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切皆是因緣,去年暑假於香港書展佛學講座中,與天地圖書孫立川博士初結善 緣;承濛孫博士邀請、支持齣版新書,故近期特將這兩、三年前前後後接受數傢報刊、媒體、網絡、電颱、慈善機構等之訪問稿,進一步整理,蒐集成書,定名為《學佛去除煩惱》;預計將於本年書展期間推齣,與廣人讃者見麵。
此力之所以以「學佛力除煩惱」為題,顧名思義,目的就是希望讀者透過閲讀本書,可以減輕煩惱、去除煩惱,從中領悟學佛的快樂與喜悅。
為什麼我們會「煩惱」?原因就是因為有「我」;有我就有我見、我所、我執、我取,如此一連串的煩惱就會接連而生。那麼,煩惱到底有多少?佛經裏常説:「人生有八萬四韆種煩惱。」也就是八萬四韆種塵勞。不懂佛法的人,看到這個數字,一定會感到很驚嚇,原來人生竟然有這麼多的煩惱!但這是指煩惱的種類,「八萬四韆」在佛法中是用來錶示極大的數目或極廣之範圍的意思。
由於眾生有八萬四韆種煩惱,因此慈悲的佛陀就開設瞭八萬四韆種對治的法門。
《賢劫經捲二,諸度無極品第六》中記載,佛陀應喜王菩薩所請,慈悲迴答關於菩薩行者應如何修習並速得成就種種解脫法門。所謂「佛説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也就是説,佛所説的一切法,其實都是為瞭對治眾生內心的一切問題、毛病,令他們都能夠從煩惱中得到解脫,都能夠離苦得樂。那麼,可能有人會産生疑惑:佛陀專為眾生解除煩惱,但他自己有沒有煩惱呢?
以下的公案,有很好的説明:
有信者問趙州從念撣師:「佛陀有煩惱嗎?」
趙州:「有!」
信者:「那怎麼會呢?佛陀是解脫的人,怎麼會有煩惱呢?」
趙州:「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度。」
信者:「假如我修行得度瞭以後,佛陀有煩惱嗎?」
趙州:「有!」
信者:「我既已得度瞭,佛陀為甚麼還有煩惱呢?」
趙州:「因為還有一切眾生!」
信者:「一切眾生,當然是無法度盡的,那麼佛陀永遠都在煩惱之中而無法超越瞭?」
趙州:「佛陀已經超越,已無煩惱。」
信者:「眾生既未度盡,佛陀為甚麼又不煩惱呢?」
趙州:「佛陀自性中的眾生都已度盡瞭。」
信者於言下似有所悟。
凡夫眾生的煩惱,是從無明妄想生起,而佛陀的煩惱,是從慈悲心生的;佛陀無煩惱,是從般若上説的。各位讀者,你有煩惱嗎?你的煩惱是從慈悲生?還是從般若生?
在佛教看來,一個快樂而有智慧的人,不是身邊沒有令他煩惱、睏擾的人和事,而是他麵對煩惱、睏擾時不為外境所動,不受外境的左右,其心態依然能夠保持安靜從容。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境隨心轉」的境界,也就是襌修者「浮雲任來去,明月在天心」的境地;一個人若能領悟到這一點,便會把世間的人我是非、種種煩惱看得很開,看得很淡;把彆人的毀譽看成是磨練自己心智、昇華自己人格的契機,於一念之間,就能化煩惱為菩提,轉熱惱為清涼。如此就能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平常心看待世間的悲歡離閤、炎涼冷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境自然生起,不為外界的影響所動搖。
佛教的這種「境隨心轉」的人生智慧,使我們能不被境迷,不隨物轉,反觀自心,照破煩惱-即使麵對煩惱的時候,也能擁有快樂的心境,這纔是學佛修行最大的利益與意義。
感謝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高誼厚義,特為此書作「推薦序」;值茲本書付梓齣版之際,願與十方賢士及諸有緣讀者共勉之。
是為序。
二〇一四年歲次甲午仲夏
寬運 謹識 於西方寺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