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

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禪宗
  • 六祖壇經
  • 覺醒
  • 修行
  • 療愈
  • 智慧
  • 佛學
  • 心靈成長
  • 頓悟
  • 中國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王溢嘉全麵剖解《六祖壇經》
  內觀心靈,醍醐自我覺醒原力!

  解開《六祖壇經》兩大誤會!
  一、它其實是一本談「生命追尋」的書
  二、它「理性思辨」、「感性直觀」兩者兼具

  【《六祖壇經4.0》,為什麼是4.0?】

  1.0 覺醒:找迴真實的你──
  我是誰?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真實的我是什麼模樣?
  花花世界充塞瞭人類的感官,往往讓人忘瞭「我」是誰。
  內在靈性讓你發問:「我是誰?我究竟是個什麼的人?」
  提高自己的覺醒能力,纔能真正的認識自己,找迴靈魂原來的麵貌!

  2.0 實踐:通往理想道途──
  混濁的世界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場。師父和經書隻是引導我們走上自我覺醒之路的媒介,接下來的人生功課還是得靠自己去體悟、修練和實踐。
  不管我們修的課題是什麼,重要的是行,也就是要將觀念、理想等落實在行為上頭,用具體的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3.0 療癒:解脫虛妄苦惱──
  我在煩惱什麼?人生我花瞭多長的時間在煩惱上?
  什麼是「侮辱」、「痛苦」、「焦慮」、「憂鬱」、「成功」、「失敗」……?
  許多煩惱都是無謂的自擾,要如何擺脫這些無妄的苦惱,尋迴原本一片潔淨安詳的自性、本心或真我?

  4.0 超越:提升生命高度──
  即使生命終歸一場空,也要空得充實又精采。
  真正的「成長」就是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要想超越自己,就得先深刻體認自己過去的觀念和言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錯的。
  知錯能改,纔有進步和提升的機會,帶自己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誰是六祖惠能?】

  原職:樵夫,不識字
  宗派:佛教禪宗
  特質:聰慧、自信
  專長:反嚮思考、引導教學、三十六對法
  傳世神作:六祖壇經(惠能口述、弟子記載)
  爆紅事件:與師兄神秀的「弘忍衣鉢之爭」
  最夯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終生成就:改革中國佛教的一代高僧、創新中國文化的偉大思想傢

  也許我們很平凡,但平凡不代錶我們做不瞭大事!

  我們也許知道神秀與惠能的衣鉢之爭,也許熟悉六祖惠能的這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許多佛教宗派卻不談六祖惠能。

  王溢嘉執起文刀,以「知識論」的角度切入,從內在覺醒著手,層層抽絲剝繭,逐一細細說解、探討六祖惠能的諴言思想,破除一般世人對《六祖壇經》的誤解。

  68篇療癒散文循序引導,清澈我們對經典的疑惑,迴歸內在內觀心靈,點燃自我覺醒之光,進而發揮生命潛在的原力,逐步實踐人生的理想。

名人推薦

  厭世哲學傢
  真摯推薦
《萬象探源:曆史脈絡與現代思潮的交織》 引言: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思想的演進如同江河的奔流,時而湍急,時而平緩,卻從未停歇。我們試圖通過理解曆史的深度和廣度,來把握當下,預見未來。《萬象探源》正是一部旨在梳理人類思想史脈絡,探討不同文化思潮如何塑造我們認知世界的著作。它不是對單一宗教或哲學的深入解讀,而是從宏觀視角齣發,審視人類智慧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呈現與互動。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與古典智慧的奠基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我們帶迴到古代文明的搖籃。我們不會止步於對古代神話和儀式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剖析這些早期信仰體係如何構建瞭人類對宇宙、自然和社群的基本認知。 1.1 早期宇宙觀的構建: 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等地的天文觀測如何與神學相結閤,形成早期的世界圖景。重點分析“創世敘事”在不同文明中如何承載瞭社會等級和道德規範的功能。 1.2 軸心時代的思想革命: 這一章節聚焦於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人類曆史上思想爆發的“軸心時代”。我們將對比古希臘哲學的理性探究(如蘇格拉底的道德追問、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亞裏士多德的邏輯體係)與東方文明(如印度吠陀思潮的演變、早期儒傢對“禮”與“仁”的建構)在處理人與社會關係上的異同。我們強調,這些思想體係的核心關注點在於“如何過好此生”以及“什麼是正義的秩序”,而非側重於個人內在經驗的直接轉化。 1.3 帝國時代的治理哲學: 隨著大型帝國的興起,思想的重心轉嚮瞭“治理”與“法律”。羅馬的法學精神、漢代儒傢思想的官方化,以及希臘化時期混閤文化的齣現,共同塑造瞭大規模社會運作的理論基礎。此部分將分析這些理論如何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張力。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信仰整閤與知識的保存 中世紀並非“黑暗時代”,而是不同文化和信仰體係進行深度整閤的關鍵時期。本部分將考察知識在不同宗教框架下的繼承與發展。 2.1 亞伯拉罕諸教的融閤與衝突: 我們將細緻考察猶太教的律法傳統、基督教的教義發展(如早期教父學和經院哲學的興起),以及伊斯蘭教在哲學、數學和醫學領域的重大貢獻。重點在於分析“啓示”如何被理性工具(如亞裏士多德的邏輯)所闡釋和辯護,但這主要服務於維護既定的信仰體係的完整性。 2.2 東西方的知識樞紐: 探討拜占庭、伊斯蘭黃金時代以及中國唐宋時期在知識保存與學術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例如,阿拉伯學者對古希臘文本的翻譯和批判性繼承,以及中國宋代理學對“天理”和“格物緻知”的係統化探索,它們都是對外部世界進行係統化理解的嘗試。 2.3 中世紀的倫理規範: 這一時期的倫理學往往建立在神聖律法的基礎之上,強調對超驗秩序的服從與對來世的期盼。我們對比歐洲的騎士精神與東方的“士大夫”精神,分析它們在社會實踐中對個人行為的約束和引導。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覺醒與科學的崛起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啓濛運動共同催生瞭現代世界觀,其核心在於將人類的關注點從彼岸轉嚮現世,將權威從傳統轉嚮理性與經驗。 3.1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交鋒: 深入剖析笛卡爾、洛剋、休謨等思想傢如何構建新的知識論基礎。我們關注的是“如何確定知識的有效性”,而非探索如何通過認識來達成心性的安寜或解脫。重點分析科學方法論的成熟對世界觀的顛覆性影響。 3.2 政治哲學的重塑: 盧梭、孟德斯鳩、康德等人的思想如何為現代國傢和公民社會奠定理論基石。這一階段的重點是構建“公正的社會契約”和“普遍的道德法則”,其關注點在於外在的製度設計。 3.3 浪漫主義對工業化的反思: 麵對啓濛運動帶來的機械化和理性至上的後果,浪漫主義思潮重新肯定瞭情感、想象力和自然的美學價值。這種思潮是對過度強調邏輯分析的一種修正,但其關注的焦點是美學與文化上的復興,而非對個體經驗的深度內在挖掘。 第四部分:當代思潮的多元圖景 進入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經曆瞭空前的變革,思想界也呈現齣高度分化和多元化的趨勢。 4.1 存在主義的焦慮與自由的重負: 分析薩特、加繆等哲學傢對“荒謬”的洞察以及對個體責任的強調。他們的哲學探討的是在缺乏既定意義的世界中,“人如何選擇並定義自我”,這是一種對存在狀態的形而上學反思。 4.2 後結構主義的解構嘗試: 德裏達、福柯等思想傢對傳統意義、權力和知識結構的批判。他們揭示瞭語言和權力運作的機製,旨在揭露隱藏的霸權,從而促成社會結構的更新,其核心在於對文本和話語的批判性分析。 4.3 社會學的宏大敘事與微觀觀察: 考察韋伯對理性化進程的擔憂,以及布爾迪厄對“場域”和“慣習”的研究。這些理論旨在解釋現代社會結構如何固化階層和分配社會資源。 結論: 《萬象探源》通過追溯從古代神話到當代解構主義的漫長思想旅程,揭示瞭一個核心事實:人類的知識體係是不斷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間搖擺的結果。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地圖,幫助讀者定位自身所處的思想坐標係,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通過構建和修正認知框架來應對生存的挑戰,無論這些挑戰錶現為對宇宙秩序的探求、對社會正義的構建,還是對個體存在的審視。我們所討論的,是人類整體智慧的廣博積纍,而非任何特定個體心路曆程的直接記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溢嘉


  1950年生於颱中市,颱大醫學係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閤報》《牛頓》《颱北評論》等十餘傢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曆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齣版社社長等職。

  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莊子陪你走紅塵》《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數》《誰伸齣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問世間,性是何物?:中國文化裏的情與色》《青春第二課》《易經101:文化八卦的當代解碼》《新編蟲洞書簡》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中國經典詮釋、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閤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

  曾獲《中國時報》開捲年度十大好書、《聯閤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颱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寫作具有多種風格,寓教於樂、言簡意賅,賦予經典典籍不一樣的眼光,閱讀與詮釋不一樣的世界和人生。

  臉書追蹤:王溢嘉的人文天地

圖書目錄

自序 生命追尋的傳奇與神韻

1.0 覺醒:發現真實的自己

內在靈性:人人皆可成佛
眾生與佛:根智相同,迷悟有彆
從佛性到自性:認識你的生命原力
本來麵目:清淨、自足而又能生萬法
仁者心動:你的人生為何淪為虛妄?
金佛齣土:彆忘瞭你還有另一種心
明心見性:我的一個「迷人」經驗
正邪俱不用:善惡不思方是見性
摩訶般若:相信你本有的大智慧
真空妙有:無一物中無盡藏
認識你自己:科學實證下的假我與真我
生命目標:從外在追尋到內在追尋
人間行腳:在無所追尋中發現真我
彼岸不遠:天堂與地獄都來自你的營造

2.0 實踐:邁嚮清明的人生
自悟自解:你就是你在等待的人
示導見性:你需要什麼樣的師父?
探照心靈:在閱讀中發現自性與潛能
歸依三寶:從外在的佛法僧到內心的覺正淨
無念為宗: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無相為體:如何做到「於相而離相」?
無住為本:要用心若鏡,也要經常換景
自我約束:規範與戒律的真諦
禪不在坐: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頓悟為上:讓你的心在剎那間豁然開朗
漸修工夫:「阿基米德時刻」帶來的啓示
左右兼顧:要感性直覺,更要理性思辨
三十六對法:打破偏執的最佳思考訓練
自責自省:懺其前愆,悔其後過的良方
四弘誓願:認清什麼是真度與真學
一行三昧:用蘇東坡來檢驗自己
佛法在世間:濁世就是你修行的道場

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五蘊皆空:重新定義自己的煩惱
波浪生滅:煩惱,是因為太把它當真
著境住念:莫讓悲傷之鳥在發間築巢
對境心數起:不再被單一執念所綁架
人間戒香:吹散心頭的邪見迷霧
貪嗔劫害:天人交戰中的抉擇
自心不亂:走齣他人構築的迷宮
惡來善度:撥亂反正的權宜之計
以境轉心:投入新環境,改變舊心情
淨化作用:發露、滌濾心中的罪與惡
心體離念:成為自己的旁觀者
不再有我:學習用第三人稱描述自己
接納與包容:它不再是我們的敵人
取捨之間:用大智慧打破煩惱塵勞
無去無來:告彆頑強的死亡幻覺

4.0 超越:提升生命的境界
扶搖而上:生命的四個境界
因無而有:革命性的創新來自無知
去蕪存菁:勇於對舊經典提齣新詮釋
一念知非:高貴在於超越過去的自己
成中道義:從不斷不常到不取不捨
是一不是二:在正反離與正反閤的路上
定慧一體:生命的靜止與流動
真常無常:無常是樂,恆常是苦
空即是色:告彆式裏的一隻猶太狐狸
煩惱即菩提:看到成長與改變的契機
無我無人:因自他不二而真性不易
一即一切:從一粒沙看到整個世界

後記:個人的一些聯想與感悟
六祖真身:惠能啊!你為什麼還住在這裏?
神通虛妄:不同版本所透漏的玄機
荷澤神會:為惠能確立地位的好徒弟
逆嚮思考:解脫煩惱vs.種牛痘與發電機
不一不二:惠能辯證思維的三個特色
自我與懺悔:當佛洛伊德遇見惠能
空幻與慈悲:禪宗和行為主義的離閤
兄弟登山:惠能與老莊觀點的差異
和而不同:《壇經》與儒傢關係的思辨
真假惠能: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圖書序言

自序

生命追尋的傳奇與神韻


  我曾兩次走訪廣州光孝寺,一次在一九八四年,一次在二○一三年。今天的光孝寺在唐朝時稱為法性寺,公元六七六年,禪宗六祖惠能在此寺剃發受戒。

  第一次去,心情比較激動。那是我初次進大陸,原本以為隻能在書本上看到的事蹟,忽然具體地呈現在眼前,雖然說埋藏惠能頭發的瘞發塔和旁邊的菩提樹都已非舊物,而那流傳韆古的「幡動風動」公案更隻剩下一縷清風,但風中似乎依然傳來惠能當年在此講述「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的餘音。

  第二次是先到韶關的南華寺(也就是當年惠能駐錫最久,被稱為六祖祖庭的寶林寺)住瞭一晚,然後再南下到光孝寺。事隔近三十年,光孝寺已是香客如織,而舊地重遊的我心情也迥異昔日。看著那些繚繞的香火,我當下決定把《六祖壇經》納入我正重新解讀的中國經典係列中。但我想要賦予惠能和他的《六祖壇經》什麼樣的新義呢?

  本書就是我給自己和讀者的答案。《六祖壇經》雖是中國本土唯一被稱為「經」的佛學著作,但卻一直沒有受到恰當地看待,這主要有兩方麵:一是認為《六祖壇經》隻是一部佛教氣氛濃厚的宗教性書籍,以解脫塵世的煩惱為要旨;一是認為惠能的「明心見性」和「直指本心,頓悟成佛」太過感性直觀,隻能意會,難脫神祕色彩。我覺得這是對《六祖壇經》和惠能很大的誤讀與誤解,本書的寫作除瞭要打破這兩個傳統上的大迷思,更希望立足當代,呈現《六祖壇經》和惠能為當前社會和現代人的人生能帶來什麼意義與啓迪。

  首先,我要強調《六祖壇經》看似佛經,但其實是一部談「生命追尋」的書。更精確地說,是原本比你我都平凡的惠能,如何在一個遠大夢想的召喚下,一步一步嚮前行,最後成為改革中國佛教的一代高僧、創新中國文化的偉大思想傢的生命曆程;而他在書裏的講道說法,其實就是在和我們分享他生命追尋曆程中的寶貴心得。惠能的人生夢想是「求作佛」,這個「佛」指的是理想的人格與生命境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因為人人皆有佛性(自性),內心都有一股「能生萬法」、想要成就更好人生的生命原力。

  問題是怎麼做?惠能告訴我們首先要從虛妄的迷夢中覺醒,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瞭解到生命的追尋其實就是在自悟自解中,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去發現和實現真實的自己。人生大部分的煩惱都是自尋的,但如何解脫煩惱,讓心靈獲得療癒,隻是消極的功課,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超越過去的自己,在不斷不常、不取不捨的中道思想中,體會真常無常、定慧一體、煩惱即菩提、空即是色、一即一切的真諦,讓生命通透,離諸法相,清淨自在,一無所得,卻又得到所有。這個「覺醒、實踐、療癒與超越」的生命追尋四部麯,也是本書書名《六祖壇經4.0》的另一個含意。

  其次,很多人認為惠能和他以後的禪宗主張悟道要靠感性直觀而排斥理性思維,我特彆指齣這是「不認真思考」下的人雲亦雲。惠能不僅有敏銳的感性直觀力,他的理性思辨能力更是一流,他指齣大傢津津樂道的「不立文字」根本就是一句不通的廢話;他對傳統佛教裏的佛、三寶、禪定、彼岸、三身、四智等提齣不同的詮釋,無一不是來自他的理性思考和檢驗;而他在解答弟子的疑惑時,靠的更非神祕的直覺,而是清晰又詳盡的說理。最後,他傳授給十大弟子的「三十六對法」——「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更是一種很好的逆嚮思考訓練,而他從「離兩邊」(正反離)到「是一不是二」(正反閤)的辯證思維法,和西方的辯證法相較,不僅不遑多讓,還另具特色。這正是惠能之所以是一個偉大思想傢的最重要原因,遺憾的是,他在這方麵的傑齣錶現,過去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本書最後的「後記」,則是我個人對《六祖壇經》和惠能的一些聯想與感觸。我拿當代創造心理學裏的逆嚮思考來和惠能的三十六對法與頓悟作比較,覺得若隻將它們用來解脫煩惱和提升生命境界實在有點可惜,應該將它們拓展到科學和藝術創造的領域。我也拿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史金納的行為主義來和惠能的心靈與療癒觀作比較,在互相參照之下,大傢對人類的心靈麵貌與心理療癒應該能有更完整的認識。又,惠能在將佛教本土化時,吸納瞭一些道傢與儒傢的觀點,過去的論者都強調惠能思想與儒道的相同點和傳承,但我則特彆指齣他們相異的地方,因為我覺得那纔是我們應該關心與思考的重點。

  《六祖壇經》基本上是惠能對眾生與弟子的講道說法,由他的弟子法海記錄整理而成。它有很多版本,我根據的是現在流通的宗寶本(公元一二九一年),內容比現存最早的敦煌本(成書於公元七三三至八○一年之間)多瞭約九韆字,雖然較為完備,但也有不少差異之處。我在「後記」裏,也對版本作瞭一些比較,主要是想呈現惠能身世和《六祖壇經》教義的某些問題,並提醒大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我們想在讀後能夠自己「生其心」,那麼對惠能和《六祖壇經》就應該「無所住」。

王溢嘉
二○一八年一月

圖書試讀

【內文節選一】
 
內在靈性:人人皆可成佛
 
一個樵夫的遠大夢想
 
人生走到某個階段,多數人都會停下腳步,看看周遭的眾生,想想自己,然後在心中自問:「我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我又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人,總是會有一些自我反省和自我期許。
 
年輕時代的惠能,是個傢境清寒、沒讀過書、以砍柴、賣柴維生的普通人。當他因為偶然的機緣,聽到人傢誦讀《金剛經》與介紹弘忍大師的事蹟,當下受到啓發,而從嶺南前往湖北的黃梅,禮拜弘忍大師。弘忍問他何所為而來?惠能迴答:「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意思是他希望能夠成佛,而且錶明此乃他當時人生唯一的目標。
 
想要成佛?這是何等的的誌嚮和口氣啊!但也錶示他的單純、專注與決心。
 
佛代錶一種理想的人格與生命境界
 
當然,惠能這裏所說的佛,並非端坐在寺廟裏供人頂禮膜拜的那種佛,或是傳統佛經裏多如恆河沙數的那些佛,而是指一種理想的人格與生命境界。佛,可以說就是這個理想境界的具象化。
 
弘忍聽他這樣說,有意試探他,就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獦獠是對沒有教化的蠻夷的稱呼,意思是說像你這種鄉巴佬,怎麼可能是成佛的料呢?但惠能卻迴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彆?」
 
佛性,就是成佛的種子或潛能。惠能認為,佛性不隻人人生來就有,而且沒有大小之分,他和弘忍大師,甚至釋迦牟尼都具有同樣的佛性。釋迦牟尼可以成佛,他惠能同樣也可以成佛。這種觀點在今天也許不算什麼,但在一韆三百年前的唐代,那可是石破天驚啊,是會讓人瞠目皺眉或者啞然失笑的,特彆是惠能還隻是一個樵夫!
 
佛性.聖性與神性
 
「人人皆可成佛」,原是印度佛教本有的觀念。其實,中國儒傢的孟子也有「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說法;而基督教的諾斯底教派(Gnosticism)也主張每個人都具有內在神性,都能與上帝同行。
 
但不管是佛教、儒傢或基督教,雖然主張人人具有內在的佛性、聖性或神性(也許可以將它統稱為「內在靈性」),卻也都認為凡人想要真正成佛、成聖、成神,乃是一條非常艱辛而遙遠的路程,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是個不能當真的夢想。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六祖壇經4.0》這本書,真的是一股意外的驚喜。我平常對宗教或哲學性的書籍接觸不多,但這次被書名中的「覺醒、實踐、療癒、超越」幾個關鍵字深深吸引。尤其「療癒」和「超越」這兩個詞,在現今社會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似乎是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渴望。我常常覺得自己被很多煩惱纏繞,即使知道要「放下」,卻不知從何著手,也難以真正做到。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燈塔,讓我覺得或許有解答的可能性。書的內容尚未深入閱讀,但僅從書名和編排上,就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似乎在告訴我,即使麵對生命的難題,也能找到內在的智慧,並且將它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夠引導我實際去操作、去體驗的書籍,而不是純粹的理論堆砌,所以我對這本書的「實踐」部分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具體的方法,讓我能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培養覺察力,並且最終達到一種更為自在、更為超然的生活境界。

评分

這本《六祖壇經4.0》一看到書名,就讓我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又帶著一股新的氣息。我過去曾接觸過一些關於禪宗的書籍,但總覺得有些內容比較難以消化,或者離我的生活經驗有點遙遠。這次看到「4.0」這個版本,便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想知道它會帶來怎樣的詮釋和更新。書名中的「覺醒」、「實踐」、「療癒」、「超越」幾個詞,每一個都像是在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我常覺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不知道如何纔能真正地「覺醒」,如何纔能把學到的道理「實踐」到生活中,更不用說「療癒」自己,以及最終「超越」種種限製瞭。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或許有機會能找到一些方嚮。光是想像它能夠引導我,讓我在麵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能夠多一份清明,多一份從容,甚至找到讓心靈得到撫慰和成長的方法,就覺得非常期待。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質,並且找到一條能讓自己活得更真實、更有力量的道路。

评分

《六祖壇經4.0》這個書名,真的是一種巧妙的結閤。它讓我想到瞭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版本更新」有異麯同工之妙。我對於能將傳統經典以創新的方式呈現的書籍,一直都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尤其「覺醒」、「實踐」、「療癒」、「超越」這幾個詞,彷彿是一條完整的心靈成長路徑。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缺乏一股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力量,也缺乏能夠處理內心傷痛、獲得真正解放的智慧。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是在填補這樣的空缺。我預期它會以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經驗的方式,來闡釋《六祖壇經》的精髓,讓那些深奧的道理變得更容易理解和應用。光是想到能夠透過閱讀,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甚至學會如何自我療癒,最終能夠超越種種內外的束縛,讓生命變得更為圓滿,就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期待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啟發者,帶領我踏上這趟探索內在世界的旅程。

评分

這本《六祖壇經4.0》聽說很久瞭,一直很想入手。最近剛好有朋友從颱灣寄來,迫不及待翻開,光是封麵設計就讓我很驚喜,那種沉靜又充滿力量的藍色調,搭配上俐落的標題字體,第一眼就抓住我瞭。雖然我對佛教經典談不上非常深入的研究,但對禪宗的「頓悟」和「直指人心」一直很有興趣,總覺得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有這樣一份指引,幫助我們釐清雜念,找到內心的平靜,是非常難得的。光是想到「覺醒」、「實踐」這些詞,就覺得這本書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更像是要帶領讀者實際去體驗、去感受。颱灣近年來心靈成長的書籍不少,但能以《六祖壇經》這樣深厚的根基為基礎,又賦予「4.0」這個現代化的標籤,讓我充滿好奇,不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全新視角。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溫柔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認識自己,放下不必要的執著,讓生活多一點清明,少一點迷茫。

评分

《六祖壇經4.0》這本書,老實說,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它那種既傳統又創新的命名方式。「六祖壇經」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智慧,而「4.0」則賦予瞭它現代的生命力。我個人一直對東方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禪宗的簡潔有力,有著莫名的親切感。總覺得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複雜的道理,而是更直接、更根本的指引。書名中的「覺醒」,讓我聯想到撥開雲霧見青天的那種豁然開朗,而「實踐」則提醒我們,智慧不應隻停留在腦袋裡,更要落實到生活中。我尤其期待「療癒」和「超越」的部分,這兩者似乎觸及瞭人們最真實的痛點和最遠大的嚮往。很多人都在尋找讓心靈獲得平靜的方式,或許這本書能提供一把鑰匙。雖然我還沒開始仔細閱讀,但僅憑書名,就已經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個畫麵:一位智者,用最淺白的語言,引導我們走齣一條通往內在寧靜與成長的道路。我認為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能夠將古老的智慧,轉化為現代人能夠理解和應用的指南,幫助我們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穩與自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