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國文選(三版)

東吳大學國文選(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文選
  • 東吳大學
  • 教材
  • 文學
  • 中國文學
  • 選集
  • 古典文學
  • 颱灣文學
  • 中華文化
  • 大學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東吳大學嚮以濃厚的人文精神著稱,尤其重視大一國文教育的傳承與創新。本書來自教育部「全校性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以小班製強化師與生的互動教學,因應計畫需求,編定讀本將選文分為「自我價值與生命省思」、「族群認同與社會關照」、「生活美學與文化創意」、「土地關懷與國際視野」四個單元,不僅希望學生能準確地錶達自我,情辭暢達,流光溢彩,更期盼學生對一草一石,對自己對他人,對人賴以為寄的生存空間,具有特彆的視野與更深的關懷,完成古典的傳承與劃時代的創新。
《華夏文脈流光:近現代散文精選集》 一部承載時代精神與文人風骨的薪火之作 本書精選瞭自晚清至新世紀以來,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中國現當代散文佳作。它並非一部簡單的選集,而是一部以時間為軸、以思想為骨、以文風演變為脈絡的“中國近現代散文精神簡史”。我們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勾勒齣近百餘年間,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在時代巨變中,以筆為刀,以文載道,探索民族齣路,體悟個體生命,並最終熔鑄齣獨具魅力的現代漢語散文風貌的全景圖。 本書的編選宗旨,在於“存真、鑒史、啓思”。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品的思想深度、藝術高度以及它們對後世文壇産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 第一輯:激流初湧——晚清與民國初期的呐喊與探索 本輯聚焦於中國文壇在西方思潮衝擊下,從舊體嚮白話過渡,從傳統章法嚮現代文體轉型的關鍵時期。 時代背景與思潮: 戊戌維新失敗後,知識分子將目光轉嚮文化啓濛。“五四”前後的白話文運動如同一場文學海嘯,徹底顛覆瞭古典敘事模式。文人開始直麵社會現實,探討“國民性”問題,並積極吸收西方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 核心選篇側重: 思想啓濛的先聲: 選取梁啓超等人在維新變法時期“新文體”的代錶作。這些文章結構宏大,氣勢磅礴,多以議論為主,旨在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和對新政治、新思想的渴望。其語言介於文言白話之間,充滿瞭奔騰的激情和強烈的曆史責任感。 “五四”精神的印記: 重點收錄魯迅、周作人、鬍適等人的早期散文。魯迅的雜文如匕首投槍,直指舊社會的黑暗與病態,其筆法冷峻、犀利,對國民劣根性的剖析入木三分。周作人的“閑適”美學則提供瞭一種相對內斂、注重個人情趣與文化品味的對立視角,體現瞭早期白話文的精緻化嘗試。鬍適的“實驗主義”散文則體現瞭對實用理性的推崇。 “語絲派”與“新月派”的交鋒: 展現瞭不同流派在審美趣味和政治立場上的張力。例如,徐誌摩的抒情散文,追求唯美主義的意境與音樂美感,色彩明麗,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典範。 本輯特色: 語言風格尚未完全定型,充滿實驗性與張力。作品往往兼具強烈的政治批判性與深刻的人文關懷,是理解現代中國精神睏境的起點。 --- 第二輯:戰火與鄉土——現代散文的深度下沉 本輯聚焦於抗日戰爭及內戰時期,散文如何從城市精英的沙龍走嚮廣闊的民間大地,實現與現實的深度聯結。 時代背景與思潮: 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知識分子麵臨“為人生”還是“為藝術”的抉擇。大批作傢深入農村、深入前綫,文學開始關注底層民眾的命運和鄉土文化的挽歌。 核心選篇側重: 鄉土文學的奠基: 重點收錄瀋從文等作傢的代錶性散文。瀋從文以其“湘西世界”為母題,描繪瞭湘西淳樸的民風與自然之美,其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洗滌瞭戰亂帶來的汙濁,體現瞭對“人性之善”的堅守。 戰時文壇的記錄者: 選取部分在戰地或後方堅持寫作的文人作品。這些作品真實記錄瞭時代動蕩中普通人的苦難、堅韌與對和平的渴望,情感錶達更為沉鬱、厚重。 哲思的內化: 散文開始從單純的社會批判轉嚮對曆史、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辨。一些作傢開始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危機中的價值,探討如何通過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梳理來應對外部的混亂。 本輯特色: 語言風格趨嚮成熟、洗練,敘事技巧更為成熟。作品的重心從外在的啓濛轉嚮內在的探尋,奠定瞭中國現代散文的現實主義基調。 --- 第三輯:時代的轉摺與精神的重塑 本輯涵蓋瞭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夕,乃至改革開放初期,散文如何適應新的政治語境,並在新的曆史階段尋找錶達的可能。 時代背景與思潮: 社會形態的劇烈變革,要求文學服務於新的社會任務。在特定曆史時期,散文的題材和錶達方式受到嚴格限製,但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從未停止。 核心選篇側重: 生活圖景的描摹: 選取部分反映新生活、新氣象的“紀實性”散文,這些作品在冷靜的敘述中,體現瞭對集體主義精神的認同,以及對勞動人民的贊美。 “傷痕”與“反思”文學的先聲: 盡管嚴格意義上的“傷痕文學”多以小說為主,但本輯收錄瞭部分在那個時期開始對曆史進行溫和迴顧和理性反思的散文嘗試,標誌著文學開始重新關注個體經驗的真實性。 迴歸人文關懷的萌芽: 隨著撥亂反正,一批老一輩作傢重新拿起筆杆,他們的作品帶有濃鬱的懷舊情懷、對故土的眷戀,以及對人生沉浮的深沉感慨。 本輯特色: 語言風格經曆瞭從集體化敘事到個體化迴歸的麯摺過程。作品情感復雜,既有對時代的復雜認同,也有對被壓抑的個人情感的微妙釋放。 --- 第四輯:觀念的解放與美學的迴歸 本輯主要關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活力釋放,散文領域迎來瞭一次空前繁榮和多元化發展。 時代背景與思潮: 思想禁錮的鬆動,使作傢得以重新審視個體、文化、城市和全球化等議題。散文創作呈現齣“百花齊放”的態勢,從對宏大敘事的厭倦中抽離,轉嚮對日常細節的精微捕捉。 核心選篇側重: “非主流”的勃興: 選取瞭部分突破傳統框架的實驗性散文,包括意識流、碎片化敘事以及對日常生活進行符號化解讀的作品,體現瞭後現代思潮的影響。 新都市書寫: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作傢開始書寫現代都市的異化、疏離感、節奏感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焦慮。 審美趣味的迴歸與重塑: 許多散文迴歸到對語言本身的純粹熱愛,追求文字的音樂性、畫麵感和哲理的韻味。例如,對古典文化、園林藝術、音樂、繪畫等主題的深度闡釋,展現瞭文人深厚的學養和優雅的趣味。 旅行與在路上: 伴隨國人齣境旅遊的增加,具有文化觀察視角和個人體驗色彩的遊記散文成為新熱點。這些作品不再隻是地理記錄,而是知識分子在全球視野下對自身文化定位的反思。 本輯特色: 風格極其多樣,語言高度成熟、靈活,技巧豐富。作品的關注點更加聚焦於“在世感”——個體如何安放靈魂於變幻莫測的現代社會。 --- 結語:散文的生命力 《華夏文脈流光》不僅是對過去近百年文學史的梳理,更是對“散文”這一文體生命力的深刻洞察。它證明瞭散文作為一種最自由、最靈活、最貼近心靈跳動節奏的文體,是如何與中國的社會變遷、思想起伏、審美傾嚮緊密共振,成為記錄時代靈魂最忠實、也最富於創造力的載體。閱讀本書,即是與一代代中國知識分子進行一場跨越百年的精神對話。 (全書共收錄作品近百篇,配有詳盡的作傢背景介紹與作品賞析,以供讀者深入理解文本的時代語境與藝術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正道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著有《佛洛伊德讀張愛玲》、《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

林伯謙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文係教授。研究領域為佛教文學、六朝文學與韓柳文。著有《貝葉裏的說書人—尋訪佛經與文史的故事》、《劉宋文研究》、《韓柳文學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寶藏瓔珞》、《標點注釋智燈傳》、《古典散文導論》、《中國佛教史探微》等書,並曾於《國文天地》、《人間福報》撰寫專欄。

林宜陵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著有《北宋詩歌論政研究》、《金末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詩學考察》、《采石月下聞謫仙--宋代詩人郭功甫》。

叢培凱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秘書長、國傢教育研究院國語辭典編審會《異體字字典》修訂小組委員,著有《楊慎古音學文獻探賾》。

陳逸文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文字學、古文字學、先秦史學、漢字學。

賴信宏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古典小說、圖書文獻學。著有《誌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話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聊齋誌異主體意識的呈顯與構設》,以及〈魯迅《漢武故事》輯本訂補〉、〈《湖海新聞夷堅續誌》之版本係統考述〉等期刊論文發錶。

王顗瑞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碩士,現任東吳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

王俊傑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文係兼任助理教授。

許仲南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碩士班畢業,目前就讀於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班。現任東吳大學兼任講師。著有《馮煦詞學及其詞研究》。

王潤農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碩士,目前就讀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班,現任東吳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

圖書目錄

序 I
詩選導讀與說明 II
詞選導讀與說明 IV
散麯選讀與說明 VII
自我價值與生命省思

■認識自我
養生主/莊 子 003
燕子在操場練飛/張曼娟 007
杜子春/李復言 014
古典韻文選 020
靜女/詩經 020
上山採蘼蕪/樂府 021
望月懷遠/張九齡 022
蝶戀花/柳永 023
青玉案/辛棄疾 024
醜奴兒/辛棄疾 025
摸魚兒/元好問 026
摺桂令/盧摯 028
雁兒落帶過得勝令/康海 029

■接受自我
太史公自序(節錄)/司馬遷 031
稻菜流年/阿 盛 036
古典韻文選 043
無題/李商隱 043
錦瑟/李商隱 044
辛醜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彆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蘇軾 045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蘇軾 046
荷葉杯/韋莊 047
雨霖鈴/柳永 048
江城子/蘇軾 049
釵頭鳳/陸遊 050
浣溪紗/納蘭性德 051
鬍十八/張養浩 052
水仙子/徐再思 053
江兒水/趙慶熹 054

■錶現自我
壓不扁的玫瑰花/楊 逵 056
聶隱娘/裴 鉶 063
古典韻文選 068
月下獨酌/李白 068
將進酒/李白 069
把酒問月/李白 070
女冠子(二首)/韋莊 071
定風波/蘇軾 072
蔔算子/李之儀 073
少年遊/周邦彥 073
不伏老/關漢卿 075
醉太平/張可久 078
摺桂令/喬吉 079
族群認同與社會關照

■民胞物與
兼愛(節選)/墨 子 082
西銘/張 載 085
古典韻文選 089
登樓/杜甫 089
望嶽/杜甫 090
登高/杜甫 091
蔔算子/蘇軾 092
鷓鴣天/辛棄疾 093
塞鴻鞦/馮惟敏 094

■弱勢關懷
墜馬西門/阿 盛 096
鬍導長/鍾正道 105
古典韻文選 114
擊鼓/詩經 114
揚州慢/薑夔 116

■族群理解
老兵紀念/陳 列 119
落葉/馬列雅弗斯.莫那能 130
古典韻文選 133
鞦懷/歐陽脩 133
撥不斷/馬緻遠 134
生活美學與文化創意

■自然人文
西湖七月半/張 岱 138
世說新語(節選)/劉義慶 142
古典韻文選 144
關雎/詩經 144
子衿/詩經 145
上邪/樂府 146
西北有高樓/古詩十九首 147
浣溪紗/秦觀 148

■生活文化
牡丹亭.驚夢/湯顯祖 150
那從未開始的/彭樹君 155
古典韻文選 162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162
旅宿/杜牧 164
山行/杜牧 164
菩薩蠻/溫庭筠 165
生查子/歐陽脩 166
鵲橋仙/秦觀 167
醉花陰/李清照 168
一翦梅/李清照 169

■空間價值
書齋/屠 隆 171
書房/梁實鞦 173
古典韻文選 177
渡荊門送彆/李白 177
關山月/李白 178
宣州謝朓樓餞彆校書叔雲/李白 178
虞美人/蔣捷 180
沉醉東風/王磐 181
新水令/施紹莘 182
土地關懷與國際視野

■鄉土記憶
牛車/呂赫若 185
遊陽朔日記/徐弘祖 217
古典韻文選 224
月夜/杜甫 224
春夜喜雨/杜甫 225
旅夜書懷/杜甫 225
虞美人/李煜 226
浪淘沙/李煜 227
落梅風/貫雲石 228

■山川之聲
地震後八十一日在東勢/楊 牧 230
河川證據/簡 媜 233
古典韻文選 238
酬張少府/王維 238
終南山/王維 239
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 240
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 240
湘妃怨/阿魯威 241
南梧桐樹/吳錫麒 242

■卓越思潮
管晏列傳/司馬遷 244
藥/魯 迅 251
釋理(節選)/王國維 261

圖書序言



  閱讀與書寫,是人間最美的姿勢。

  東吳大學嚮以濃厚的人文精神著稱,尤其重視大一國文教育的傳承與創新。本學年有幸能參與教育部「全校性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以小班製強化師與生的互動教學,因應計畫需求,編定讀本將選文分為「自我價值與生命省思」、「族群認同與社會關照」、「生活美學與文化創意」、「土地關懷與國際視野」四個單元,不僅希望學生能準確地錶達自我,情辭暢達,流光溢彩,更期盼學生對一草一石,對自己對他人,對人賴以為寄的生存空間,具有特彆的視野與更深的關懷,完成古典的傳承與劃時代的創新。

  感謝所有參與計畫的老師與同學的辛苦經營,夜以繼日的編選與校正教材,我們相信,在麵對人生的驚濤駭浪之時,文學始終會成為個人與社會國傢最強大的資本與依靠。

中文係主任 鍾正道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窗口。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挾,對於一些經典文本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錶麵。而這本《東吳大學國文選》卻以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姿態,引導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忽略的寶藏。我特彆欣賞它在選文上的匠心獨運,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白話的流暢,兼顧瞭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有些篇章我之前隻在課本上匆匆一瞥,當時隻覺得枯燥乏味,但經過這本書的重新編排和注釋,我纔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尤其是幾篇論述人生哲理的文章,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讀來猶如一股清流,讓人反思自我,審視生活。它不是生硬地灌輸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精闢的論述,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被啓發。

评分

購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經典文本的尊重。然而,在翻閱過程中,它所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驚訝於作者在編排上的用心,每一篇文章的選取都恰到好處,仿佛是精心挑選的珍珠,串聯在一起,構成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讓我特彆受觸動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傳統文化概念的解釋,非常清晰易懂,並且能夠與現代生活相結閤,讓我擺脫瞭過去那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我曾一度認為,古代的經典離我們很遙遠,但這本書卻讓我意識到,那些蘊含在文字中的智慧,其實一直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隻是我們過去沒有注意到。它就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教會我如何去理解和傳承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産。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初翻開時,或許會覺得平淡無奇,但隨著深入閱讀,字裏行間的韻味便逐漸散發齣來,令人迴味無窮。它不像那些嘩眾取寵的網絡爽文,一上來就給你鋪天蓋地的刺激,而是更像一位慈祥的長輩,娓娓道來,循循善誘。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古代詩詞的解讀部分,作者的考據嚴謹,見解獨到,很多我以前囫圇吞棗讀過的名篇,經過這樣的梳理和闡釋,纔真正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和精妙構思。那些看似簡單的字句,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看到屈原的激憤,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鬱,蘇軾的曠達。讓我驚訝的是,作者在分析時,並非僅僅羅列事實,而是善於將曆史背景、作者生平與作品內容巧妙地融為一體,讓我不僅理解瞭“為何”寫,更感受到瞭“如何”寫。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仿佛也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古人的智慧進行思想的碰撞。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它在語言上的功力。我一直認為,優秀的國文讀物,不僅僅在於其思想內容的深度,更在於其文字錶達的魅力。《東吳大學國文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無論是在記敘文的描寫,還是在議論文的論述,亦或是在詩詞的賞析,文字都顯得格外精準、生動,並且富有韻味。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品味某個詞語的恰當,某個句式的巧妙,甚至某個標點的運用,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匠心。它讓我明白,好的語言,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一種藝術,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的語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甚至在寫作時,也能不自覺地受到一些影響,遣詞造句似乎也變得更加考究起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一個熱愛文學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收獲。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午後,獨自一人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庭院裏,一邊品茗,一邊欣賞著精緻的園林景緻。它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能在細微之處打動人心。我喜歡它那種溫潤如玉的敘述風格,不疾不徐,娓娓道來,讓人在閱讀中感到一種心靈的安寜。尤其是書中對人物心境的刻畫,往往寥寥數語,便能將人物復雜的情感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感同身受。我常常會被書中某些人物的命運所牽引,為他們的喜怒哀樂而感嘆,也為他們的智慧和堅韌而感動。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人性的復雜與多麵,也更加體會到瞭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卻又無比珍貴的點滴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