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莊子
  • 道傢
  • 哲學
  • 跨文化研究
  • 文化比較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文學
  • 經典
  • 玄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莊子的思想不僅在古代已經很當代,在當代也依然很當代。為什麼當今的莊子研究展現齣罕見的跨文化潛力?為什麼莊子可以成為當代歐洲哲學與當代漢語哲學之間的一條通道?為什麼跨文化莊子研究深受法語莊子研究的啓發,但卻必須有賴颱灣的特殊文化曆史處境纔得以逐漸發揮齣乎預料的當代性?為什麼《莊子》與當代民主政治所麵臨的問題能産生難以言喻的呼應關係?為什麼《莊子》有助於進入跨文化的互相學習、互相批判、互相轉化的動態過程?究竟,為什麼是《莊子》?這些是此本論文集從不同角度所思考的問題。至於為什麼莊子會在眾多中土哲人中脫穎而齣,讀者隻要稍加翻閱本書所收文章,即不難發現其中的綫索:莊子提供瞭一種新的主體範式。
 
好的,為您創作一本與《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主題完全不相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內容充實,並模仿專業書籍的寫作風格。 --- 《星塵的迴響:宇宙大尺度結構演化與暗物質的拓撲學》 摘要 本書是對當前宇宙學前沿領域——星係團及超星係團尺度的物質分布和結構形成機製的深度探索。我們不再滿足於對標準Lambda-CDM模型的局部驗證,而是將研究的焦點投嚮宇宙網(Cosmic Web)的宏觀拓撲結構,特彆是暗物質暈(Dark Matter Halos)在引力作用下如何自發地組織成觀測到的縴維狀、片狀和空洞狀的復雜網絡。 全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並非隨機的隨機漲落纍積,而是一個受早期宇宙量子漲落、非綫性引力坍縮以及暗物質的非微擾性質共同塑造的“拓撲定嚮演化”過程。我們引入瞭新的拓撲不變量分析方法,量化瞭宇宙網節點(星係團)和梁(縴維結構)的連接強度與局部麯率,試圖揭示暗物質分布與普通物質(重子物質)標記物之間的精確耦閤機製。 第一部分:宇宙學基礎的再審視 第一章:從哈勃膨脹到結構形成的引力背景 本章首先迴顧瞭現代宇宙學的三大支柱:宇宙微波背景(CMB)、元素豐度及大尺度結構觀測。重點解析瞭早期宇宙的密度漲落如何通過綫性微擾理論演化為今日的結構。我們詳細討論瞭暗物質在結構形成中的主導作用,並比較瞭不同暗物質候選者(如冷暗物質、溫熱暗物質)對初期結構塑造的敏感性差異。本章的重點是建立一個嚴謹的數學框架,用於描述在FLRW背景下物質場的非綫性演化方程組。 第二章:拓撲學的視角:從李雅普諾夫指數到宇宙網的分類 傳統的結構分析多依賴於功率譜或二點相關函數,它們主要捕捉瞭球形對稱的統計信息。本書提齣將代數拓撲學工具引入宇宙學。我們采用持續同調理論(Persistent Homology)來識彆和量化宇宙網中的“空洞”(Void)、“牆”(Wall)和“絲狀結構”(Filament)。通過計算不同尺度下的Betti數,我們可以客觀地區分結構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並追蹤這些拓撲特徵隨時間(或紅移)的變化率。這為理解結構“凍結”或“瓦解”提供瞭新的判據。 第二部分:暗物質暈的動態演化與拓撲耦閤 第三章:暗物質暈的閤並樹與多尺度模擬 暗物質暈是結構形成的基本單元。本章詳述瞭基於‘顆粒追蹤’(Particle Tracing)的N體模擬技術,特彆是Gadget和Arepo代碼在處理巨型結構演化時的局限性與優勢。我們著重分析瞭“閤並樹”(Merger Trees)的拓撲結構。一個暈的演化史可以被視為一個隨時間增長的拓撲圖。本章通過引入“拓撲剪切能”(Topological Shear Energy)的概念,量化瞭物質在閤並過程中動能與引力勢能的重新分配效率,該效率直接影響瞭子孫暈的質量函數分布。 第四章:縴維結構的拉伸與麯率的測量 宇宙網的縴維結構是連接星係團的核心橋梁。本章側重於如何從模擬數據和斯隆數字巡天(SDSS)等觀測數據中精確提取這些縴維。我們開發瞭一種基於主成分分析(PCA)的局部各嚮異性指標,用於測量縴維結構的局部麯率。高麯率意味著強烈的潮汐力和剪切力,這些力可能導緻物質被“剝離”或“注迴”到相鄰的空洞區域。我們推導齣瞭一種新的方程,描述瞭暗物質密度場梯度與縴維麯率之間的非綫性關係。 第五章:重子物質的描摹:星係在拓撲引力場中的局域化 暗物質暈的形狀和取嚮(Shape and Orientation)對內部星係團的演化至關重要。本章探討瞭重子物理(如恒星形成、超新星反饋)如何修改預期的暗物質形狀。我們分析瞭在極端扁平(Disk-like)的縴維結構中,星係形成與宿主暈的朝嚮是否存在統計學上的偏差。通過對“弱引力透鏡”效應的深度分析,我們重建瞭暗物質“骨架”的真實三維形態,並將其與星係形態學分類(鏇渦星係與橢圓星係)進行對照研究。 第三部分:前沿挑戰與未來展望 第六章:暗能量對宏觀拓撲的微小擾動 雖然暗能量主要影響宇宙的加速膨脹,但在極大的尺度上,它對結構形成的非綫性增長率也有著漸進的影響。本章通過高階微擾理論,分析瞭暗能量方程狀態參數 $w$ 對宇宙網空洞體積演化的敏感性。我們展示瞭在目前的觀測誤差範圍內,精確區分不同暗能量模型對宏觀拓撲結構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但長期來看,對最大空洞的增長率監測將是關鍵。 第七章:從模擬到觀測的拓撲不變量:檢驗模型的魯棒性 本章是全書的總結與展望,著重於如何將理論預測的拓撲特徵轉化為可被現有和未來望遠鏡(如歐幾裏得太空任務、韋伯望遠鏡)測量的可觀測信號。我們討論瞭將形態學特徵(如連接度、孔洞率)作為比標準功率譜更具判彆力的“拓撲探針”的潛力。結論部分展望瞭量子引力理論若納入結構形成,可能如何顛覆我們對宇宙網初始條件的理解。 --- 關鍵詞: 宇宙大尺度結構;暗物質;拓撲學;N體模擬;宇宙網;縴維結構;持續同調;星係團演化。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何乏筆(Fabian Heubel)


  1967年生於德國法蘭剋福。法蘭剋福歌德大學漢學碩士,德國達姆施塔特科技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跨文化哲學、當代歐洲哲學(尤其批判理論)、古典和當代漢語哲學與美學等。曾獲德國洪堡基金會「資深研究人員研究奬金」、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科技部奬勵特優人纔等學術榮譽。主要著作有Das Dispositiv der Kreativität, Chinesische Gegenwartsphilosophie zur Einführung及中、德、英、法等語文的學術論文多篇。編著有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 Beiträge des Forums für asiatische Philosophie。
 

圖書目錄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楊儒賓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編者序╱何乏筆
莊子說什麼語言╱楊儒賓

導論:莊子的跨文化潛力╱何乏筆

莊子九劄╱畢來德著、宋剛譯









補白:關於悲劇意識

遊之主體╱楊儒賓
一、釋義:「主體」與「遊」
二、形—氣—神=主體
三、天均主體與氣化世界
四、物化=物
五、心有天遊
六、乘物遊心
七、結語:未濟的圓遊
附錄:對〈遊之主體〉審查意見迴應

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劄〉的身體觀與主體論╱賴錫三
一、道傢的美學體驗是純粹「心知」?還是身心一如的「體知」?
二、畢氏解莊方法的體驗與覺知性格
三、畢氏的身體思維突破牟宗三與徐復觀的心靈思維
四、畢氏著重在技藝層麵的身體經驗
五、畢氏以身體思維取代形上思維
六、畢氏的身體思維缺乏氣論支援:從何乏筆看畢來德與硃利安的異同
七、畢氏缺乏梅洛龐蒂「獻身於世界而存有」的「世界」嚮度
八、畢氏嚮往的嶄新主體(語言主體)未必與氣論相衝突
九、畢氏缺乏傅柯、德勒茲式的域外思考,拒絕海德格的存有思維
十、結論:道傢身體觀的三麵嚮:禮教規訓、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莊子、畢來德與章太炎的「無」──去政治化的退隱或是政治性的解放?╱劉紀蕙
一、前言
二、畢來德的莊子
三、心齋:虛空/身體的難題
四、心齋的政治性:莊子、譚嗣同與章太炎
五、《齊物論釋》從認識論與本體論所展開的政治性
六、結論:「無」的批判政治性與解放力量

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鍾振宇
一、「氣論與批判」或「哲學與政治」之矛盾:畢來德莊子研究的關懷
二、批判的氣論基礎:「通氣」與氣論的當代外王開展
三、批判的氣論:莊子的「齣怒不怒」及其當代開展「批判逍遙」
四、之間論:莊子的「材與不材之間」
五、結語

莊子之怒--試論古代中國一種權力批判╱宋剛

由人而天的「機製轉換」與新主體觀——論畢來德的《莊子四講》╱陳贇
一、由「人」而「天」的「機製轉換」
二、身體與主體的新構想
三、畢來德的問題意識、背景視域及其批判性反省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何乏筆
一、新主體性範式
二、莊子、尼采與藝術傢的自由遊戲
三、氣化論的政治效應
四、「心齋」與氣化主體

「虛待」的主體與「心齋」的現象學╱夏可君
一、前言
二、心齋:三個層麵的現象學解讀
三、氣化與虛化的張力
四、餘論

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劉滄龍
一、前言
二、莊子對惠施的批評反映兩種身體與兩種思維
三、思維轉化之道:從概念思維過渡到隱喻思維
四、隱喻思維的轉化力量
五、在隱喻思維中接納死亡
六、隱喻思維的批判力量
七、結論

從經驗描述到無限親近?──關於「氣」與自身身體感的畢來德詭論╱龔卓軍
一、經驗描述的幾個層次
二、無限親近中的文化障壁

莊子道進乎技思想的書法演繹╱林俊臣
一、前言
二、技、道之間
三、養生主之於書法
四、傅山的「技/道」實踐
五、結語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編者序

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當代法語漢學拓寬瞭彆開生麵的《莊子》研究視野。由此齣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於2007年及2009年分彆舉辦瞭兩場有關《莊子》的工作坊。這使《莊子》研究在當代漢語與歐洲(尤其是法語)哲學的碰撞、交錯、溝通之間,孕育瞭跨文化研究(transcultural studies)的突破可能,以及通古今東西之變的另類脈動。一開始,共同研討的目的在於透過《莊子》研究來深化颱灣學界關於晚期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討論——中研院文哲所於2006年曾舉辦關於晚期傅柯的國際研討會,在會議上已開始討論晚期傅柯與中國修養哲學的連接。在此情況下,法語莊子研究便能扮演關鍵的角色,串連傅柯有關歐洲修養史(以及自我技術、自我實踐、自我關注、生存美學等)的討論與古典中國哲學的研究脈絡。當時,許多學者感到兩者之間的呼應關係相當顯著,也極具吸引力,但不清楚如何闡明。於是,本論文集的部分文章接續嘗試藉由法語莊子的研究,來試圖闡明當代漢語哲學與當代法語哲學的關係。

  然而,後續的討論很快地跨齣瞭圍繞傅柯研究脈絡下的自我技術概念。透過與瑞士漢學傢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的深入交流,使討論範圍擴大到身體、主體性、氣論和政治的問題場域(畢來德原先在巴黎法蘭西學院所發錶的演講《莊子四講》(Leçons sur Tchouang-tseu),對法語莊子研究産生瞭重大影響)。一旦《莊子四講》譯成中文,而迴到當今漢語思想的交織脈絡,便引起瞭本來沒有預想到的豐富對話(甚至爭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畢來德堅定地反駁瞭關於《莊子》的氣論解讀。他主張,氣論的正當運用應局限在個人經驗和身體的範圍,而一旦涉及自然哲學甚至宇宙論的相關預設時,便必須放棄。畢來德的批判具有濃厚的政治涵義,因為在他看來,《莊子》所以被融入到中國帝國秩序,並且被解讀為逃避世界的順應思想,此一大趨勢可歸結於郭象以降的注釋傳統。重新解放《莊子》的批判潛力,使之走齣郭象注的話語機製,此乃畢來德莊子研究的野心和旨趣。

  這樣的角度在颱灣會引起許多研究者的興趣絕非偶然。眾所周知,在當今的颱灣,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處於艱難的文化情境。一方麵,去中國化的傾嚮加深瞭對中國哲學的漠視和冷感;另一方麵,中國大陸對古典文教的復興運動也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復興古典的思潮與具有民族中心傾嚮的和國傢主義色彩的文化民族主義容易交雜在一起。在此兩難的研究情境下,重新調整古典中國哲學研究的大方嚮,便顯得特彆急迫。尤其無法逃避的難題在於:關於古典中國哲學的研究,能否成就一種具有批判精神的跨文化轉嚮(transcultural turn),並且開闢迴應和診斷時代處境的獨特能力和魄力?

  在此背景下,畢來德的批判性角度提供瞭重要的啓發,促進瞭跨文化莊子研究在颱灣的興起。但是,一旦跨文化視野被打開,而且開始展現自發的動力,研究趨勢便從法語《莊子》的研究,轉嚮颱灣的跨文化處境,藉此思考《莊子》的當代意義,並試圖正視兩岸關係的糾結在思想上所麵臨的難題。於是,2009年「若莊子說法語:畢來德莊子研究工作坊」以降的研究方嚮,便特彆著重《莊子》的批判精神,尤其從《莊子》式的主體範式(身體主體、氣化主體、形氣主體、遊之主體等)開始檢驗當代新儒傢所謂「心性主體」。在此背景下,尤其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及清末民初的章太炎對《莊子》的解釋引起瞭學者的關注。可以說,《莊子》研究的跨文化轉嚮已逐漸形成,其解讀方式不再以郭象注為主要參照,而在王夫之和章太炎的著作中,彷彿找到瞭連接《莊子》與現當代處境的思想資源。

  由此觀之,《莊子》讓當代漢語哲學陷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漩渦裏,此中似乎可見潛力無窮、深不可測的思想創新和文化變革之可能。當代漢語哲學所纍積的跨文化潛力,正在尋獲一種通古今東西之變的哲學錶達,此一錶達充滿瞭掙紮,也充滿瞭自由。或許,世界哲學的某種另類形象將從中浮現,能藉由中國古典文本的跨文化探索,來批判和麵對混雜現代化所引發的諸種弔詭經驗。為什麼是《莊子》呢?因為「氣化主體」兩端不住的弔詭修養,不僅在古代已經很當代,在今日也依然很當代。

  此書的問世,緣起於筆者擔任國立颱灣大學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期間獲得多方協助,特此緻謝。另濛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陳彥穎先生、中央大學林淑文女士、聶豪先生、清華大學廖育正先生、張凱喻女士在編輯與校對上之費心,亦緻上誠摯謝意。

序二
    
莊子說什麼語言
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講座教授)


  何乏筆先生編的這兩本書《若莊子說法語》、《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是他多年來推動跨文化哲學的産物,也是他一直念茲在茲的漢語哲學的體現。跨文化哲學對應以國族主義為基準的個彆國傢哲學,也對應以本體論分裂為基準的比較哲學,它是個越界的概念,這個概念預設著混雜、流動、非同一的前提。但如果沒有界,如何越?如果沒有某種「個體」的設想,「非同一」的概念要如何置放?跨文化哲學之優勝與睏難即建立在這種幽明一多不斷滑移遊盪的界麵上,或界麵中。

  本書也是漢語哲學的體現。本書的文章大多是中研院文哲所多年來推動的「跨文化研究」的結果,這個多年的長期計畫在擬訂之初,即有意跳脫僵硬的中西哲學比較的框架,而改從「漢語」此語言載體入手。乏筆漢語哲學的提法極具挑戰力道,很明顯地,我們現在已經找不到不被西方哲學滲透的中國哲學的論述瞭。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所用的許多重要術語,包括「哲學」本身,都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形成的,現代中國哲學的哲學術語不管是新詞新用,或是舊詞新用,詞語本身都是中西混雜的産物。中國現代學術奠基者之一的王國維論新詞語的重要性時有言道:「言語者,思想之代錶也。故新思想之輸入即新言語輸入之意味也」,其語可謂不刊之論。我們如果對王國維的話再進一解,也就是現代中國哲學傢已不可能再說「純正」的中國哲學,不是技術上不可能,而是本質上不可能。現代中國哲學以漢語錶述之,所以不能不有承襲自中國的大傳統的因素,但故事還沒完,因為它同樣無可避免地凝聚瞭西洋、東洋(日本)的精靈於其中。

  由於近世特彆麯摺的曆史劇場,現代漢語哲學不能不體現現代東亞曆史的命運於其詞,於其義,甚至於其語法。本書的大宗是在「若莊子說法語」的研討會名目下呈現的,名目頗怪,莊子何曾說過法語?但莊子自己不是說過嗎:「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傅柯的作者已死,莊子的作者不死,所以問題不在莊子說不說法語,而是何止法語?此計畫中的對話者有的說英語,有的說漢語,主持人何乏筆的母語則是德語。莊子能夠說,也能夠被說的語言,何止法語?但為什麼當復音重唱已是當代漢語哲學的本質時,莊子卻被特彆挑選齣來說法語,其中必有緣故。

  莊子之所以會講法語,大半的原因是人脈決定的,學術交流不能離開具體的人脈,這是必然的。然而,細觀此次來颱的歐洲學者,也就是颱灣莊子學界主要的對話對象,他們的身分大半不止是漢學傢,而是哲學傢兼漢學傢。不管就他們在歐洲學術圈的位置或就他們的著作來看,他們的關懷都不是區域性研究的導嚮,而是帶有很強的當代歐洲的意識,歐洲當代意識事實上也可以說就是當代思想的意識。在對話人的發言位置已定位下,莊子就不能不由中立客觀、不涉實踐的漢學傳統中走齣來,他不能不與康德、傅柯、海德格……交涉。隻有當莊子說法語時,法文語境中纔會有莊子;反過來說,也隻有莊子說齣瞭不同的語言,他纔有可能從中國的、漢學的博物館式之莊子變成活生生的當代哲學傢。

  至於為什麼莊子會在眾多中土哲人中脫穎而齣,原因大概是多重的。讀者隻要稍加翻閱本書所收文章,即不難發現其中的綫索:莊子提供瞭一種新的主體範式,主體範式的關懷大概是與會學者最大的交集。為什麼這種被本書眾多作者稱呼作「氣化主體」(我有時也稱作形氣主體)的概念能吸引本地及歐陸學者的興趣?兩方學者的關懷各有異同,歐陸學者關懷的背景遠的說來,應當和反笛卡爾以下的現代主體概念有關;近的說來,應當牽涉到歐洲哲學目前的處境。硃利安(François Jullien)的莊子研究極具挑戰性,其動機乃是有意繞道中國,重新發現西方,這種繞道模式即是一個充滿想像力也易引緻爭辯的例證。

  颱方學者的關懷也是多麵嚮的,但總體的趨勢是想修正或補充道德主體主義—真常唯心論述的詮釋傳統。論及中國儒道的主體概念,極吸引人也極令人睏惑的一點莫過於心、氣的關係,心、氣的關係在戰國時期的莊子、孟子即為重要議題,後來更成瞭理學的核心論述。在心、氣的論述光譜中,具有宇宙心導嚮的心學論述是大宗,化心為氣、化氣為物的唯物論之論述也可見到。然而,在莊子、張載、王夫之這些另類哲學傢身上,我們確實看到另一種類型的主體,這種心氣同流的主體概念既參與瞭也跨越瞭認識論的錶象呈現模式、冥契論的海納百川模式、天理論的道德主體模式。這樣的主體範式至今仍處於影響模糊的地帶,不易完全澄清,但模糊中卻也充滿瞭許多的機會。

  筆者相信乏筆編的這兩本論文集將會是莊子研究史上的重要著作,我們如果將「莊子研究史」的「莊子」改成「漢學」兩字,或許也可以成立。甚至於「漢學」兩字是否妥當,能否拋棄不用,亦可斟酌。因為這兩本書不宜劃歸到特定的語言或族群的標幟下,它們的定位與一般的漢學著作大不相同。隨著現代性的議題逐漸深化,這兩本書很可能有機會由漢學的、颱灣的或中國的視域往外橫溢,溢入豐饒多産而又經緯幽暗的知識之海。這兩本書的重要不見得在建立什麼體係,而是它們提齣瞭真正的學術問題,史實斑斑,問題意識和學術答案是同等重要的。

圖書試讀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摘錄)
 
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一、新主體性範式

 
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在《莊子四講》中探討新主體性範式的可能。他透過對《莊子》的反思所達成的主體觀,明顯不同於歐洲哲學自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至鬍塞爾(Edmund Husserl)的意識主體。如同許多二十世紀的哲學傢那樣,畢來德反對意識主體,提倡身體主體。他認為,《莊子》的當代詮釋不但有助於擺脫意識主體的範式,同時又可避免落入反主體論述的陷阱。畢來德特彆突顯莊子研究的批判意識和政治關懷,也因此得以避開對「無主體性」的盲目嚮往,反對以消解主體為超剋現代性問題的齣路。同時,他所謂新主體性範式尤其吸納瞭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及身體現象學對精神和意識主體的解構工作,也認為《莊子》的哲學資源有助於推展當代歐洲哲學難以開闢的可能。針對畢來德的莊子研究,筆者的討論將集中於以下的問題:以身體活動為核心的主體性範式與「氣化論」的關係為何?一旦強調身體主體的不足,「氣化主體」的概念能否更加準確錶達《莊子》所蘊含的新主體性範式?
 
就畢來德而言,「氣論」及相關的修養工夫,與「帝國秩序」(ordre imperial)的專製主義密不可分。他嚴格區分「氣」的身體意義與「氣」的宇宙論或形上學意義,僅是承認「氣」與個人身體的關係。此區分不僅促使瞭對身體主體(或氣身主體)與氣化主體之關係的反省,也引起進一步的追問:應如何理解氣化主體的批判性,以及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的關係?透過畢來德有關主體性、氣論與君王專製的討論,本文將要初步描繪另一種可能──思考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的呼應關係。必須留意的是,在歐洲的漢學研究中,並不隻有畢來德一人突顯氣論與君王專製的共謀關係。他所駁斥的硃利安(François Jullien;或譯於連)也採取瞭相似的論述,主張以氣論為主要構成要素的「內在性思想」(pensée de l’immanence)與政治領域中的「順從主義」(conformisme)息息相關。畢來德和硃利安的共同處,在於認定氣化哲學不利於政治批判,以及批判性知識分子的齣現。由此可理解,畢來德的〈莊子九劄〉為何著眼於他自己的身體觀不屬於氣化論的世界觀。

用户评价

评分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就充滿瞭哲學思辨和時代碰撞的張力。我一直對東方哲學,特彆是道傢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莊子作為道傢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卻又常常以寓言和遊記的形式呈現,顯得既深刻又生動。這本書的標題“跨文化漩渦”,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莊子的思想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被解讀、被碰撞、被融閤的?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古老思想的當代意義,更是關於人類文明在交流與衝突中如何尋找共識與齣路的探索。我設想著,書中或許會通過對比不同國傢、不同哲學傳統對莊子思想的理解,來揭示莊子思想的普遍性和局限性,或者是在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下,莊子思想又呈現齣怎樣的全新麵貌。也許,作者會從藝術、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來審視莊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在場性”,去解析那些看似遙遠的“逍遙遊”或“齊物論”,如何在我們日常的焦慮與掙紮中,提供一種彆樣的視角和解決方案。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曆史的塵埃,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交織中,重新發現那位韆年之前的智慧大師,並從中獲得某種啓迪,去理解我們在“漩渦”中如何不失自我,如何保持一份超然。

评分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文學性和哲思性,讓人一眼就對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莊子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傢,更是一位傑齣的文學傢,他的文字汪洋恣肆,想象力豐富,常常通過奇幻的寓言和生動的故事來闡述深刻的道理。所以,我特彆好奇,當他的思想置身於“跨文化漩渦”之中時,會呈現齣怎樣的文學圖景?書中是否會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莊子文學翻譯的比較,來展現莊子語言的魅力是如何跨越語言障礙的?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探討,在後殖民語境下,莊子思想是如何被用來反思西方中心主義,並構建新的文化認同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文學性的分析,比如,某個外國作傢是如何從莊子的“鯤鵬展翅”中獲得靈感的,或者,在某部跨文化背景的電影中,是如何體現莊子的“庖丁解牛”的智慧的。這本書,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哲學層麵的探討,更能觸及到文學、藝術等多個層麵,去展現莊子思想在不同文化中,如何以各種形式“活”起來,如何在“漩渦”中,激蕩齣新的文化火花,並最終引發我們對人類共通情感和永恒命題的更深層思考。

评分

對於《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這本書,我的期待是它能帶我進行一次深度的心靈旅行。莊子思想,於我而言,不僅僅是哲學理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麵對人生無常和世事變幻的智慧。我一直覺得,莊子所倡導的“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執著”的生活方式,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所急需的。而“跨文化漩渦”,則讓我想象到,當這樣一種古老的智慧,在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它的“療愈”功能是否會被放大,又或者,它是否會麵臨新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比如,在西方社會,有多少人通過學習莊子,找到瞭對抗焦慮和虛無的方法?在亞洲其他文化圈,莊子的“遊”和“忘”是如何與當地的傳統信仰和價值觀融閤,並産生獨特的實踐意義的?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呈現莊子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去展示那些在“漩渦”中,人們如何從莊子那裏汲取力量,保持內心的平靜與自由。這本書,我期待它能讓我看到,一個古老的東方哲學,如何能夠穿越時空的界限,成為普世的智慧,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從容與安寜。

评分

翻開《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我首先被它濃鬱的學術氣息所吸引。它不像市麵上一些通俗解讀莊子的書籍,而是呈現齣一種嚴謹的研究態度。我個人一直認為,對任何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尤其像莊子這樣具有東方韻味的智慧,如果不能深入其思想體係的脈絡,就很難真正理解其精髓。這本書的書名“跨文化漩渦”,暗示著作者必然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莊子思想進行瞭比較和分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選取研究對象的,是選取瞭西方哲學中的某個流派,還是亞洲其他文化中的某種解讀?例如,西方存在主義對“虛無”和“自由”的探討,與莊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在錶麵相似性下,其內涵又有多大的差異?又或者是,在東亞地區,儒傢思想與道傢思想的長期互動,是如何塑造瞭對莊子的理解?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紮實的文獻考證,細緻的理論辨析,甚至是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來證明其觀點。比如,在某個具體的曆史時期,某位外國學者是如何理解“鼓盆而歌”的,又或者,在當代的某個跨國企業管理中,莊子的“道法自然”是如何被藉鑒和運用的。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座連接古今、連接東西的橋梁,讓我看到莊子思想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命力,以及它在當代所煥發齣的新的光彩。

评分

作為一名對文化現象學有一定瞭解的讀者,我看到《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這個書名,內心 immediately 湧現齣無數的可能性。在我看來,“漩渦”這個詞,恰如其分地描繪瞭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復雜與激蕩。莊子思想,以其獨特的“道”“氣”“命”等概念,以及“齊物”“逍遙”“應帝王”等篇章,本身就充滿瞭對世界本質和生命意義的深刻追問。當這些思想進入不同的文化語境,遇到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錶達習慣時,所産生的“漩渦”必然是豐富而多樣的。我設想,這本書可能不會僅僅停留在對莊子思想的文本解讀,而是會著重探討莊子思想在不同文化中的“發生學”過程——它是如何被翻譯、被詮釋、被誤讀、被改造的?書中是否會觸及到,當莊子那“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自由精神,遇到西方社會中高度發達的理性主義和個體主義時,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或者,當“坐忘”“心齋”的境界,在東方社會中與佛教、禪宗等思想交織時,又會衍生齣怎樣的變體?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動態的、過程性的視角,去觀察莊子思想如何在一個又一個“跨文化”的場域中,不斷地被重塑和賦予新的意義,從而成為理解我們這個復雜世界的一個獨特切入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