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高明而道中庸:《尚書》天人視角下的儒傢本色

極高明而道中庸:《尚書》天人視角下的儒傢本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尚書
  • 儒傢
  • 天人關係
  • 道中庸
  • 中國哲學
  • 經典解讀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傳統文化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天為根,以人為本,敬天卻不輕人,重人卻不離天,正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初一十五的月亮不一樣,本書對傳統的解讀和大眾也不一樣。內容有趣,有料,有洞見,儒傢也因此變得可敬,可愛,更可親。

  ◎傳統=儒傢=愚忠+愚孝+迂腐+落伍?No!No!No!本書直搗儒傢根柢,上溯最高源頭,凸顯儒傢敬天愛人的承擔精神:因為敬天,所以自重自愛;因為敬天,所以敬人愛人。

  ◎以齣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極高明而道中庸,纔是原汁原味的儒傢精神所在

  熊十力〈讀經示要〉有言:「後之人,欲尋儒傢血脈,不得不注意於斯經。然儒學淵源,固當求之《書》。」作為孔子傳道、授業、解惑素材的《尚書》,對孔子思想的影響絕不能小覷。

  《尚書》盡管高舉天命的大旗,其真實內涵應是「以天為根,以人為本」,敬天卻不輕人,重人卻不離天,天人之間保有微妙的平衡,正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聖王賢相以「代天牧民」解讀「天命」,天命加身的意義,因此遠非大權在握的傲慢,而是任重道遠的承擔。

  通過《尚書》天人觀的視野,理應是傳統士人以天人兩界的中介承擔,自覺地成為社會的良知,以躬身力行成為改造社會的中堅力量,那纔是儒傢的本色。

  天人問題是中國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的長青議題,一部中國哲學史的議題可以說是繞著天人關係所展開的一場精神的冒險史。然而,「天人問題言者多,難免陳說纍贅,諸義纏繞,讀者望之生畏。黃博士慧心獨運,實能齣新義於陳說,鎔裁成體。」(國立清華大學 楊儒賓教授序)
 
鏡鑒韆古:周秦之變與早期儒學思潮 本書深入探究瞭周朝鼎盛至春鞦戰國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版圖的劇烈變遷,並聚焦於這一曆史斷層中,早期儒傢學說如何在激蕩的社會現實中尋求定位與發展。我們將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骨架,輔以細緻的文獻考證,力求展現一個立體的、充滿內在張力的思想演化圖景。 第一部分:禮崩樂壞前的輝煌與隱憂——西周的製度性遺産 本部分首先迴溯西周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哲學基石——“禮”與“德”的構建。我們詳細分析瞭宗法製度和分封製度如何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物理框架,以及周公“製禮作樂”在意識形態層麵所確立的“天命觀”及其內在的道德約束機製。重點探討瞭周代統治者如何通過祭祀、禮儀儀式來構建人神之間的溝通橋梁,從而確立君權的神聖性與閤法性。 然而,西周的繁榮並非沒有隱患。我們將深入剖析權力繼承的內在矛盾、諸侯國勢力的壯大與中央控製的衰弱,以及在這些製度錶象之下,社會階層固化與底層民眾生存狀態的微妙變化。通過對《金文》的解讀,我們試圖揭示在理想化的“德政”話語背後,貴族集團內部對於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實際運作邏輯。這種結構性的張力,為後來的思想危機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春鞦爭霸:現實的衝擊與思想的萌芽 隨著東周的開始,周王室的權威逐漸旁落,曆史進入瞭“禮崩樂壞”的春鞦時代。這一時期的核心特徵是權力由血緣嚮實力轉移,諸侯國為瞭生存和擴張,不斷進行軍事和政治革新。 本章側重於分析這種劇變對傳統價值體係的顛覆性影響。當“禮”不再是自動生效的社會規範,而需要通過辯論、遊說乃至武力來強製執行時,知識分子群體的地位也隨之抬升。我們考察瞭以“尊王攘夷”為代錶的政治口號,它們如何成為舊秩序維護者與新秩序挑戰者之間的交鋒點。 在此背景下,早期的思想探索開始浮現。本部分將勾勒齣不同學派在應對社會動蕩時的初步立場,包括早期道傢思想對“自然無為”的嚮往,以及法傢思想雛形對效率與法治的關注。這些思潮的齣現,標誌著思想從依附於宗廟祭祀的宗教性錶達,轉嚮對現世治理的理性關懷。 第三部分:戰國策辯:百傢爭鳴的理論體係化 戰國時期,國傢間競爭的白熱化,催生瞭思想的極度繁榮,形成瞭我們今天所稱的“諸子百傢”。本部分將核心聚焦於儒傢思想如何完成其理論體係的初步建構,並與其他主要學派展開全麵對話。 儒傢內部的細化與擴展: 我們將梳理孔子思想的原始形態,特彆是他如何將周公的“禮”內化為個體的“仁”和“孝”的道德實踐。隨後,我們將分析孟子如何以“性善論”為基石,係統化地提齣瞭“仁政”的政治綱領,確立瞭民心嚮背的政治閤法性基礎。緊接著,探討荀子對人性、環境的審慎認知,以及他如何強調後天教育(禮法)在化人性、成社會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三位核心人物的理論進階,構成瞭戰國儒學的主乾。 與諸子百傢的交鋒: 本部分將詳細對比儒傢與其他學派的核心分歧與潛在的交集。例如,儒傢如何迴應墨傢的“兼愛”與“非攻”,強調差異性情感(差等之愛)的必要性;如何處理與法傢在“人治”與“法治”、“德治”與“術治”之間的辯論;以及如何應對道傢對過度社會乾預的批判。通過這種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傢如何在眾多競爭性思想中,確立瞭其以人為本、強調社會責任的獨特地位。 第四部分:秦漢的融閤與儒學的官方化 秦朝短暫但關鍵的統一,對思想界産生瞭巨大的衝擊。本章將考察秦朝“罷黜百傢,獨尊法術”的策略,以及這場思想上的“大一統”運動對早期儒學傳承的破壞與重塑。 隨後,我們進入漢代,分析董仲舒如何成功地將儒學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閤,建立起“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體係。這一整閤過程,極大地提升瞭儒傢思想的形而上學深度,使其完美契閤瞭統一帝國對中央集權神聖性的需求。本部分將深入解析,儒傢在被“官方化”的過程中,其原有的批判精神和對個體道德完善的關注,是如何被係統性地調整和消解的,以適應帝國長治久安的政治目標。這既是儒傢曆史性勝利的標誌,也是其思想生命力麵臨新挑戰的開端。 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早期儒學圖像,展現其在劇烈社會動蕩中,從一種倫理規範發展為影響中國兩韆年曆史走嚮的政治哲學體係的復雜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敏警


  本名黃靖雅。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畢業,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三十歲以前討厭孔子,憎惡儒傢;經曆瞭人生的磨摺之後,終於轉身覷見《論語》的大智慧。此後一路嚮前,直抵儒傢根源,在古老的《尚書》裏找到先聖先賢的精神原鄉。今生最大的願望,是反哺深受滋養的儒傢經典,為中華文化發聲。
 

圖書目錄

楊儒賓教授序 
自序 

緒論 
一、天人閤一的思維模式
二、上溯敬天傳統的源頭

第一章/尚書中的「天」與「人」 
第一節 「天」的定義  
一、自然天──五行
二、主宰天──皇天上帝
三、義理天──生之大本與道德根源
四、餘論──疑天的問號
第二節 「民」的彆義 
一、統治階層
二、天之元子

第二章/天與人的互動 
第一節 天人的關係 
一、天與聖王
二、天與良佐
三、小結──天人關係綜論
第二節 天與人的交通  
一、天如何知人
二、人如何通天
第三節 禮天的象徵與意義 
一、敬天
二、恤祀
三、敬天法祖的質變

第三章/天人閤德 
第一節 天監厥德,用集大命 
一、天命靡常
二、天命有德
第二節 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一、允迪厥德
二、建用皇極
三、小結

第四章/德惟善政 
第一節 元後作民父母 
一、安民則惠
二、知人則哲
第二節 剋相上帝,寵綏四方 
一、天工人其代之
二、明德慎罰
三、不虐無告,不廢睏窮

第五章/《尚書》天人觀對先秦諸子的影響 
第一節 儒傢的內聖與外王 
一、外王──任天者定
二、內聖──盡人閤天
第二節 墨傢的兼愛與非攻 
一、尊天事鬼以非攻
二、摩頂放踵利天下
結語/《尚書》天人觀對當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楊儒賓教授序


  尚者,上也。《尚書》是上古之書,是集夏、商、周三代之前以及三代重要文獻的典籍。此書雖然不能視作五帝三代文書的總集,但卻是傳說中的五帝及三代文書的精華。此書就像不少古老文明的聖經一樣,其編成及流傳都是半虛半實,史實與傳說夾雜。但可以確定的,它和孔門的傳播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且在戰國時期已名列《六經》之中。漢朝之後,它成瞭曆代士人必讀的經典。今人如不瞭解《尚書》,所缺者還不僅是三代之前的一段史實,他對兩韆多年來國人的精神狀態也不可能有相應的同情。

  民國來的國人對《尚書》大體上是不夠瞭解的,更恰當的說法,當是不瞭解的。不瞭解事齣有因,《尚書》的文義難解是其一,韓愈說:「周誥殷盤,佶屈聱牙」;王國維說:「《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於六藝中最難讀。以弟之愚暗,於《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韓愈、王國維都是大學者,他們的學問是不必懷疑的,他們的判斷也很符閤一般國人閱讀《尚書》的感覺。《尚書》如果不是這麼難讀,又曾被神學化,就不至於被博士或方士難分的漢儒「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文字的詭祕難解,常是文本神祕化或神學化的先行條件。

  但大學者的話固然需要重視,卻也不能概括承受。《尚書》的辭義難解固是難解,但再怎麼難解,卻也沒有構成不可剋服的障礙。《尚書》中個彆的字詞、文句、段落或許不免晦澀,時有扞格,何時可以完全瞭解,恐怕永無瞭期。但這種完全理解的盼望基本上是種神話,詮釋學上的不可能,所有的經典在本質上都是「未濟」的。事實上,《尚書》整體的文義並沒有那麼難懂。經學史上一個極明白的現象往往被今人忽略瞭,此即《尚書》或許比起其他經典難懂,但曆代的士子基本上不會認為這種難懂是不可剋服的,也不會認為這可以構成不進入《尚書》的精神世界的理由。相反地,曆代的大儒往往可從《尚書》汲取智慧之泉,藉以介入當代生活世界的建構。中國曆代思想的演變一般都是從經學的演變開始變起,漢學、宋學、清學莫不如此,而《尚書》的新詁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們單單以《尚書》最早的篇章〈堯典〉為例,〈堯典〉的主軸在於堯舜禪讓以及道德政治,禪讓政治的設計以及道德政治的主張,其規範的作用有多巨大?曆史影響有多深遠?脫離瞭〈堯典〉,我們即無從瞭解中國的政治理念。《尚書》的難解顯然不能太誇張其事。

  《尚書》的文義(meaning)之晦澀,一嚮不為傳統的士子所輕忽,但其精神意義(significance)之清晰明朗,則一嚮為傳統士子所重視。

  民國來的《尚書》研究一方麵走嚮知識的專業化,當代的《尚書》專業學者對此上古經典的理解往往有超越鄭玄、馬融之處,這是可喜的。但禍福相依,我們也可指齣《尚書》知識化的弊端,因為瞭解文義,不見得即可瞭解此部經典的精神意義。當學者一直以考據年代、辨析作者作為學問的大宗時,真正的學問即不能不窒息而死。民國來的《尚書》研究在疑古學派學風影響下,以考據取代體驗,常不免淪於價值的虛無主義,走進見不著陽光的死鬍同。

  《尚書》的理解離不開《尚書》文句,但《尚書》的意義卻是在整體文句之外。《尚書》是漢文化傳統處在早上八、九點紅太陽時期的精神記錄,熊十力在〈讀經示要〉裏說:「後之人,欲尋儒傢血脈,不得不注意於斯經。然儒學淵源,固當求之《書》」。馬一浮在《復性書院講錄》裏說:「六經總為德教,而《尚書》道政事皆原本於德。」這是新儒傢學者之言,這種敘述乍看浮泛,事實上是句句到位,針針見血。

  古老文明的原始經典大體都有後世哲人永難企及的精神深度及高度,這種原始經典奇理士瑪(charisma)的魅力是存在的奧祕,也是定調曆史演變與人格修養過程永恆的宇宙軸。

  經典的文義是可以逐漸纍積契入,慢慢契入設想中的原始文本的,這是經典詮釋的客觀麵。但客觀層麵的考據辨章離開經典旨趣尚不知遠隔幾重山在。經典的意義永遠是需要再主體化的。它的精神意義一方麵是當下的,任何閤格的讀者閱讀經典,都是當場與神聖文本的睹麵相照,一場光透整體生命的洗滌。另一方麵它又是需要不斷詮釋,與時代及個人的精神相呼應的,經典的特色在於它必然是當下完成而又是永恆的未完成的。

  黃靖雅博士遊學兩岸,負笈四方,今擬齣版其博士論文《極高明而道中庸》。黃書也是站在今日的存在立場,對《尚書》學傳統的一個新的迴應。天人問題是中國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的長青議題,一部中國哲學史的議題可以說是繞著天人關係所展開的一場精神的冒險史。天人問題言者多,難免陳說纍贅,諸義纏繞,讀者望之生畏。黃博士慧心獨運,實能齣新義於陳說,鎔裁成體。筆者對《尚書》素乏研究,然觀黃博士多年研究心得即將公佈於世,不能不由衷喜歡,因綴數言以為序。
 
楊儒賓丁酉中元於清大

作者序

  年少輕狂,一廂情願地以為未來如果不是逍遙的道傢,必然是齣離的佛傢。可現實的閱曆冷冷地告訴我:妳?還差得遠哩!

  從感月吟風的少女蛻變為人妻、人母,懷抱繈褓中的幼兒,看著新生的娃娃伸拳蹬腿,我在凝睇的當下徹悟,自己既無法齣離,也不可能逍遙――我體內流動的一直都是儒傢溫情脈脈的血。

  爾後尾隨學醫的丈夫走進道門,宗教導師涵靜老人對政治時局的熱切關注,先是讓我大惑不解,既而是更多的不以為然。在我既有的認知裏,宗教與齣塵的聯結根深柢固,至不濟,對人世也應保有一定的距離。但宗教導師的作為完全顛覆瞭我對宗教人的想像。

  然而正如涵靜老人一再耳提麵命的,「天命可畏不可違」。我先是因緣際會走上詮釋天帝教經典的道路,在埋首耙梳的過程不斷覷見它與中華文化的高度重疊。繼而是被維生先生帶往學術研究之路,先《四書》,後《尚書》。如此進路為我開啓瞭兩扇門,一是宗教的敬天,一是儒傢的愛人。兩條看似迥異的大道其實殊途同歸,最後都指嚮傳統的天人關係:因為天生人,因此人敬天。而事天,不外乎己立而立人,自覺而覺他;亦即透過政治與教化雙軌並進,先民生,後教化。

  透過《尚書》的聖王賢相,我終於瞭解,涵靜老人早年為何甘願辭去高官厚祿,挈眷歸隱華山,為祈禱中國抗日勝利而朝夕虔禱。看似遠離戰火紅塵的山居生涯,卻又與軍、政兩界的人士來往不斷,以靜觀所得提供作戰參考。抗戰勝利,不鏇踵即謹遵天命來到陌生的颱灣,先是接辦《自立晚報》針砭時政,繼而創辦宗教哲學研究社,意圖結閤宗教與科學、哲學,為新時代開齣新境界。

  也因為對宗教導師生平的認識,我終於瞭解,古代先哲何以在坐擁大位之際猶能心甘情願,兢兢業業為生民跋涉奔走,視敬德保民為無可旁貸的職分,其中自有對上帝的虔誠信仰,隻是禮敬的方式遠非一般宗教的膜拜。以齣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正是原汁原味的儒傢精神所在。

  「上帝真道即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即上帝真道」,盡管涵靜老人駐世時反覆申說,我一直以為自己老早爛熟於心;然而真正印心,卻是在一頭鑽進《尚書》的古世界之後。透過與涵靜老人一般虔誠事天而忠於愛民的先哲,我終於徹底證悟:中華道統的聖王賢相,遠非後世儒者塗脂抹粉的結果,而是實有其人;我也終於洞徹,難怪天帝教的《道統衍流》以堯、舜、禹、周公與孔子為第五十二代道世興昌的教主,而其教化的實質內涵又是什麼。一旦瞭悟「天」乃最初的生命之源與最高的價值之源,不難推知硃熹「潛心以居,對越上帝」的錶述,不僅適用於硃子其人,更可以推擴至所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曆代大儒。那也正是涵靜老人之所以為涵靜老人,中華文化之所以為中華文化的命脈所係。

  是為序。
 
天運丁酉年下元龍華會

圖書試讀

緒論
 
雅斯貝斯曾在《曆史的起源與目標》提齣一個著名的論斷:「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産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迴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證諸中外文明史,雅氏的說法的確一語中的地點齣瞭一個饒具意味的現象:盡管時代在不斷進步,但每到轉摺的重大關卡,人類最後還是會迴頭尋根,從軸心時代的思想寶藏中開挖齣新的能量。海德格便指齣:不論是否認同柏拉圖,整個西方哲學史其實都隻是從正麵或反麵為柏拉圖作注腳而已。
 
套用海德格的說法,也許我們也可以如此錶述:不論是站在儒學的對立麵或同一麵,整部中國哲學史,也隻是曆代思想傢與先秦儒學,乃至孔子對話的註腳而已。
 
清末以前,儒學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地位少有動搖。民國成立之後,儒學先是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國貧民弱的罪魁禍首,幾乎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爾後隨著兩岸分治,儒學也經曆瞭迥異的待遇。
 
儒傢傳統的忠孝節義,曾經隨著二、三百年前漢人先祖渡海來颱,在民間以各種形式傳播。六○年代,官方的大力提倡源於反製彼岸文革對傳統文化的打壓,企圖維係、乃至壯大儒傢的命脈於海角一隅。颱灣作為「復興基地」,不隻意謂著政權的復興,更有文化復興的寓意在。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颱灣進行瞭數十年之後,隨著政黨輪替,意識型態的翻轉,傳統儒學被貼上大中國的標簽,遭受前所未有的冷遇。
 
反觀海峽對岸,儒傢先是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打作封建的餘孽,爾後卻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八十年代,乘著國學熱的浪潮風風光光地重新站上颱麵,披掛著中國經濟崛起之後文化復興的厚望。平心而論,不論是彼岸熱烈迴歸的新浪潮,或是此岸的排擠邊緣化,儒學應不應該重新站上舞颱,從而發揮應有的功效,全係於儒學的真精神能否被清楚認識。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解讀《尚書》的著作,不如說是一次與古代先賢的精神對話。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天人視角”下儒傢思想的磅礴與博大。書中的論述,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充滿瞭一種探索的激情和發現的喜悅。我從書中看到瞭“中庸”之道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是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清醒,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作者對“極高明”的闡釋,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一種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追求,一種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通過對《尚書》中諸多案例的解讀,我體會到瞭古代聖賢是如何將這種哲學理念融入到治國方略和個人修養之中,是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中,找到那條不偏不倚、至善至美的道路。這本書讓我對儒傢思想的理解,從錶層的倫理道德,深入到其背後深刻的哲學思考,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生命力。

评分

讀罷此書,仿佛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那些關於“天人閤一”的闡釋,以及如何將這種宇宙觀落實到 everyday life 中的探討,讓我對“中庸”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中庸”就是一種摺中,一種不偏不倚的處世之道,但這本書的解讀,卻將其提升到瞭“至誠”的高度,認為“中庸”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是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它不是一種被動的妥協,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順應,一種對事物內在邏輯的深刻把握。作者通過對《尚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篇章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挖掘齣其中蘊含的關於天道運行的智慧,以及這些智慧如何指導君王治理國傢、約束個人行為。尤其是關於“敬天保民”的論述,讓我深刻體會到,古人並非僅僅是迷信天命,而是將對天的敬畏轉化為對黎民百姓的責任感,這種天人之間的互動,構成瞭儒傢思想最根本的倫理基礎。我原以為《尚書》是枯燥的曆史文獻,現在看來,它更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哲學著作,而這本書則成為瞭連接古今智慧的橋梁,讓我能夠切實感受到儒傢思想的生命力與普適性。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那些市麵上泛濫的“心靈雞湯”式讀物所無法比擬的。它沒有空洞的口號,沒有廉價的慰藉,而是以一種嚴謹而深刻的學術態度,帶領讀者深入《尚書》的字裏行間,去探尋儒傢思想的源頭活水。作者的筆觸,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情懷,在剖析經典的同時,也注入瞭自己對當下社會的反思。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明德”的討論,它不僅僅是對個人品德的強調,更是將個人德行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緊密聯係起來。天道與人道的呼應,並非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體現在具體的治國方略和道德規範中。書中所舉的那些古代君王治國理政的例子,生動地展現瞭“天人視角”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決策,以及“中庸”之道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讀完之後,我纔真正理解瞭“極高明”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需要通過踐行“中庸”之道,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與天地同流的境界。這種將哲學理念融入曆史敘事,再將曆史經驗提煉為人生智慧的方式,無疑是一種高明的寫作手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不是那種一眼驚艷的華麗,但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古樸的金色字體,隱約勾勒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封麵上“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幾個字,就足夠讓人産生好奇心。我想,這一定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通俗讀物,而是要深入挖掘《尚書》的精髓,並且將其與儒傢思想的內在聯係剖析得淋灕盡緻。光是“天人視角”這幾個字,就讓我聯想到古代先賢如何看待宇宙萬物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以及這種宏觀的哲學觀如何滲透到他們對政治、倫理、道德的理解中。我期待著作者能夠帶領我們跳齣傳統的解讀框架,從一個更廣闊、更具哲學高度的維度來審視《尚書》和儒傢思想,去發現那些可能被我們忽略的,卻又是其最核心的價值所在。或許,書中會講述古代聖賢如何體悟“天命”的無常與偉大,又如何通過“中庸”之道來平衡個人德行與社會秩序,最終達到一種“極高明”的境界。這種結閤瞭宏觀哲學與微觀實踐的解讀方式,無疑會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讓我對《尚書》這本古老經典的理解,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麵,不再僅僅是曆史的文獻,而是活生生的智慧寶庫。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尚書》這本書有些過於古老和晦澀,難以窺探其真正的價值。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尚書》與儒傢思想的核心理念相結閤,並且從“天人視角”這一獨特的角度進行解讀,仿佛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一個更豐富、更深刻的儒傢世界。書中對“天命”的解釋,不再是簡單的宿命論,而是上升到一種宇宙的秩序和規律,而“中庸”也並非是平庸,而是順應天道、閤乎人性的最高智慧。我尤為欣賞作者在分析具體篇章時,那種抽絲剝繭的耐心和邏輯清晰的論證,能夠將那些看似互不相關的細節,串聯成一條完整的思想脈絡。這種解讀方式,不僅讓我對《尚書》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對儒傢思想的“本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儒傢並非隻是強調仁義禮智信,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種內在德行的基礎上,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達到一種“極高明”的生命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