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鬯與香港摩登:文學‧電影‧紀錄片

劉以鬯與香港摩登:文學‧電影‧紀錄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劉以鬯
  • 香港文學
  • 香港電影
  • 摩登主義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電影研究
  • 紀錄片
  • 香港文化
  • 現代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用顔色筆在思想上畫兩個翼,走進逝去瞭的年代。

  這是一個苦悶的時代,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會産生窒息的感覺。──劉以鬯

  創作瞭真正的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酒徒》……
  小說《對倒》啓發瞭香港導演王傢衛,拍成蜚聲國際的電影《花樣年華》……
  本書作者黃勁輝用瞭六年時間拍攝「文學傢紀錄片」《1918》,嚮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劉以鬯緻敬。

聯閤推薦

  黃萬華(山東大學教授)、劉燕萍(嶺南大學教授)、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教授)、林少陽(東京大學副教授)
 
香港光影與城市脈絡的深度交織:一部關於都市變遷、文化認同與媒介敘事的探索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特定曆史時期香港社會內部的文化張力、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以及這些復雜議題如何在文學、電影等核心敘事媒介中被捕捉、重塑與傳播。我們的探討聚焦於城市作為一種動態的、多層次的生命體,其物理景觀、社會結構與個體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都市景觀的異化與重塑——現代性衝擊下的城市空間敘事 本部分著重考察香港在戰後快速工業化與殖民管治末期所經曆的劇烈城市化進程,如何轉化為一種獨特的都市美學與心理空間。我們關注的並非簡單的建築發展史,而是這些物質環境如何影響居住者的存在感與集體記憶的形成。 1. 摩天樓的陰影與垂直生活: 探討高密度居住形態對香港人日常生活節奏、鄰裏關係乃至個體心理的微妙影響。城市垂直化的趨勢,如何催生齣一種既擁擠又疏離的獨特城市體驗?我們將引入有關“空間焦慮”和“微型社會”的概念,分析文學作品中對狹小空間內人際互動與權力關係的細緻描摹。這包括對早期公共屋邨生活環境的細緻考察,這些空間不僅是居住場所,更是社會政策、階級固化與個體夢想破滅的載體。 2. 霓虹燈下的迷失與欲望: 霓虹招牌作為香港城市景觀最鮮明的符號之一,其興衰史本身就是一部關於經濟繁榮、文化符號更迭與城市衰落的隱喻。本章分析文學敘事如何利用這種強烈的視覺符號——炫目與虛假並存的光影——來錶達都市的誘惑力、消費主義的滲透以及身份的流動性。我們特彆關注那些在光怪陸離的夜晚場景中尋找真實自我的角色,他們的遊蕩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哲學層麵的追尋。 3. “後花園”的消失與自然的疏離: 探討香港獨特的地理環境——被山巒和海洋環繞——如何在城市擴張的壓力下逐漸退縮和邊緣化。當城市景觀占據主導地位時,自然空間在文學和早期影像中的象徵意義發生瞭何種轉變?是從避難所變成瞭被遺忘的背景,還是成為一種反思過度現代化的批判性參照點? 第二部分:身份的流變與文化認同的模糊地帶 香港的身份認同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固定的概念,而是一個在“東方”與“西方”、“本土”與“他者”、“過去”與“未來”之間不斷拉扯、協商的過程。本部分旨在剖析這種多重性在文化産品中的體現。 1. 語言的張力:粵語的堅守與書寫睏境: 深入探討在官方語言政策和英文主導的精英文化之間,粵語作為日常生活和情感錶達核心載體的復雜地位。我們分析文學創作者如何通過粵語特有的韻律、俚語和錶達方式,構建一個既具地方色彩又具有普世情感的敘事場域。這不僅關乎語言的選擇,更關乎文化主權的微觀實踐。 2. 殖民遺産的反思與“局外人”視角: 審視香港在英治時期所形成的獨特“混血兒”文化狀態。這種狀態如何使香港人同時擁有“在場”的參與感和“缺席”的疏離感?文學和影像作品中那些反復齣現的“局外人”原型——移民、歸鄉者、等待者——如何摺射齣群體對自身定位的不確定性? 3. 集體記憶的斷裂與重構: 關注曆史事件(如特定政治變動、社會運動)對城市集體記憶的影響。當官方曆史敘事與民間記憶産生分歧時,文化生産者如何介入,試圖修補或記錄這些斷裂?本章討論口述曆史和非主流文獻在保存“非官方”曆史敘事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分:媒介的迴響與敘事策略的演變 本部分將聚焦於文學創作、電影製作以及新興的紀錄片形式如何作為捕獲和解讀上述城市變遷的工具,並分析這些媒介自身的敘事結構如何呼應或挑戰瞭文本所呈現的主題。 1. 文學敘事的內省性與對細節的捕捉: 探討文學(特彆是短篇小說和散文)如何通過高度個人化的視角,捕捉城市生活中的瞬間感受、細膩情緒和內在矛盾。這種內省的敘事方式,往往比宏大敘事更能揭示個體在巨變麵前的無力感或堅韌性。 2. 電影中的視覺符號學與都市神話的建構: 分析香港電影(尤其關注特定時期的新浪潮或藝術電影)如何運用其獨特的影像語言來錶達都市的疏離、速度感和潛在的暴力美學。電影中的場景選擇、攝影機運動和剪輯節奏,如何共同建構齣一種超越現實的“香港神話”? 3. 紀錄片對現實的叩問:真實性的邊界與倫理挑戰: 考察紀錄片這一媒介在記錄社會變遷時的獨特優勢與局限。紀錄片如何介入正在發生的曆史進程?它們在呈現社會問題時,如何在客觀記錄與主觀詮釋之間取得平衡?重點分析那些試圖捕捉邊緣群體生活或未被主流關注的城市角落的非虛構作品,及其對觀眾理解社會現實的衝擊。 結論:持續進行中的城市對話 本書最終試圖錶明,香港的文化景觀並非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個持續生成、充滿張力的對話場域。文學、電影和紀錄片等媒介,正是這一對話得以延續和深化不可或缺的載體。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復雜而立體的肖像,記錄瞭一個在東西方交匯點上,不斷定義自我、同時也不斷被時代重新定義著的都市生命體。讀者將通過這些跨媒介的考察,獲得對香港城市經驗更深層次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勁輝


  電影編劇、導演、作傢、學者。曾經憑電影《奪命金》(2011)劇本,榮獲颱北金馬奬「最佳原著劇本」、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及華語電影傳媒大奬「最佳編劇」等殊榮。該電影同時榮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較早期參與的劇本,包括梅艷芳、鄭秀文主演的高票房電影《鍾無艷》(2001)及柏林影展觀摩電影《辣手迴春》(2000)等。著有短篇小說集《變形的俄羅斯娃娃》(2012)、《香港:重復的城市》(2009)等,編著《電影小說》(2014)。其短篇小說曾入選不同文學選集,包括《香港百年短篇小說精華》、《香港當代作傢作品閤集選》、《香港短篇小說選》等。

  黃氏是山東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文學與電影」叢書(香港大學齣版社等)主編及策劃,該叢書齣版包括《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2000)、《女性與命運:粵劇.粵語戲麯電影論集》(2000)、《香港文學與電影》(2012)、《香港影像書寫:作傢、電影與改編》(2013), 思考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黃氏對劉以鬯素有研究,曾與梁秉鈞閤編《劉以鬯作品評論集》(2012)。

  黃氏花瞭六年時間,堅持同期編導瞭兩部香港文學傢紀錄片《劉以鬯:1918》及《也斯:東西》(颱資「他們在島嶼寫作」係列2)。兩片風格迥異,尋求打破紀錄片與劇情片的限製。兩片在2015年颱灣公映,2016年在香港公映。報告文學作傢、記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曾任解放軍報記者、中央電視颱《新聞調查》欄目總策劃、南方週末常務副主編。作品有《大清留美幼童記》、《海葬——大清海軍與李鴻章》、《舊聞記者》等。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文學與影像的跨越:《1918》劉以鬯紀錄片製作實驗
一、追求一部「與眾不同」的紀錄片
二、香港作傢劉以鬯的身份與情懷
三、「紀錄-劇情」:形式主義的影像實驗
四、紀錄片的放映及展望
 
第二章   劉以鬯與現代主義心理敘事
一、1960年代初《酒徒》與意識流小說
二、1960年代以後的實驗小說與現代心理敘事
 
第三章   城市圖像:電影與文學的互動
一、電影與現代華文文學的淵源
二、劉以鬯的城市圖像實驗
三、城市圖像的時空構成法:法國新小說與《對倒》
四、劉以鬯《對倒》與王傢衛《花樣年華》電影的關係
 
第四章   劉以鬯與現代復修:一種曆史意義與文化價值的追尋
一、香港地緣文化的現代復修:現代復修觀念的形成與香港1960-1970年代文化環境
二、《寺內》的現代復修:新舊符號融閤與施蟄存文本比讀
三、上海、香港的雙城魅力:記憶、當下、曆史

 

圖書序言

自序
 
  齣版這本書,算是一種緣份。
 
  認識劉以鬯老師,是一種緣份,不經不覺已經超過二十年瞭。
 
  自大學時期開始,我接觸到劉以鬯的作品,可以用「驚心動魄」形容。閱讀劉以鬯作品,有一種震撼人心的爆炸力。往後人生的不同階段,我一直不斷反覆閱讀、思考劉以鬯作品,探尋這種魅力何在。其後,劉以鬯成為瞭我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然後,我又有機會成為劉以鬯紀錄片的導演,跟著他的生活足跡,不覺又拍攝瞭六年。這本書,可說是我多年來對於劉以鬯作品的一點思考與研究,同時是我六年紀錄片拍攝的一點經驗分享。
 
  猶記得當年,我還是個少不更事的大學生,鬥膽投稿《香港文學》。在那個陰晴不定的日子裏,電話那頭傳來劉老師親切的語氣,他的聲音很有力,說話很簡潔。「你的故事構思很獨特,很有創意。我們會刊用,日後你有好的文章,可以投給我們。」說完就掛上電話。刊登齣來,就是我第一篇踏入文學之門的小說〈重復的城市〉瞭。那時候,幾乎不敢置信,因為我當時不過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學生,《香港文學》一嚮刊登成名作傢的作品,例如梁秉鈞、餘光中等。文章不單能見用,更想不到的是,劉以鬯這位文壇一代宗師親自打電話來,果然是江湖傳聞中「認稿不認人」的大編輯。此後我都一直投稿給《香港文學》,劉老師幾乎每次都會打電話來,給予意見。他會告訴你哪部分寫得好,有時他會給予一些建議,讓我思考修訂的可能性。大抵,我們都是從文字開始認識的。
 
  記得有一次,我拜訪劉老師在灣仔《香港文學》辦公室。那裏有一座一座小山,盡是雜誌或稿紙,充滿繁忙工作的氣氛,卻沒有淩亂感,獨有一種簡樸雅緻的寜靜清幽。與其說是一個辦公室,倒似是一室宗教修行的處所。劉老師介紹助手譚帝笙讓我認識,他是一個詩人,露齣一個純樸的笑容,感覺到他為《香港文學》雜誌工作充滿自豪,直覺這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工作空間。想不到一本以嚴謹知名、讀者遍佈東南亞的華人月刊,就隻有這麼兩個人工作,可以想像他們平日工作也頗繁忙。我們喝著茶,談天說地。那天,陽光很燦爛,從窗外射進來,但見劉老師的銀發光亮,腰特挺直,一點肚腩也沒有,清臒健康。深棕色的眼鏡框中,是一對炯炯有神的雙目,充滿智慧和自信。身穿素色的襯衫,西褲黑鞋,文質儒雅。皮膚很白,談吐西化,舉手投足之間,依稀找到摩登時期的海派風範。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劉以鬯老師,當時我們談瞭一個下午,談什 麼已想不起來瞭。印象中劉老師談吐很客氣,常常鼓勵年青人,亦包容我的鬍言亂語,讓我直抒幼嫩的想法。那是一個很美好的九〇年代……
 
  紀錄片緣起
 
  執筆之時,正是2016年鼕天。劉以鬯是12月生日,今年剛好九十八歲瞭,確是「香港之寶」。劉以鬯喜歡冒險,直率爽快,富創造力,追求理想,是典型的人馬座。我還記得劉老師在生日會上,自編生日歌詞唱頌:「Happy Birthday to me,Happy Birthday to Horse...」十分幽默。原來他與馬特彆有緣,星座是馬,生肖都是馬。馬,奔放熱情,愛好自由,大抵可以作為閱讀劉以鬯的參照。
 
  拍攝紀錄片,緣起於2009年「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學術會議的一場公開講座。這段時期我在一間大學教書,與梁秉鈞教授聊起,要為當時九十高齡的劉老師做點事情。大傢纔驚覺學術界從來沒有為這位香港文壇的一代宗師,辦過一次以劉以鬯作品為主的學術研討會。在梁教授與我的主催之下,遂促成瞭這次學術會議。
 
  學術會議期間有一場公開講座,劉老師與在場觀眾的精彩對答,令我印象深刻。「劉老師,你喝酒嗎?」「不,我不喝酒的!」「你不喝酒,怎麼可能寫《酒徒》?」「哼!難道作傢要殺過人,纔懂寫殺人的情節嗎?作傢有想像力的!」當時劉老師已經九十高齡,反應之快,腦筋之靈活,大大超齣預期,全場熱烈鼓掌。我見他談笑風生的錶情,猜想如果用攝錄機記錄下來,應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當然,始料不及的是,會議中段休息時,也斯告訴我,他患瞭肺癌的消息。我當時覺得事不宜遲瞭!一位已經年近百歲,一位罹患絕癥,我立即自費買瞭一颱攝影機,就馬上開始同時拍攝兩部文學傢紀錄片瞭。這就是後來的《劉以鬯:1918》及《也斯:東西》。
 
  這兩部紀錄片製作異常艱辛,不堪迴首,一直苦苦睏於資金匱乏,在香港總無法籌到足夠資金,以完成滿意的作品。說來慚愧,也斯離世後,我仍未找到資金。劉以鬯影片在香港一些文化機構微薄資助下,勉強完成。但是我覺得未做到心裏所想的,除非找到資金大量重拍,否則不放映瞭。看著也斯生前片段,又未有資金為這位老朋友(忘年之交的前輩)完成,壓力日大。最感徬徨之時,在颱灣遇到陳傳興老師。原來大傢分隔兩岸,卻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各自想到以電影記錄作傢與文學。但是他們已經製作完成「他們在島嶼寫作」係列一,準備做第二係列瞭;我仍找不到資金。多得目宿媒體的廖美麗一口應允,把兩部片子都拼入第二係列之中。香港的兩齣文學傢紀錄片,就在颱灣伸齣友誼之手,纔得以完成瞭。2015年12月颱灣公映,2016年3月在香港放映,成為瞭颱港一次曆史性的閤作。
 
  劉以鬯與香港摩登
 
  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主義文學源於1920年代末的上海,1940年代末以後興盛於香港地區與颱灣地區,1980年代隨著先鋒派作傢齣現,匯流大陸。套用黃萬華的說法,這種現象可稱為戰後同源分流。華文現代主義川流不息,從未間斷。劉以鬯(1918-)是傳承上海現代主義與五四精神到香港最重要的人物。
 
  劉以鬯在1930-1940年代摩登上海的氛圍之下成長,受到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影響甚深。其後他兩度來到香港:1948年初來香港,未能適應香港的資本主義都市;1957年自新馬迴來,並與羅佩雲結婚。麵對當時中國內地政治動盪的環境,自感重返上海無望,遂以香港為傢,希望在香港發展他的文學事業。劉以鬯文學帶著濃厚的上海新感覺派色彩,更可以說,他將上海現代主義帶到香港繼續發展。有趣的地方是,上海曾經是1930-1940年代中國最摩登的城市,更是遠東最繁榮的都會。麵對1960年代以後,香港都市的崛興,慢慢取代瞭上海的位置,後來更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劉以鬯見證瞭兩座城市最摩登的時期,現代主義亦在他身上看到從上海到香港的傳承,這是本書探討的主題。
 
  另一方麵,現代主義傳入中國之時,實際上跟當時電影這種新興媒體有密切關係。魯迅(1881-1936)、張愛玲(1920-1995)、劉吶鷗(1905-1940)、穆時英(1912-1940)、茅盾(1896-1981)等的現代文學,明顯受到電影啓發。劉以鬯的現代文學,自然少不瞭電影的痕跡,後期又受到法國新小說派主將羅伯格裏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法國新浪潮著名電影編劇)所啓發。雖然劉以鬯沒有正式參與過電影工作,但是他的文學啓發瞭香港重要的電影導演王傢衛,製作瞭蜚聲國際的電影《花樣年華》,實是文學與電影的一大盛事。其後我又花瞭六年時間思考如何用影像錶現文學傢與文學作品,完成瞭劉以鬯紀錄片《1918》。本書另一特色是,思考文學、電影與紀錄片等幾種媒體的關係。
 
  全書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主要是分享我編導劉以鬯文學傢紀錄片《1918》的經驗,紀錄瞭我處理從文字到影像所思考的幾個問題:其一,文學傢紀錄片的概念與其他電影類型有何不同?其二,紀錄片實地勘察劉以鬯過去在上海、新馬、香港的不同足跡,如何重建曆史文化與當下實景的關係?其三,《1918》採用紀錄──劇情的方法,探尋如何融閤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好處於一身?怎樣纔能用影像真實而準確地錶現文學傢與其作品?
 
  第二章探討劉以鬯的心理小說,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嘗試尋求一種科學而客觀的方法,剖析《酒徒》(1962)與上海新感覺派及西方意識流小說的關係。通過文本內語言模式的歸納與比較,發現《酒徒》運用瞭六種語言敘事模式,其中有來自喬伊斯《尤利西斯》(Ulysses,1922)及穆時英的啓發。劉以鬯《酒徒》的貢獻是有意建立一套嶄新的華文語言係統,描寫意識流不同程度的心理層次,同時《酒徒》內省精神可以追溯到魯迅《狂人日記》(1918),可見《酒徒》在文化上和美學上有縱嚮與橫嚮的傳承與轉化關係。通過同時代港颱意識流小說的比較分析,揭示《酒徒》在華文意識流小說中的重要價值。後部分討論《酒徒》以後,劉以鬯發展瞭兩種心理描寫手法,一種是混閤深層與錶層心理的書寫手法,另一種是純粹錶層心理的書寫手法。
 
  電影視覺文化與城市生活文化的齣現,構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重要特色,劉以鬯作品同樣兼具這兩種特色。第三章嘗試以「城市圖像」的概念闡釋劉以鬯文本內各種城市時空演繹法與跨媒體經驗(來自電影視覺、聽覺經驗與濛太奇節奏)。劉以鬯對城市圖像的探索,是在上海新感覺派等視覺描寫基礎上發展。後來受法國新小說派的啓發,從電影吸取嶄新手法捕捉香港的城市經驗,當中以《對倒》(1972)成就最高。另一方麵,本章運用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與李維斯陀(Lévi-Strauss,Claude,1908-2009)所啓悟的「音樂結構」(composition)概念,分析《對倒》與王傢衛電影《花樣年華》(2000)的跨媒體影響。本章透過「音樂結構」剖析意義的方法,整理齣劉以鬯如何從電影媒體吸取描寫城市的手法,文學手法又如何啓發電影,錶現二十世紀華文現代主義文學的文化多元與跨媒體互涉復雜現象。
 
  劉以鬯有一係列故事重編小說嚮來備受評論關注,以往研究方法多遵循「故事新編」概念,著重文本內版本比較,很容易忽略文本外因素,尤其是香港這種多元文化的商業城市因素。第四章會以「現代復修」代替「故事新編」的說法。「現代復修」概念,來自曆史古蹟遺址復修的現代建築方法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育觀念。「現代復修」有利於將文本內的關係(新舊符號的和諧與張力)與文本外的關係(經濟、文化、社區環境)作整體分析,對劉以鬯在財經或商業報刊連載的故事重編小說,尤其是中篇小說《寺內》(1964)那種雅俗共賞、新舊文字符號並存的作品,得到更精準有效的分析。「現代復修」作為一種曆史意義與文化價值的觀念,亦有助評估劉以鬯個人的上海記憶在香港城市現代化的特色。
 
  本書主要以我的博士論文《劉以鬯與現代主義:從上海到香港》為基礎,收入本書的第二章至第四章;第一章則是《1918》紀錄片公映後,其間接受過不同訪問及為報章撰寫短文,最後將經驗整理而成的文章。博士論文全長達二十萬字,未能在本書盡錄。篇幅所限,隻能選取跟香港有關的內容。可惜的是有關劉以鬯與上海以及新馬的研究,未能盡錄。本人過去編寫有關劉以鬯研究的資料,包括《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閤編)及《劉以鬯作品評論集》(閤編),可以輔助本書並讀,對於深入瞭解劉以鬯文學當有裨益。
 
  本書齣版,全賴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黎耀強先生的支持與包容。感謝賴菊英小姐的協助。寫作論文期間,感謝山東大學副教授馬兵博士,以及學友戴廷傑、魯毅、錢果長等的協助與照料,剋服不少文化差異的問題。感謝《1918》製作團隊的黃淑嫻博士(聯閤監製、文學顧問)、賴恩慈小姐(執行導演)、蕭欣浩博士(副導演)、關本良先生(攝影)和阮智謙先生(攝影)的多年閤作與支持,艱苦完成瞭這部紀錄片。感謝目宿媒體資助《1918》電影,並授權本書劇照之使用版權。銘感梁秉鈞教授(也斯)生前給予我很多寶貴的寫作意見與鼓舞。特彆感謝山東大學黃萬華教授的論文指導,以及劉以鬯老師與劉太(羅佩雲女士)提供珍貴的資料與支持。

圖書試讀

劉以鬯的作品特色就是「與眾不同」;

電影如何能夠做到,確實不容易。

我麵對最大的睏難是,如何製作一部「與眾不同」的紀錄片呢?
 
第一章   文學與影像的跨越:《1918》劉以鬯紀錄片製作實驗
 
第一個鏡頭,我構思《1918》紀錄片的第一個鏡頭,堅持要用電子音樂撞擊,樹立劉以鬯(1918-)的形象。(打破一般觀眾的慣性想像。他們很容易以為劉以鬯是一位年紀大的作傢,而相信一種緩慢懷舊的感覺;然而事實上劉以鬯的文學是前衛的。)
 
如果用電影形式錶現一個作傢,我必須為他度身訂造一種屬於這位作傢的電影語言。電影導演最大的責任是如何準確而具創意地,通過具體的電影影像錶達抽象的意念。正如坊間所說,電影被稱為第八藝術,本身已包含瞭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七種藝術形式於一身。因此一個影像,遂呈現瞭光影、構圖、顔色、節奏、音樂、文字、美術、錶意等多重層次與功能。
 
電影鏡頭的魅力,有彆於文字,是它的現場震撼力。一個鏡頭如果具足夠力量,可以帶來多重的信息。劉以鬯的本人及其作品,帶給我的感覺,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而是由眾多概念組閤而成的。我推想,這個鏡頭應該可以涵蓋以下一連串抽象的概念:
 
形式主義/現代主義/抗命精神/批判社會/與眾不同/前衛/風格冷峻/言簡意賅/雅俗共賞/憤世嫉俗/作者親身經曆/香港情懷/城市感/戲劇性
 
「文學傢紀錄片」,在香港是一個非常新穎的電影類型。我花瞭六年時間探索、思考和拍攝,其間不斷嘗試和研究。嚴格來說,《1918》前後拍攝瞭兩遍。第一次拍攝完畢,限於資金的種種條件限製,我覺得未能滿足原來構想的效果,剪接後擱在一隅,沒有放映。直至後來找到另一筆資金,我們可以從頭拍攝。而劉以鬯先生亦一口答應,堅持幾乎每一個訪問重做。經過團隊的努力,剋服各種睏難,終於完成這部文學傢紀錄長片。
 
這是一個不短的製作過程,我嘗試整理點滴的經驗,一切由這些關鍵詞展開……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拿到這本書,我的腦袋裡立刻浮現齣在颱北街頭巷尾尋找二手書店的畫麵。那些泛黃的書頁,承載的往往不隻是一個故事,更是時代的脈絡。劉以鬯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瞭我對戰後香港文學的一扇窗。我一直對那段歷史時期的藝術發展充滿好奇,尤其是文學與電影之間那種若有似無、卻又彼此浸潤的關係。書名中的「摩登」二字,更是精準地勾勒齣我對那個時代的想像——一種既有西學東漸的時髦,又蘊含著在地文化掙紮的獨特氣息。我曾花瞭很多時間閱讀關於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著作,總覺得那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文學根源,而劉以鬯,這位被譽為「香港馬奎斯」的作傢,其作品的影像化可能性,一直是我探討的重點。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深入解析他作品中那些充滿實驗性、後現代的結構,如何被轉化成視覺語言,又如何反哺瞭香港電影的美學風格。當然,紀錄片這個載體,也讓我眼前一亮。用紀錄片的形式來梳理文學與電影的關聯,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創意的嘗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這個媒介來呈現這些複雜的藝術對話的。總之,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緊緊抓住瞭我的目光,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要一探究竟,挖掘那段被遺忘或被低估的香港文化史。」

评分

「坦白說,我對劉以鬯這個名字,最早的印象是從一位長輩口中聽來的。當時他正在跟我們談論一些舊時的文壇軼事,提到瞭這位作傢如何在夾縫中尋求創作的空間。我對他的作品雖然不算非常熟悉,但一直抱持著一份敬意。這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最先聯想到的,反而是那種帶著點懷舊,又充滿前衛色彩的香港文化圖景。我總覺得,劉以鬯的作品,尤其是在描寫城市生活、現代人內心疏離感方麵,與颱灣本土的現代主義文學,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但也同時展現齣另一種獨特的城市氛圍。書中提到的「文學‧電影‧紀錄片」這三個麵嚮,讓我聯想到颱灣的電影史,很多優秀的電影,其改編的劇本都源自紮實的文學作品,而紀錄片則扮演瞭記錄、反思、甚至是解構的角色。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劉以鬯這位文學巨擘的作品,與香港電影那濃厚的時代烙印,以及紀錄片獨有的敘事方式結閤起來。我猜想,這其中一定牽涉到大量的文本分析,以及對電影影像的細膩解讀。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主題,但也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組閤,彷彿能串聯起整個華語電影與文學的發展脈絡。」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去在香港遊歷的種種片段。那種獨特的城市氛圍,既有老街的懷舊,又有新興商業區的活力,彷彿一個巨大的萬花筒,不斷變幻齣新的風景。而劉以鬯,這位在香港文學史上留下瞭深刻印記的作傢,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氣息。我一直對香港的電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那種充滿張力、節奏明快的敘事風格,以及對城市空間的巧妙運用,總是讓人迴味無窮。我猜想,這本書會將劉以鬯的文學世界,與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以及紀錄片這種紀實性的藝術形式,進行一次深刻的連結。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從劉以鬯的作品中提煉齣適閤電影化的元素,這些元素又如何在銀幕上被重新詮釋?同時,紀錄片作為一種記錄現實、反思歷史的媒介,又會如何為我們呈現一個更為立體、更為多元的劉以鬯形象,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摩登」的香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重新走進那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感受文學、電影與紀錄片之間那種巧妙的對話與碰撞,讓我對香港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關於劉以鬯及其作品在香港「摩登」文化中的定位的研究。我對劉以鬯的文學成就一直非常欽佩,他對現代主義文學的貢獻,以及他對人性細膩的洞察,都是我學習的榜樣。而「摩登」這個概念,更是讓我聯想到上世紀中後期,香港在東西方文化交匯中所形成的獨特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這本書將文學、電影、紀錄片這三個看似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藝術形式放在一起探討,讓我看到瞭作者試圖從更廣闊的文化視角,來理解劉以鬯的文學影響力。我猜想,書中會深入分析劉以鬯作品的影像化潛力,探討其文學敘事結構如何被電影語言所吸收和轉化,以及紀錄片作為一種紀錄現實、再現歷史的媒介,又如何能夠捕捉到劉以鬯文學中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變遷。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會如何運用具體的電影和紀錄片案例,來佐證其論點,並且會如何揭示劉以鬯的文學,是如何影響和塑造瞭香港電影的風格,以及紀錄片創作者又是如何透過鏡頭,來迴應和詮釋劉以鬯的文學世界。這是一本充滿學術深度和文化洞察力的著作,我非常期待透過閱讀,能夠對劉以鬯及其在香港「摩登」文化中的地位,有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位對影像敘事充滿熱情的研究者,尤其關注當代藝術如何迴應社會變遷。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劉以鬯與香港摩登』,我就立刻被吸引瞭。摩登,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時代感,暗示著一種對新事物、新文化的追求,以及隨之而來的衝擊與融閤。而劉以鬯,這位在華語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傢,他的作品,尤其是對現代都市生活、人性異化的深刻描寫,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一直認為,文學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它如何被其他藝術形式所轉化和詮釋。書中提到的『電影』和『紀錄片』,這兩者都與視覺傳達息息相關,我非常期待看到本書是如何剖析劉以鬯的文學元素,如何在電影的影像語言中得到具象化,甚至是如何通過紀錄片這種更為直接、也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解構、重塑或補充劉以鬯的文學世界。我猜想,這本書的論述可能會涉及對劉以鬯作品中象徵意象的解讀,對電影鏡頭語言與文學敘事結構的對比,以及對紀錄片導演如何捕捉時代精神、呈現個人經驗的探討。這是一個跨學科的、極具前瞻性的研究方嚮,我對其潛在的學術價值充滿瞭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