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段往事,是在讀一位法國作者愛蓮娜.派基納(Helene Pequignat)在她的《柏拉圖和笛卡兒的日常:法國資深教師的17堂思辨課》當中,有一章是「森林裏的哲思」,提到自己童年時,父親騎摩托車撞到梧桐樹,齣瞭一場嚴重車禍、昏迷不醒,變成她成長記憶當中的陰影,也不知不覺帶領她走嚮哲學之路。除瞭幫助學生認識哲學來自於日常生活,也從這段往事帶齣當代哲學傢羅伯特.杜瑪( Robert Dumas )在《樹之論》裏所說,樹有彆於萬事萬物,是我們日常生活一切象徵的中心,是各種符號當中最重要且獨特的符號。
在法國每個高中生都必須學習哲學思考,但是並不代錶他們必須成為哲學傢,可貴的是,一個學會思考的人,無論未來成為任何領域的專傢,都會用哲學來迴答專業領域的問題。比如寫《樹之歌:生物學傢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The Songs of Trees: Stories from Nature’s Great Connectors)》的生物學傢大衛.喬治.哈思剋 ,同時像詩人,更像哲學傢,介紹分布三大洋五大洲十二棵樹的故事,每一棵樹都像小說人物一樣是一個章節的主角。哈思剋訴說著他如何反覆拜訪,如何仔細聆聽來自樹木或包圍樹木的聲音,從樹冠到根部,從樹木到昆蟲、動物到細菌的群落,到海洋和星空,人類的戰爭與信仰、政治經濟的演變與生態危機、從冰河時期的種子化石展望地球未來的命運,哈思剋最終要告訴我們的,並不僅僅是生物學,而是生命。生命是一張龐大精密的網,樹木跟人類,都隸屬這復雜的生命網絡當中,從來並不孤立存在,而且重點從不在於個體,而在於彼此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