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

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國佛教
  • 佛教史
  • 宗教研究
  • 中國近現代史
  • 太虛大師
  • 佛教現代化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思想史
  • 多維視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釋太虛是民國佛教史上最具魄力的佛教改革傢,也是一位對時代最具敏銳觀察力的佛教思想傢,他生於清光緒15年(1890年),光緒30年16歲時齣傢,1947年3月17日圓寂。從1912迄1947年他圓寂期間,為他主要活動的年代,幾乎與1912至1949年的民國時期相當。本書以「太虛時代」為題,探討釋太虛本人,以及他本人涉及的:「革命與佛教」、「佛教與政治」、「佛教、軍事與戰戰爭」、「佛教與經濟」、「佛教與外交」等不同麵嚮(議題),藉以勾勒齣1912至1949年間的「民國佛教」。由於釋太虛在民國佛教史上,有其特彆重要的地位,而且他所從事的佛教文化事業,對於他所處的時代曾發生極大影響,他所提齣的佛教革新與佛教文化理念,對於我們所處的當代,仍深具啓示之價值與意義,此為作者撰寫本書之用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侯坤宏


  1955年齣生於颱灣嘉義,政治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博士;1986年起,任職國史館,曾任助修、科長、薦任協修、簡任協修、纂修、修纂處處長等職;現已退休,惟仍繼續從事:戰後颱灣史、戰後颱灣佛教史、民國佛教史、中共佛教史等方麵之研究。

圖書目錄

序論

第一輯 本尊:釋太虛
1、釋太虛的「現代啓示錄」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海峽兩岸釋太虛的傳人
第三節 釋太虛的僧伽革命與其交往人脈
第四節 由武昌佛學院(武院)到世界佛學苑圖書館(世苑)
第五節 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
第六節 結語

2、釋太虛與《海潮音》雜誌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由《覺社叢書》到《海潮音》的誕生
第三節 1920至1935年的《海潮音》
第四節 1936至1949年的《海潮音》
第五節 結語

3、釋太虛與彌勒法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中國曆史上的彌勒信仰
第三節 釋太虛提倡彌勒信仰的內涵與特色
第四節 釋太虛彌勒思想的傳承:以釋印順為例的說明
第五節 結語

第二輯 革命與佛教
4、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國佛教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張之洞《勸學篇》引爆廟産興學風潮
第三節 日僧至中國傳教引發的衝突
第四節 楊仁山帶動佛教復興運動
第五節 結語

5、辛亥革命與佛教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佛教提供革命理論
第三節 僧人參與辛亥革命
第四節 太虛參與辛亥革命:及其後從事之佛教革命
第五節 結語

第三輯 佛教與政治
6、北伐時期的佛化運動:以唐生智、馮玉祥為主的討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佛化運動與革命風潮
第三節 唐生智在湖南的佛化運動
第四節 反對佛教的「基督將軍」馮玉祥
第五節 結語

7、黨義與佛法:國民黨訓政下的佛教
前言
第二節 由黨來領導佛教
第三節 佛教界的配閤行動
第四節 地方黨部對佛教的控製
第五節 結語:「黨義」淩駕一切

8、釋太虛和蔣介石:1930年代的佛教與政治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釋太虛初識蔣介石:1930年之前的釋太虛與蔣介石
第三節 1930年代的釋太虛與蔣介石
第四節 1930年代以後的釋太虛與蔣介石(1940至1947年)
第五節 結語

第四輯 佛教、軍事與戰爭
9、軍人與佛教(1912-1937)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軍隊占駐寺
第三節 國府中央軍也占用佛教寺廟
第四節 軍人嚮寺院徵稅:以四川省為例
第五節 軍人也注重佛事
第六節 結語

10、佛教與抗戰(1937-1945)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戰爭對佛教産生的破
第三節 佛教徒參與抗
第四節 淪陷區內佛教人士的處境與因應
第五節 結語

第五輯 佛教與經濟
11、寺廟維生之道:從收入麵分析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化緣
第三節 土地與房捨租金收入
第四節 經懺收入
第五節 香期與旅宿收入
第六節 停靈收入
第七節 結語

12、寺廟所需的消費:支齣麵之分析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寺院佛塔等之建設支齣
第三節 佛教界的教育支齣
第四節 佛教文化事業支齣
第五節 社會救濟支齣
第六節 來自政府的變相收
第七節 結語
 
第六輯 佛教與外交
13、佛教外交:以釋太虛訪問印度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釋太虛訪問印度之緣起
第三節 釋太虛訪問印度
第四節 釋太虛訪問印度之後:涉及的幾個相關問題
第五節 結語:釋太虛訪問印度的曆史意義

14、由釋法舫看釋太虛的世界佛教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釋法舫參與釋太虛的佛教事業
第三節 釋太虛的世界佛教觀
第四節 結語

結論
徵引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啓發。作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和深厚的學術功底,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民國佛教圖景。我一直以為民國佛教是衰落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的另一麵——一個充滿生命力、積極變革、並努力融入現代社會的時代。書中對民國佛教與文學藝術的融閤,與社會思潮的碰撞,以及與海外佛教的交流,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民國佛教如何在報刊雜誌上發聲、如何通過現代傳播媒介來弘揚教義的部分,這讓我看到瞭佛教界的與時俱進和創新精神。而且,作者在分析這些現象時,並沒有迴避其間的矛盾和復雜性,反而將它們一一呈現,這使得整個敘述更加真實、可信。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走進瞭一個曆史的寶庫,裏麵充滿瞭值得挖掘的細節和深刻的洞見,它讓我對民國曆史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我剛讀完,簡直是太震撼瞭!《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學術,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觸及瞭民國時期佛教復興的方方麵麵,而且視角非常新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太虛大師的論述印象深刻,不僅僅是從一個宏觀的曆史角度去審視他,而是從多個層麵,比如他的思想創新、教育實踐、社會影響,甚至是他的個人性格和人際關係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太虛大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時代弄潮兒,在變革洪流中如何努力將佛教與現代社會相結閤的艱辛與智慧。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包括一些我從未見過的原始文獻,這使得論證非常紮實,也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生動的民國佛教界。除瞭太虛大師,書中對其他一些重要佛教人物的描繪也同樣精彩,他們之間的互動、思想的碰撞,構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民國佛教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宗教史的研究,更是對一個時代社會文化變遷的生動寫照。

评分

第一次讀到《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這本書,就覺得它與眾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細膩,而且視角極其多元,仿佛把我帶入瞭一個巨大的萬花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民國佛教的盛衰。我尤其被書中對民國佛教與政治勢力之間關係的闡述所吸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佛教如何與國民黨、共産黨,甚至是一些地方軍閥進行周鏇,如何在政治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這些內容都寫得非常鞭闢入裏。書中對一些具體事件的解讀,比如佛教界如何應對“收迴寺産”運動,如何處理與國傢政權的復雜關係,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佛教界的無奈與掙紮,以及他們的智慧與擔當。而且,作者在處理這些敏感話題時,保持瞭客觀公正的態度,不偏不倚,這讓我對作者的學術功底和嚴謹態度深感佩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佛教的,更是關於那個時代政治、社會、文化多重因素交織影響的生動案例。

评分

坦白講,《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一些曆史事件和人物抱有固有的看法,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一些認知。作者在處理民國佛教的演變時,並非簡單地敘述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佛教教育的改革部分印象深刻,過去總覺得民國時期的佛教教育是沿襲舊製,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佛教界在建立現代學堂、引入新式課程、培養新一代僧侶方麵的巨大努力。書中對諸如中國佛學院、武昌佛學院等機構的介紹,以及對這些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成果的分析,都讓我耳目一新。此外,作者還探討瞭民國佛教在社會救濟、慈善事業方麵扮演的角色,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佛教不僅僅是精神層麵的追求,更是與社會民生緊密相連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曆史課本上簡單的幾行字,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矛盾與變革的真實寫照。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簡直是讓我驚喜連連。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但實際上,它比很多小說都來得精彩!作者極其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從經濟、政治、文化,甚至是國際視野來審視民國佛教的轉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佛教寺院經濟改革的那一部分,過去我總覺得寺院就是清修之地,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寺院在民國時期如何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如何應對時代的挑戰,甚至如何進行現代化管理。書中對一些具體寺院的案例分析,比如棲霞寺、淨慈寺等,都非常生動,仿佛我置身其中,親眼見證瞭它們的興衰與變革。而且,作者對於民國佛教與西方思潮的互動也做瞭細緻的梳理,這部分內容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那個時代,佛教界就已經在積極地與西方哲學、科學進行對話,甚至從中汲取養分,進行自身的革新。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豐富,每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亮點,絕對是我近幾年讀過的最有深度的曆史讀物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