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迪奇效應》是我所讀過關於創新的書中最好的一本!」 ——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創新的兩難》作者
★本書已譯為20種語言,暢銷全球! ★2006年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管理十大好書」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溫肇東/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Teresa M. Amabile/哈佛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Gil Amelio/蘋果與國家半導體前總裁 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Clayton M. Christensen/《創新的兩難》作者 Tom Freston/MTV頻道前總裁暨執行長 James Garvin/美國太空總署科學與探索執行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Gary Moore/思科系統前總裁 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約翰森把交會點所發生的新構想層出不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這個名詞源自於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架構了一個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的現象。他在這本令人神往的書裡,說明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交會點,把我們找到的構想變成突破性的創新。約翰森認為,有三種動力——人口流動、科學學門整合以及電腦計算能力的躍進——使我們所能碰到的交會點數量和型態日益增多。
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n 約翰森是梅迪奇集團(The Medici Group)創辦人暨執行長,擔任全球大型企業(包括「財星百大企業」中的三十家)高階主管、新創公司、創投公司、政府單位與多所大學的顧問。他也是《梅迪奇效應》與《比努力更關鍵的運氣創造法則》兩書的作者,其中《梅迪奇效應》已譯為二十種語言,暢銷全球。 在瑞典長大,父親是瑞典人,母親是印第安血統的非裔美籍人士,約翰森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異場域碰撞」(intersection)結晶。他在布朗大學取得環境科學學士學位,並獲哈佛大學企管碩士學位。
不同領域當然不是第一次這樣匯聚在一起,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跨域觀念交會的倡導者,當時藝術家、科學家與商人一起形成異場域碰撞,產生了歐洲藝術、文化與科學最有創意的爆炸。但是隨後的幾個世紀裡,知識變得越來越專業化,學科變得更零碎,我們把世界劃分成更小、更專業的片段。然而,今天零碎化的情勢正在逆轉,影響遍及每個地方的眾多領域。《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傅利曼(Tom Friedman)在《了解全球化》(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一書中,評論今日世界日漸緊密的關係:「今天比以前都明顯的是,政治、文化、科技、財政、國家安全與生態的傳統界線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