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

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電影迴憶
  • 戲院文化
  • 時代變遷
  • 個人經曆
  • 懷舊
  • 成長
  • 傢庭
  • 城市生活
  • 文化觀察
  • 老電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迴到電影年代》細訴五○年代初香港和颱北兩地來來往往的影人藝事,以及所有早期電影的主角配角、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更神奇的是,幾乎左桂芳看過的電影,都能說齣故事情節,她是颱北影壇的一則傳奇,也是一本活字典。她的筆力穿透時光舞颱,寫下這本讓人迴味無窮的電影傳記書,為影人留史,也為影迷留下珍貴的記憶。
好的,這是一部名為《光影交錯的百年:舊戲院的興衰與城市變遷》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的具體情節或主題: 《光影交錯的百年:舊戲院的興衰與城市變遷》 本書是一部深植於曆史肌理的城市文化考古誌,旨在通過對二十世紀初至八十年代中國主要城市中標誌性舊式電影院和劇場的考察,重構一座座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集體記憶與空間敘事。我們聚焦的並非某一特定傢庭在戲院旁的生活圖景,而是聚焦於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的物質存在、社會功能及其隨時代巨輪轉動的命運沉浮。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力圖描繪齣中國近代娛樂文化景觀的宏大變遷。 第一部:夢想的奠基——早期影戲的引燃與劇場的勃興(約1900-1937) 本部分深入探究瞭電影藝術初次叩開國門的曆史脈絡。我們細緻梳理瞭最早的“西洋奇技”如何通過流動放映車和簡易棚屋進入中國都市的視野。隨後,焦點轉嚮專業影戲院的集中齣現——從上海的“大光明電影院”到北平的“吉祥戲院”,它們如何從最初模仿西方劇場的建築形製,逐漸融入本土審美元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影戲樓”風格。 研究選取瞭數個代錶性城市,分析瞭初期劇場選址的商業邏輯:為何它們大多集中在租界地帶、商業街區或交通樞紐?這些早期劇場不僅是放映場所,更是社會階層的分流地。我們描繪瞭頭等座的衣香鬢影與樓座的擁擠喧囂之間的鮮明對比,以及在這些特定空間內,人們如何接觸到最新的西方文化思潮、時裝風尚乃至政治宣傳。本部分重點考察瞭早期電影排片機製、票價結構以及早期電影從業者的生存狀態,力求還原一個充斥著默片解說、現場樂隊伴奏的“聲音與光影”的混沌初開時代。 第二部:戰火與繁華的夾縫——都市文化地標的堅守與轉型(約1937-1949) 抗日戰爭的烽火對城市文化生活造成瞭劇烈的衝擊。本部分著重探討瞭舊戲院在戰爭年代的韌性與功能側變。在淪陷區,一些大型劇場不得不屈從於新的權力,成為宣傳工具的載體,其建築空間被挪用,原有的文化功能受到壓抑。而在後方城市,如重慶、昆明,戲院則成為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重要陣地,電影放映內容緊密貼閤“抗戰”主題。 這一時期的關鍵議題在於“文化主權”的爭奪。我們分析瞭國産電影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新聞片)在銀幕上的拉鋸戰,以及戲院經理人在經濟睏境和政治審查的雙重壓力下所采取的經營策略。戰後,隨著接收與重建,部分劇場經曆瞭短暫的“復興”,但同時也埋下瞭未來結構性變革的伏筆。 第三部:集體記憶的構建——新政權下的劇場改造與美學重塑(約1949-1976) 新中國的建立對舊戲院的空間敘事産生瞭根本性的影響。本書詳細記錄瞭“公私閤營”後,大量私營影院被收歸國有,並被賦予瞭教育人民、宣傳路綫的全新使命。建築學上,許多原先追求奢華裝飾的影院被要求進行“去繁就簡”的改造,以符閤“人民性”的美學標準。 本部分的核心內容是研究“排片單”的權力運作。電影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商品,而是思想工具。我們分析瞭“八個樣闆戲”如何占據瞭城市影院的核心時段,以及紀錄片、新聞簡報在日常放映中占據的固定比例。戲院的功能開始嚮社區服務延伸,成為市民政治學習和文化普及的第二空間。通過對不同時期電影周、慶祝活動中劇場布置的案例研究,我們揭示瞭公共文化空間如何被積極地用於塑造“新國民”的集體認同。 第四部:開放與迭代——市場化衝擊下的舊業新生與消逝(約1978至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電影市場開始重新麵嚮商業邏輯。本部分剖析瞭舊式影院麵臨的巨大挑戰。一方麵,一批具有曆史價值和獨特建築風格的劇場因無法適應多廳化、高規格音響設備的需求而被廢棄或拆除;另一方麵,少部分堅持下來的老影院則通過定位“懷舊體驗”或轉型為地方性文化遺産場所,尋求新的生存之道。 本書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影院的購票係統(從售票窗口到預售卡)、放映技術(從35mm膠片到數字DCP)以及觀眾的消費行為變化,描繪瞭一幅關於“大眾文化場所”生命周期的全景圖。我們不聚焦於某一傢人與戲院的緊密關係,而是通過對城市規劃圖、工商檔案、老報紙廣告的大數據分析,展示瞭這些鋼筋水泥的結構是如何映照齣中國百年來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力以及審美取嚮的深刻轉嚮。最終,本書旨在為理解城市發展中,非居住性、公共文化建築的曆史價值提供一套係統的研究範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左桂芳


  作者年錶
  一九四六
  祖籍山東省萊陽縣,農曆十月二十三日生於青島市,幼名「小嫚兒」。
  一九四九
  二月,隨父母遷颱。傢居颱北市廈門街。
  一九五三─一九五九
  先入讀雙園區東園國小一年級上學期,後轉學至古亭國小至畢業。
  一九五九
  參加初中聯考,入讀颱灣省立北二女中汐止聯閤分部。
  一九六一
  首次投稿刊登於大華晚報副刊,文僅四百字,題名〈悟〉。
  一九六三
  就讀颱灣省立北一女中補校高中部。就學期間曾參加校內演講比賽及戲劇錶演活動。
  一九六六─一九七○
  入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夜間部。
  一九七○
  考入清華廣告公司,擔任企劃文案一年,其間為統一食品「夢夢口香糖」命名及撰寫宣傳稿。
  一九七一
  父逝。奉母命辭職,處理傢中生意結束事宜。
  一九七二
  返母校世新,擔任電颱實習課助教,每日授課九小時。
  一九七六
  年初開始撰寫講師升等論文初稿,後迫於傢庭因素輟止。
  六月辭教職,遷居高雄。一年半後再返颱北,專任傢庭主婦。
  一九九二
  年底應國傢電影資料館之邀,協編《溫馨歡樂國片展》特刊。
  一九九三
  擔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專案「口述曆史研究」小組召集人。
  訪問影人王玨、葛香亭、白光、趙雷、淩波、林翠、龔弘、盧碧雲等。
  一九九四
  策展「中國電影歌舞憶」、「新華歲月」、「林黛逝世三十周年紀念影展」等。
  訪問影人陳蝶衣、周曼華、葛蘭、姚莉、靜婷、崔萍、劉韻等。
  一九九五
  擔任香港時代生活叢書《生活的電影世界》中文修訂版顧問編輯。
  擔任《龔稼農從影生涯與劇照集》校正。
  策展「懷念巨星影展」。
  主持中央廣播電颱「往日情懷」節目,至一九九八年止。
  訪問影人童月娟、雷震、蔣光超、石英、綦湘棠、張露等。
  一九九六
  策展「世紀容顔迴顧影展」。
  擔任颱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齣版之「中國電影九十年」歌麯專輯(一九二六─一九六九年)資料顧問。
  應新聞局電影處之邀為發行我國第一套電影郵票會議顧問。
  訪問影人甄珍、焦姣、曾江、方盈、陳又新、莊元庸等。
  一九九七
  策展「李翰祥影展」。
  於《電影欣賞》、《影響》雜誌及《聯閤報》等發錶電影專題文章。
  擔任中國廣播公司「早晨的公園」節目單元主講人,至二○○六年止。
  訪問影人張翠英、王天林、王萊、何鹿影、何夢華、林靜、瀋重、文石淩、葉楓、李昆等。
  一九九八
  發錶電影專文於《》電影雜誌。
  擔任漢聲廣播電颱「美的鏇律」節目單元主講人,至二○○六年止。
  訪問影人葉逸芳、宋存壽、張永祥、潘壘、唐菁、藍天虹、張 、王琛等。
  一九九九
  列席「唐寶雲紀念影展」座談會。
  擔任新竹影像博物館主辦之國語電影欣賞活動講座。
  訪問影人崔小萍、田豐等。
  二○○○
  策展颱北電影節「五、六○年代國片影展」。
  擔任國傢電影資料館《世紀迴顧──圖說華語電影》專書校正。
  撰文發錶於《第二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刊》及《自由時報》副刊。
  訪問影人黃曼、白冰等。
  二○○一
  齣版口述曆史《童月娟迴憶錄》(與姚立群閤著)。
  擔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約聘海外研究員,計四年,至二○○四年止。
  訪問影人逄思、劉茜濛、汪平及二訪潘壘、何夢華等。
  二○○二
  發錶專文〈電懋男星的定格印象〉刊載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叢書《國泰故事》。
  訪問影人張仲文、秦萍、錢蓉蓉、林 、周萱、殷燮平等。
  二○○三
  擔任國傢電影資料館叢書《跨世紀颱灣電影實錄》(上、中、下三冊)專文撰述委員及校正工作。
  訪問影人紅薇、秦沛、關山、榖峰、劉易士、茅廬等。
  二○○四
  應颱灣大學中文係通識課程之邀,演講〈三、四○年代的華語電影與歌麯〉。
  整理港九自由總會資料,訪問黃握中、溫柏南、葉朗樞、周曼華、劉礎、楊仲範、張英等。
  二○○五
  受訪東森電視颱紀錄片〈圓一場光影的夢〉。
  擔任「華語電影百年世紀講座」策展人兼講者。
  應緯來電視颱之邀,赴「颱灣藝術大學」演講「黃梅調電影」。
  二○○六
  訪問影人張曾澤、李虹等。
  二○○八─二○○九
  撰文發錶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叢書《摩登色彩》、《冷戰與香港電影》,並於《國泰故事》修訂本增撰〈經典陳厚〉專文。
  二○一○
  受邀擔任中國傢庭教育協進會電影課程講座。
  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提「歌聲舞影慶百年」專案,擔任發起人。
  訪問音樂傢左宏元、莊奴。
  二○一一
  擔任「歌聲舞影慶百年」影展活動策展人。
  擔任颱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舉辦之「影史百大華語電影」活動評選人,並於《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專書撰文。
  二○一二
  列席「颱灣大學」主辦之「寶島迴想麯──《金色年代》電影欣賞會」座談會講座。
  二○一三
  齣版口述曆史《不枉此生──潘壘迴憶錄》並擔任專題影展策展人。
  應邀撰文金馬奬五十周年專書《那時此刻》。
  訪問影人瀋雲。
  二○一四
  擔任國傢電影資料館與中國電影資料館閤辦之「戲麯電影展」顧問。
  二○一五
  擔任「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影展」暨「林黛絕美影展」策展顧問及座談會講座。
  二○一六
  擔任「李麗華影展」策展顧問。
  訪問影人嶽華。
  二○一七
  齣版《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爾雅)。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小時候,母親曾說我是個連閻王爺都不肯收的孩子。我不明所以,去找看我齣生成長的高大媽問個究竟。她說我是父母生的第四個孩子,上麵三位兄姐都在三歲前夭亡,我是左傢自爺爺輩算起三代以來唯一的女孩。戰後因傢鄉山東萊陽縣農村治安仍不平靜,我的母親隨村裏族親避難到青島,去投靠在那兒學做生意的父親,一起住在貧民區。抗戰勝利後一年鼕天,我齣生,一齣世即身體嬴弱,備受疾病摺騰。剛滿兩歲,又染患白喉癥,中西醫生全都搖頭說我小命不保。戰亂年頭,孩子夭摺很尋常,父母哀傷絕望抱我迴傢,無奈接受命運安排。看著我雙眼翻白,氣息幾無,一位鄉親嘆著氣,將我放入一個幾片小木闆釘成的小棺材匣內,隻等我嚥完氣,準備釘上最後一塊木闆,送到野地挖土埋下。但奇蹟齣現,我竟恢復呼吸,醒轉過來,眾人在旁都一陣驚呼。從此我病漸痊癒,轉性變得活潑,且能說會唱,那位鄉親將我扛坐在肩頭上,手裏拉著鬍琴,沿門挨戶去獻寶,我成瞭「天涯歌女」。長大後,我從一本書中看到一篇談論命相的文章,說到躺過棺材的孩子,八字命硬,有老靈魂附身。

  我人生第一張照片攝於三歲時,在廈門街的百光照相館拍的一吋個人照。馬桶蓋頭發下,兩顆圓溜大眼流露驚恐錶情,母親說我當時看見照相師穿著似醫生的白袍,立即放聲哭喊:不要打針。在連哄帶騙下,我被按坐在椅子上,滿臉掛淚蹙眉噘嘴像受極刑,瞪視著麵前那座黑布罩住的攝影機,它像隻吃人巨獸,令我懼怕萬分。

  五、六歲時初看電影,隻因住傢後麵有電影院,地利之便。黑與白兩色,不再恐怖,反而可親。一部部黑白電影有如幻境,引人入勝,一看著魔,開始心醉神迷,似吸食鴉片日久成癮,從此無法戒絕它的誘惑。

  經年纍月看電影,帶給我無盡快樂,相對地,付齣痛苦代價更大。數不清日子裏,因看電影誤瞭晚飯迴傢時間,母親怒氣沖沖用雞毛撢子抽打我,又叱令在院子罰站不許吃飯。站在漆黑院中,我默默迴味的,仍是剛看完的影片。從片頭演職員錶順著劇情一幕幕舖展開來,藉以忘卻飢餓。總在未及劇終時刻,心軟的父親會放我進屋,而我彷如夢醒,委屈的淚水滴入冷飯菜裏,一起摻和匆匆下肚。偶遇幸運,父親先對我訓斥以擋住母親的責打,和我一嚮情感親密的大弟也哭著代為求情,母親暫且忍氣不動手,隻是留待下迴加倍算帳。高大媽見我手臂腿上的傷痕,十分心疼的說:「孩子,妳就彆看電影,不就少挨打瞭嗎?」我無言以對,毒癮已深,如何根除?稚幼心靈裏,覺得唯有手腳利索幫做傢事,纔能討母親歡心,在成長期間及至成人到就業以後,都養成凡事順從不違逆不辯解的妥協個性,包括自己的婚姻在內。即連在校任教職後,眼見唾手可得的講師證照,也在丈夫堅持和母親居間乾涉下輕易放棄。

  待四十六歲那年,擺脫所有桎梏,我纔得以自由踏齣傢門,輕鬆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重入社會職場已無可能。適巧「國傢電影資料館」開始進行連串電影活動,井迎瑞館長是我大學學弟,他熱切歡迎我參與協助,為我開啓一道大門──自此,我如龍歸大海鳥入林,深陷其中,一待二十三年。然公部門復雜如江湖,我不積極營求的個性反成弱點,低調如做地下工作,箇中冷暖恩怨,百味雜陳,不過近四分之一世紀歲月助我圓夢憶歡,依舊心存感念。

  我傾心專注做資深影人口述曆史,這部分長期備受冷遇。影迷善變,學術輕忽,我獨鍾於此,感情成分居多,由於影界前輩辛勤耕耘,我享受過甜美果實。二十三年間,我訪問過逾百位資深前輩,和他們共話當年事,溫語殷切,如春陽和煦,那是一個重視情義的舊時代記憶。長輩先進們的身分涵括監製、製片、導演、編劇、攝影、助導、場記、演員、燈光、服裝、錄音、作麯、撰詞、歌者及配音等,幾乎影界幕前幕後工作者都有。他們貢獻卓著,豐富瞭華語影片光輝史頁。這本書僅記錄部分故事,憶及和他們接觸互動過程,幾度令我情緒激動,不能自已。作為一個知音聆聽晚輩,書寫成文為時已太遲,他們之中多數已謝世遠去,不及看到我的追念思懷。至於我的父母,我深自懺悔內疚從未讓他們驕傲滿意,反而時刻操心憂煩,罪孽深重。多年以來,兩老常入我夢中,是否猶在天上掛慮?

  此書自書寫、打字、校稿至刪改完成,費時耗神,倍感壓力,終能完成,在此,首先感謝隱地先生提攜鼓勵,長年來我以身居爾雅讀者為樂,自知纔疏學淺,從未敢奢想成為作者之一,他高估冀望我的能耐,盡心親自刪剪修蕪,並不時提意見,務求精善,是我的福緣。同時感謝爾雅諸位參與編輯校對的年輕朋友們。其次黃建業老師幫敲邊鼓,誠意可感。我女主動代為打字及校閱,一篇文章可提二十八個問題,母女爭論下我屈服她的理由是:這本書不僅是為懂電影的人而寫。

  記憶惱人,今後我當該記則記,該忘即忘,重隱蝸居平安度日。昔時小影癡,如今發蒼視茫。人生不如戲,戲有劇本可知結果,人生──

  無解。

左桂芳



迴到小時候──讀左桂芳《迴到電影年代》


  《迴到電影年代》,是一本讓我讀得極為開心的書;《迴到電影年代》也是一本讓我讀得有些傷心的書︱讀這本和電影相關的書,彷彿讓我又迴到小時候—許多看電影的甜蜜記憶,又全湧上心頭,啊,那些剋難歲月裏的童年往事,透過左桂芳親切的書寫,彷彿我的生命也變得年輕瞭,明星戲院、西門町、詹姆士狄恩和濛哥馬利剋利夫特,憂鬱年代的少年情懷,還有聯考壓力……種種過去的光陰,怎麼一下子好像全迴來瞭……

  我甚至還想到,一甲子前,自己走在南昌街或牯嶺街,可能和左桂芳曾經擦身而過,但那時我們都是路人小孩甲和路人小孩乙,誰也不認識誰,緣分,緣分,緣分到瞭,有一天,仍然會相識,想不到如今她成瞭爾雅的作者,我成瞭她的齣版人。

  所有她書裏寫的,都是從小在我記憶中的往事──從陳雲裳的《月兒彎彎照九州》開始,我也是在明星戲院看那部電影,時間往前推移到一九五二年,十五歲的我,看完電影迴到傢裏,收音機裏播放的就是由梁樂音作麯的那首主題歌,還有一首〈月亮在那裏〉,也同樣是陳雲裳在電影《木蘭從軍》和男主角梅熹閤唱的歌,當年,也是人人會唱的一首流行歌麯。

  少年時代,還有一首我最喜愛的歌──〈交換〉,後來纔知道,作麯人就是寫〈月兒彎彎照九州〉的梁樂音。

  〈交換〉除瞭歌好聽,詞也感人易記,至今我還記得:

  月兒照在花上,
  人兒坐在花樹旁。
  你教我書,
  你教我畫,
  我報答你的是歌唱。
  作書作畫是你強,
  唱起歌來我嘹亮。
  你的書畫我的歌唱,
  這樣的交換可相當。
  這樣的交換大傢不冤枉。

  〈交換〉由金嗓子周璿主唱,是影片《漁傢女》的插麯。〈漁傢女〉的主題歌,則由陳歌辛(一九一四︱一九六一)作麯,陳歌辛原名陳馨硯,另有一個名字,叫陳昌壽,是四 年代上海海派文化的佼佼者,也是音樂纔子,長相俊美,纔華齣眾,有「歌仙」之譽。他的〈夜上海〉、〈初戀女〉、〈永遠的微笑〉……都是經典名麯,至今兩岸誦唱不停,而〈漁傢女〉一麯,更是意境超遠……

  天上旭日初升,
  湖麵好風和順,
  搖蕩著漁船,
  搖蕩著漁船,
  做我們的營生。

  手把網兒張,
  眼把魚兒等,
  一傢的溫飽就靠這早晨。
  ……

  兩首歌的作詞人,均係李雋青,〈月兒彎彎照九州〉亦齣自他的手筆,可見四、五○年代的上海、香港,影劇圈和歌壇,頗多騷人墨客藏身其間。

  左桂芳的《迴到電影年代》,從她六、七歲,因傢住和平西路南昌街交叉口,左右兩邊正是早年明星和國都戲院的舊址,從小愛看電影的她,自接觸陳雲裳《月兒彎彎照九州》,自此,電影成為她一生的追夢。她能細訴五○年代初香港和颱北兩地來來往往的影人藝事,以及所有早期電影的主角配角、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更神奇的是,幾乎她看過的電影,都能說齣故事情節,有時,我甚至覺得她是時光中的仙子,她的小小腦袋,怎能記得住那麼多電影中稀奇古怪的舊事,好像凡事隻要她看一眼,硬是什麼都可牢牢記住,啊,一點也不誇張,我要說,左桂芳就是颱北影壇的一則傳奇,也是一本活字典,任何和電影相關的事務,隻要你去問她,幾乎全可給你滿意答案,所以,《迴到電影年代》,頗像一本國片電影史,特彆是香港早期的國片,幾位早年老影人,如周曼華、白光、李麗華、王萊……她更是知之甚詳,如數傢珍,還有,她對五○年代香港的「七大閑」──馮毅、蔣光超、李翰祥、馬力、瀋重、宋存壽、鬍金銓七人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到瞭每人都可為他們寫傳的地步。這夥影壇奇人,個個均有來頭,盡管性格迥異,但因緣際會,後來他們結拜成七兄弟,在香港影壇皆赫赫有名,他們之中,也有好幾位紅到颱灣,成為颱港,甚至星馬地區影響國片的著名人物。

  七兄弟的共同背景,他們均係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時從大陸各地逃到香港,逃難歲月,一無所有,除宋存壽平日與哥哥同住尖沙咀,因常去該地,偶爾留宿外,恰好都住進九龍界限街一○七號一幢舊西式花園洋房,其中一大間租給七位單身客,說他們是「七大閑」,因逃難來到香港,舉目無親,也沒錢、沒固定職業,唯一有的是「時間」,七個人隻有四張固定床位,還有兩張行軍床,萬一朋友來瞭也可暫住,床舖不夠,他們通常分早晚班睡,視每人工作時間而定,七個房租客,共同請瞭一位女工為他們煮飯洗衣,卻常常付不齣工資,但女工重情義,反過來還怕他們營養不良,偶爾會為他們加菜,那段苦日子,大傢互相扶持,有時窘睏,隻好上當鋪,有一傢「重慶飯店」,就開在他們附近,由於老闆仁慈,可以掛帳,結果被這夥電影界人士吃垮,到後來硬是關門大吉。

  七人中,馬力是京劇名角馬連良之子,馮毅精於柔道,曾在李小龍的《精武門》中演齣,瀋重是影壇甘草人物,凡事不愛齣風頭,卻是電影界的百搭,能演能導,對影壇逸事,大大小小均記在腦海;其餘蔣光超、宋存壽、李翰祥、鬍金銓都是颱灣影壇熟悉之人,左桂芳在書中詳盡寫齣每個人的奮鬥經過和成就,讓讀者彷彿進到舞颱幕後,貼近這些影人身邊,知道瞭他們光燦背後的許多辛酸,進而更增加瞭我們對這些影壇大小人物的尊敬。

  我和左桂芳一樣是愛看電影的人。剋難歲月,苦悶年代,靠的就是電影裏的歡樂歌聲,讓我們忘卻自己的悲苦寂寞。五○年代,整個颱灣物質生活貧乏,而我們這些跟隨父母從大陸來颱的第二代青少年,當年完全沒有娛樂生活,能吃飽穿暖就要感謝老天,而升學壓力時時讓我們喘不過氣來,在那種單調沉悶的歲月裏,幸虧還有電影。香港來的片子,經常有歌有舞,是苦悶年代裏撫慰我們孤寂靈魂最大的靈藥,所以小時候,不論白光的《血染海棠紅》、《蕩婦心》,李麗華的《韆裏送京娘》、《拜金的人》,林黛、雷震的《金蓮花》或穆虹、葉楓、林翠、蘇鳳的《四韆金》以及尤敏、葛蘭、葉楓的《星星月亮太陽》,還有鍾情的《桃花江》,都能讓我暫時忘記自己生命中的不快樂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左桂芳書裏寫的,絕大多數都是我熟悉的,也有的,是我完全不知道的,她比我年輕許多,可是電影方麵的聽聞,顯然她比我知道得更多,知道得更細,譬如其中〈永無下迴的遺憾︱鬍金銓〉,就是一篇讓我讀瞭極為傷心難過的文章。鬍金銓進醫院前,看起來還是一個好好的人,他先後曾於一九八六和一九九六年,動過兩次心導管擴張手術和體檢,一九九七年,他為參與商討老友李翰祥追悼會事誼來颱,也順便到青島東路拜訪國傢電影資料館,就是那一次,左桂芳和他第二次見麵,並有瞭較多接觸,知道他籌備二十年的《華工血淚史》,資金好不容易到位,左桂芳說要為他作一次口述曆史訪談,鬍金銓頻頻點頭同意,但必須先到榮總再去做一次心髒檢查手術,未料兩三天後傳來鬍導演於手術中意外驟逝,一九三一年誕生的他,得年虛歲僅六十七歲。

  鬍是我最崇敬的導演,他的《大地兒女》、《大醉俠》、《龍門客棧》都是讓我忘不瞭的作品,一代偉大導演,到頭來,竟未能完成他的夙願。

  皇帝小生趙雷,一九二八年生,本名王育民,一九五三年從影,自從一九五七年因在《江山美人》一片扮演皇帝後,便成為影壇最著名的皇帝小生,前後演齣九十八部電影,但六○年代中期,黃梅調影片和文藝電影均沒落,武俠動作片興起,舞刀弄劍,對趙雷來說有些吃力,退而改做幕後電影發行商,不久他的結拜兄弟莊清泉在颱北德惠街開設一傢大型觀光飯店|統一大飯店,與當年的國賓大飯店,是颱灣最早的兩傢觀光飯店,他在統一,前後十一年,後任飯店經理,直到莊清泉去世纔離開,返迴香港,一九八八年應邀拍攝《義膽群英》,飾黑幫龍頭,或許戲路不對、心情不對,從此未再接新片,《義》片成為他的最後一部電影。

  一九九六年因二度中風引發肺癌病逝,得年六十八歲。當年香港四大小生,除他之外,另有張揚、雷震和陳厚。陳厚,更是英年早逝;本名陳尚厚的他,生於一九二九年,上海人,一九五三年從影,擅演喜劇,與葛蘭演《曼波女郎》,與林黛演《情場如戰場》,與樂蒂演《大地兒女》,與葉楓演《歌迷小姐》,與李湄、張仲文閤演《龍翔鳳舞》……陳厚曾經是大紅大紫的喜劇小生,雖僅短短十餘年的演藝生命,卻留下瞭近七十部作品,他曾於一九六二年和有「古典美人」雅號的樂蒂結婚,婚姻隻維持六年,一九七○年因腸癌,病逝於紐約,得年四十三。

  影星雷震,是我青年時代另一個明星偶像,他和林黛主演的《金蓮花》,憂鬱體弱的形象,一直留存腦海,從左桂芳〈「憂鬱小生」雷震的君子本色〉一文,知道雷震的正直和他晚年的「閉門謝客」,想來,我倒並不意外,因為人到瞭某一年紀,的確會有許多改變,有時不想外齣,不想再和朋友來來往往,在我看來均屬自然……

  透過左桂芳的十九篇影人影事迴顧,縱橫交叉的相關情節和內容,錶麵上,好像她隻寫瞭二十幾位影人的故事,其實穿插在書中影劇界幕前幕後的相關影人何止百位,甚至,細數人名,幾乎接近五百位,實在驚人,如果認真研究,應該在書後附一張人名索引錶,可見此書工程之浩大,幾乎從三○年代起,國片重要影人,書中均可找到名字,說來這也是一本淵源流長的影人故事書,彆的不說,單單第十九篇──〈傢在山那邊──記王琛〉,雖僅萬字左右,卻是篇極為重要的「颱灣電影濃縮史」,自一九四九年起,中華民國退居颱灣,國片從無到有,一頁最初的奮鬥史,全在這篇訪談中可找到軌跡。

  王琛,原籍北平,一九二七年生,國共內戰,原在哈爾濱大學就讀的他,時年二十二歲,興起投筆從戎之心,加入大專青年軍,再轉入政工隊,與常楓、梅鼕妮等人同事,四平保衛戰後,於一九四九年輾轉來颱,入裝甲兵部隊三三劇團,一九五○年十月於颱北市中山堂公演話劇《黨人魂》,認識曾任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劇作傢唐紹華,參加唐紹華在颱執導民營公司第一部影片《春滿人間》演齣,從此認識焦鴻英、吳驚鴻、井淼和李行,以及音樂人周藍萍。後來農教公司改組為中影,王琛在中影新片《梅岡春迴》得到一小角色,不久經導演徐欣夫提拔,和穆虹、張仲文聯閤演齣《歧路》,此時,香港自由影片公司負責人黃卓漢,影星林翠和丁瑩,來颱拍片,並尋覓男主角,他雀屏中選,成瞭《山地姑娘》和《馬車夫之戀》的男主角。本來有機會赴港發展,但那年頭,動輒政府就可不讓人民齣國,他隻得繼續在颱發展,為唐紹華寫瞭一首歌詞〈傢在山那邊〉,是電影《水擺夷之戀》的插麯,由他擔任男主角。電影賣座平平,但歌麯大紅。演唱人正是他,開始走運,不久,天工牙膏公司開拍一部商業宣傳喜劇片,為瞭引起各方注意,特請當年有「最美麗女作傢」稱號的郭良蕙擔任女主角,王琛為男主角,黃宗迅擔任導演。

  一九五九年,唐紹華把李費濛(牛哥)長篇小說《情報販子》搬上銀幕,男主角仍屬王琛,女主角則由香港請來曾演《亂世妖姬》、《狗兇手》的鷺紅擔綱。

  一九五六年,颱語片興起,産量超越國語片,王琛亦開始和颱語影圈接觸,認識許多颱語影人,其中有位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張美瑤,原以拍颱語片起傢,王琛嚮唐紹華推薦過她。剛好颱製公司正為颱灣開拍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張美瑤就當上瞭《吳鳳》一片的女主角,王琛則在片中演齣山地青年一角,和張美瑤配戲時,發現外型清麗的她個性羞怯,和他扮演情侶,卻總低著頭,眼睛不敢正視自己,讓王琛演戲時感覺無法盡情發揮。

  後來王琛到瞭香港,又遭遇許多坎坷,我要說的是,單單他在颱灣影壇奮鬥的故事,其實就是其他影人早年從影相似的投射。

  感謝左桂芳寫下瞭這本讓人迴味無窮的電影傳記書,為影人留史,也為影迷留下記憶。記憶讓我們重迴少年。啊,一個人的一生,最令人永遠珍惜的還是我們純真無邪的少年時代,惟有文學名著和經典好電影,常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重新進入時光隧道,而一本專門迴憶電影的影史,顯然亦能産生同樣效果。

  可見左桂芳的筆力穿透時光舞颱,她果真是一名時光中的仙子。

隱地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的時候,我腦海中總會閃過許多老電影的片段,那些黑白片、早期彩色片,雖然現在的技術看起來很粗糙,但它們傳遞的情感卻異常動人。作者筆下的“戲院邊”這個場景,讓我聯想到瞭許多電影中的經典畫麵,比如那些在戲院門口相遇的戀人,在影廳裏偷偷牽手的情侶,或者是在黑暗中分享同一袋爆米花的朋友。電影院本身,就是很多故事發生的舞颱。我小時候,第一次“早戀”的萌芽,就是和鄰居的小夥伴一起偷偷去看瞭一部不該看的“限製級”電影,在漆黑的影廳裏,我們緊張又興奮,全程不敢有任何肢體接觸,但心裏的小鹿卻早已亂撞。書裏對那個年代電影院的描寫,充滿瞭細節,比如售票處的磨損的櫃颱,播放廳裏久久不散的黴味,還有放映機發齣的特有的“哢哢”聲,這些都讓畫麵感十足。作者用一種非常溫暖的筆觸,記錄瞭那個純粹的年代,那個充滿夢想和情感的年代。看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又迴到瞭那個隻要走進電影院,就能暫時忘卻現實煩惱,沉浸在光影世界裏的時光。

评分

翻開《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這本書,我好像真的穿越迴瞭過去。那種感覺,就像是把記憶中的老照片一張張放大、清晰化,然後開始細細品味。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讀著讀著,我就能感覺到夏日午後,陽光透過戲院窗戶灑在地闆上的塵埃在跳舞,聽到門口小販叫賣零食的聲音,甚至聞到那股熟悉的、混閤著汽水的甜膩味。我尤其喜歡作者描寫觀眾與電影院之間的那種特殊情感,不是單純的消費者與提供者關係,而是一種社區的凝聚力,一種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小時候,看電影不是一種奢侈的娛樂,而是日常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誰傢有個大小事,大傢可能會說“去戲院門口集閤”。電影播映前,大傢會在售票處寒暄幾句,聊聊最近的八卦,或者討論下一檔要上映的電影。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現在手機和網絡很難取代的。作者沒有刻意去煽情,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情感卻異常濃厚,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特有的純粹和溫情。我小時候對電影的啓濛,很大程度上就是來自傢門口的這傢老戲院,裏麵的每一部電影,每一次的觀影體驗,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裏。

评分

第一次看到《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小時候在戲院門口跑跳、等待電影開場的畫麵。我們傢附近就有個老戲院,叫做“日新戲院”,我童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泡在那裏。那時候的戲院不像現在這麼冷冰冰的,一進去就是巨大的商業空間。老戲院有股特彆的味道,混閤著爆米花、塵埃,還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懷舊感。我記得戲院門口總是擠滿瞭人,大傢排著隊買票,有人穿得西裝筆挺,有人則是一身汗衫短褲,但臉上都帶著同樣的期待。進去之後,座位是那種軟軟的、有點舊的紅絨布椅子,坐上去會發齣輕輕的“噗”一聲。銀幕很大,播映機在後麵發齣噠噠噠的聲音,光束穿過黑暗,把故事投射在布幕上。那時候看的電影,很多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粗糙,但卻充滿瞭人情味,演員的錶演也特彆真摯,不像現在有些電影,看來看去都像是復製粘貼。我最喜歡在電影放完後,看著散場的人潮慢慢走齣來,大傢臉上帶著滿足的錶情,討論著電影的情節。有時候,我還會偷偷溜到戲院的後颱,看看那些道具和布景,覺得像進入瞭另一個世界。這本書名勾起瞭我太多太多的迴憶,我迫不及待想讀讀看,作者是如何描繪那個年代的電影院,以及和電影院緊密相連的生活。

评分

我一直覺得,老電影院不僅僅是一個看電影的地方,它更像是一個承載瞭時代記憶的容器。《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作者在字裏行間,描繪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更是圍繞著電影院發生的那些瑣碎卻又充滿人情味的故事。比如,那些守著戲院的老伯伯,他們可能對每一部電影的放映時間都瞭如指掌,還記得哪些老主顧喜歡坐在哪個位置。還有那些在戲院門口擺攤的小販,他們每天的生活都隨著戲院的開門而開始,隨著散場的人潮而結束。這些人物,構成瞭一個生動立體的畫麵,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縮影。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和傢人一起去看一場很長的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肚子突然不舒服,我爸爸就背著我,摸黑走齣去,讓我到外麵的公廁解決。那時候的戲院,並沒有現在這麼多規矩,大傢對彼此也更加寬容。這本書讓我想起很多類似的小細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卻構成瞭我們童年最美好的迴憶。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電影院在我生命中的意義,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種社區文化和情感的寄托。

评分

《迴到電影年代:傢在戲院邊》這本書,勾起瞭我對於“慢生活”的懷念。在那個年代,電影院是一個大傢放慢腳步,享受時光的地方。不像現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似乎很難停下來,靜靜地享受一部電影。我記得小時候,看完一場電影,我常常會久久不散場,坐在座位上,看著屏幕上播放的片尾字幕,迴味剛纔看到的情節。有時候,還會和一起去看電影的朋友,在戲院門口聊上好一會兒,討論電影裏的角色,或者猜測下一部電影會是什麼樣的。這種“慢”的體驗,是現在很難找到的。作者在書中描繪的“傢在戲院邊”的生活,也讓我感受到瞭一種與電影院共生共榮的獨特氛圍。戲院的喜怒哀樂,仿佛都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者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電影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迴憶、關於那個我們已經漸行漸遠的時代的書。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串聯起瞭整個時代的溫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