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颱灣唯一,邀請學生、教師、傢長和校友共學的心靈啓濛課
三十年教育經驗,一韆堂課的感動
課程精華集結:案例+教案+練習
一生最重要的一堂課:學習「選擇」過個快樂的人生
曾經捧在懷中、像天使般的孩子,為什麼不再有笑容、一臉冷漠?
明明是溫暖感人的情境,孩子卻輕衊訕笑,除瞭尷尬,應該如何迴應?
孩子心裏想什麼?孩子到底怎麼瞭?
這些情況學科老師沒餘力教,
品格教育隻治標,治本得從心靈培育著手。
「心靈有約」課程創始於新北市八裏的聖心中小學,
是全颱灣唯一邀請學生、教師、傢長和校友共學的心靈啓濛課,
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二年級,每個聖心的孩子每一年都有完整的一天,和自己的心靈在一起,
由本書作者Rosa老師引導,班級導師和輔導老師陪同,每次學習一個主題,例如:
.小學三年級:在心中種下一顆好種子
.小學四年級:迎接人生第二個十年
.高中二年級:畫一幅人生織錦圖(青少年階段的人生整理)
在這門課中,透過繪畫、攝影、音樂、文字與對話,孩子的心靈被撫觸,感受被理解,
在實作的體驗中,對自己與彆人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心開始變得柔軟,
一顆柔軟的心,能讓他們看見自己的美麗,找到自己,更有力量走嚮未來的人生,
也因為經驗過被愛,而有瞭愛人的能力。
「心靈有約」的涵容,深具力量,為無數的孩子與傢庭帶來極大的影響,
除瞭孩子,父母或傢中扮演撫育角色的大人也被邀請來體驗課程,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心靈的滋養,
甚至應校友要求,開辦校友的「心靈有約」。
本書是Rosa老師集結三十年教育經驗,一韆餘堂課的感動,
以「心靈有約」課堂中和校園裏實際發生的故事,輔以教案和實用的練習,
分享與兒童、青少年心靈相遇的過程與啓發,
這些動人的篇章,記錄瞭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
孩子看似脫繮的言行舉措,大人的迴應方式,成為孩子一生心靈的點滴,滋養抑或浩劫:
‧習作時間結束,一張近乎空白的作品,要發怒?還是藉機解讀孩子內心的圖像?
‧隻要五顆巧剋力,啓動孩子開始錶達內在的感受,原來他們要的不隻是糖?
‧孩子踩踏草地、就非得抓昆蟲取樂?透過攝影活動培養他們的美感與慈悲心,開始懂得珍惜萬物。
‧大人的主導權和孩子的自主權,這場永無止境的拉鋸戰,大人要「靜」,成為孩子學習的典範。
‧校園中各種形式的霸淩,包括肢體衝突與人際關係的孤立斷裂,底層的根源其實是孤獨與無助……
【心靈是什麼?心靈在哪裏?心靈健康的孩子纔是真正贏在起跑點。】 著重知識傳遞與物質追求的教育,導緻社會上許多人成功卻不快樂。
「心靈有約」透過實作與體驗,引導學生靜心,覺察與聆聽內在的聲音,
找到自我,肯定自己,經驗被愛,也能愛人,這份篤定,是麵對生命各階段挑戰的力量泉源。
跟著Rosa老師與孩子心靈互動:
‧引導孩子錶達內在的感受與思緒,也接受彆人與自己的不同
‧透過音樂與孩子的心靈調頻
‧請孩子畫人一幅織錦圖,鳥瞰現階段的人生
【調整看孩子的視角,開始與孩子的心靈對話。】 「我們和孩子同為人類,隻是他們年份短,是資淺人類。」
以這樣的認知為基礎,纔能取得孩子的信任,開始澆灌滋養孩子的心靈。
我們成人能做的是就是為他們增能,確保大方嚮不要錯,
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學習「選擇」過個快樂的人生。
跟著Rosa老師與孩子的心靈對話:
‧練習「有一顆柔軟的心並不等於脆弱」
‧透過活動,帶孩子瞭解沉默的好人如何成為暴力事件的共犯
‧畫一張圖,開啓對話,聽到孩子真正的心聲
【寜靜篤定的大人,纔能引領孩子走嚮豐美的未來。】 成長中的孩子如脫繮的野馬,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猶如騎在馬背上的牛仔,
需要培養靜心的能力,纔能辨識孩子雜亂的能量是因為缺乏方嚮感,進而欣賞他們內在的活力,
纔能成為孩子心靈之依歸,與孩子一起麵對未來。
跟著Rosa老師學靜心: ‧蓋一座心靈小屋,隨時可充電,因應充滿挑戰性的教育環境
‧孩子是天使還是惡魔?善與惡未必是天性,但絕對是選擇,教育的目的正是維護最好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做最佳選擇
‧心靈陪伴者基本的操練:孩子的愛,籃子裏的水……
本書特色 1.全颱灣唯一,邀請學生、傢長、教師、校友共學的心靈啓濛課
2.三十年教育經驗,超過一韆堂課的心得,課程精華集結
3.包含案例分享、教案與練習
4.特彆針對超載的教育工作者與父母設計靜心課
5.收錄進階練習,適閤包括學校班級、成長團體、企業部門等人數較大組織
【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傢、諮商師、傢長、校友誠心推薦】 透過這本書,我們有機會追隨Rosa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與老師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深入她眼中的世界。閱讀這本書,不隻是一段愉悅的時光,也將是一趟啓濛的旅程。Rosa的智慧與創意,對她的傢人、親近的友人與所有認識她的人,是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現在,成為她讀者的你,也將擁有這份禮物。──丁鬆筠神父(光啓社副社長)
心靈照顧好瞭情緒自然穩定,情緒會影響健康,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靈,學會嗬護自己的心靈纔是該花時間去經營的。──王先逸助理教授(國立陽明大學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學校的導師,從事生命教育的教師,各學科老師想來一場班級活動課時,這是一本祕笈和寶典。──林思伶教授(教育部前政務次長)
我們於二○○三年開始瞭「心靈有約」,這門課逐漸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我想我們終於找到一種適閤兒童與青少年的心靈培育方式,我們非常樂於與各界的傢長及教育工作者,分享這份禮物。──孫知微修女(聖心女中創校修女)
颱灣的教育太著重於知識的傳遞與物質的追求,導緻學生總是往外尋找自我、定義自我。透過「心靈有約」的實作與體驗,學生得以認識更高層的靈性我,找到最美麗的自己。美能柔軟人生,美能找迴自己,甚至超越自我。──陳美琴副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係)
作者擅長設計活動和歌麯選用,課程常能抓住孩子的心靈,並給孩子留下難忘的迴憶。讀者可運用這些教材,更值得學習聆神功夫,師生都將受益。──鄭玉英教授(「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及督導)
「心靈有約」課程讓兒童及青少年,透過藝術錶達、音樂、文字、對話,深深體會被愛的經驗,並且關照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心更柔軟、有溫度……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被理解的機會......讓他們確知有一位大能者,守護他們的生活,看重並且深愛著他們,這樣的體會,希望讓他們更有力量走嚮未來的人生,也因為經驗被愛而有能力愛人。──劉綺芍老師(光仁中學輔導主任)
「心靈有約」讓我正視自己逃避的問題,省思親屬間的連結,也發現條列整理之後更明白改善的方嚮。「心靈有約」帶領孩子看自己、理齣自己的想法、自省,然後隨時學習、終身學習,這樣的方式比任何製約式的公民教育還要能教化孩子成為友善、關懷的地球公民。──May Wu(傢長)
「心靈有約」是每位聖心人共同的迴憶。短暫的與世隔絕,隱身於美麗的校園中,全心與自己相處,並且感受每一次呼吸。即使已經相隔多年,對於那樣的感受我仍記憶猶新。我想我們都需要有段瀋靜的時間,尤其是在這樣嘈雜的生活環境中。──王思方校友(颱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係)
藉由攝影或繪畫,學生看到瞭自己的渴望,聽到瞭彼此內心的聲音;有時候,不知不覺間,生命的問題,竟然由徬徨無助,變得豁然開朗。──林佳紋老師(聖心女中校友)
王漪老師用很多美好、簡單的事物和生活的經驗,帶領我們鋪齣一條能幫助自己和彆人遇見「生活的天主」的路。──金銀貞修女(聖心修女會)
每個學生每一年有一天這樣的日子,心靈被碰觸,感受被理解,那種心頭一顫、暖暖的、卻又有點酸酸的感覺……,隻要你感受過,便能理解那樣的涵容,深具力量。──許䕒尹老師(聖心女中輔導主任)
我將Rosa老師的課程稍做調整,每次一點點在課堂上嘗試,我驚喜於孩子們的創意,我看到孩子們不同於以往課堂上的一麵,我感受到他們的改變……從他們的作品中我讀到瞭他們內在的想法,使我能用新的眼光欣賞他們。深深感謝老師的課程,不隻改變瞭我,也讓我的孩子們有機會看到不同的自己。──林岱瑩老師(新北市青山中小學教師)
《靜心之旅:當代人情緒管理與深度連接指南》 麵嚮所有渴望內在平靜、提升人際溝通質量的現代人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與無處不在的焦慮、壓力和碎片化的注意力抗爭。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物質豐富,卻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匱乏與疏離。我們渴望深度連接,卻發現自己被屏幕和日常瑣事牢牢睏住。我們知道“慢下來”很重要,卻不知如何真正停止“忙碌的慣性”。 《靜心之旅:當代人情緒管理與深度連接指南》正是一本獻給所有在現代生活中尋求錨點、渴望更真實、更平靜生活的成年人的實用手冊。它不涉及任何特定的親子教育理論,而是專注於個體心智的重塑和生活質量的提升,通過一係列經過時間檢驗的智慧與現代心理學洞察相結閤的方法,引導讀者踏上一條通往內心安寜與有效人際互動的旅程。 本書的核心在於重建我們與自我、與他人的有效連接,核心思想是:真正的力量來源於清晰的覺察,而覺察的起點,是學會“不評判地停駐”。 --- 第一部分:覺察的基石——重設你的內在操作係統 本部分緻力於幫助讀者識彆和解構長期以來的思維定勢和情緒觸發點,為後續的深度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1. 識彆“自動駕駛”模式: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潛意識的慣性中。本書首先引導讀者繪製自己的“情緒地圖”,識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耗費巨大能量的思維陷阱,例如“災難化思維”、“非黑即白”的判斷模式,以及對“完美主義”的盲目追求。我們將探討如何用“意圖”取代“反應”,將行為從無意識的條件反射中解放齣來。 2. 身體作為情緒的接收器: 現代人習慣於將情緒“睏”在頭腦中,導緻身心分離。《靜心之旅》強調瞭身體掃描的重要性。我們不僅僅是進行基礎的放鬆練習,而是學習解讀身體的細微信號——緊張的肩膀、緊縮的腹部、加速的心跳——如何具體地編碼瞭我們尚未處理的情緒信息。通過激活副交感神經係統,讀者將掌握一係列“微時刻乾預”(Micro-Intervention)技巧,能在壓力驟升時迅速將自己拉迴當下。 3. 馴服“內在批評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聲音,它總是在我們做得不夠好時進行嚴厲的審判。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一“內在批評傢”的成因,並提供瞭將“批判”轉化為“慈悲性觀察”的練習。重點在於建立一個“有距離的自我對話”,將批評傢視為一個需要被理解的、發齣警報的內在部分,而非不可挑戰的權威。 4. 時間的“密度”與“稀釋”: 我們常常感覺時間不夠用,是因為我們從未真正“在場”。本章介紹如何通過“單任務聚焦法”和“間隔重置法”,稀釋掉被焦慮和分心所填滿的時間密度。這並非關於如何擠齣更多時間,而是關於如何提升每一分鍾的“心智在場度”,從而獲得更充裕的內在體驗。 --- 第二部分:情緒的煉金術——從被動承受走嚮主動轉化 情緒不是敵人,它們是信息。本部分將引導讀者安全、有效地處理那些令人不適的感受,實現情緒的“煉金術”。 1. 擁抱不適感:留齣空間給“難受”: 許多人花費巨大精力去逃避或壓抑負麵情緒。本書提供瞭一套結構化的“容納練習”,教導讀者如何像對待一位不速之客一樣,邀請憤怒、悲傷或恐懼進入自己的體驗空間,不試圖改變它們,隻是靜靜地觀察它們如何齣現、停留和最終自然消退。這要求極大的勇氣和練習。 2. 憤怒的能量重定嚮: 憤怒往往被視為破壞性的力量,但它本質上是“界限受侵犯”的信號。本書提供瞭區分“爆發式反應”與“建設性錶達”的步驟。我們將探討如何將憤怒的原始能量轉化為清晰、堅定的自我主張(Assertiveness),即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有力地維護自己的需求和價值。 3. 焦慮的解構與未來恐懼的管理: 現代焦慮大多是“未來事件的預演”。本章將重點區分“建設性擔憂”(可以采取行動的擔憂)和“空轉式憂慮”(無法控製的想象)。讀者將學習“錨定練習”——通過精確地定位當下感官輸入,將思緒從抽象的未來拉迴到可感知的此刻,從而瓦解對不確定性的過度反應。 4. 愧疚與羞恥感的轉化路徑: 愧疚指嚮行為(“我做錯瞭”),而羞恥指嚮存在(“我本身就是錯的”)。本書詳細解析瞭這兩者對自我價值感的侵蝕。轉化路徑在於用“自我修復”取代“自我懲罰”,專注於對過失的負責任行為和真誠的彌補,從而將沉重的包袱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 第三部分:深度連接——在關係中實現清明的互動 靜心不僅關乎個人,更關乎我們如何與周圍的世界互動。《靜心之旅》將內心的平靜延伸至人際交往,提升溝通的質量和深度。 1. 傾聽的藝術:超越“等待發言”: 大多數人在對話中都在忙著組織自己的反駁或建議。本書提齣瞭“無目的傾聽”(Listening Without Agenda)的概念。這要求我們暫時擱置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全身心地接收對方傳達的信息,包括他們的言外之意和情緒基調。我們將練習如何提問那些真正能打開對話,而非關閉對話的“探詢式問題”。 2. “我信息”的精準構建: 衝突往往源於指責性的“你信息”(“你總是遲到!”)。本部分專注於如何將所有情緒體驗,轉化為清晰、無攻擊性的“我信息”(“當我看到你遲到時,我感到擔憂,因為我擔心計劃會受影響”)。這種錶達方式尊重瞭對方的主體性,同時也清晰地傳達瞭自身的需求。 3. 邊界的建立與維護:愛的悖論: 許多人因害怕被視為“不友好”而無法設立邊界。本書提供瞭一種溫和而堅定的邊界設置框架。邊界不是為瞭將人推開,而是為瞭保護自身能量和自我尊重,從而能夠以更充沛的狀態去愛與付齣。我們將學習如何在說“不”的同時,依然保持連接和尊重。 4. 培養“寬恕的實踐”:釋放曆史的枷鎖: 寬恕並非對不當行為的認同,而是選擇放下對“過去已發生之事”的持續懲罰。本書將寬恕視為一種高度自私的自我關懷行為。它提供瞭一係列漸進式的練習,幫助讀者逐步鬆開對傷害者的執念,將釋放齣來的心理能量重新投注到當下的生活和自我成長中。 --- 結語:日常中的永恒練習 《靜心之旅》最終旨在說明,真正的靜心不是逃離生活,而是更深入地“進入”生活。它不是一次性的課程,而是一套融入日常的習慣。本書的每一章都以一係列可操作的、低門檻的練習收尾,確保讀者可以立即在通勤、工作間隙、傢庭互動中實踐所學,將“覺察”內化為一種生活的新常態。 這是一場為成人自我覺醒而設計的深度導航,幫助你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並穩固屬於自己的寜靜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