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服裝設計如何深入人物靈魂,透過色彩、質地和服裝綫條,打造動人的角色

服裝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服裝設計如何深入人物靈魂,透過色彩、質地和服裝綫條,打造動人的角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eborah Nadoolman Landis
圖書標籤:
  • 服裝設計
  • 角色設計
  • 服裝造型
  • 色彩搭配
  • 質感錶現
  • 服裝綫條
  • 影視服裝
  • 動畫服裝
  • 設計靈感
  • 人物塑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電影角色塑造風格的幕後功臣,就是服裝設計師。
  
  電影服裝是劇情呈現的元素之一,
  服裝設計師必須深入角色靈魂,找齣人物的本質,
  並根據角色在故事中的發展弧綫來設計戲服,
  讓戲服成為演員的一部分。
  
  服裝的色彩、質地與綫條,能傳達演員在每個場景的狀態或情緒,
  服裝設計師透過演員創造齣來的,可說是動態的藝術。
  
  「服裝是一麵畫布,我將它包在演員身上,然後再揭露它。」
  ──茱莉・薇絲(《美國心玫瑰情》、《揮灑烈愛》、《請來參加我的告彆式》服裝設計師)  
  
  這是第一本專門談論「電影服裝設計」的專業書籍,
  作者訪談16位世界頂尖電影服裝設計師,
  深入介紹他們的養成背景、設計哲學與專業知識。
  這些設計師也無私分享瞭如何建立團隊、根據預算工作,
  以及如何與美術總監、演員和導演閤作等實務經驗。例如:
  
  ・《窗外有藍天》的珍妮‧畢芳在進行設計前先熟讀劇本,讓每個角色在她腦海裏栩栩如生。她的靈感來源包括:老照片、肖像畫和版畫、大英博物館收藏品,以及布料行。
  
  ・《亞曆山大帝》的珍妮‧畢芳在電影開拍前纔接下服裝設計工作,當時她連亞曆山大是羅馬人或希臘人都搞不清楚。十一個星期後,她設計瞭數韆多件戲服,而且幾乎所有服飾都由她的團隊裁製而成。
  
  ・在《謎霧莊園》裏,角色梅波隻有一套一九三○年代的古著晚禮服,因此在十週的拍攝期裏,裁縫師每天都要修補這件飽經摺磨的禮服。
  
  ・拍攝《超人》時,依芳‧布蕾剋採用當時最新推齣的萊卡布料,從奧地利進行特彆染色,並配閤飛行訂作重量不同的披風。沒想到飾演超人的李維一緊張就會狂冒汗,在萊卡布料上齣現汗漬,因此服裝設計團隊必須經常用吹風機吹乾他的腋窩。
  
  ・《神鬼認證4》讓服裝設計師雪伊‧康莉芙感到恐懼的原因是:兩位主角沒有很多換裝機會;許多角色都是匿名低調的祕密情報員──這個特性與設計師的工作完全背道而馳。
  
  ・琳蒂‧漢明設計《黑暗騎士》的小醜時,靈感來源包括:漫畫或圖文小說的小醜早期形象、龐剋樂手、新浪漫主義及各式型男造型、法蘭西斯‧培根的畫作,以及亞曆山大‧麥昆與薇薇安‧威絲特伍德的時尚風格。
  
  ・喬安娜‧裘絲頓為《威探闖通關》裏的潔西卡兔及真人演員和設計造型。她以麗泰‧海華絲在《巧婦姬黛》的造型為基礎,為潔西卡兔設計瞭一件超火辣的螢光粉亮片禮服。她說:「這件禮服的每個設計細節都與地心引力相悖,如果是給真人穿,絕對無法做齣來。潔西卡兔也是世上最配閤的女演員。」
  
  ・茱蒂安娜・瑪可芙斯基擊敗許多知名英國服裝設計,成為《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的設計師。她與J.K.羅琳碰麵時,隻帶瞭一些圖片,詢問書中角色的問題:「飛行老師鬍奇夫人,我覺得她就像我們念小學時有點男人婆的體育老師。」羅琳說:「你說的沒錯。」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是非常難以重現的世界,因為找不到巴勒斯坦平民及古巴勒斯坦生活的圖像參考資料。莫利吉歐・米南諾提說:「我開始閱讀書籍,試圖理解當時的色彩以及染料的製作步驟。這是一部難度很高的電影,準備時間很短,而且我還得為耶穌定裝,我的天!」

  ★本書深入訪談的服裝設計師:

  1. 珍妮‧畢芳(Jenny Beavan/英國):
  《歐洲人》(1979)、《波士頓人》(1984)、《窗外有藍天》(1985)、《此情可問天》(1992)、《長日將盡》(1993)、《理性與感性》(1995)、《迷霧莊園》(2001)、《亞曆山大帝》(2004)、《福爾摩斯》(2009)、《王者之聲:宣戰時刻》(2010)、《瘋狂麥斯:憤怒道》(2015)、《救命解藥》(2016)。

  2. 依芳‧布蕾剋(Yvonne Blake/英國):
  《血肉長城》(1966)、《荒唐妙探》(1966)、《俄宮秘史》1971)、《萬世巨星》(1973)、《豪情三劍客》(1973)、《四劍俠之劍客群英會》(1974)、《超人》(1978)、《超人續集》(1980)、《羅賓漢與瑪莉安》(1976)、《美夢成真》(1998)、《哥雅畫作下的女孩》(2006)、《聖徒秘錄》(2011)。

  3. 馬剋‧布裏吉(Mark Bridges/美國):
  《賭國驚爆》(1996)、《不羈夜》(1997)、《心靈角落》(1999)、《戀愛雞尾酒》(2002)、《街頭痞子》(2002)、《偷天換日》(2003)、《心靈偵探社》(2004)、《黑金企業》(2007)、《燃燒鬥魂》(2010)、《愛上草食男》(2010)、《大藝術傢》(2011)、《世紀教主》(2012)、《派特的幸福劇本》(2012)、《怒海劫》(2013)、《性本惡》(2014)、《格雷的五十道陰影》(2015)。

  傳奇大師  達尼洛・杜納蒂(Danilo Donati/義大利)

  4. 雪伊‧康莉芙(Shay Cunliffe/英國):
  《鐵窗外的春天》(1984)、《叛魔者》(1987)、《人鼠之間》(1992)、《熱淚傷痕》(1995)、《法網邊緣》(1998)、《真情快譯通》(2004)、《婆傢就是你傢》(2005)、《神鬼認證:最後通牒》(2007)、《2012》(2009)、《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2009)、《姊姊的守護者》(2009)、《愛在心裏怎知道》(2010)、《鯨奇之旅》(2012)、《全傢就是米傢》(2013)、《危機解密》(2013)、《換命法則》(2015)、《沉默的雙眼》(2015)、《為瞭與你相遇》(2017)。

  5. 莎朗‧戴維絲(Sharen Davis/美國):
  《密西西比風情畫》(1991)、《藍衣魔鬼》(1995)、《怪醫杜立德》(1998)、《隨身變2:我們纔是一傢人》(2000)、《衝齣逆境》(2002)、《即時追捕》(2003)、《雷之心靈傳奇》(2004)、《夢幻女郎》(2006)、《當幸福來敲門》(2006)、《激辯風雲》(2007)、《七生有幸》(2008)、《奪天書》(2010)、《姊妹》(2011)、《決殺令》(2012)、《哥吉拉》(2014)、《激樂人心》(2016)、《絕地7騎士》(2016)、《心靈圍籬》(2016)。

  6. 琳蒂‧漢明(Lindy Hemming/英國):
  《你是我今生的新娘》(1994)、《黃金眼》(1995)、《酣歌暢戲》(1999)、《古墓奇兵》(2001)、《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2002)、《開戰時刻》(2005)、《皇傢賭場》(2006)、《黑暗騎士》(2008)、《超世紀封神榜》(2010)、《黑暗騎士:黎明昇起》(2012)、《柏靈頓:熊愛趴趴走》(2014)、《神力女超人》(2017) 。

  傳奇大師  伊莉莎白‧哈芬登(Elizabeth Haffenden/英國)

  7. 喬安娜‧裘絲頓(Joanna Johnston/英國):
  《威探闖通關》(1988)、《捉神弄鬼》(1992)、《阿甘正傳》(1994)、《搶救雷恩大兵》(1998)、《靈異第六感》(1999)、《驚心動魄》(2000)、《非關男孩》(2002)、《北極特快車》(2004)、《行動代號:華爾奇麗亞》(2008)、《慕尼黑》(2005)、《戰馬》(2011)、《林肯》(2012)、《傑剋:巨人戰記》(2012)、《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2015)、《紳士密令》(2015)、《吹夢巨人》(2016)、《同盟鶼鰈》(2016)。

  8. 麥剋‧卡普蘭(Michael Kaplan/美國):
  《刀鋒戰士》(1982)、《閃舞》(1983)、《綫索》(1985)、《商場鬧雙胞》(1988)、《瘋狂聖誕假期》(1989)、《火綫追緝令》(1995)、《鬥陣俱樂部》(1999)、《珍珠港》(2001)、《史密斯夫婦》(2005)、《星際爭霸戰》(2009)、《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2011)、《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2013)、《鼕季奇蹟》(2014)、《星際大戰7:原力覺醒》(2015)、《火綫掏寶》(2016)、《星際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暫譯, 2017)。

  9. 茱蒂安娜‧瑪可芙斯基(Judianna Makovsky/美國):
  《石花園》(1987)、《飛進未來》(1988)、《小公主》(1995)、《緻命的快感》(1995)、《魔鬼代言人》(1997)、《歡樂榖》(1998)、《重返榮耀》(2000)、《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2001)、《奔騰年代》(2003)、《國傢寶藏》(2004)、《X戰警:最後戰役》(2006)、《國傢寶藏:古籍秘辛》(2007)、《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2010)、《非法入侵》(2011)、《飢餓遊戲》(2012)、《聽說愛情迴來過》(2013)、《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2014)、《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2016)、《星際異攻隊2》(2017)。

  傳奇大師  強.路易斯(Jean Louis/法國、美國)

  10. 莫利吉歐‧米南諾提(Maurizio Millenotti/義大利):
  《親親寶貝》(1982)、《揚帆》(1983)、《月亮的聲音》(1990)、《奧塞羅》(1986)、《建築師之腹》(1987)、《哈姆雷特》(1990)、《受難記:最後的激情》(2004)、《真愛伴我行》(2000)、《海上鋼琴師》(1998)、《降世錄》(2006)、《戀愛輔導》(2008)、《另一個世界》(2010)、《紙闆村落》(2011)、《寂寞拍賣師》(2013)、《西西裏的漫長等待》(2015)。

  11. 艾倫‧蜜洛吉尼剋(Ellen Mirojnick/美國):
  《緻命的吸引力》(1987)、《第六感追緝令》(1992)、《卓彆林和他的情人》(1992)、《捍衛戰警》(1994)、《美國舞孃》(1995)、《暗夜獵殺》(1996)、《CIA驚世大行動》(1996)、《星艦戰將》(1997)、《超完美謀殺案》(1998)、《雞尾酒》(1998)、《齣軌》(2002)、《科洛弗檔案》(2008)、《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2009)、《華爾街:金錢萬歲》(2010)、《極速快感》(2014)、《如此這般》(2014)、《海邊》(2015)。


  12. 艾姬‧傑拉德‧羅傑斯(Aggie Guerard Rogers/美國):
  《美國風情畫》(1973)、《對話》(1974)、《飛越杜鵑窩》(1975)、《天外魔花》(1978)、《星際大戰六部麯:絕地大反攻》(1983)、《人生冒險記》(1985)、《紫色姊妹花》(1985)、《陰間大法師》(1988)、《帥哥嬌娃》(1993)、《絕命追殺令》(1993)、《捍衛正義》(1999)、《吉屋齣租》(2005)、《玩命獵殺》(2008)、《黎奧妮和她的愛人》(2010)、《替身》(2011)、《奧斯卡的一天》(2013)、《死亡倒數》(2016)。

  傳奇大師  露絲‧莫莉(Ruth Morley/美國)

  13. 佩妮‧蘿絲(Penny Rose/英國):
  《平剋佛洛依德之迷牆》(1982)、《阿根廷彆為我哭泣》(1996)、《火種》(1981)、《影子大地》(1993)、《窈窕男女》(1994)、《不可能的任務》(1996)、《波斯王子:時之刃》(2010)、《煞不住》(2010)、《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2003)、《神鬼奇航 2:加勒比海盜》(2006)、《神鬼奇航 3:世界的盡頭》(2007)、《神鬼奇航4:幽靈海》(2011)、《獨行俠》(2013)、《浪人47》(2013)、《神鬼奇航:死無對證》(2017)。

  14. 茱莉‧薇絲(Julie Weiss/美國):
  《八月的鯨》(1987)、《邪惡繼母》(1989)、《鐵木蘭》(1989)、《新鮮人》(1990)、《未來總動員》(1995)、《賭城風情畫》(1998)、《美國心玫瑰情》(1999)、《揮灑烈愛》(2002)、《七夜怪談西洋篇》(2002)、《冰刀雙人組》(2007)、《請來參加我的告彆式》(2009)、《上海》(2010)、《奔騰人生》(2010)、《飯飯之交(2011)、《驚悚大師 : 希區考剋》(2012)、《十一月的罪行》(暫譯, 2017)。

  15. 珍蒂‧葉慈(Janty Yates/英國):
  《邊界風雲》(1993)、《山丘上的情人》(1995)、《絕戀》(1996)、《搶翻天》(1999)、《神鬼戰士》(2000)、《戰地有心人》(2001)、《大敵當前》(2001)、《搖擺情事》(2004)、《王者天下》(2005)、《美國黑幫》(2007)、《羅賓漢》(2010)、《普羅米修斯》(2012)、《玩命法則》(2013)、《齣埃及記:天地王者》(2014)、《絕地救援》(2015)、《異形:聖約》(2017)。

  16. 瑪莉‧佐佛絲(Mary Zophres/美國):
  《阿呆與阿瓜》(1994)、《冰血暴》(1996)、《哈拉瑪莉》(1998)、《謀殺綠腳趾》(1998)、《挑戰星期天》(1999)、《霹靂高手》(2000)、《幽靈世界》(2001)、《神鬼交鋒》(2002)、《險路勿近》(2007)、《真實的勇氣》(2010)、《鋼鐵人2》(2010)、《星際飆客》(2011)、《平凡人生》(2012)、《風雲男人幫》(2013)、《醉鄉民謠》(2013)、《星際效應》(2014)、《凱薩萬歲》(2016)、《樂來樂愛你》(2016)。

  傳奇大師  雪莉.羅素(Shirley Russell/英國)

  ★精采語錄:

  ・「我不想在服裝彆上『珍妮・畢芳』的品牌,我想設計的服裝是要能最適閤演員,以及他在某劇本扮演的角色。服裝應該是輔助演員的錶演。⋯⋯如果我真的有任何風格,我希望是『恰當性』。」──珍妮・畢芳

  ・「身為服裝設計師,我會呈現電影設定的時代背景的時尚風格。時尚指的是當時的人平常穿的服飾。由我設計服裝的人物,可從其穿著看齣他的社會地位──這句話陳述的除瞭時代,還有社會學的意味。」──依芳・布蕾剋

  ・「我們都不是在真空中工作。我為演員、劇本、導演工作。」──馬剋‧布裏吉

  ・「我必須在緊湊的畫麵中讓觀眾注意到重要的亮點,因為這是服裝的功用:標示時間、標示人物、引導觀眾注意重點。」──雪伊‧康莉芙

  ・「要為電影做設計,你必須能設想物品在攝影機下的樣子。你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設計師必須上課,學習不同電影底片和打光技巧如何影響服裝在螢幕上呈現的模樣。」──莎朗‧戴維絲

  ・「讓人信任你,相信你可在預算內完成。服裝設計師必須讓片廠和製片經理從右腦的感性思考,轉為左腦的理性思考。」──莎朗‧戴維絲

  ・「用服裝塑造角色是最重要的關鍵,過程中必須保持簡潔⋯⋯你要做許多選擇,然後精簡齣可定義你塑造之角色的精髓。服裝設計師必須堅守服裝絕對正確的原則。」──麥剋‧卡普蘭

  ・「服裝設計師必須瞭解每位導演及每個電影設計案的需求,因為每個案子都是獨特的。設計師需要想像力,以及瞭解不同觀點看法的能力。」──莫利吉歐‧米南諾提

  ・「我的設計如同建築一般,先將一切鏟除乾淨,不專注於細節。我的感受和雙眼想要看清楚這個角色,強化角色,以最簡潔的形式敘述故事。我以拼貼的方式構築人的外型,最終的結果是簡單、流暢且明亮的。」──艾倫・蜜洛吉尼剋

  ・「服裝不該乾擾編劇的颱詞。」──艾姬・傑拉德・羅傑斯

  ・「單單有天分無法成為好的服裝設計師,關鍵在於你的團隊成員,以及培養默契。」──佩妮‧蘿絲

  ・「擔任服裝設計師時,我必須看清楚我眼前有什麼,我得置身於外,找到字裏行間的意義,瞭解導演怎麼詮釋劇本,演員想扮演什麼樣的人。⋯⋯服裝是一麵畫布,我將它包在演員身上,然後再揭露它。我還在學習何時纔是揭露的時間點。」──茱莉・薇絲

  ・「服裝設計師不可或缺的特質是敏銳的眼光⋯⋯有瞭眼光,設計師纔能掌握到角色的感覺,掌握到感覺後纔能理解導演的概念,理解概念後纔能捕捉故事的氛圍。」──珍蒂‧葉慈

本書特色

  ‧FilmCraft書係:入圍英國Kraszna-Krausz Book Awards攝影與動態影像書籍大奬(2012)。

  ‧獨傢專訪16位世界級頂尖電影服裝設計師,分享他們對於工作的見解,以及靈感來源。

  ‧補充介紹二十世紀5位最偉大服裝設計師的生平事蹟與成就:與費裏尼閤作長達二十年的達尼洛・杜納蒂;史詩片大師伊莉莎白・哈芬登;以《安妮霍爾》的服裝引領風潮的露絲・莫莉;獲得十四次奧斯卡提名的強・路易斯;重視曆史服飾風格的雪莉・羅素。

  ‧收錄豐富的視覺資料,提供16位大師從未發錶過的繪圖手稿、情緒闆(mood board)、幕後照片及概念素材。

名人推薦 
  
  ──林恒正教授(WSD世界劇場服裝設計金奬、實踐大學時尚設計學係主任)
  ──林璟如(資深劇場服裝設計)
  ──黃文音(電影美術指導/服裝設計)
  專業推薦

FilmCraft係列,各界好評

  ˙「……這些書精彩且值得一讀。」──STUFF WE LIKE網站
  ˙「……聚焦電影製作的各種技藝,充滿資訊與智慧。」──MAKING THE MOVIE網站
  ˙「……保證影響你思考電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網站
  ˙「……提供讀者精彩又內行的見解,也是電影業界人士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寶庫。」──GONE WITH THE TWINS網站
  ˙「以令人贊嘆的視覺形式,提供業界菁英的深度見解。」──MASTERINGFILM網站
  ˙「靈感泉源都裝在此書係裏。」──FILM INTEL網站
  ˙「……深入淺齣……電影迷的饗宴。」──《達拉斯新聞》(DALLAS NEWS)
  ˙「……圖文並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電影視野雙月刊(MOVIESCOPE)
  ˙「想從當今最受尊崇的電影業界人士獲得建議?看FilmCraft係列就對瞭。這套關於電影製作的最新書籍,透過每個領域備受敬重的專業人士的眼界來看各個主題,視覺設計也相當厲害。」──DIY電影節
  ˙「學生、影癡與任何對服裝設計的世界有興趣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指南。」──剋裏斯.拉佛提(Chris Laverty, 電影服飾網Clothes on Film)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服裝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服裝設計如何深入人物靈魂,透過色彩、質地和服裝綫條,打造動人的角色的圖書簡介,內容旨在詳盡地闡述本書的核心價值與內容,同時避免提及書中任何具體的情節或案例,專注於方法論和行業視野。 --- 圖書簡介:服裝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服裝設計如何深入人物靈魂,透過色彩、質地和服裝綫條,打造動人的角色 穿梭於麵料的紋理與光影的交織中,探索服裝設計如何成為一種無聲的敘事語言。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技術或趨勢的指南,它是一趟深入探尋服裝設計核心哲學的旅程。它聚焦於那些將設計提升至藝術高度的頂尖實踐者,解析他們如何超越單純的“美觀”與“功能”,真正做到“賦形於人”。我們的目標是揭示,當一件服裝真正觸及人心時,其背後的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靈魂的拓撲學:設計與內在世界的連接 服裝作為人類最古老且最私密的鎧甲,承載著身份、欲望、曆史與潛意識。本書將“人物靈魂”視為設計的核心母題,探討如何通過精準的設計語言,將角色的內在衝突、成長軌跡或隱藏的特質,以外顯的物質形式(服裝)呈現齣來。 我們首先會係統梳理角色的深度剖析方法。這包括超越傳統人物小傳的局限,進入到對原型(Archetypes)、心理需求(Psychological Needs)以及人物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位置進行解構的階段。設計師如何從對人物的理解中提取齣核心的“設計基因”,並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視覺符號,是本書開篇的重點。 色彩的煉金術:從心理光譜到情緒載體 色彩是情感最直接的宣泄口,但在金奬設計中,色彩絕非隨機的選擇。本書深入剖析瞭色彩在敘事中的精妙運用。 我們將探究色彩的心理學基礎,不隻是停留在基礎的紅熱、藍冷,而是深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的象徵意義,以及如何在光照、環境反射中觀察和調和色彩的微妙變化。重點將放在如何建立一個動態的色彩係統,即一個角色在故事不同階段,其服裝色彩是如何隨著內在狀態的轉變而産生漸進或突變的。例如,如何利用低飽和度去暗示角色的隱忍,或如何通過高對比度的撞色來錶達其內在的矛盾性。 這裏不談潮流色卡,隻關注色彩的“情緒配方”,學習如何調配齣具有獨特“氣味”的色彩,讓觀眾在視覺層麵感受到角色的溫度和距離感。 質地的哲學:觸感、重量與存在感 布料的質地(Texture)是服裝與身體接觸的第一重媒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敘事工具。本書詳盡闡述瞭不同麵料的物理特性如何轉化為角色的性格特質。 我們將分析: 1. 重量與流動性: 厚重、結構化的麵料(如厚呢、硬挺的皮革)如何賦予角色權威感或沉重感;輕盈、飄逸的麵料(如真絲、薄紗)如何錶達角色的易變性或超脫性。 2. 光澤與反射: 高光澤麵料(如緞麵、漆皮)所攜帶的戲劇性與張揚感,與啞光、粗糲麵料(如麻、未處理的羊毛)所蘊含的樸實或對抗性之間的平衡藝術。 3. 肌理的隱喻: 如何利用復雜的編織、起皺、或特殊的後處理工藝來暗示角色的復雜經曆或不完美狀態。 我們將學習如何構建一個“觸覺詞匯錶”,讓設計師能夠精準地選擇麵料,如同選擇一個角色的聲音般重要。 綫條的雕塑:輪廓、結構與動態美學 服裝的綫條(Silhouette and Line)是三維空間中對人體的重新定義。世界級的設計師深諳如何利用垂直、水平、對角綫以及麯綫來引導觀眾的視綫,並間接傳遞角色的社會等級或內心驅動力。 本書著重於結構與平衡的分析: 結構化剪裁: 探討誇張肩綫、收緊腰綫或戲劇化下擺如何打破人體常規比例,從而服務於敘事目的,營造齣力量感或脆弱感。 綫條的敘事方嚮: 垂直綫條如何引導嚮上、權威的聯想;水平綫條如何帶來穩定或停滯感;而斜綫和斷裂綫如何暗示運動、衝突或不穩定。 空間關係: 分析服裝如何在角色靜止和運動時,與周圍環境形成的空間互動,即“服裝占據的空間”如何反映角色的心理空間。 從概念到現實:金奬作品的解構思維 本書的精髓在於展示頂尖設計思維是如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穿戴藝術的全過程。我們不會提供現成的設計圖例,而是提供一套可遷移的、高度結構化的設計方法論: 1. 識彆核心矛盾: 明確角色身上存在的最大張力點。 2. 建立視覺錨點: 提煉齣最能代錶該矛盾的色彩、質地或綫條元素。 3. 係統化迭代: 如何在保持設計統一性的前提下,通過麵料、工藝和細節的微調,實現設計意圖的層層遞進。 4. 超越潮流的永恒性: 探討那些能夠讓作品跨越時間限製,依然能打動人心的“設計原力”。 本書麵嚮所有緻力於在服裝設計領域實現深度錶達的設計師、電影服裝部門的專業人士,以及所有對服裝如何成為深層藝術載體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挑戰你放下對錶象的迷戀,轉而擁抱服裝設計中最具力量的維度——賦予物質以靈魂的藝術。 掌握這些方法,你將學會如何用一針一綫,講述一個關於“人”的動人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黛博拉‧納都曼‧蘭迪斯(Deborah Nadoolman Landis)


  黛博拉‧納都曼‧蘭迪斯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柯布萊服裝設計研究中心(Cople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ostume)的主任。她的經典設計可以在著名的電影《法櫃奇兵》、麥剋.傑剋遜的音樂影片《戰慄》及電影《來去美國》中看到,並曾以《來去美國》獲得奧斯卡奬提名。她從英國皇傢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取得設計史博士,曾任兩期的服裝設計工會(Costume Designers Guild)會長。


譯者簡介

蔣宜臻


  颱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譯有多本著作,包括《馬利與我》、《一周工作四小時》、《跑者時代》等書。
 

圖書目錄

珍妮‧畢芳(Jenny Beavan)_英國
依芳‧布蕾剋(Yvonne Blake)_英國
馬剋‧布裏吉(Mark Bridges)_美國
 
傳奇大師  達尼洛・杜納蒂(Danilo Donati)_義大利
 
雪伊‧康莉芙(Shay Cunliffe)_英國
莎朗‧戴維絲(Sharen Davis)_美國
琳蒂‧漢明(Lindy Hemming)_英國
 
傳奇大師  伊莉莎白‧哈芬登(Elizabeth Haffenden_英國
 
喬安娜‧裘絲頓(Joanna Johnston)_英國
麥剋‧卡普蘭(Michael Kaplan)_美國
茱蒂安娜‧瑪可芙斯基(Judianna Makovsky)_美國
 
傳奇大師  強.路易斯(Jean Louis_法國、美國
 
莫利吉歐‧米南諾提(Maurizio Millenotti)_義大利
艾倫‧蜜洛吉尼剋(Ellen Mirojnick)_美國
艾姬‧傑拉德‧羅傑斯(Aggie Guerard Rogers)_美國
 
傳奇大師  露絲‧莫莉(Ruth Morley_美國
 
佩妮‧蘿絲(Penny Rose)_英國
茱莉‧薇絲(Julie Weiss)_美國
珍蒂‧葉慈(Janty Yates)_英國
瑪莉‧佐佛絲(Mary Zophres)_美國
 
傳奇大師  雪莉.羅素(Shirley Russell_英國
 
專有名詞釋義
索引

圖書序言

前言

  很榮幸能夠擔任《服裝設計之路》的編輯,有機會嚮讀者介紹當代幾位最具纔華的設計師。除瞭〈傳奇大師〉的章節外,本書介紹的服裝設計師皆是仍在執業的專業人士,而且大多數在我聯係邀訪之際都正參與電影製作。雖然他們在百忙之中撥齣時間受訪,但每一位皆大方分享個人的成長背景、奮鬥曆程與設計哲學。本書收錄的藝術作品皆商藉於設計師的作品集,繪圖手稿大多數是首次齣版。

  電影服裝設計師的職責其實很簡單:為電影裏的角色設計服裝。身為設計師,我們對劇情的貢獻不隻是為劇組提供服裝。「戲服」一詞無法說明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工作極度優雅,但「戲服」這個詞很平庸,總讓人聯想到萬聖節、化妝舞會的衣服、遊行、主題樂園、狂歡節、奇幻或古裝片的衣服。

  對服裝設計師來說,「服裝設計圖」(costume picture)指的隻是下一個即將啓動的案子。關於電影服裝設計主要目標的定義相當模糊,業界和大眾因而對我們的職責更加睏惑。電影服裝設計的目標有二,兩者同樣重要:一是創造可信的角色(人物)以支撐敘事;其次是構圖,亦即透過色彩、質地和服裝綫條,為景框畫麵提供平衡感。

  除瞭創造電影中可信的人物,服裝設計師也為電影的每個「景框」增色。如果對話是電影的鏇律,那麼色彩就是為電影提供和弦—完整的視覺整體感,或「風格」。服裝設計師在創造「風格」時,必須建立有力的參考標準。除瞭法國皇後瑪麗.安東妮的裙撐,或特彆強調各年代剪裁的服飾外,電影中的服裝也為場景增添質地和色彩。設計師有很多選擇。事實上,設計師因為當代電影服裝設計的選擇實在「太多」而感覺睏擾。

  有些設計師偏好純色布料、平麵的極簡,有些則偏好使用多種版型,認為這是角色層次的關鍵。為瞭配閤電影的感覺或導演的風格,設計師或許會因而改變設計方式。

  現代風的帽T,成為取代當代型男的紳士帽和外套的另一種選擇,例如艾迪.墨菲(Eddie Murphy)在我設計的《你整我,我整你》(Trading Places, 1983)穿的紅色帽T,或是阿姆(Eminem)在《街頭痞子》(8 Mile)穿的灰色帽T(由馬剋‧布裏吉〔Mark Bridges〕設計),以及湯姆‧剋魯斯(Tom Cruise)在《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Ghost Protocol, 2011)中穿的黑色帽T(由麥剋‧卡普蘭〔Michael Kaplan〕設計)。帽T可烘托臉孔,並讓目光焦點集中在演員最重要的五官—雙眼,讓演員的颱詞更具張力。

  色彩是導演和服裝設計師的強大工具,用來支撐敘事,並創造齣一緻的虛構空間。色彩和配樂一樣,能將場景的情緒迅速傳達給觀眾。由於服裝隨著角色而移動,服裝設計師創作的,可說是動態的藝術。

  成功的服裝必須融入劇情,而且必須天衣無縫地交織於電影敘事與視覺的大織錦中。艾姬‧傑拉德‧羅傑斯(Aggie Guerard Rogers)認為︰「我希望服裝不要乾擾編劇的颱詞。」與一九二○年代標準相較之下,一九三○年代的好萊塢風格已較為寫實,但電影無論如何不能一再訴諸華麗。

  電影不是模特兒眼神空洞走上伸展颱的時尚秀。他們之所以被稱為「模特兒」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是展示時裝設計師想像力的活衣架。服裝和角色和它們具體呈現的角色一樣,都必須在故事的脈絡中演進。

  好萊塢一再為視覺效果淩駕劇情的錯誤決定付齣代價。從早期充斥華麗布景及珠光寶氣臨時演員的的史詩钜片,到今日的超級英雄特效饗宴,好萊塢總是忍不住秀過瞭頭。服裝設計在電影視覺效果當中當然占有一席之地,不過,不管螢幕上的人物有多少(或他們穿著什麼),觀眾有印象且記得的,是看瞭一部很棒的電影。能讓觀眾入戲纔是最好的電影,與預算無關。當觀眾什麼都沒「注意」到,錶示他們已完全相信電影呈現的一切,並且完全融入劇情之中。

  無論是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1999, 卡普蘭設計),或是約翰.塞爾斯(John Sayles)的《緻命警徽》(Lone Star, 1996, 雪依‧康莉芙〔Shay Cunliffe〕設計),電影的每套服裝都是為電影劇情演進的特定時刻而設計的,在某個場景當中,由某位演員穿在身上,以特定方式打燈。設計師裁製電影服裝的目的,是為瞭滿足導演和劇本的需求。在現代的喜劇和劇情片,觀眾不會注意到演員的服裝,但卻會受到影響。

  《緻命警徽》是多角色的群戲錶演,有多重敘事綫同時發展。塞爾斯將復雜的敘事交織成一個精彩的故事,並在康莉芙的協助下,創造齣觀眾不會混淆的明確角色。芬奇的《鬥陣俱樂部》是人格分裂為二的故事,分彆透過性感的泰勒‧德頓(Tyler Durden)和拘謹的旁白敘事者來呈現。卡普蘭說,這兩個角色迥異的穿著,看起來就像為兩部不同電影設計的。

  以上兩個精彩的服裝設計藝術範例,隻會在現代服裝的世界齣現,因為對觀眾來說,這些角色有可能是他們認識的人,或是他們自己。服裝設計的微妙之處,絕不隻是與某個年代的袖子剪裁相關的事,而是深入角色的靈魂。

  本書訪談的設計師中,許多位都與導演建立長期閤作關係。例如,布裏吉正在為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電影做服裝設計,這是他們閤作的第六部電影。盡管兩人已共事長達十六年,但布裏吉說:「這不代錶我們不會偶有爭執。」史匹柏的長期戰友喬安娜‧裘絲頓(Joanna Johnston)也有同感:「我也喜歡與不同導演閤作,但我喜歡曾經共事過的導演對我的信任。」珍蒂‧葉慈(Janty Yates)與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正在閤作第七部電影。

  與導演固定閤作能培養默契,節省寶貴時間。現代電影的前製過程如同壓力鍋,與導演已有閤作關係相當重要,因為服裝設計師在極短時間內交齣的成果會帶來很大影響。由於對揣摩導演想法較有信心,設計師對某個角色或服裝能放膽發揮,但在新的閤作關係,則會選擇打安全。

  服裝是電影工作者敘事時的工具之一。設計師的挑戰是落實導演的想像,將劇本(及特定的一刻)搬上大螢幕。沒有劇本就沒有場景,也沒有服裝。設計師的工作離不開戲劇脈絡,也是群體閤作關係的一環:對白、演員、攝影、天氣、季節、時間、動作編排及其他各種疑難雜癥,全都是挑戰。

  茱蒂安娜‧瑪可芙斯基(Judianna Makovsky)說:「有趣的是,許多導演不一定對服裝有興趣……他們對角色及整體世界的視覺效果比較感興趣。」聰明的導演請電影設計師來整閤劇本的視覺世界。溝通是其中的關鍵—導演必須告訴設計師他們的想法。服裝設計師和美術總監不是憑空發想的。劇本定義瞭人物、場地,融閤概念與想像,設計師的工作則是讓劇本成真,因此劇本纔會被稱為電影設計的語言。設計師喜愛夥伴型的導演,因為他們能啓發設計師交齣最佳的成果。

  一般認為,古裝片和奇幻電影必須交給專業人士,有時導演和設計師會被歸類於某個電影類型。瑪莉‧佐佛絲(Mary Zophres)迴想:「……拍完《謀殺綠腳趾》(The Big Lebowski, 1998)後,柯恩兄弟打給我:『我們接下來要拍的片叫《霹靂高手》(Oh, Brother Where Art Thou)。』許多好萊塢導演大概會找設計過一九三○年代背景的設計師,但他們不這麼想,他們認為我能設計齣他們寫齣來的所有東西。」

  除瞭少數例外,電影服裝設計師在職業生涯中參與的主要是現代背景電影。所有設計師都在電影類型和預算間拉鋸,而且每個專案的挑戰都不同。

  業界很多人誤以為隻要找造型師,並在片中置入行銷時尚名牌和配件就可以瞭,這在必須取悅廣告客戶的時尚雜誌是常見的事。在以現代為背景的電影裏,服裝設計師選擇某件衣服或某個配件,挑選的根據是角色在他的人生中可能會有的偏好。我們做的是「藝術模仿人生」。

  沒有人會在一天之內,在時尚大道或購物中心的某傢商店買齊所有衣物,電影裏的角色也不會。現實生活中,除瞭名流,一般人不會有造型師,也不會每天從頭到腳都穿湯姆‧福特(Tom Ford)或馬剋‧雅各布(Marc Jacobs)等名牌服飾,電影裏的角色也不會。

  我們都走混搭風:偏愛的舊衣服和新買的戰利品、買來的和藉來的衣物,或是祖傳的和他人贈送的首飾。我們穿著的每樣物件都有自己的故事,因此也會預期螢幕上的角色同樣如此。更重要的是,演員必須讓身上的服飾真的就像是他的。衣著和人物都必須有真實感。

  時裝設計有時是劇情的重點,《龍鳳配》(Sabrina, 1954)就是一個例子。女主角莎賓娜(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飾)前往巴黎的廚藝學校,迴傢時已徹底改頭換麵,帶迴塞滿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高級禮服的行李箱。在這部電影裏,纔華洋溢的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容許「外錶」成為視覺焦點,讓衣著為赫本演戲。她的衣櫃反映瞭她的轉變—她已在巴黎「成長」。

  這類戲劇效果能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穿著Pa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2006, 派翠西亞‧菲爾德〔Patricia Field〕設計)是另一個將衣服做為敘事推動器的灰姑娘故事。為瞭呈現喜劇效果和鋪陳劇情,菲爾德的服裝費瞭許多心思。依芳.布蕾剋(Yvonne Blake)如此說明設計師在現代電影中扮演的角色:「對我而言,電影服裝設計和時尚是兩種非常、非常不同的元素。我嘗試創造的是人物。我研究這個人物的心理,以及他們的穿著為什麼應該是這樣或那樣。設計師必須『正確掌握』許多細節。服裝體現角色在劇本某一刻的心理、社會和情緒狀態。除非設計師瞭解角色,否則不可能為演員設計服裝。」

  服裝設計師認為,現代背景的電影比華麗的古裝片復雜多瞭。不過就像人們以為演員隻要隨興發揮對白,他們和電影産業都覺得現代服裝—日常衣著—設計沒什麼,因為每個人每天早上都會換衣服,每個人也都自認是現代服裝的專傢。動人的電影必須是觀眾看完後會很肯定地說:「我認識那個人。」

  茱莉‧薇絲(Julie Weiss)也有同感:「我的體會是:我的工作是讓角色看起來像觀眾認識的人。在這一行,有些我崇拜的設計師知道如何營造魅力,我受的訓練也教我這麼做。不過,當演員投入他扮演的角色卻始終不對勁時,我有瞭不同想法。我知道無論哪個年份或哪個年代,我都能發揮作用。」如今的電影設計比以往更強調正確且如實呈現劇本,而且更深入研究。

  無論預算高低,每部電影的服裝都有多種來源:購置的、租用的和自製的。時裝業的宣傳造成人們的誤解,以為現代背景的電影服裝是設計師去麥迪遜大道或龐德街的精品店「血拼」來的,連時裝設計師的服裝標簽都沒拿下來就齣現在大螢幕上。隻要有時裝設計師的服飾齣現在大螢幕,就會被大肆廣告和報導。通常製片廠和時裝品牌簽訂的「置入行銷」閤約,由品牌提供資金,減少製片廠的製作成本。這不是理想的電影設計。

  時間是設計師的勁敵,選角延後完成,開拍日近在眼前,趕去營業到深夜的購物中心是設計師的唯一選擇。在最好的情況下,服裝設計師能夠修改、試裝、染色及作舊處理。設計師的最大挑戰,是混搭時裝,並讓標簽消失。莎朗‧戴維絲(Sharen Davis)補充說:「我很難對某些女演員簡單說明高級時裝設計。對我來說,現代服裝很具挑戰性—必須發揮最大創意,因為我必須設計齣角色獨有的外型。」

  設計師的工作是深入角色的中心(靈魂),找齣這個人物的本質—無論衣服是訂製的、購買的,或從演員的衣櫃角落挑齣來的。時裝設計師常認為自己的風格受到某部經典電影或現代電影影響,但他們很少歸功於電影的服裝設計師。然而,激發他們的不是衣服;他們和觀眾一樣,深受故事、電影及迷人角色所吸引,這些角色由於演員深具魅力的特質而煥發著令人著迷的魔力。

  迷人角色界定動人的故事風格,劇本由隱身幕後的劇作傢撰寫,由韆變萬化的演員飾演,至於設計角色外型的,則是為實事求是的導演工作的服裝設計師。參與電影製作時,設計師不會想到引領時尚潮流。電影通常在殺青後一年上映,服裝設計師很難思考如何影響時尚。

  首先,觀眾必須愛上電影裏的故事。卡普蘭迴想:「《閃舞》(Flashdance, 1983, 卡普蘭設計)上映時造成的潮流躍上《時代》(Time)雜誌,但電影的服裝設計師從未被提及。我從未想過要開創任何風潮。有位導演曾對我說:『我們希望你像《閃舞》一樣引導流行。』我迴答:『你知道這跟你也有關係嗎?』他說:『真的嗎?』我說:『對,這部電影必須大賣纔行。』」無論是《閃舞》、《安妮‧霍爾》(Annie Hall, 1977, 露絲‧莫莉〔Ruth Morley〕設計),或是《華爾街》(Wall Street, 1987, 艾倫‧蜜洛吉尼剋〔Ellen Mirojnick〕設計),時尚潮流是由能與觀眾産生共鳴的電影和角色所創造的。一部電影大賣或慘賠,全靠觀眾決定。設計師隻是以相同的熱誠和執著來投入每部電影。

  近十年來,電影的前製作業時間日漸縮短。沒錯,科技已有長足的進步,服裝設計師大量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闆電腦來節省時間。這些手持裝置減少在辦公室、拍攝場地、更衣室或布料店的詢問和確認時間:紅色或黃色、有圖案或素色、短的或長的、棉的或羊毛的?

  服裝設計師掃描布料,寄PDF檔或軟體處理過的試裝圖給在世界另一頭的製片廠裏的導演、製片和主管。實體的紙本參考聖經已經式微,設計師架設的網站取而代之,讓創意團隊隨時研究,或讓擔綱的演員瀏覽。現在的設計師很少有時間坐在繪圖桌繪圖,服裝繪圖師成為他們對外的代筆者—如果在前製期能有時間監督繪圖就好瞭,但通常沒有。從這一行的「傳奇大師」活躍時期到現在,我們在電影裏扮演的角色並無太大改變,但電影業已非往昔。

  電影服裝設計一直是高壓力的工作。即使是好萊塢黃金時期如日中天的米高梅,設計師仍未有「足夠」預算或「足夠」時間,完美地完成工作。本書訪談的每位設計師都提到過去十年電影業的巨大改變。康莉芙說明這行的壓力日益增加:「大製作的電影壓力很沉重,我們麵對各方接踵而來的意見,他們不斷強調在製作麵投入的資金。」許多設計師透過電子郵件寄試裝照給從未見過的高層和製作人,而且並不清楚對方在電影製作層麵扮演的角色。

  選角太晚完成是這一行的風險之一。設計師經常必須處理這種狀況:星期日纔敲定接演的演員,星期一一大早就要定裝上工。這種惡劣的情況已是司空見慣。康莉芙進一步指齣:「創作一套服裝所需的時間還是一樣長,試裝修改所需的時間、取得布料和裁剪服裝的時間都絲毫未減。」早上五點上工時,我們已經做好要日夜不休、艱辛抗戰的心理準備。過程很辛苦。裘絲頓反應:「電影服裝設計的性質介於馬戲團和戰爭之間,隨時或每天都交替處這兩個極端狀況之間。」

  關於人物的設計屬於「關鍵」劇組成員的職責,但直到今天,美國導演工會(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的季刊並未比照攝影師、美術總監和剪接師,在季刊內列齣服裝設計師名單,但所有工作人員都會列名電影演職員名單。美國導演工會長期的忽視,使電影業不公義的性彆歧視更惡化。此外,服裝設計師的薪資與其他關鍵劇組成員無法相提並論。我們的最低薪資依照工會閤約規定,但這份閤約卻受限於製片廠長年不閤時宜的前例。

  實際上,依照現行閤約,服裝設計師的底薪幾乎比剛入行的美術總監少瞭三分之一。足以提供參考的薪資標竿並不存在。放諸國際標準,服裝設計師的周薪不及攝影師、美術總監和剪接師的最低薪資。無論從業的設計師是男是女,服裝設計都被視為「女人的工作」,薪酬(及價值)相對較低。有些人可能會很驚訝,電影服裝設計師屬於「雇傭」工作者,因而無法擁有其設計手稿,或設計的服裝的所有權。從其設計衍生的産品,如公仔、娃娃、萬聖節服裝或時裝,不僅沒有掛上設計師的名字,他們也無法得到任何收益。

  身為職業服裝設計師,我們希望人們能更瞭解我們的工作內容。至於我們在電影劇組扮演關鍵角色的誤解,我認為可透過電影從業人員教育來導正。例如,戲劇學學士或碩士班應開設服裝設計課,性質是戲劇學院必修課程,戲劇導演(如當年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青年法蘭西斯‧柯波拉)就可在電影服裝部門實習。然而,除瞭UCLA戲劇、電影暨電視學院等新興的整閤性課程外,服裝設計在電影製作及導演課程都付之闕如,學生電影的服裝設計皆不受重視,或後來纔補強。此外,大學電影係所的核心課程,必須包含完整的電影美術設計課程。

  戲劇學院的教育方式能反映專業的電影製作過程,亦即十幾位專業人士一起分工閤作。這樣的教育方式可帶來無窮效益:當天分洋溢的電影人進入業界時,他們可以製作更精緻、更具美感的電影。電影人必須瞭解,電影角色不是一開拍就能完美登場,而是必須經過設計纔能完美現身。

  服裝設計師對電影經典影像有如此大的貢獻,經常令選修我的電影課程的學生大感驚訝。我展示我設計的印地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瑪可芙斯基設計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以及佩妮‧蘿絲(Penny Rose)設計的史傑剋船長(Captain Jack Sparrow)。

  許多學生導演完全不知如何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對於畫龍點睛的服裝設計增加影片深度的效果感到興奮。電影的主題是人,服裝設計師的工作正是打造人物。

  本書收錄許多珍貴資料,書中交織的人生曆程、事業經曆及故事,則是意外的禮物。許多設計師踏入這一行的開始,是紐約的芭芭拉‧瑪德拉(Barbara Matera)戲服公司,或倫敦的班曼及納森(Bermans and Nathans)戲服公司。盡管書中各章節的時間橫跨兩個世代,地理和經濟背景相差甚大,但走嚮電影服裝設計之路的過程有許多相近之處。

  書中訪談的所有設計師皆在年輕時就鋒芒畢露。每位設計師很早就知道自己與眾不同,且擁有特殊天分。他們的父母大多也認為他們相當獨特,並全力支持他們的教育及藝術事業。有些設計師從擔任米蕾娜.凱諾尼羅(Milena Canonero)、安東尼.鮑威爾(Anthony Powell)等傳奇設計師的助理開始入行;好幾位從知名設計師理察‧洪南(Richard Hornung)與茱蒂‧蘭斯金(Judy Ruskin)的助理起步;也有人起初擔任的是劇場服裝設計師或電影服裝總監;還有幾位來自時裝界,他們因為一時靈光一閃,踏入瞭電影服裝設計。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大多數服裝設計師都因為恩師大方的轉介而更上一層樓。在他們人生中的某一刻,他們的指導者選擇推掉某份設計工作,而這個機會讓他們開展瞭事業的康莊大道。

  服裝設計師彼此也慷慨提攜。瑪德拉與麥剋斯‧班曼(Max Berman)、濛帝‧班曼(Monty Berman)常將設計案轉介給公司最得力的助理和服裝設計師。西部戲服(Western Costume Company)及加州的戲服公司風氣也同樣無私。國傢廣播電颱(NBC)服裝部門總監安吉‧瓊絲(Ange Jones)是我的守護天使。薇絲的名字分彆在三個章節被康莉芙、卡普蘭及羅傑斯提起。她的影響力遍及一個世代的眾多設計師。本書的設計師因共同的愛好而凝聚在一起:曆史、文學、戲劇、園藝、時尚和電影。

  莫利吉歐‧米南諾提(Maurizio Millenotti)迴憶童年時所說的話,正可代錶這個群體:「電影是無可倫比的大驚奇。其中的冒險和奢華世界令人心炫神迷。」

  電影服裝設計圈的奇纔人數不斷倍增,我們也是好萊塢啓發大量國際電影藝術傢的寫照:科琳‧艾特伍德(Colleen Atwood, 二○一一年同時擔任兩部電影的服裝設計師,隨時都能齣版自己的專書)、喬‧奧裏希(Joe Aulisi)、金‧芭瑞特(Kym Barrett)、約翰‧布魯菲爾德(John Bloomfield)、康索娜塔‧波悠(Consolata Boyle)、亞曆珊黛‧伯恩(Alexandra Byrne)、艾德爾多‧卡斯楚(Eduardo Castro)、張叔平(William Chang)、陳昌敏(Chen Changmin)、菲麗絲‧達頓(Phyllis Dalton)、恩潔拉‧迪剋森(Ngila Dickson)、約翰‧鄧恩(John Dunn)、賈桂林‧杜倫(Jacqueline Durran)、瑪麗‧法蘭西(Marie France)、露薏絲‧法洛格麗(Louise Frogley)、丹尼‧格利剋(Danny Glicker)、茱莉‧哈裏斯(Julie Harris)、貝西‧海曼(Betsy Heimann)、黛博拉‧哈波(Deborah Hopper)、蓋瑞‧瓊斯(Gary Jones)、蕾妮‧恩利茲‧卡夫斯(Renee Ehrlich Kalfus)、查爾斯‧諾德(Charles Knode)、露絲‧麥爾絲(Ruth Myers)、麥剋‧歐康納(Michael O’Connor)、丹尼爾‧奧蘭迪(Daniel Orlandi)、碧翠絲‧安魯納‧帕斯德(Beatrix Aruna Pasztor)、凱倫‧佩麯(Karen Patch)、珍妮特‧帕德森(Janet Patterson)、亞麗安娜‧菲利浦斯(Arianna Phillips)、蘇菲‧德拉剋夫(Sophie De Rakoff)、湯姆‧蘭德(Tom Rand)、梅‧蘿絲(May Routh)、梅耶絲‧魯比歐(Mayes Rubeo)、麗塔‧萊亞剋(Rita Ryack)、黛博拉‧史考特(Deborah Scott)、安娜‧薛波(Anna B. Shepard)、瑪琳‧史都華(Marlene Stewart)、佟華苗(Huamiao Tong)、崔西‧戴南(Tracy Tynan)、艾咪‧華達(Emi Wada)、賈桂林‧威絲特(Jacqueline West)、麥剋‧威金森(Michael Wilkinson),以及其他眾多設計師。

  服裝設計師的人數如此龐大,輕易都可再編齣十本本書的附篇。決定訪談哪些設計師已如此睏難,讀者可以想像,我在撰寫五篇「傳奇人物」章節時麵臨的抉擇與兩難。我需要更多篇幅!席奧尼‧奧德瑞吉(Theoni V. Aldredge)、馬汀‧艾倫(Martin Allen)、米洛‧安德森(Milo Anderson)、安德瑞-奧尼(Andre-Ani)、唐菲爾德(Donfeld)、皮耶洛‧格拉帝(Piero Gherardi)、哈裏斯、洪南、歐裏-凱利(Orry-Kelly)、安娜‧希爾‧瓊絲頓(Anna Hill Johnston)、伯納‧紐曼(Bernard Newman)、多莉‧崔麗(Dolly Tree)、娜塔麗‧菲莎特(Natalie Visart)及薇拉‧威絲特(Vera West)隻是優異設計師的一小部分,他們個彆的事業成就都足以齣版專書,但大多默默無名,甚至連最狂熱的電影迷也未聞其名。如今,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同行都在創造角色,引領時尚風潮,推展流行文化,開創電影史。

  本書訪談的設計師有些是我的好友,有些是我長久以來期待見麵的。我仰慕他們已久,他們作品的美感,以及對工作的熱誠和使命感讓我敬仰。我聯係的設計師大多數手上都有製作中的案子,置身遠方的拍攝地點。他們查過時區後,提齣適閤的時間,熱情且和善地迴應我的邀訪。我的朋友奧伯多‧法利納(Alberto Farina)及他優秀的妻子奇亞拉(Chiara)協助聯絡人在羅馬的米南諾提,並將我的問題繕打和翻譯,代我訪問他。我很感謝他們極為寶貴的協助。

  我還要感謝艾琳諾‧艾可狄比絲(Elinor Actipis)的堅持不懈。她原本在美國愛思唯爾齣版社(Elsevier USA)任職,我與此書係的編輯麥剋‧古裏吉(Mike Goodridge)透過她的牽綫而認識。在催促焦點齣版社(Focal Press)改版其電影服裝設計書多年後,伊雷剋斯齣版社(Ilex Publisher)及副發行人亞當‧硃利波(Adam Juliper)挺身擔下此重任。伊雷剋斯的責任編輯娜塔利亞‧普萊絲-卡伯瑞拉(Natalia Price-Caberera)不辭勞苦地策劃本書,以破紀錄的時間齣版本書,同時還生瞭個寶寶!莎娜‧納康柏(Zara Larcombe)及塔拉‧葛拉赫(Tara Gallagher)與訪談設計師密切聯係,取得他們的手稿和個人影像,並在我挑選之後,與柯布萊服裝設計研究中心(Copley Center)的助理納塔莎‧魯賓(Natasha Rubin)及柯柏影像庫(Kobal / Picture Desk)協調,取得劇照,收錄至這本精美的專書內。

  服裝設計師常說:「我們的成就是團隊的成就。」我們在職演員錶的職稱是「服裝設計師」,但我們的成果嚮來代錶纔華洋溢的團隊的貢獻。沒有團隊支援,我們絕無法完成工作。本書的編寫過程也是如此,我的頭銜是作者和編輯,但寫作和研究是由我的工作室共同完成的。我的創意成果也得力於多人協助,包括我任教的UCLA戲劇、電影暨電視學院及泰瑞‧史瓦茲(Teri Schwartz)院長、戲劇係及係主任麥剋‧海剋特(Michael Hackett)與艾倫‧阿姆斯壯(Alan Armstrong)、慷慨的資助者大衛‧柯布萊(David Copley)、我的研究生丹妮艾拉‧卡爾唐(Daniella Cartun)、漢娜‧葛林(Hannah Green)、崔西‧娜都(Traci LaDue)、賈桂林‧馬汀內茲(Jacqueline Martinez)與凱特玲‧塔曼吉(Caitlin Talmage)、忠實的校友萊頓‧包爾斯(Leighton Bowers)、「真正的」專傢多立安‧漢納威(Dorian Hannaway)與布蘭達‧萊斯‧波薩達(Brenda Royce Posada),以及我的先生和最熱情的啦啦隊長—約翰‧蘭迪斯(John Landis)。要不是聰慧的助理納塔莎,我的進度將永遠停留在第一頁。她就像米其林餐廳的副主廚一樣,兼顧我眾多的工作:統籌本書的研究、手稿、三冊在二○一二年齣版的書籍內文、支援我二○一二年在倫敦維多莉亞及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展覽,同時管理UCLA柯布萊服裝設計研究中心的行政事務。多虧納塔莎、約翰及我最棒的團隊,我的名字纔得以齣現在本書封麵。

  「設計師若能讓觀眾感覺演員就是角色本身,這樣的服裝設計就很成功。」(艾迪絲‧海德〔Edith Head〕,八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奬得主。)
 
黛博拉‧納都曼‧蘭迪斯(Deborah Nadoolman Landis)
2012年於倫敦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服裝設計一直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有點距離的態度,覺得那是遙不可及的藝術。直到翻開《服裝設計之路》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設計的魅力可以如此貼近人心。書中探討的「打造動人的角色」這個主軸,讓我感到非常 relatable。我們在電影、戲劇甚至遊戲中看到的那些令人難忘的角色,他們的服裝絕對是功不可沒。這本書沒有枯燥的理論,而是透過大量的成功案例,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某一套服裝能夠讓角色瞬間活瞭起來?為什麼我們會對某個角色的穿著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將服裝設計師的思考過程,像是解構一樣地展示齣來,讓我們看到他們是如何透過對角色的深刻理解,將想像化為實體。書中對於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在服裝上的呈現方式,都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這也拓展瞭我對服裝設計的視野,讓我意識到它不僅僅是美學,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和情感載體。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紮實瞭,讓我忍不住一讀再讀。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色彩、質地和服裝綫條」這些基本元素如何被世界級設計師運用到極緻的解讀。以前我隻覺得這些元素是設計的構成部分,但書裡麵的分析卻讓我看到瞭它們潛藏的巨大能量。舉例來說,書中提到某位設計師如何利用特定色調的絲綢,來營造齣角色內心的孤寂與脆弱,那種細膩的對比和情感的渲染力,是我過去從未曾聯想到的。又例如,對於布料質地的選擇,作者不僅僅是說明材質本身,更會探討它如何與角色的性格、所處的環境產生共鳴。是粗糙的麻布承載著堅韌的生命力,還是光滑的緞麵暗示著隱藏的權謀,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玩味的細節。至於服裝綫條,書中的分析更是精彩,從極簡的直線條展現的力量感,到麯線的流動所帶襯托的柔美,甚至是不規則的剪裁來錶達叛逆,每一個轉摺都充滿瞭設計師的巧思。這本書的論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讓我彷彿親臨一場場設計大師的講座,受益良多。

评分

這本《服裝設計之路》真的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寶藏!我尤其喜歡它探討的「世界級金獎」這個角度,這意味著書中所呈現的絕對是經過時間考驗、並且獲得廣泛認可的設計精髓。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能夠窺見這些頂級設計師的創作思維,真的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書中對於如何「深入人物靈魂」的講解,讓我覺得非常獨特。它不是教你如何畫圖或縫製,而是引導你去理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例如,一位角色的堅毅,是透過硬挺的材質和俐落的線條來呈現,還是透過暗沉的色彩和層疊的設計來暗示?書中透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親身感受到設計師是如何運用各種元素,去塑造一個角色的內在性格,並將這種性格投射到觀眾的心理。這種由內而外的設計邏輯,讓我對服裝設計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那些能創造齣如此有生命力角色的設計師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

這本《服裝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服裝設計如何深入人物靈魂,透過色彩、質地和服裝綫條,打造動人的角色》真是太讓人驚豔瞭!身為一個對服裝設計充滿憧憬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很渴望能深入瞭解那些真正具有影響力的設計師是如何將創意轉化為令人屏息的作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教學,它更像是一本啟發心靈的指南。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深入人物靈魂」的闡述,這部分讓我茅塞頓開。以往我總以為服裝設計是關於布料、剪裁和時尚趨勢,但書中卻告訴我們,真正的設計是從理解角色的內在世界開始。書中舉例瞭一些世界級金獎作品,細膩地剖析瞭設計師如何透過每一個細節,例如一抹恰到好處的色彩,一段精緻的縫線,或是一條勾勒齣動人麯線的線條,來訴說角色的故事。這種觀點非常新穎,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服裝在敘事中的力量。即使我可能沒有機會成為一名專業的服裝設計師,但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洞察力,絕對能應用在生活中的各個層麵,例如穿搭、甚至人際互動,都能更深刻地去理解與錶達。

评分

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你「看見」設計的書!《服裝設計之路》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服裝設計停留在單純的視覺呈現,而是強調瞭「深入人物靈魂」的過程。對於我這個對服裝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打開瞭新世界大門的鑰匙。作者透過對世界級金獎作品的細緻剖析,展現瞭色彩、質地和服裝綫條如何成為設計師與角色溝通的橋樑。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抽象的情感,例如角色的掙紮、渴望或孤獨,具象化為服裝上的每一個細節。例如,一段看似隨意卻別具深意的褶皺,可能就訴說著角色的內心矛盾;一種觸感獨特卻又與整體風格毫不違和的布料,可能就隱藏著角色不為人知的過去。這種層層剝開的分析方式,讓我深刻理解到,一件成功的服裝,絕非偶然,而是設計師對角色深刻洞察和精準錶達的結晶。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服裝的強大力量,它不僅僅是蔽體之物,更是承載情感、訴說故事的載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