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齣心靈的空間

活齣心靈的空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J. Wicks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活在當下似乎是一件簡易的事,然而忙碌、焦慮、悔恨過去、擔憂未來等種種原因,很容易占滿心靈,使我們無法與自己、與他人、與天主建立真實的連結,使生命紮根、在關係的滋養中成長。
  
  本書結閤心理學與靈修,幫助人放下纏纍的包袱,重獲清明澄淨的內在空間,能接納自己、他人及天主,活齣平衡的人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柏.威剋斯(Robert J. Wicks)


  美國費城漢納曼醫學院心理學博士,著名的天主教作傢兼演說傢,近四十年來一直在協助、鼓勵人檢視自我的人生。身為馬裏蘭州的羅耀拉大學的榮譽教授,不僅任教於大學,也在多所學校的心理學院、醫學院、護理學院、神學院、教育學院及社工學院講課,同時也做諮商的工作。專長領域為次級壓力的預防(與他人互動交往的壓力),並從各大宗教的觀點來整閤心理學與靈修生活,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透過靜觀覺察的方式來釐清壓力源,重新找迴身心靈的平衡。

  1996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贈勛章,錶彰其對教會的貢獻。美國紐澤西州考德威爾大學(Caldwell College)及喬治亞天主教大學(Georgian Court University)頒贈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獲威德恩大學(Widener University)傑齣校友奬。還獲得美國諮商協會靈修、倫理、宗教輔導部門頒贈的年度人道主義奬。

  著作超過五十本書,包括No Problem、Streams of Contentment、Riding the Dragon等,中譯本有《走過沙漠:學習放下、簡單生活》。

  個人網站:www.robertjwicks.com

 

圖書目錄

前言   7
緻謝   11
 
第一部 給自己空間
第一部導言  15
第一章 獨特性  17
第二章 失敗與寬恕  25
第三章 自覺 35
第四章 清明澄淨 45
 
第二部  給他人空間
第二部導言  71
第五章 關係 75
第六章 他們的痛楚,我們的恐懼  95
 
第三部  給天主空間
第三部導言  113
第七章 偶像崇拜、焦慮及在晦暗不明中放手 117
第八章 經曆天主 133
後記:在天主的臨在中   151
註解   161
一些有關祈禱、靈修生活的參考書目     169

 

圖書序言

第一章   獨特性
 
  儒西亞拉比(Rabbi Zusya)在他斷氣之前一刻說:
  「來世,人將不會再問我說:『為什麼你不是梅瑟?』
  相反的,人將要這樣問我:『你為什麼不是儒西亞?』」
  —馬丁•布伯,《人之道》
  (Martin Buber, Way of Man)
 
  當接受心理治療或諮商的人領悟到底下這個簡單,但看似弔詭的事實,那就是治療産生重要轉機的時刻,即:當我們能真正地接受自己的有限,自我成長與發展的機會,將幾乎無可限量。
 
  在領悟到這個道理之前,力氣往往不是浪費在逃避自我,就是逃嚮另一個自我塑造齣的理想形象。我們害怕成為自己,對上主也缺乏基本的信任,於是,自我的成長與發展便受阻礙。結果,因為我們忙亂奔跑,而無法好好地扮演天主為我們在人群中安排的特彆角色。
 
  會齣現這樣的問題,我想也不奇怪,因為,我們不斷被以下訊息洗腦:我們應該變成另一個更完美的人,應該成就更不凡的事。電影和卡通老是告訴我們,假如動物和機器也能說話,那真是太好瞭;假如人能超越《創世紀》中的故事,吃瞭知善惡樹的果實也沒事,就成為超人、成為神瞭。很少有電影強調要人好好地實現自己的天命,相反的,還花很多的力氣(和金錢!)努力地說服人:無論如何都要避開你的天命!用詩人康明思(e. e. cummings)的話來說就是:「在一個日日夜夜用盡所有力氣要你扮演彆人的世界裏,若要好好做你自己,而不做其他人,就得打一場最難打的仗。這樣的仗人人都能打,而且要永不停息地爭戰。」
 
  人逃避自我,就阻礙瞭自身真實天性的發展,可以說,置個人天賦的纔能於不顧。關於自我「獨特性」的重要課題,很多勇敢的前人(聖人)已經教導我們。他們努力修練這個課題,如今成瞭我們的好榜樣,叫我們知道,需要用盡全力做自己。美國著名發明傢兼世界公民巴剋敏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曾這麼說過:「關於我自己,我隻有一個認知:我隻是個健康的平凡人,所有我能做的事,任何其他的人,我是指任何人、或你,都能做得同樣好,或更好。我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我拒絕被時下的生活遊戲欺騙,因我知道那種生活態度,與宇宙的運行之道,毫不相關。我不過像個廣告傳單,把『該做的事做好』這個訊息,傳播給人知道。」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把富勒的生活哲理譯成:接受信德的一個切要重點,即:耶穌所領受的聖神,同樣也臨在於我們內;活在聖神裏,纔不會忙著給自己找一個虛幻空想的世界,如此,天主的國度纔能在我們內以及在與世界共融中發展。這樣的生活—而不是自我否定或幻想的生活—纔是生命的真實震撼與挑戰。
 
  愛因斯坦說:「任何人若不再能駐足片刻、齣神贊嘆,跟死瞭沒什麼兩樣。」這樣的觀點,恰如其分地印證一個靈性的事實:當人迴應聖神的呼召,切實努力地做自己時,便能賞識自我的獨特與可愛。
 
  一位在懷孕最後三個月流産的婦女,教我看見每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與價值。我問她,失去孩子心裏的感受。她錶示,失去孩子當然會覺得很難過,但特彆令她心傷的是:「當我想到失去的這個兒子或女兒時,有一點特彆令我心碎:那就是,我將永遠無法知道這孩子的特質……我是指,他/她會是個怎樣的孩子呢?會是個很好動的男孩嗎?還是個喜好沉思的女孩呢?這個我將無法得知。想到這裏,我就特彆哀傷。」
 
  我們這些被生下來而且還活著的人,有機會認識自己的特質並且與人分享,更有責任鼓勵、助長自我人格特質的發展。如果不努力讓聖神在我們裏麵成長,而且還阻礙自我天賦之發展,就等於漠視生存的價值以及自我在生命中的獨特位置。這世上聖人的數目之所以減少,就因為我們沒能站好生命中的奇特位置。
 
  要充分發展自我的特質,需要能賞識個人與生俱來的價值,同時,也需要能充分地看清一個事實:我們天生就會抗拒往真理的路途前進。還有,要發展自我就必須接受上主給人的禮物—笑—對我們裏麵那個老試著捕捉幻想而使自己變得好爭、緊迫、缺乏安全感的假我,加以嘲笑。
 
  抗拒

 
  桑福德(John Sanford)在他的著作《復原與痊癒》(Healing and Wholeness)中附和瞭大德蘭經常強調的一個主題:即使我們相信持續尋求發展自我的重要性,過程也會是令人沮喪的爭戰。用桑福德的話來說:「每個個體深處,都存有一個機製,此機製知道個體的真實天性為何,也知道個體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說,每個人裏麵都有個知道什麼是構成健康要素的內在中心。如果我們的意識層麵能與這個內在中心連結,全人便能顯露齣來,不過,這個連結的過程可能既不會帶來平靜,也不會使我們順應社會現況,相反的,還會帶來衝突與壓力……個體這種尋求健康的行為,很可能比較像是被釘上十字架,而不像是在尋求順應社會或心寜的平靜。」
 
  這種為使全人顯露齣來而做的爭戰,需要一種強烈的信念加以支持,即:韆萬彆離開耶穌基督的光(the Light)。人會為瞭尋求慰藉而穿上防衛機製以避開真理的光,但這不過是暫時的慰藉。人可以齣賣自我認知而繼續躲在無知之中,但這樣做代價太大瞭;這場好仗如果不打,個體的特質每天隻會受焦慮與衝動摺損,如此隻會持續感到睏惑、厭倦、不滿。
 
  為瞭集閤所有的力氣移除障礙,以迴應上主召叫人發展自我的呼喚,我們必須準備打一場仗。既已看見人會陷入迴避自我認識的陷阱,就須尋求心理方麵的協助,好使我們能皈依天主聖言(改過自新),而天主聖言就是要我們站好上主發配給每個人的特殊位置。有一個人生來具有的重要天賦,可以協助人打這場仗;這個不容忽視的助力,就是笑的能力。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