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暢銷書、Amazon教養類第1名
就讓孩子搞砸吧!
在害怕失敗、過度保護孩子的風潮中,
現代父母最迫切需要放手的勇氣!
當今社會過度保護、避免失敗的教養風格,削弱了孩子的才能、獨立性與學業潛力。父母學會「放手」,容許孩子犯錯、試誤、自我調整,才能教出自主、創新又充滿韌性的下一代。
我們為何要讓孩子失敗? 美國教育家雷希曾在《大西洋月刊》發表一篇題為「家長為何要讓孩子失敗」的文章,數日間被網友瘋狂轉載。
她說起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我知道他們是行為端正的好孩子,可是,當時候到來,他們得自己面對世界時,我卻深深感到:他們並未做好準備。」
追根究柢,她發現是自己控制型的「過度教養」所致,雖然成功為孩子建構一個舒適的童年,卻也導致孩子害怕失敗,對父母過度依賴。她於是深入探討,當今社會如何因為過度保護、避免犯錯和失敗的教養風格,削弱了下一代的才能、獨立性與學業潛力。
出於愛,我們渴望保護孩子的自尊,剷除每一處讓他們不舒服的顛簸與阻礙,不幸的是,這麼做,不僅剝奪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功課,而且會助長一代自戀任性的孩子,不願承擔風險或面對後果。
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成功。作者具體提出現代父母迫切需要的教養實務,例如觀察孩子寫作業的過程,勝過直接插手指導內容;有效親師溝通,不要把老師當敵人;別稱讚成果,要稱讚孩子努力的過程;出於本能的動機是學習的最佳動力,以獎勵或懲罰干預這種自主性,學習動機反而會打折扣等等,幫助讀者教出勇於面對挑戰、不怕失敗、自律、獨立、有能力的孩子,而不再是誤導的自我感覺良好。確保孩子從無可避免的挫敗中學習到經驗,將是我們能給予下一代最珍貴的禮物。
名人推薦 姜佳妤(小魚媽),華德福教育師資、親子作家
許瑞云,慈濟醫院一般醫學主治醫師
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
蘇明進(老ㄙㄨ老師),作家、國小教師
別怕孩子失敗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失敗這件事不是會不會出現,而是什麼時候發生!」而我們面對失敗的方式,取決於我到底是摔一跤、還是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就像是「危機」這個詞一樣,裡面有「危」險、但也有「機」會!──姜佳妤(小魚媽)
這是我看過最棒的親子教育書,不僅道出孩子常見問題的根源,從幼兒時期到大學,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面臨哪些挑戰,父母應有哪些調整和對策等,都有清楚的說明,並提供實際建議。──許瑞云
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在閱讀本書時,我一樣一樣檢視自己的教養過程,非常認同書中具體提出現代父母迫切需要的教養實務,也很慶幸自己一路走來,堅持不保護過度是對的!──陳安儀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長成足智多謀又幸福的成年人?雷希以實際的例子告訴你怎麼知道孩子是否已做好準備,以及鼓勵孩子自主的同時,父母該如何適度給予支持。一本明智、耐看的書,結合了科學研究和基本的教養常識。──魏靈漢,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作者
雷希並非指責父母哪裡做錯了,而是察覺到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哪裡不對勁,並按部就班的改變以往教養的方式。對於想要增強孩子韌性卻不知如何下手的父母,我誠摯推薦這本令人耳目一新又實際可行的佳作。──亞曼達‧瑞普立,《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作者
這本令人著迷、發人深省的作品表明,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成功,必須先讓他們失敗。對於想要引導孩子走向獨立、創造力和勇氣之路的家長、老師、教練、心理學家等人,都必須一讀。──魯賓,《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文字優美、研究深入,人人都需一讀,尤其我們若渴望將自信與喜悅灌輸給下一代。──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充滿智慧與助力,父母看了必能欣然接受。──《出版人週刊》
有個下午,我走進英文課教室,無意間聽到八年級的學生凱特正向同學抱怨她好餓。我問凱特,是不是忘了帶午餐,她回答:「我有帶,但我不喜歡吃我媽媽幫我準備的午餐。」我第一時間並沒有指出明確的解決辦法,也就是「那你應該自己準備午餐」,只是反問她,如果不喜歡媽媽準備的午餐,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我可以用買的……?」她提出方法,但語氣是疑問句,等著看我的回應。
「還有呢……」我要她繼續想。
「或者……我可以……告訴我媽媽我想吃什麼,這樣她就可以帶我想吃的東西,」她更有自信的回答,並為自己想出這麼棒的辦法感到高興。
「還有呢……」我再問。
她面露疑惑,還會有什麼其他辦法嗎?
這時,我轉向她的同學愛爾西,愛爾西的午餐是自己準備的。
「愛爾西,凱特還可以怎麼做,讓她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午餐,一點也不會抱怨?」
愛爾西臉紅了,回道:「你可以自己帶午餐啊,我就是自己帶。有時候全家吃完晚餐,我就自己包便當,因為食物都已經煮好了,這樣子我就不用一大早趕著上學時,還要準備午餐。」
換成凱特臉紅了。「喔……是喔,我可以自己做。」
而她真的辦到了。頭一兩個禮拜,她甚至在我聽得到她說話時,故意提起她有多喜歡自己的午餐。大約一個月後,她端著一大盤杯子蛋糕,出現在我辦公室門口。
「今天是我的生日。你喜歡杯子蛋糕嗎?是我自己做的。」她朝氣勃發,很興奮有這個機會,讓我知道她的烹調技巧已經這麼厲害了。
我拿了一個,並看著她將其他杯子蛋糕分給同學,大約每隔三十秒,她就會說這是她自己做的。
「連糖霜都是!」她開心說著。
過去的爸媽曾讓孩子做家事,孩子也喜歡覺得自己是能幹的,但後來的爸媽不再讓家務成為孩子的責任。我們沒有教孩子如何當個負責可靠的家庭成員,對家庭有所貢獻,反而什麼事都幫他們做。更糟的是,我們並未期待孩子有能力做家事,一旦他們做起家事,我們反而一把搶過來,認為自己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