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
  • 親子關係
  • 傢庭教育
  • 兒童心理學
  • 養育方式
  • 正麵教育
  • 內在力量
  • 自信心
  • 兒童發展
  • 父母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美好的教育並不復雜,「費盡心機」不如「簡單樸實」
放下培養完美孩子的想法,尊重與接納纔是自信從容的基石
兩岸知名教養專傢以學者的嚴謹、媽媽的親和,為讀者寬心與打氣!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嚮遠方  送往無際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


  成功的教育,是幫助孩子發展內在力量、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有用之人,不過,許多傢長的願望和努力,不但沒有轉化成生産力,反而變成瞭破壞力。而且關於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詞越來越多,專傢意見和廣告話術比比皆是,傢長因此無所適從,感嘆教育孩子這件事好難。

  其實難題不一定難解,掌握原理就是掌握教育的萬能鑰匙,可以打開無數癥結之鎖。尹建莉以學者的嚴謹和媽媽的親和,對時下常見種種教養問題和盲點,提齣鞭闢入裏的觀察與解答。《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每個主題或案例的切入點可能很小,所陳述的道理卻很大;想傳達的觀念是:美好的教育並不復雜,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樸素而簡單的。

  作為父母,留給孩子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隻有給孩子留下生産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纔是真正的負責。至於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保障他們幸福健康的可靠寶物呢?第一是「閱讀」──閱讀不但可以塑造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第二是「自由」──必須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他纔可能成為一個自尊自覺的人;第三是「良好錶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麵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麵貌。

  如何以「無痕」的教育之法,達到「有跡」的教育之效?從保衛孩子的純真童年、迴歸自然養育到完善傢長自身,你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以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專文推薦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洪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吳曉樂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硃旭東

好評推薦

  《啓動孩子思考的引擎》作者 宋慧慈
  親子教養作傢 番紅花
  親子教育傢.建中資深名師 陳美儒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廖笙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尹建莉


  大陸著名教育學者,教育碩士,曾任基層教師,現專注於傢庭教育研究和寫作。代錶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自齣版以來一直在中國傢庭教育類圖書暢銷排行榜獨占鰲頭,並授權颱灣、韓國、越南、泰國等多種語文版本,至今已發行600萬冊,在歐美華人中亦有廣泛影響。《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是她的第二本著作,榮獲2014中國好書奬(科普生活類),並獲頒2015父母必讀養育科學研究院年度自然養育人物奬。

圖書目錄

推薦序1/順其自然,海闊天空        洪蘭
推薦序2/選擇一條無人拜訪的美麗小徑    吳曉樂
推薦序3/兩個書名,兩個教育發現        硃旭東
前言/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第一篇    保衛純真童年
1給孩子一麵塗鴉牆    
2兒時不競爭,長大纔勝齣    
3習慣的對立麵也是習慣    
4「三不原則」讓孩子學會與同伴相處    
5自由的人纔是自覺的人    
6反自然的往往有問題    

第二篇    淨化育兒觀念
1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    
2「有本事」傢長培養齣的「沒齣息」孩子    
3不要把牛頓培養成牛倌    
4如何兼顧孩子的學業和遊戲    
5規矩太多,難成方圓    
6說說「錢」這件事    

第三篇    迴歸自然養育
1啓濛教育要做的兩件事    
2「隔代教養」隔開生命的聯結    
3幼兒園最重要的條件是教師    
4孩子入園前的心理準備    
5孩子不願去幼兒園怎麼辦    
6關於選擇幼稚園的幾點建議    

第四篇    贏在教育細節
1潛颱詞是最重要的颱詞    
2藝術教育應該是甜美的    
3對藝術教育的幾點建議    
4隻要方法對,四兩撥韆斤    
5走齣心理泥淖──閱讀改變心靈的故事    

第五篇    完善傢長自身
1沒脾氣纔會有教育    
2放手,纔是真正的母愛    
3做個「不講道理」的傢長    
4嘮叨是把小刀子    
5如何培養好習慣    
6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後記

圖書序言

前言

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說的是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裏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瞭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迴去送給兒子。第一位父親挑瞭一隻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瞭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瞭一副鐵鑄的弓箭。

  得瞭銀碗的兒子每天熱中於吃喝,得瞭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瞭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野間狩獵。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完,最後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愛招搖的兒子失去瞭招搖的資本,每天從金馬車上剝一小片金子,換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瞭一身狩獵好功夫,經常扛著獵物迴來,一傢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一輩子不發愁。

  這個樸素的民間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隻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隻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産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纔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時代發展到今天,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寶物呢?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這幾樣東西最重要。

  第一件寶物是「閱讀」。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為任何一部書,隻要它是一本好書,往往充滿真善美的情懷,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纔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第三件寶物是「良好錶率」。給孩子做齣錶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麵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麵貌。和孩子如何相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裏麵瞭。

  孩子和孩子是一樣的,又是不一樣的。傢長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健全地發展自己。教育傢杜威(John Dewey)說過:「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傢長更重要的老師。

  不過,教育的匪夷所思之處,或者說和其他事情最大的區彆,就是目的和結果的背離。很多傢長的願望和努力,不但沒轉化成生産力,反而變成瞭破壞力,這樣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無數相似的兒童,每天會有韆萬種不同的生活細節;而當下關於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詞越來越多,使很多傢長反而不知所措──所有這些情況,讓不少傢長感嘆,教育孩子這件事好難好復雜。

  一位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曾說過,「物理是最簡單的科學」。教育學亦如此,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教育不是一堆技術指標、專業術語和硬梆梆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內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萬能鑰匙,可以打開無數癥結之鎖。這對每位傢長來說,其實都不是難事。傢長和傢長的差彆,經常不是身分、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彆,而是教育理念決定的手段上的差彆。手段的不同,區分齣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一副良弓。

  本書是我的第二本傢庭教育作品,較前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本書感性描述略少,理性分析較多,仍採用案例寫作的方式,同時繼續堅持雅俗共賞的風格。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大傢都司空見慣,陳述的道理卻比較大,但這種「大」往往是歸於簡潔,而不是繁復。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簡化教育這件事,讓所有的傢長都能意識到,原來美好的教育是簡單的,自己也可以成為教育專傢。

  書中有不少觀點會對某些流行的認識形成衝擊,但所有觀點都是我經過審慎的思考後寫下的。因為每一篇孤立的文章都篇幅有限,不可能對所涉及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鋪陳。所以如果你在讀某篇文章時,覺得作者說話有失偏頗、解釋不足或不易理解,請不要急,這一篇中沒能盡情闡釋的東西,可能在另一篇中有比較詳盡的論述。本書有著統一的邏輯和價值觀,它的一切論點都建立在經典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經典永不過時,而人性總是相通的。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陸地,錶麵看各闆塊距離很遠,有大洋相隔,其實大海下麵它們全部是相連的。隻有深入地看,纔能全麵地看、簡單地看。

  我自己有一個閱讀經驗,一本有深度的書必須讀幾遍,纔能理解得透徹。在這裏我也把這個經驗分享給本書的各位讀者,分享的意識也是源自很多閱讀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者的迴饋。他們說,讀我這本書時,會經曆以下不同的階段。

  第一遍,認可作者的觀點,也羨慕作者能做得那麼好。但覺得自己遇到的情況和作者遇到的不一樣,並且作者的做法太細膩,感覺自己學不來。放下書後,遇到事情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第二遍,會發現前一次閱讀原來很粗略,盡管每個字都讀過,卻忽略瞭很多重要資訊。直到再次閱讀,纔發現不少迷惑的事情原來書中是有答案的。而且新的閱讀會讓自己透過故事開始領略背後的教育原理,對於自己該如何做,開始心中有數瞭。

  第三遍,發現許多不同的故事背後運用的原理其實是相同或相通的,歸納起來也很簡單。這其實就是有瞭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時再遇到什麼事,就會不知不覺地把一些原理運用到孩子身上,效果也能立即顯現。

  這裏說到的「三遍」,不是一個非常確定的次數,因為傢長的閱讀基礎和認知基礎不一樣,因人而異吧。總之,閱讀的次數和獲得的教育水準及信心肯定是成正比的。希望大傢在讀過本書後,最終都會說:教育孩子原來好簡單啊!這就是對我的最大的肯定與贊美。

  我的這本書主要是寫給傢長的,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大傢接受並感覺受益,一方麵取決於我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麵也取決於讀者,取決於你的接納程度。這本書雖然由我寫成,但要實現它的社會價值,卻需要由親愛的讀者和我共同完成。世間萬事常講一個「緣」字,我的書如果讓我們雙方有緣,那是我們彼此的福分,除瞭珍惜,唯有嚮上蒼感恩。

  不是會生孩子就會做父母,在當代,做個好傢長必須學習,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一個人沒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無論你置身都市還是鄉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有用的人,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最寶貴的財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推薦序1

順其自然,海闊天空


  這本書獲選大陸二○一四年的好書,八月份齣版後立刻躍居中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傢庭教育類排行榜的第一名。隻要讀過尹老師前麵作品的人完全不會覺得驚訝,因為尹老師的書寫行雲流水,理論與實務兼備,讓人拿起來就捨不得放下,是一本滿足心靈饗宴的好書。

  她的第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語道破教育的真諦──品德。在小的時候教好瞭品德,孩子一生受用不盡。她的第二本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更重要,教育本來就不是復雜的事,順著孩子的天性去帶他,水到渠成,樸素而簡單,如同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的:「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順其自然,樹就長大瞭。眼看現在的教育被搞得這麼復雜,不由得教人好奇,究竟有沒有必要?我們是不是該檢討一下?

  颱灣的教改已改得父母無所適從,我每次看到報上在討論比序、積分,都很慶幸我孩子生得早,所以逃過瞭這個浩劫,也慶幸我生得更早,在那個聯考時代,把課本搞懂便天下搞定,我不曾補過習,傢裏也沒有錢送我去上纔藝班,我一樣成長,在專業上找到自己的天地。所以我特彆喜歡尹老師的第二本書,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給他環境,適度的監督,隻要不長歪,海闊天空,長多高多大都沒關係。這也是我對颱灣(或是整個東南亞的教育)要不停的考試很反感的原因。一韆多年前,柳宗元就告訴我們種樹不可以一直挖起來看長根瞭沒有,現在的教育卻一個月挖起來一次。隻要做過園藝的人都知道,這種方式樹活不瞭,因為它沒有機會settle down。每個孩子開竅的早晚不一樣,如果你的孩子開竅在段考之後,你想他有多可憐?在小學階段,一年會考一次就好瞭,不必每個月不停的考。

  另外中國的教育也不準孩子犯錯,其實給孩子一點犯錯的自由是必要的,現在的孩子可以安心做自己、展現自己的空間太少瞭,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我小時候颱灣貧窮,大多數孩子沒有自己的房間,晚上是睡榻榻米的通舖,白天傢裏也到處都有大人在活動,不論做什麼事都有眼睛在監督。當時傢裏隻有外公外婆和父母有獨立的房間,有一次,我趁媽媽外齣時,偷偷進她房間想試穿她的高跟鞋,當我打開衣櫥的門,拿齣鞋子還未穿上,突然有個聲音說「不可以,放迴去」,我大吃一驚,迴頭一看,原來外婆睡在我媽媽的床上,因為房間黑我沒有發現床上有人。這次事件使我後來一直主張給孩子一點做壞事的空間,滿足他的好奇心;鞋子穿一下不會壞,卻可以滿足我體會踮腳走路的好奇心。所以對尹老師敢違背當時的社會風氣,讓她的女兒圓圓去畫牆,給她空間,真是敬佩。

  請記得當你說「不行」時,要指齣一條可行的路來。黃春明傢的牆有兩條平行的塗鴉,上麵那一行是老的塗的,下麵那一行是小的塗的。黃春明說得很對,探索是動物的本性,給孩子一個空間去錶達他的想法,牆塗滿瞭,用白油漆一刷又是一麵新牆,為什麼不準孩子畫牆?他之所以辦《九彎十八拐》就是要給年輕人一個發錶的空間。

  其實,書中每一則故事都是一個觀念的啓發或革命,例如父母太有本事,孩子自然就沒齣息,對照靈長類的研究者發現,黃昏時小黑猩猩會把藤蔓牽在一起做一張床,這時大黑猩猩就會去搶小黑猩猩搭好的床來睡,可見好逸惡勞是動物的本性,要養成勤勞的習慣必須要從小訓練;「不要把牛頓培養成牛倌」使我想起一個學生曾經跟我說:假如牛頓的媽媽像他媽媽一樣嘮叨,牛頓不會有今天;「隔代教養隔開生命的聯結」很值得今天魚與熊掌都想要的父母三思;「求完全是最不完美的做法」真是說得太對瞭;看到書中關於「選擇幼兒園的建議」我纔發現雖然兩岸分隔瞭六十多年,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態度竟然在這方麵是完全相同的。

  總之,這是一本生動、實用的教養書,父母在忍不住把孩子跟彆人比時,不妨拿齣來再看一遍,它會導正你很多錯誤的觀念。

洪蘭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教授,教育與神經科學專傢)

推薦序2

選擇一條無人拜訪的美麗小徑


  這是一本非常美的書。

  對於坊間的育兒書,我時常是抱持遠觀的微妙心態。根據過往的經驗,當我們在討論教育時,因著颱灣嚮來對於成功神話的情有獨鍾,也或許是彌漫亞洲社會的風氣,習慣將優異的個人成就歸於適宜且「正確」的傢庭教養。多種壓力的匯流之下,時常可以見到一群焦慮又自我懷疑的父母,在各傢經典學說麵前戰戰兢兢、反覆諮詢比較,就怕稍有閃失,自己的小孩沒有順遂搭上成功典範的列車。

  我曾簡單地將教養書籍依照問市先後做個分類,第一代彌漫著濃濃「我一定要成功」的氛圍,那時的書多半會有一個「就讀國外名校」的亮眼範本作為參考;而相較第一代,第二代顯得比較有彈性,除瞭展現齣部分對颱灣教育風氣的反思外,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洋溢著濃濃的異國風情,藉鏡大量國外的育兒經。我無法預測更之後的教養書該是做什麼模樣,但有個小小的心願是,希望在那樣的風景之中,嚮孩子偏心一點吧。過往的教養書,不管怎麼更易,都不脫一個特色,那是身為傢長對於一個「完美的」、「有想像力的」、「有競爭力的」、「有金錢觀念的」,在那些凝視之中,得以清晰看見傢長本人對孩子的期待與藍圖規劃,而看不清楚這個孩子自身的存在,包括他的想法(是否喜愛這樣的凝視?)。這點一度讓我深感不安,教育,既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事,也許是親子,也許是師生,當我們在討論教育時,是否該讓兩者的聲音對稱一點?

  是以,這本《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很快地就得到我的共鳴,在每一個章節與標題之間,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很清楚地意識到,教育不應隻停留在傢長單嚮的想望與凝視,其中絕對有小孩存在發聲的空間。所以在作者的想法與觀念錯落之中,都能找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的身影──圓圓,她不僅現身,非常具有生命力,她有自己的聲音,有自己的思維,有她理解世界的方式,每一次她的齣場,帶來另一種思維,也可以讓我們更具體地意會到:教育如同裁衣,必須柔軟、彈性、量身設計、重視對方的感受,唯有如此,穿衣的對象在行止時,纔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而不是製約,下一次他又穿衣,心中的感受是期待,而不是排斥。

  這點我覺得是彌足珍貴的。如今,說到教育,每一層麵都顯得舉步維艱,甚至有些人直接錶達對於討論這一議題的不情願。我曾感到不解,後來仔細地詢問之下,纔發現他們下意識拒絕地不是「教育」,而是從前那些不歡快的「教育經驗」,可能是來自師長方麵的攀比心、長期處於競爭心態下的抑鬱、以及錶現不盡人意時所遭遇的挫敗與被遺棄感。而這些失落的感受,在這本書中,作者都做瞭很清晰的解釋與說明,在閱讀的當下,既欣喜於這本書的齣現,卻又冷不防想起那些對教育、對自己不再感到信賴的麵孔,若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也有人以這樣充滿從容與尊重的目光陪伴在旁,也許他們此時踏齣每一步時,是更有自信的。

  最後,這本書之於我個人,還有個特殊意義,作者在很多思考的脈絡與行動的採擇上是師法約翰‧杜威(John Dewey)。最初我開始思考教育議題時,大塊齣版社董事長郝明義先生立即從架上取來杜威的《民主與教育》一書,要我仔細精讀。捧捲時確實深受啓濛,杜威的主張是非常有活力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也很珍視每一個「孩童」存在的價值。然而,杜威的描述偶爾不那麼近人。在此,必須感謝作者用一些俏皮、活潑且充滿畫麵感的故事,讓讀者得以從容、優雅地走入這樣一條親近生活教育的途徑。這條小徑也許不那麼知名,拜訪的人跡也不特彆多,但是我相信,當你願意走進來,你可以看見比過往更清麗的風景。

吳曉樂
(本文作者為新生代作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推薦序3

兩個書名,兩個教育發現


  幾年前,尹建莉拿來她的第一部傢教書稿《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傳達的有心無痕的教育理念已讓我略有驚訝。現在又讀到她的第二部書稿,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教育的美麗和質樸,再次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她的第一本書已獲得很好的社會反響,從這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來看,尹建莉的研究和寫作又上瞭一個颱階。

  在這本書中,她的角色從傢長完全進入到研究者的身份中,寫作更進一步地從個體經驗進入到群體經驗,從經驗理性進入到學術理性,從個案思考進入到對更廣泛社會教育問題的關注。尹建莉在自己的專業上一直不斷成長,同時又引導著廣大傢長進入專業成長的軌道,這種引導力在本書中呈現得更為突齣。

  本書的每篇文章各自獨立,整本書卻渾然一體,因為其內部始終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邏輯框架。這個框架不是文字結構上的教條,而是遵循瞭發現問題(problem)、提齣問題(question)、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科學認知的規律。她深入地觀察生活,敏銳地發現問題,勇敢地剖析問題,並且積極地給齣建議,這樣的思考路綫和專業素養貫穿始終。

  尹建莉的這本書和她的前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主要落腳點在傢庭教育上,兩部作品一定程度上填補瞭教育學在傢庭教育方麵的空白,彌補瞭政策和學院理論無法對個體教育生活形成細節關懷的不足。

  一個兒童的成長,任務很多,如認知與情感的發育,道德與公民性的成長,個性與社會性的協調,健康與安全意識,藝術與審美品味,興趣與學業平衡等等。這些需要傢庭和學校兩方麵閤力完成。兒童的智力、情感等方麵的發育主要經由傢庭來實現,社會性和認知發展等方麵則主要通過學校來完成,傢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相輔相成。比如一個孩子,他在學校哪怕僅僅是和同學打一場籃球,除瞭錶麵上的碰撞和衝突,更多地領略到的是競爭、閤作、角色、關心、幫助、接納等意識,這些體驗是傢庭教育難以孤立地給予的。
教育要發展兒童的個性。個性不是孤僻,是在遵循社會普遍規則、準則基礎上所錶現齣來的與眾不同。越是個性越應該具有融閤性、社會性,大傢因為不一樣纔會在一起,由個性組成的群體,纔是豐富的,纔會和諧。傢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閤力而為,纔能塑造齣優秀的人纔。

  從《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到這本《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兩個書名概括齣兩條教育真理,對當下很多人的認識來說,猶如新發現。雖然從書稿中也看到瞭尹建莉在麵對種種教育問題時,有糾結和煩惱,但相信她對教育的熱情始終飽滿,希望她在今後的研究和寫作中繼續有佳作誕生,為傢庭教育的研究拓展齣更寬的路。

硃旭東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書試讀

潛颱詞是最重要的颱詞

就像「潛規則」經常是左右事情走嚮的暗力量一樣,潛颱詞往往是最能說到人心裏的無言之語。

教育中,為什麼經常會齣現目的和願望的背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往往隻關注自己說瞭些什麼,沒關注自己話語錶象之下的潛颱詞是什麼。潛颱詞,雖然無聲無息,甚至難以意識,卻是真正對受教者産生影響的部分。說對瞭,就是教育;說錯瞭,就是反教育。

比如有的傢長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壞瞭,說「你不愛惜玩具,就送給彆的小朋友玩吧」。且不說「愛惜玩具」的要求本身就是錯誤的,什麼是愛惜,讓那個玩具總是乾乾淨淨地放在那裏就是愛惜?被孩子拆卸瞭就是不愛惜?更糟糕的是,這樣說,孩子聽到的是這樣的內容:第一,自己是個不愛惜玩具的人,媽媽對我不滿意;第二,玩具給彆的小朋友玩,是對我的懲罰──有這樣的印象墊底,那麼以後孩子齣現不珍惜手中玩具、自尊感低落、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等,幾乎是必然的。

教育不是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因為大腦具有對資訊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兒童之所以對潛颱詞比成人更敏感,在於他的意識尚未受到世俗社會的浸染,處理和加工係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所以能敏銳地捕捉到成人話語中的弦外之音。如果傢長們總是在意自己說瞭什麼話,不考慮孩子加工齣來的是什麼資訊,這反映的其實是成年人在孩子麵前的不成熟。

有一位爸爸來找我諮詢,他遇到的問題是,五歲的女兒總是不好好吃飯,並且經常發脾氣。據這位父親陳述,他和媽媽對孩子都很用心,每天都會把飯菜做得美味可口,也從來不對孩子發脾氣。他們總是採用激勵的方法和孩子說話,比如經常在開飯時對孩子說:「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這一招不行的話,就會採用激將法:「你不喜歡爸爸媽媽瞭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瞭嗎?」等到終於把女兒招呼到飯桌上來,孩子卻總是不好好吃,不是拿著玩具玩,就是要求父母餵,父母就會說「寶寶是懂事的好孩子,吃飯時不玩玩具」,或「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彆人餵,讓爸爸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