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你對自己可能有些誤會 無論是做心理諮詢還是與讀者聊天,我最大的感觸是:很多人的煩惱其實來自於對自己的「認定」。
他們通常在清楚細膩地描述齣自己的煩惱和睏惑後,就作齣總結,「我就是太內嚮,所以纔經常受人欺負。」「要不是他屢屢背叛,我不會這樣!」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陪女性友人到醫院看醫生。醫生讓她描述一下自己的癥狀。她說:「我頭暈,沒精神,食欲也不好,你看看,我應該是感冒瞭!」
醫生沒有像對其他病人一樣聽心率,看眼皮,而是無動於衷地看著她問:「你都給自己診斷瞭,還來找我乾什麼?」頓時氣氛很尷尬。
憑著自己的經驗給自己診斷,有什麼不對嗎?
一開始我覺得醫生說話很不友善,後來當我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後,越想越覺得他說得有道理。當你的身體齣現問題去求助醫生,在醫生瞭解情況之前,你告訴他「我得瞭流感」。你的自我診斷如果不正確,誤導醫生事小,而誤導自己卻是一件大事。有可能你隻是這兩天纍瞭,稍微休息一下就會恢復,醫生根本不需要給你藥物治療;也有可能你患瞭嚴重疾病,癥狀纔剛齣現,但是醫生受你誤導,僅僅隻是開瞭些感冒藥,結果延誤瞭最佳治療時機。
當你內心苦惱,嚮他人求助的時候,也同樣會齣現這種自我診斷的情況。其中當然也會有誤診自己的時候。比如,「我失去瞭他,這輩子再也不完整瞭!」「身邊人都看不起我,是因為我學曆低!」甚至直接為自己安上各種病癥,「我有選擇睏難癥!」「我有拖延癥!」「我有社交恐懼癥!」「我得瞭抑鬱癥!」
事實上,你的為人以及目前麵臨的這些問題,真如你所說的那樣嗎?
你會覺得你對自己應該是最熟悉,最瞭解的。你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遇到瞭怎樣的問題,甚至也知道自己怎樣做纔會解決這些問題。然而,當你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到底發生瞭什麼,到底怎樣做纔會更好的時候,你真的能想清楚這些嗎?如果你真的能想清楚,就不會選擇閱讀這本書,或嚮專業心理諮商人士求助瞭。
很多時候,你看到的隻是你以為你看到的那個自己而已,正如本書書名一樣《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也許實際中的自己與你對自己的描述差異很大。如果你隻是多愁善感或最近情緒不好,卻把自己誤診為抑鬱癥,這是多大的罪過啊!
我們的生活有多種可能性,可糟糕,可美好。如果你隻是把自己局限於自己總結齣來的定義和因果關係中,就可能一直會在內心的「苦海」中掙紮。
或許你並沒有意識到,你對自己的評價可以追溯到你很小的時候。小時候,我們在對自己形成評價之前,是通過身邊的成年人來瞭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即彆人說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就會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更重要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人和事都在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彆人的態度和對待方式不僅塑造瞭你的自我概念,而且會通過自我概念引導行為的作用,來塑造一個實際的自我。也就是說,當你認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的時候,你的行為錶現也會傾嚮於你認為的那個自己。
現在,你已經長大,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怎樣纔能擺脫煩惱,過得舒心,稱心。你愛發脾氣是因為你性格使然,無法改變嗎?你之所以逃避是因為你得瞭選擇睏難癥嗎?你為什麼愛得傷痕纍纍卻總是放不瞭手?在生活中你為什麼總是扮演受害者?
你之所以有這麼多煩惱,可能是因為你對自己有些誤會——大將軍郭發現瞭問題所在。澄清誤會,給自己一個更恰當的評價,然後改變不滿現狀,過快樂生活——我想應該是你讀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獲。
大將軍郭棄冷冰冰的專業術語,剖析日常平實案例,以犀利、一針見血的口吻,教你勇敢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很多人對現狀不滿,或許連他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潛意識中不想改變,還是不知道如何改變。對於前者,她在書中為你剖析原因;對於後者,她給齣瞭具體的自我優化方法。你將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
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遇到瞭怎樣的問題,聽聽大將軍郭怎麼說吧。
◆為什麼我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以前我翻來覆去做同一個夢,夢裏我是鐵馬金戈的帶兵將軍,指揮著萬馬韆軍,殺敵無數。我嚮往夢中的生活,駿馬一匹,盔甲護身,長刀短劍,旌旗獵獵,收復城池,擴展疆土。
然而,這註定實現不瞭。好長時間我也沒琢磨明白,這個夢跟現實生活有什麼特彆的聯係。
朝九晚六的現代生活中,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從研究生階段至今的八年,我接觸個案數百,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在安靜的諮詢室裏,傾聽他們的人生。我見過癲狂,聞過悲傷,手裏的紙巾沾染過他們的淚水,我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讓他們走齣頭頂籠罩的烏雲,重見晴天。
有時我想起找我諮詢的人們,腦海裏總會齣現被提及頻率最高的兩個問題:「為什麼我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他們之中有人在情愛中摸爬滾打,自認清醒理智,但卻總嚮不值得愛的人臣服;有人已經而立之年,以為自己刀槍不入,但每每想起童年創傷卻還是脆弱痛哭;還有人輾轉多個城市生活,換過各種類型的工作,仍然不知道真正要的是什麼,不停地做無謂的嘗試。
他們對我說:我竟然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樣子,我是怎麼變成瞭如今的自己?我又能做些什麼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種人?
在一次次陪伴他們梳理過去的往事和現在的經曆時,我更加明白瞭這些疑問背後的癥結所在:不論歲月的年輪刻畫瞭多少圈,他們對自己的瞭解卻沒有由錶麵深入內裏,一寸寸加深,抑或被一些錶象迷惑,因而從來沒照見過真實的自我。
如果連自己都不瞭解,我們怎麼確保所有努力都朝著對的方嚮?如果連自己都沒有看清,又怎麼能清醒地看待世界和他人?
這感覺就如同有一天你在鏡子前發現一張陌生的臉,而那個人真的是你自己。
這種惶恐和疑惑並不是必然,你原本可以對自己有更透徹的領悟,你原本可以過上更平順美好的人生。現在發現並不算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有兩個,一個是十年前,一個就是現在。而認識自己、熟悉自己,從這一刻開始都還來得及。
如果每個人都能早一點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短處,或許就不會讓自己暴露在易受損的環境當中;如果能一早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或許不會再糾纏和掙紮於自卑之中無法自拔。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遇到睏惑、感到迷惘,我們能快速地找到真正適閤自己的選擇,不浪費光陰、不磨損自我。
以前,我們願意花費大把時間去瞭解一座陌生的城市,消耗巨大精力去接觸一個陌生的人。現在,又有什麼理由不多留給自己一點溫柔,去熟悉、親近真實的自我呢?
當我再想起那個夢,忽然找到瞭它反復齣現的暗示所在。雖不能穿越迴戰爭年代,但我依然可以成為帶兵領將的將軍,筆是我的武器,文字是我的快馬,而我想守護的是在生活中睏頓的人們,我要斬除的是他們心中對自我的陌生感。徵服城池遠不如徵服自己有意義,而開疆拓土意味著不再被虛幻的自我濛蔽,為自己爭取更寬闊的人生之路。
這是我在諮詢室以外能做的最好的事,把真實的心路曆程變成文字,願它們成為你的鎧甲,保你周全,也願它們變成你的武器,幫你照見自己。
畢竟,這一生沒有什麼比瞭解自己更重要的事瞭。唯有一個通暢的自我,纔能撫平內心的褶皺,翻越生活的溝壑。
「20幾歲就定位」暢銷書作傢、心理諮商顧問水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