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通識教育理論的本土論述
但昭偉 颱北市立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什麼是通識教育?為什麼要推行通識教育?假如我們應該推行通識教育,其內容應為何?其方法又應為何?優缺利弊為何?這幾個基本問題是我們在採取行動去推廣通識教育之前一定要問的問題。但很可惜的,在麵對這些問題時,我們的態度通常不夠嚴肅,也沒有強烈的動機和足夠的壓力來好好地迴答這些問題。
我們推動通識教育的理由通常是:美國的大學(哈佛、芝加哥、哥倫比亞……)都這麼做瞭,所以我們也應該(或可以)跟著做!我們在實際作法上,也約略是同樣的推理,美國的大學是這麼做的,所以我們也應該(或可以)這麼做!
颱灣的預尖大學(如颱大)效法美國的哈佛,然後其他的大學就模仿颱大。如此的「亦步亦趨」,顯然不是夠健康的態度。
這本書並沒有係統性地處理上述五個基本問題,但各章多多少少都觸及到這五個基本問題中的某些部分。我們透過這本書可以知道:通識教育其實有很多種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理據和緣起,不同的模式也有不同的內容及教育方法,不同各種的模式也會受到不同的批評和挑戰。在瞭解西方學者對通識教育有那麼多不同的看法及建議之後,迴頭過來看颱灣學者對本土通識教育的討論,就會讓人覺得有些貧瘠而流於實務層麵。我們實在需要在「為什麼我們要推動通識教育?」及「我們須推行什麼樣的通識教育?」這兩個問題上,做係統而深入的本土論述。
這本書中的一些文章曾在《通識在綫》齣現過。當初受限於紙本印刷的篇幅,齣版時約僅有三、四韆字。那麼短小的文章不足以把一些較復雜的道理說清楚,我們於是商請原作者把篇幅擴大到一萬字左右,而且盡量用清暢平順的文字來論述,以求讀者能較輕鬆的來閱讀它們。
我在此要謝謝成就本書的學者,他們的學經曆都豐富,對我們瞭解通識教育的基本問題有貢獻。也希望其中有人能針對本土的通識教育齣一本又一本的大書。
找尋高教深耕賴以植基的沃土─重溫哲學傢的通識教育思想
王俊斌 颱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 關於「什麼是大學?」或者「為何要讀大學?」這一類問題,大傢會給的理由不但越來越簡白,同時也越來越一緻,這個理由便是「讀書是為瞭找工作!」像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或者John H. Cardinal Newman 在《大學的理念》(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認為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培育紳士的地方,這種高遠的想法,相較之下,愈發顯得不切實際。縱使像是Clark Kerr 提齣不同以往的「巨型大學」(multiversity),這一類以哈佛大學等大學為代錶,強調研究人纔培育必須與市場需求結閤的。事實上,這種追求世界一流的想法,也隻能集中資源由少數學校去努力。一方麵我們不再講大學理想價值,一方麵更催促大學走齣象牙塔以迴應産業需要,這種趨嚮形構著颱灣的大學處境:如果大學曾經是一個追求真理與理想的殿堂,現在顯然更注重專利發明與技術轉術的績效;如果大學曾經是一個培養菁英人纔的地方,現在則可能較像是為各行各業訓練員工的附屬職訓單位。與美國「巨型大學」隻限於世界一流大學,我們則是將産學閤作與學生就業,視為是所有大學的核心使命。誠如教育部在2017 年公布的《高教深耕計畫》,當前大學麵臨「大學辦學成效與社會流動功能不彰」、「大學自我定位及特色待突顯」、「學生學習動機與教師教學效能待強化」以及「産業關鍵人纔及産學閤作量能待提升」等挑戰,大學本身失去自我定位,學生讀大學也不見得能改善生活,而強調産學閤作卻會帶動一般大學的技職化。
過去我們曾強調教育的分流,學術人纔與技職人纔的分軌,但在曆次教育改革中,這個區隔也被模糊瞭,像是廣設高中使得培養中層技術人纔的職業技術學校(即高職)被消滅,而廣設大學帶動專科學校與技術學院紛紛升格或轉型,進而連動高職一窩蜂拼升學。然而,當學生未來就業機會多為低薪的服務業時,這不隻是嚴重學用落差或大學文憑貶值,更錶徵著社會的集體迷茫與失去方嚮。麵對這一個摻雜政治、經濟與教育的復閤性難題,特彆是颱灣近年來經濟發展睏境,我們多次力圖從教育的根本改起,但政府提的藥方卻引來疑慮,當企業主批評學校所教齣來的學生根本不符企業需求,政府便在《教學卓越計畫》這一類競爭型計畫中特彆強調「學用閤一」,政策性引導大學應必須加強企業閤作,聘用業界教師、加入業界代錶參與各項會議,並規劃企業參訪或産業實習課程。政策目的無他,就是讓學生學習與未來就業可以無縫銜接。當然沒有人會反對為學生未來生計著想,然若過度以未來就業的需求來考量,大學便離理想性與公共性更遠!
在政府最近推齣的《高教深耕計畫》中,不同於「學用閤一」口號,政府提齣「工業4.0」(Industry 4.0,或稱生産力4.0)的新論述。有彆於過去「生産要素驅動」、「效率驅動」,颱灣經濟發展已邁入「創新驅動」,也就是到瞭「工業4.0」階段。所謂「工業4.0」的想法源自德國,它並不是單單創造新的工業技術,而是將工業生産、雲端數位技術、大數據管理、物聯網與産品銷售等不同環節完全統閤起來,最終期待能建構一個可以快速滿足客戶端需求的産品,同時透過大數據分析精準獲利。簡單的說,「工業4.0」就是「從需求齣發,智慧製造」。為瞭推動「工業4.0」,政府規劃瞭「5+2 創新産業」,這些産業包括「亞洲矽榖」、「生技醫療」、「智慧機械」、「國防産業」、「綠能技科」五項,再外加「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等二項。實際上,企業界未必認同「5+2 創新産業」,像張忠謀便直言反對政府提齣「5+2 産業」,他建議「基礎建設纔是政府的責任,至於民間要做什麼産業,政府最好不要介入太多。」然而,政府早已箭在弦上,「5+2 創新産業」必定會更一進限縮大學的發展空間,一切都將以「拼經濟之名」強行為之!正因風嚮如此,大學紛紛透過學分製度改革,好讓學生學習更有效率。如同黃藿在〈失去通識理想,颱大還成其颱大否?〉一文的批評,「颱大將更多所謂專業基礎科目採計為通識學分……更多可以採計為通識學分的課程納入,意味著修習更具彈性……不會有學分被浪費之虞」,這種想法看似務實,卻是大學失去靈魂。與此相同,也有許多大學調降學係畢業專門學分的最低門檻,企圖藉此空齣更多學分,好讓學生可以修習更多跨領域課程,好讓學生成為擁有兩種專長以上的炙手可熱「
π 型人」,期待一切都在大學階段養成,這樣的教育會不會讓學生陷入看似樣樣通,樣樣不如人,本身專業又不足的雙重窘境?
以經濟發展為著眼的教育規劃固然沒有錯,但它隻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問題在於隻關注經濟,結果就是用日益沉重的「經濟」枷鎖把愈來愈多人綁在一起。這個趨勢未見停止,像是前述的「5+2 創新産業」,竟然也成瞭博士班能否持續招生的理由。博士人纔供需失衡固然必然解決,但政府卻以大學過度偏嚮鑽研學術的培育,無疑加大瞭學用的落差。再者,在國內任教機會有限的狀況下,為能引導博士人纔轉到創新産業,學校若要申請保留博士班名額,就應該要招收年輕人,未能順利就業或者在就學前已工作的學生,這都是辦學不利的證據,也以此證成這樣的博士班沒有市場!當大學愈來愈臣服於企業,教育被窄化為追求外在目的或實用價值,這樣的大學教育是好的嗎?誠如1998 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Amartya Sen 對主流經濟思維的批評,經濟發展必定與自由與開放程度息息相關,主流經濟思維的問題在於眼中沒有活生生個人的真實「需求」,它把所有人的「需求」都想成是無差異,即所有人想望的生活方式隻有一種:但求有工作能溫飽度日。這樣的現況,大學非但沒有束手旁觀,反而當起助手,任憑傳統理想與自主精神加速流逝。
本書各篇文章,是匯集自《通識在綫》「閑談教育哲學專欄」已刊載之文章。為求文章體例盡可能一緻,作者均已擴充改寫並文章篇幅,也以哲學傢、特定思潮或不同立場對話為主題,闡述蘊含其中的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念。麵對大學的主體性喪失,而通識教育課程又淪為就業能力強化的彈性學分,我們真的該稍稍放慢腳步,姑且先將博雅與通識的差異放下,許多問題早已被思考過,也曾被處理過,隻是我們漠然以對。像是R. M. Hutchins 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職業導嚮( vocationalism ) 、專業主義( professionalism) 、反智心態(anti-intellectualism)、一心的嚮世俗諂媚低頭和自甘受製於捐錢的大爺的現象提齣嚴厲批評。錶麵看來,學校環境是難提供真實的職場實況,而學生對各種職業的興趣又可能是不固定,甚至是不確定的,但近年來廣為流行的學習者中心的教學方法,例如閤作學習或問題導嚮學習,隻要教學者能夠從學生真實需求與能力涵育的角度來設想閤理的課程,這便有拉近博雅教育與職業教育差距的可能。
像是Daivid Carr 也早已為我們釐清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差異,他建議「在自由經濟體製中,高教市場化與商品化,以及公眾追究績效責任的流行氛圍影響,大學的博雅教育目標必須與其專業教育或職業培訓的需求作適度的妥協」。大學的博雅教育顯然無法停留在要求學生跨領域廣泛閱讀經典,也應該要兼重經典閱讀以外實用性課程,也要能從專業或職業中發展其通識之意義,以商學院之學生修習「曆史」為例,就可以由大學教師跨域共構課程,透過資本主義發展史或曆代重大商業政策與社會主義(如漢代《鹽鐵論》)的爭議之討論,相信更能使商學院之學生體會曆史學的通識意義,而這自然可較貼近「人之為人」的通識教育理想。縱觀本書各篇文章,不同篇章共同構築齣共同的教育圖像:教育不該受製於文化工業而淪為「半教育」,社會所推崇的知識價值不該隻獨尊與生活直接相關的層次,教育應該要能讓人看見好的生活不隻有職業勞動,另外還有遊戲(play)的麵嚮。總言之,教育的目的即為給予一個人真正的自由,涵育其對差異的敏銳感受力,進而協助其蓄積追求個人幸福生活之能動力(agency)。
感謝但昭偉老師委以編輯本書的任務,讓我有機會更仔細閱讀所收錄文章。在編輯過程中,特彆要感謝所有作者以及協助義務審查工作的朋友,大傢都本於對學術研究品質要求以及教育現象的關心,這本不同於主流教育價值的教育反省之聲,有大傢的無私參與,本書纔得以完成。最後,這本書能夠付梓齣版,必須要感謝曉青的幫忙,雖然齣版時程有些拖延,她仍能很具耐心地等我。期待本書的提供的多角度哲思,能喚起對當前大學教育病癥的真正關切。
王俊斌 誌於
北教大篤行樓研究室
201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