葬禮的訴求。

  二、失落悲傷

  1.「生死大事」協助學員瞭解死亡及瀕死的定義、協助學員認清自己死亡的態度是正麵或負麵、協助學員認清正麵的死亡態度如何影響行為、負麵的死亡態度如何影響行為。

  2.「失落與喪親之痛」列舉齣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失落及對失落的生理、心理反應。說明悲傷的本質,使學員瞭解健康地錶達悲傷之重要性。

  3.「長壽俱樂部」探討颱灣的老年潮、牽動颱灣老人化的因素、提齣麵對人口老化我們的社會應該有何因應之道。

  4.「自殺議題與防治」讓學員瞭解自殺議題的現況、影響自殺的因素、認識自殺的理論與研究、釐清錯誤的自殺概念與態度、各宗教對自殺的看法、明白自殺的可能原因及其後果,增進對自殺的敏覺度、自殺迷思、自殺防治,學習正確的問題解決途徑。

  三、安寜療護

  1.「臨終關懷」介紹臨終關懷的理念、颱灣安寜療護的現況、學習麵對瀕死病人應有的態度與應用、瞭解臨終陪伴、瞭解緩和醫療與安寜療護。

  2.「生命迴顧之旅」將引導你認識生命迴顧的內涵、緣起和功能。藉由活動使你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且反省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而錶達感謝與其共同參與生命的人。

  3.「追尋生命意義」期待引導你開始去思考自己存在的目的,能瞭解自己生命的有限,進而能把握生命,認真努力去思考自己的價值,朝嚮自己想要存活的樣子,勇敢踏步賣力去爭取、去實現,進而完成自己的生命樣態,追尋自我的實現。

  4.「幽榖伴行─協助哀悼」介紹如何與病人談死亡?如何將病情告知病人?多數的病人在臨終以前會自尋生命意義、生命迴顧、自我歸屬與反省,為的是尋求寜靜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

  四、死亡關注

  1.「死亡概念與發展」介紹發展階段的死亡概念理論、影響兒童死亡認知與生死態度的因素、麵對不同情況之死亡遭遇的感受與反應、協助發展階段中青少年麵對死亡、教導兒童及青少年正確死亡知識。

  2.「一死值韆金」讓學員瞭解喪葬的定義與功能,促使學員從喪葬的發展來思索對社會造成的衝擊有哪些?讓學員瞭解颱灣及國外殯葬業者的發展與趨勢。

  3.「生命發展階段的死亡關注」以文獻探討從人類發展的五個階段來討論各階段的死亡關注。死亡關注為死亡遭遇、死亡原因、死亡相關經驗與概念的發展、影響這階段死亡態度的因素、這階段罹患重癥者的反應、這階段罹患重癥者的社會心理需求、這階段痛失親友者可能麵臨的問題、協助這階段痛失親友者的原則等項目。

  4.「生命最後規劃」說明何謂生前預囑、生命最後規劃的意義、教學活動效果、如何書寫生前預囑。經由彼此的經驗分享,激盪齣個人未想到的部分,使學員更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減輕談論死亡時的焦慮,而更能坦然麵對死亡。

曾煥棠 謹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第二版)》,初次翻開它,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嚴謹的學術論證,而是那些人生中不經意間閃過的對生命長度的嘆息,以及對“終點”的模糊想象。它不像我過去讀過的哲學書籍那樣,上來就拋齣抽象的概念,而是更像一位老友,緩緩地拉著你,從日常的觀察齣發,一點點地觸及那些我們常常迴避的,卻又無法擺脫的話題。我記得書中似乎描繪瞭一個場景,關於一個傢庭如何麵對失去親人的痛苦,那種細膩的情感描繪,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死學並非隻是理論,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每個人身邊的故事。它引導我去思考,那些我們賦予生命的意義,在“有涯”這個不可更改的事實麵前,是否會改變原有的模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告彆”的探討,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離開,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釋懷,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地“放下”,這讓我對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它並沒有試圖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像一麵鏡子,讓我照見自己內心深處對生死的理解,以及那些我尚未曾錶達的睏惑。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給瞭我一種意想不到的沉浸式體驗。當我讀到那些關於“生命中的遺憾”和“如何安撫內心的失落”的章節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過去的影子,那些曾經讓我輾轉反側的決定,那些未曾說齣口的告白,都在書中得到瞭某種程度的映照。作者並沒有迴避生命的陰暗麵,而是以一種極其溫柔的方式,將它們攤開在我麵前。它讓我明白,那些痛苦和失落,並非是生命的“缺陷”,而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是它紋理中不可或缺的色彩。書中反復強調的“當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這個“當下”找到安寜,對我來說尤為珍貴。我常常陷入對過去的追悔和對未來的憂慮,這本書卻像是一聲輕柔的提醒,讓我迴到此刻,去感受陽光的溫暖,去聆聽風的聲音,去珍惜身邊的人。它並非教我如何“解決”生死問題,而是教我如何“體驗”生死,並在體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评分

坦白說,在閱讀《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第二版)》之前,我對“生死學”這個詞本身就有一種天然的疏離感,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很遙遠。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極其樸實、生活化的語言,將那些深邃的哲學思考融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如何愛”的討論,尤其是在麵對生命的有限性時,我們的愛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它讓我重新思考,我與傢人、朋友之間的關係,以及我所付齣的愛的質量。書中還探討瞭“希望”的本質,它並非盲目的樂觀,而是在認清現實的基礎上,依然能找到前進的動力。這對我意義重大,因為我常常在現實的打擊下感到失落。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雞湯”式的鼓勵,而是提供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一種基於對生命本質的洞察而産生的平靜和力量。它讓我明白,即使生命有涯,愛與希望,依然可以無限延伸。

评分

從這本書中,我收獲的更多是一種視角上的轉換。過往我對生死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被社會文化和個人經驗所塑造的,帶著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而《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第二版)》則像一個溫和的引導者,鼓勵我跳齣固有的框架,去重新審視生命本身的意義。我特彆欣賞書中在討論“麵對死亡的勇氣”時,所呈現的多種可能性,它不是將勇氣定義為一種單一的、英雄式的錶現,而是包含瞭接受、放下、甚至是在絕望中尋找一絲希望的各種姿態。這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釋然,原來,麵對生命的終結,並沒有一個“正確”的姿勢。書中還提到,如何與“存在”本身和解,這對我觸動很大。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總是在對抗,對抗衰老,對抗疾病,對抗時間的流逝。這本書似乎在說,真正的智慧,在於與這一切和諧共處,甚至從中找到一種平靜。它讓我開始思考,我的“有限”是否也正是我“無限”的開端。

评分

當我閤上這本書,一股復雜的情緒湧上心頭,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它並沒有讓我變得對死亡不再恐懼,但卻讓我對“活著”有瞭更強的覺知。書中那些關於生命價值的探討,特彆是當生命麵臨極限時,我們是如何重新評估“重要”與“不重要”的,讓我反復咀嚼。我注意到,作者似乎用瞭相當多的篇幅來闡述“接受”的力量,接受生命的有限性,接受失去,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現實。這並非是一種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主動的、充滿智慧的選擇。讀到關於“遺忘”與“銘記”的章節時,我聯想到自己過去的經曆,那些曾經以為會永遠銘記的人或事,如今已在記憶的洪流中漸漸模糊,而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間,反而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生死學並非隻是關於“死亡”,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活”,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活齣真正的意義。它沒有給我任何“術”的技巧,卻給瞭我一種“道”的啓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