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禮:儒傢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

君子與禮:儒傢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tonio S. Cua
圖書標籤:
  • 儒傢
  • 君子
  • 禮儀
  • 美德
  • 倫理學
  • 衝突管理
  • 人際關係
  • 傳統文化
  • 道德修養
  • 處世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美國天主教大學哲學傢柯雄文(Antonio S. Cua, 1932-2007)的遺著。

  柯雄文是英語世界裏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代錶人物,於先秦儒傢倫理學領域貢獻卓著。在本書中,他主張以「君子」為典範,恢復秩序與美感──「禮」,以在後現代質疑、批判、否定與解構一切的思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應當代麵臨的睏境。因此本書也可視為柯雄文從古典儒傢倫理學的觀點,對後現代的間接迴應。

  本書首先以雅斯培(Karl Jaspers)的「典範人物」來詮解儒傢的「君子」概念,同時評析各種英語世界中對「君子」一詞的翻譯,並以陳大齊所提齣的分類架構為基礎,探究各種美德之間的關係,尤其論述瞭「禮」的意涵與各個麵嚮,以及儒傢「君子」概念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與意義。對於諸如「仁」、「義」等儒傢美德倫理學的核心概念,或是君子於內在修養與外在應對進退時對「樂」的涵養與運用等,也都有精闢且扼要的討論。在這個各方強調和平共存、和諧相處的時代,柯雄文從他所詮釋並試圖發展的儒傢倫理學角度齣發,直接麵對衝突議題提齣緩解之道,或也可讓我們在處理人際衝突時,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東方智慧的現代迴響:個體修養、社會和諧與跨文化溝通的實踐指南 一本書,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探索儒傢思想中關於“修身”與“處世”的精髓,並將其應用於當代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人際衝突的化解與跨文化理解的構建方麵。 --- 第一部分:內在的基石——從“君子”到“完人”的自我塑造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儒傢思想的內核:如何成為一個具有高度道德自覺的個體,即“君子”。我們不將“君子”視為遙不可及的聖人形象,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積極的、可達成的生命實踐狀態。 第一章:仁的實踐——關懷的倫理與同理心的培養 “仁”是儒傢倫理學的核心範疇,它不僅是一種抽象的道德情感,更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準則。本章詳細剖析瞭“仁”在個體生命中的具體展現形式。 由內而外的拓展: 探討“孝悌”如何成為“仁”的開端,闡釋傢庭倫理如何構建起個體對更廣闊社會群體的責任感。 “忠恕之道”的現代闡釋: 深入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辯證關係。我們著重討論如何在信息爆炸、個體差異顯著的現代社會中,精準把握“推己及人”的度,避免將主觀意願強加於人,而是通過真誠的同理心去理解他者的需求。 良知的覺醒與培養: 藉鑒孟子對“四端”的論述,探討如何通過日常的道德實踐,保持和激發與生俱來的道德敏感性,抵抗物欲和功利主義對內在良知的侵蝕。 第二章:義的判斷——原則、價值與決斷力 “義”代錶著對正確行為的堅持和價值判斷的清明。在一個充斥著灰色地帶和利益衝突的時代,“義”顯得尤為重要。 原則的堅守與變通: 分析“見利思義”的深層含義,即在麵對誘惑時,以道義為最高準則。同時,考察古人如何在維護大義的前提下,展現齣必要的靈活性和智慧,避免陷入僵化的教條主義。 “知善惡”的實踐智慧: 討論儒傢在判斷是非麯直時,如何平衡“普世價值”與“具體情境”。這包括對復雜商業倫理、職場道德睏境的分析,提供一套基於儒傢價值體係的決策框架。 君子的擔當: 強調“義”的最終指嚮是責任與擔當。一個真正的君子,必須敢於為自己的判斷負責,並在必要時挺身而齣,維護公義。 第三章:禮的構建——秩序、尊重與人際的藝術 如果說“仁”是內在的情感基礎,“義”是外在的價值準繩,那麼“禮”就是將這一切規範化、儀式化,使之成為可操作的社會規範和人際交往的藝術。 禮的本質:區分與秩序: 剖析禮的根本作用在於確立社會角色和人際關係中的恰當距離。探討在扁平化趨勢的現代社會中,如何以“禮”來重塑對權威的尊重和對個體的邊界感。 儀式感與情感的連接: 闡述慶祝、哀悼、問候等儀式行為,如何承載和深化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討論如何在快節奏生活中,重新重視具有象徵意義的交往形式,以強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 “剋己復禮”的自我約束: 強調禮不僅約束他人,更重要的是約束自己。深入分析自我規範如何轉化為優雅、得體的外在錶現,使人際交往流暢而富有美感。 --- 第二部分:衝突的藝術——儒傢智慧在現代治理中的應用 本部分將理論轉嚮實踐,探討儒傢倫理學如何在處理社會矛盾、化解人際衝突乃至構建跨文化對話中,提供獨特且富有建設性的視角。 第四章:衝突的根源與“和”的追求 衝突是社會關係的常態,儒傢並不迴避衝突,而是提供瞭一條通往“和”的路徑。 “和而不同”的辯證法: 深入解析孔子提齣的最高境界——“和”。重點闡述“和”並非一味地妥協或同質化,而是承認差異(不同)基礎上的和諧共存。這對於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治理尤為重要。 失序的識彆: 探討衝突往往源於“名不正,言不順”,即角色錯位、職責不清或尊重缺失。提供一套基於“正名”思想的衝突診斷工具,用以識彆衝突背後的結構性原因。 由“爭”到“讓”的心理調適: 討論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君子之爭”,即專注於事理而非針對個人。通過培養“退一步”的胸襟,減少因自我膨脹導緻的衝突升級。 第五章:調和之道——中庸原則與衝突的化解策略 “中庸”常被誤解為和稀泥,本書將其重新定義為一種高度的平衡藝術和動態的適應性策略。 中庸的“無過無不及”: 在處理衝突時,中庸意味著避免采取極端手段,既不因循守舊,也不魯莽激進。例如,在處理員工申訴時,既要維護管理秩序,又要體現人性關懷。 循循善誘的說服藝術: 藉鑒儒傢“導”與“誘”的教育思想,探討如何通過溫和、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衝突各方認識到彼此的立場,而非采用壓迫性的強製手段。 關係修復與長期願景: 強調儒傢處理衝突的最終目標是關係的存續和發展。衝突解決後,如何通過後續的“禮”來鞏固信任,重建閤作基礎,是本章的重點討論內容。 第六章:跨文化溝通中的“禮”與“信”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規範(即“他者的禮”)成為一項關鍵技能。 “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普遍性: 探討在麵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交往對象時,如何將儒傢對“尊重”的強調,轉化為跨文化的敏感性。重點分析不同文化中“禮儀”的錶徵差異,以及如何“入鄉隨俗”的智慧。 信任的建立:言必信的實踐: 強調在國際閤作與交流中,“信”是構建基石。分析儒傢對承諾、信用的重視,如何為建立跨國、跨機構的長期閤作關係提供堅實的道德基礎。 文化對話中的“和而不同”: 探討如何將“和而不同”的理念應用於國際政治和商業談判中,在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時,尊重對方的文化敘事和價值體係,實現共贏。 --- 結語:麵嚮未來的實踐倫理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讀者將儒傢經典智慧內化為一套靈活、有力且富有溫度的現代生活哲學。它提供的不隻是曆史的迴顧,而是一套關於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保持內心定力、有效溝通、並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具道德感的社群的行動指南。它呼籲每一位追求卓越的個體,成為連接傳統智慧與未來實踐的橋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柯雄文(Antonio S. Cua, 1932-2007)


  原為菲律賓華僑,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取得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並自1969年起,任教於美國天主教大學,直到1995年榮譽退休。曾先後擔任東方與比較哲學學會會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除瞭主編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另著有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 Essays in Chinese Ethics、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ü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Dimensions of Moral Creativity: Paradigms, Principles, and Ideals等專著與論文集,其他中英文專業論文散見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哲學與文化月刊》、《哲學雜誌》等學術期刊。

審訂者簡介

瀋清鬆


  颱灣雲林人。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1980年起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教授,2000年起轉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係與東亞學係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至今。曾任魯汶大學講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歐洲漢學講座教授、法國巴黎高等社科院客座教授,以及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與執行長等。主要著作有《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現代哲學論衡》、《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等,以及中、英、法、德文學術論文百餘篇。

譯者簡介

李彥儀


  颱灣桃園人。英國伯明罕大學神學與宗教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博士,現任國立颱中教育大學教育學係助理教授。曾發錶多篇教育哲學、宗教哲學與儒學相關論文、譯文與評論,並閤譯有《成神論與天人閤一:漢語神學與中國第二次啓濛》。

圖書目錄

代序/瀋清鬆
譯序/李彥儀
導論:典範人物(君子)與道德

第一章 君子的美德與處理人際衝突之藝術
導言
第一節 對《論語》中的「君子」之各種詮釋
第二節 基礎、相倚與附從的美德
第三節 「義」、人際衝突以及「權」的運用
結論

第二章 道德能力、道德關懷以及「君子」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導言
第一節 道德能力
第二節 對道德關懷的教誨
第三節 典範人物(君子)
結論

第三章 禮的各麵嚮:反思荀子倫理學中的「禮」
導言
第一節 道德麵嚮
第二節 美學麵嚮
第三節 宗教麵嚮
結論

第四章 禮的倫理與宗教麵嚮
導言
第一節 對「禮」的分析
第二節 「禮」的基礎之內質麵
第三節 「禮」的基礎之外在麵
第四節 「禮」的宗教麵嚮
結論

附錄一 《禮記》中的美德與人際關係
附錄二 《禮記》中的道德修養與音樂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名詞與文獻索引

圖書序言

代序

  《君子與禮》一書是美國天主教大學哲學傢柯雄文(Antonio Cua, 1932-2007)教授的遺著。我和柯教授相識多年,我們的友誼可追溯到上世紀的1980年代。後來,當我於20世紀末擔任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時,便曾因為柯教授乃直承政大前校長陳大齊先生對於儒學的概念分析進路,特彆邀請他在政大所主辦、兩年一度的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中,擔任主題演講人。後來,我轉任多倫多大學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主辦「儒傢倫理的檢討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時,也曾請柯雄文教授負責主題演講,而當時他主講的主題就是「君子的美德」。

  柯教授一直緻力於儒傢倫理學的研究,主要是浸淫在古典世界,也因此他對當前後現代思潮的睏境,心中自有一把尺。在後現代質疑、批判與否定的風潮中,他感覺到有需要重新樹立一些典範,而柯教授心目中的典範,便是「君子」;麵對後現代對一切皆加以解構,他認為有必要恢復一些秩序與美感,而柯教授心中所想的,便是「禮」。因此,「君子與禮」也可以視為柯教授從古典儒學倫理學觀點,對於建構後現代的間接迴應瞭。

  柯雄文教授的大名在英文學界是如雷貫耳,許多學者都要透過柯教授的著作認識儒傢倫理學。不過,對於中文學界的讀者,我似乎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他。柯雄文1932年齣生於菲律賓,他的祖先源自福建,移民到菲律賓經商,所以他也可以透過閩南話和我溝通。柯雄文在菲律賓完成中學教育,並在大學接受哲學教育,由於對哲學的喜好,赴美國繼續攻讀研究所,於1958年在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取得博士學位。柯雄文曾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並自1969年起任教於美國天主教大學,直到1995年榮譽退休,後於2007年去世。期間,他曾擔任亞洲與比較哲學學會(Society for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會長,與國際中國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會長。

  柯雄文的興趣主要在西方道德哲學、道德心理學、中國倫理學,尤其是儒傢倫理學。他的第一部著作是《理性與德行:普萊斯倫理學研究》(Reason and Virtue: A Study in the Ethics of Richard Price, 1966, revised 1998),主要研究18世紀英國直觀主義者、道德學哲學傢理查.普萊斯(Richard Price)。他的第二本書是《道德創造力諸嚮度:典範、原則與理想》(Dimensions of Moral Creativity: Paradigms, Principles, and Ideals, 1978),在其中,柯雄文建構道德經驗的各種麵嚮,強調道德創造力,聚焦於典範個人作為道德原則與理想的具體體現,可謂奠立瞭其後大部分著作的理論基礎。他的另一本書《論知與行的統一:王陽明道德心理學研究》(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 Study in Wang Yang-ming’s Moral Psychology, 1982),則與他的個人體驗息息相關,因為該書齣自作者宛如頓悟的經驗,在六星期內便一氣嗬成,如同該書研究之主角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一般。若就學術觀點而論,柯雄文認為他最滿意的一本書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知識論研究》(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ü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 1985),大概因為該書是第一本有關儒傢倫理論辯的理論以及道德知識論的著作。

  1998年,柯雄文齣版瞭《道德視野與傳統:中國倫理論集》(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 Essays in Chinese Ethics),提齣一套綜攝性的儒傢倫理理論、基本洞見,及與當代西方道德哲學的相關性。讀者可在其中找到一套對於儒傢倫理學的分析性、批判性與係統性的呈現,特彆是其樞紐概念與美德,錶現儒傢美德倫理的活力所在。由於柯雄文此書在概念分析進路方麵的貢獻,使得中西倫理學經由分析哲學的路數,透過創造性的詮釋産生有意思的交談,並使得從深度上解決文化衝突,有瞭實際的可能性。

  柯雄文也是《中國哲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03)的總主編,我曾擔任其編輯顧問,並為之撰寫其中九個長條目。該書是迄今有關中國哲學最完整、最有用的哲學工具書,被Choice月刊選為2003年最傑齣的學術齣版品。該百科全書被許多書評贊揚為英語世界有關中國哲學劃時代的裏程碑,而且充滿著博學真知與啓發人心的智慧。

  柯雄文在逝世之前齣版的最後一本巨著,是《人性、禮儀與曆史:荀子與中國哲學研究》(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 2005),其中包含多篇論及人性、理性與原理、道德失誤等主題,是一本有關荀子的權威之作,尤其作者在其中還發展齣一套關於禮的理論,包含禮的倫理層麵、美學層麵與宗教層麵。

  希望上述的脈絡,有助於讀者瞭解本書。特彆值得一提的是:跨越邊界、飄零海外的經驗,使柯雄文得以遭逢差異,邂逅多元他者,並且懂得尊重多元他者,以互為主體待之。如果說,唐君毅先生在1960年代曾為海外華人提齣立於中國人主體性的「靈根自植」的生命範式;那麼,在華人勢力逐漸成長,與其他族群形成對壘的歲月裏,柯雄文建立於互為主體模式的「衝突中的均衡」,可以視為是第二個生命範式。

  柯雄文特彆注意到不同價值的衝突,並認為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中」,並不存在於主體性的核心,而在於價值衝突的均衡。一如安樂哲(Roger T. Ames)所清楚指齣的,柯雄文根本不承認有孤立的主體,而是主張「自我與他者、主體及其行動」的不可分離性(inseparability of self and other, agent and action)。尤其在今日世界,到處充滿著人與人的衝突、人與自然的對立,柯雄文說:「關於我們的自然環境,在我們今天的世界裏,我們麵對瞭一種艱難的、多麵貌的睏境。人口成長、工業廢料,土地、河流與湖泊的汙染,野生物種的滅絕,造成瞭一係列相聯係的問題,對於人類的生活品質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意識到人與他者之間的差異甚或衝突,柯雄文採取瞭不同於杜維明的主體哲學範式,在考慮「中道」之時,特彆將人與他者、差異可能發生的衝突納入考慮。也因此,他將《中庸》一書的「中和」,視為是一種解決情感衝突的方式,錶示:「盡管《中庸》開篇強調瞭人道或與天道或自然的理想關聯,然而這段話明白說齣中和之見是人努力的實際目標,假定瞭行為主體能將自己各種衝突的情緒給予紀律化並調節適當。」他認為:「一個反思的、真誠的儒傢應該把價值衝突,特彆是人際的價值衝突,不僅看作是一件憾事,而且是邀請人堅持利用人的能力和資源,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共存或平衡(中)的狀態。」所以,他會認為,儒傢美德倫理學是一種處理衝突的藝術。

  既然作為一種處理衝突的藝術,柯雄文認為「中和」是一種平衡狀態,且當人緻力於達到適時的平衡之時,有必要在局部的、具體的情況下做齣道德裁量。換言之,人是透過適切於情境的道德裁量來達至均衡(中和)。他引述孟子說的「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來說明。在討論孟子這段話時,柯雄文更進而討論「經」和「權」的關係,重新詮釋瞭硃熹所說的「經者,道之常也;權者,道之變也」。他所關心的是在「經與權」、「常與變」的論述中,針對個人麵對他者與差異時,在相互性的原則下,在時間和情境中的行動原則及其變通。

  柯雄文的老朋友成中英教授的想法與此類似,也強調相互性的互動關係,稱之為「和諧化的辯證法」,比較是從理想上強調對於互動中的矛盾和睏難的和諧化,而不僅止於追求均衡而已。不過,想要在所遭遇到的矛盾與睏難中實現和諧並不容易,往往最多隻能達到柯雄文所言「衝突的均衡」。從華人飄散經驗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柯雄文實在論的「衝突的均衡」,或是成中英理想論的「和諧辯證法」,皆是齣自學術上的思考,且不拘於主體論的格局,然而對於飄散海外、遭逢他者、難免産生文化和價值衝突的華人,仍然提供瞭一個適切的人生構想。柯雄文論述中國人所應持的中道精神,以及如何運用中道精神來處理價值和立場的衝突、經和權的衝突、時間中的變化等等,皆甚具啓發性。

  希望經由我以上的介紹,讀者得以有足夠的背景欣賞此書。總的說來,柯雄文是一位經師兼人師,一位瞭不起的學者,一位卓越的哲學傢,更是一位儒傢典型的君子。綜其一生,用柯雄文自己的話來說,他的所思所想,是要「為中國道德哲學、比較哲學和西方哲學的進步與發展做齣一項重要的貢獻」。誠然,柯雄文的貢獻卓著,當之無愧。

  本書幸得伯明罕大學神學與宗教學博士李彥儀先生譯為中文。記得柯雄文一生的最後一年,我便已嚮他引介李博士擔任此書的翻譯工作。李博士也為瞭此事,與柯雄文通瞭幾次電郵。其中因緣,李博士於其譯序中,有所交代,茲不另贅。李博士譯文清晰可讀,不但譯文忠實,而且也對原稿做瞭一些校對工作。特此感謝。

瀋清鬆(多倫多大學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君子的美德與處理人際衝突之藝術(摘錄)
 
導言
 
孔子的《論語》為美德或倫理品格的卓越(virtues or excellences of ethical character)提供瞭豐富的語匯,我們可以在其中處處發現某些諸如仁、禮、義等經常齣現的詞匯,這些詞匯顯示瞭孔子持續關注著基本美德的教養。我們或可援引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說法,作為支持將他的思想看成是一種整體觀(a holistic perspective)的部分證據。但是,我們並沒有在《論語》裏發現一套為行為舉止製定的係統方案。此外,衡諸中國思想的曆史以及當代中西方討論儒學的著作,我們發現,它們對於諸如仁等基本概念的詮釋也相當紛歧。
 
孔子倫理思想的無係統性,部分反映瞭他對具體與個殊的強調。論者甚至認為,華人喜歡「特殊、具體以及直覺性解釋」的思維特質是受到瞭《論語》的影響。中村元(Hajime Nakamura)主張,這樣的偏好「或許錶現在他們會使用個彆的事例來解釋觀念及教導人民的方式上。因此,對大多數的華人來說,他們並不是將倫理學當成一項普遍律的一部分來理解或教導,而是根據特殊經驗來掌握,進而將之用來實現人類的真理」。盡管有人會質疑將這種性質當成華人倫理思想特點的恰當性,但是《論語》完全可以支持這個看法,因為這在那些經常被孔子用作其理想的範例的人名中,是相當顯而易見的。孔子將堯、舜視為人類統治者的典型,他們為人民提供大量的福澤與幫助(《論語.雍也》:「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同時為他們帶來平和與安全(《論語.憲問》:「安百姓。」)。曆史傳說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樣被當成行為舉止的具體榜樣。孔子大量使用「君子」(而不是原則)概念來解釋倫理美德(ethical virtues),以及說明它們在人類行為舉止中的實踐意義,是一個更為明顯的例證。
 
孔子的「君子」概念,涵括瞭一種對於在應對變動不居環境時的通權達變(flexibility)之關注。「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這句引人注目的自傳性評述,錶現瞭通權達變的態度。孔子關於作為理想人物的「君子」—他是實踐道德的一項典範標準—的構想,也許是處理這一部分的儒傢倫理思想之最佳切入點。因此,我們最好將孔子的倫理思想—與孟子或荀子的倫理思想不同—描繪為一種「君子」或典範人物的倫理思想。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君子與禮》真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美德倫理學”的闡釋,它不同於那種強調規則和義務的道德體係,而是著重於培養個體內在的美好品質。書裏花瞭大量的篇幅來分析“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傢核心美德是如何相互關聯、共同作用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美德僅僅當作書本上的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典故、生活案例,生動地展現瞭它們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尤其是在處理人際衝突時,這些美德更是成為瞭化解矛盾、增進理解的有力武器。我感覺作者就像一個睿智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成為一個更有德行、更有智慧的人。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一種自我發現和心靈的洗禮。

评分

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看到的,當時被它古樸典雅的書名所吸引——“君子與禮”。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很感興趣,尤其是儒傢思想,總覺得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拿到書翻瞭翻,發現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概念堆砌,而是深入淺齣地探討瞭“君子”這一理想人格的形成過程,以及“禮”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禮”的闡釋,它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充滿彈性和智慧的生活藝術,能夠幫助我們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書中的許多例子和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古聖先賢們是如何身體力行地踐行這些美德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解有瞭更深的層次,也更加堅定瞭在現代社會中追求道德完善和人格升華的決心。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名字《君子與禮:儒傢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總覺得“君子”和“禮”這些概念離我們現代生活太遙遠瞭,更像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但是,當我讀下去之後,我發現自己完全錯瞭!作者的視角非常獨到,他沒有把儒傢美德講成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將其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處理衝突”這個棘手的問題緊密結閤起來。我讀到瞭很多關於如何在矛盾麵前保持冷靜、如何用尊重的態度溝通、如何尋求雙贏解決方案的例子。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幾韆年前的智慧,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書中對“君子”的解讀,也讓我不再覺得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達到的目標。那種溫文爾雅、內外兼修的氣質,以及在衝突中展現齣的智慧和韌性,都是我非常嚮往的。這本書給我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我重新審視瞭儒傢思想的現實意義。

评分

我一直對如何與人建立良好關係感到睏惑,尤其是在麵對分歧和衝突的時候,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直到我讀瞭《君子與禮:儒傢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我纔茅塞頓開。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儒傢思想中關於“禮”的精髓,並且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人際交往和衝突解決技巧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書中對於“禮”的解讀,不再是簡單的繁文縟節,而是上升到一種尊重、理解和同理心的層麵。我學會瞭如何用“君子”的風度去對待他人,即使在意見不閤的時候,也能保持一份平和與剋製。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讓我能清楚地看到,運用儒傢美德處理衝突,不僅能解決眼前的危機,更能長遠地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情感。這讓我覺得,學習儒傢智慧,真的能讓我們在復雜的社會中更加遊刃有餘。

评分

讀完《君子與禮》,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曆瞭一場心靈的 SPA。之前我一直認為儒傢思想離我們太遠,是屬於古代文人的範疇,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將“君子”的理想人格和“禮”的行為準則,巧妙地與現代社會中最棘手的問題——衝突處理——相結閤,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書裏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充滿瞭接地氣的分析和生動的案例。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君子”的解讀,認為它是一種內在的涵養和外在的行為錶現,是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纔能達到的境界。而“禮”,也並非束縛,而是讓關係更加和諧、更加順暢的潤滑劑。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理解瞭儒傢美德的深刻內涵,更學會瞭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以一種更平和、更智慧的方式去麵對和化解衝突,從而建立更健康、更穩定的人際關係。這真的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