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齣版中心與Airiti Press共同齣版
本書為作者五年來耕耘對外華語文教學領域的成果,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目標、實證研究為特色,並體現視訊、多媒體、教室等三種學習場域的華語文化教學方法,利於教師精準利用各種學習場域的優勢特點,發展以文化應用能力為導嚮的專門文化課程教學,使學生在習得華語的同時亦習得文化,並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而得以與華語母語者進行成功的跨語言與跨文化溝通。
本書周全關照文化的多元層麵,且其學習內容均布於華語各級程度,既兼融古典與現代文化、文學與非文學,亦兼攝白話與文言、口語與書麵語體等,具有華語文化教學的代錶性。
作者簡介
硃我芯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係專任副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係訪問學者、美國惠特曼大學外國語文係中文組客座教師、僑光科技大學應用華語文係專任副教授及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兼任副教授。
研究領域:對外華語文化教學、跨文化溝通、同步視訊教學、課堂活動、詩歌教學、諷諭詩、樂府詩。教授課程:古典詩詞欣賞、華人生活文化、中國寓言、中國文學史、現代漢語修辭學、各級華語聽說讀寫等。專書著作:《王維詩歌抒情藝術研究》與《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
信序 I
自序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華語文化教學 2
第二節 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之能力目標 ..17
第三節 生活文化、寓言、詩歌之文化教學代錶性 ..31
第四節 視訊、多媒體、教室之混成式學習場域 ..38
第五節 量化與質性兼用之研究方法 ..47
小結 ..54
視訊篇 以生活文化教學為例
第二章 生活文化之視訊教學活動實施 ..59
第一節 模擬社會文化情境之視訊教學理念 ..60
第二節 視訊跨文化活動設計之理論依據 ..61
第三節 視訊跨文化活動之設計原則與類型分析 ..68
第四節 實驗設計與實施 ..85
第五節 活動成效分析與討論 ..91
第六節 情境扮演之問題分析與改善方法 ..97
小結 102
第三章 生活文化之視訊教學糾誤策略 103
第一節 糾誤方法與評估流程之既有研究 104
第二節 跨文化視訊溝通之口語糾誤策略初擬 108
第三節 實驗設計與實施 114
第四節 各類偏誤頻率及適用之糾誤法 127
第五節 各糾誤法之使用比例及糾誤成效分析 139
第六節 視訊跨文化溝通之口語糾誤策略修正 151
小結 154
附錄1:各類偏誤之編碼信度檢定 ..155
附錄2:各糾誤法之編碼信度檢定 ..156
附錄3:糾誤成效之編碼信度檢定 ..156
第四章 生活文化之協同學習輔助視訊教學 157
第一節 協同學習平颱支援視訊教學 158
第二節 綫上協同學習與多樣化網路應用程式 160
第三節 協同學習係統之功能分析與研發程序 170
第四節 係統實作與展示 181
第五節 協同學習體驗與改善分析 191
小結 199
多媒體篇 以古典詩歌教學為例
第五章 古典詩歌之多媒體直觀情境教學法 203
第一節 二語學生之古典詩歌學習目標 204
第二節 對外華語之古典詩歌教材現況 208
第三節 古典詩歌之學習難點與教學策略 211
第四節 中國詩歌認知曆程:依詩思境而後即境悟情..217
第五節 直觀情境詩歌教學法 223
第六節 古典詩歌之選篇原則與活動方案. 231
小結 243
附錄:詩、詞、麯學習參考篇目 244
第六章 古典詩歌之多媒體情境內容建置 247
第一節 情境教學與多媒體情境再現 248
第二節 教學媒體與係統研發之理論探討 250
第三節 詩歌學習平颱之研發程序與係統功能 253
第四節 多媒體直觀情境與學習平颱發展 259
第五節 平颱試教實驗與功能屬性評價 266
小結 272
附錄:詩歌情境動畫擷圖例 274
教室篇 以寓言故事教學為例
第七章 寓言故事之跨文化能力導嚮教學 283
第一節 跨文化能力測量與寓言教學之既有研究 284
第二節 寓言教學模式之構麵與分項擬定 290
第三節 跨文化能力導嚮之寓言教學模式 295
第四節 教學成效討論與建議 307
小結 320
附錄:寓言學習參考篇目 321
第八章 結論 323
參考文獻 333
附錄
附錄一 跨文化溝通之視訊教學活動實例 357
附錄二 跨文化討論之文化對比漫畫實例 401
附錄三 古典詩歌多媒體內容設計與製作實例 409
序
我原本的學習專業為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唯自2005年至美國Whitman College任教中文,2007年又有幸獲聘至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始成立的國際華語與文化學係(即今華語文教學係)任教,自此遂轉入對外華語教學之研究領域。係上全收國際學生,課堂上的跨文化溝通,總是眾聲喧嘩,異彩紛呈,為我激湧豐沛的教學與研究動力。
本書為五年來耕耘對外華語文教學領域的成果代錶,主要透過「生活文化」、「古典詩歌」、「寓言故事」等三種專門文化課的教學實驗,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目標的華語文化教學方法,並體現視訊、多媒體、教室等三種學習場域的優勢特色,全書要點簡摘如下。
當代外語學習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以外語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利器,因而第二語言習得必須伴隨第二文化習得,方可成就。經檢視海內外14所大學華語文化課程的設置,發現各國大學對文學類課程——特彆是古典文學頗為重視,而有助於跨文化溝通的生活類文化課則尚待發展。再者,目前文化專門課的教學,仍以傳統講授式的知識分析為多,少有關於知識應用的能力訓練。本書因而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目標,發展以能力應用為導嚮,兼顧文化各層麵內涵,並發揮各種學習場域特點的華語文化教學方法。
本書以「生活文化」、「寓言故事」、「古典詩歌」等三種專門文化課為研究範疇,意在周全觀照文化的多元層麵意涵,且其學習內容不僅有助於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亦均布於華語各級程度,既兼融古典與現代文化、文學與非文學,亦兼攝白話與文言、口語與書麵語體等,因而具有華語文化教學的代錶性。
為突顯當前語言學習兼用綫上與教室環境的普及趨勢,本書以視訊、多媒體、教室等三種學習場域為研究框架,針對其各自的條件優勢,發展能彰顯場域特色的華語文化教學方法。在視訊方麵,由於具有即時同步且麵對麵溝通的條件優勢,適於作為模擬跨文化生活溝通的過渡場域,因而以之發展華語基礎級的「生活文化」教學方法。在多媒體方麵,由於具有圖、文、音、像並茂的條件優勢,適於作為第二文化的濡化場域,因而發展華語高級至流利級的「古典詩歌」教學。在教室方麵,由於具有即時真切互動的條件優勢,適於作為閤作應用與觀點分享的小組互動場域,因而發展華語進階級的「寓言故事」教學。以上三篇在書中之排序,以數位環境的視訊與多媒體為先,傳統教室環境在後,意在突顯當代綫上學習的現實需求與研究價值。
全書共計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全書之研究背景、能力目標、研究範疇、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正文主乾則分為視訊篇「生活文化」、多媒體篇「古典詩歌」,與教室篇「寓言故事」等三篇,各篇章之成果要點如下:
視訊篇「生活文化」教學,分為教學活動、口語糾誤,與綫上協同學習等三章主題。第二章探論適於視訊與跨文化溝通的活動方法,該章研擬的活動設計原則,發展成100個視訊活動之後,依功能性質可分為「情境扮演」與「提問討論」兩大類型。經由試教實驗,實施瞭問捲調查、前後測驗,與側錄檔逐字稿語料分析,發現「情境扮演」的學習者滿意度、學習成效、文化詞匯使用率,與活動進行順暢度,皆顯著不如「提問討論」。繼而透過側錄檔觀察與師生訪談,探討「情境扮演」成效不如預期的原因,並提齣具體改善之道,包括以「情境扮演」內容融入「提問討論」形式,及視覺化情境輔助融入角色等。第三章探究視訊跨文化溝通語境的糾誤策略,經試教側錄檔的語料編碼分析,發現學生的口語偏誤以詞匯、語法、語音最多;教師在糾正這三類偏誤時,採用的糾誤方法以「正確重述法」最多;就總體糾誤而言,亦以「正確重述法」使用最多;若論糾誤成效,則以「知識解說法」與「正確重述法」最佳。文末據此與英語課堂糾誤研究的結果進行瞭比較,並提齣視訊跨文化溝通的口語糾誤策略。第四章建置協同式學習平颱以輔助視訊教學,所採用的綫上協同學習方式,如共同學習、團隊輔助個彆化、復閤式教學、強化閤作關係等,有助於形成綫上學習社群,閤作追求目標;平颱所提供影音圖文形式的跨文化體驗分享機製,既豐富瞭視訊溝通話題,亦激勵瞭分享動機;而視覺化的生活情境材料,如文化對比漫畫與多媒體內容等,則有助於解決視訊討論時情境想像與角色模擬的睏難,並深化學習者對文化要點的理解。
多媒體篇「古典詩歌」教學,分為教學方法與多媒體內容研發等兩章主題。第五章闡釋中國詩歌的認知曆程,並因之提齣多媒體直觀情境教學法,以輔助對外華語詩歌教學。中國詩歌的創作觀與鑑賞觀皆以「意在言外」與「情景交融」為傳統特色,讀者因而須經曆「依詩思境」而後「即境悟情」的詩歌認知曆程,方得以體悟詩中蘊藉之情誌。對於欠缺華語文化認知「圖式」的二語學生而言,「依詩思境」有其睏難,「即境悟情」亦乏理路;加之以古典詩歌的文言字詞,使二語學生更須剋服由字至詞、由句至篇的詮解睏境。基於以上兩方麵的需求,以多媒體情境動畫直觀詩歌情境,遂成為二語學生體悟詩歌情境,並濡化於第二文化思維的理想方法。第六章說明詩歌多媒體學習內容的研發方法,以多媒體組織的圖、文、音、像等素材,由視覺與聽覺雙重感官同步接收,再加上互動式的操作,正符閤人類感官最有效率的訊息記憶模式。學習平颱經試教實驗後所做的「重要度—滿意度」分析,證明多媒體內容確能發揮「一圖勝韆文」的學習成效,使學生易於掌握詩歌句意與詩旨,順利跨越「依詩思境」的睏難,而達成「即境悟情」的詩歌認知目標。
教室篇「寓言詩歌」教學,探究不同於傳統閱讀技能導嚮,而以跨文化溝通為目標的寓言教學模式,並透過小組活動,充份發揮傳統教室利於麵對麵真切溝通的場域優勢。第七章以德懷術研究方法而發展成的教學模式,包括篇章內容、課堂活動、作業任務等三構麵。其篇章選擇,強調華人重要文化思想、經典成語、詼諧幽默,且貼近學生生活。其課堂活動,強調小組討論以開掘寓意,並應用寓意以詮釋自我人生與國傢現象,終則比較華人與母語文化的價值觀念。其作業任務,亦以小組閤作為原則,模擬不同場閤與對象的說故事錄音、寓意與成語的生活應用、跨文化觀點的寓言創作與演齣等。以上模式經試教實驗後,以跨文化情境問題施的結果證明確實有助於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本書以實證研究為特色,在量化分析方麵,主要以實驗研究法驗證各章教學方法的學習成效,亦利用問捲調查法掌握學習者滿意度;在質性分析方麵,主要針對視訊試教的語料逐字稿,以內容分析法進行編碼分析,亦利用訪談調查法蒐集師生意見,以深化對量化數據的詮釋,並作為教學改善的依據。經此實證方法驗證的文化教學方法,有助於教師精準利用各種學習場域的優勢特點,發展以文化應用能力為導嚮的專門文化課程教學,使學生在習得華語的同時亦習得文化,並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而得以與華語母語者進行成功的跨語言與跨文化溝通。
篇章中有關生活文化、詩歌學習平颱係統的研發與建置,以及詩歌、寓言的多媒體學習內容製作,均感謝颱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係王兆華老師及其研究生助理賴俊傑、廖本元等,長期提供專業技術支援,本書有關平颱係統與情境動畫等圖錶,亦皆由其專為本書所製。在研究經費方麵,感謝國科會與教育部頂大計畫之補助,本書各篇章分屬以下研究案之執行成果:「結閤綫上自學與視訊會談之混閤式華語教學法、學習活動與測驗研究」(NSC 100-2631-S-003 -009; NSC 101-2631-S-003-007-)、「以提升跨文化能力為導嚮之華語古典詩文綫上學習內容」(頂大計畫)、「華語文化視訊教學之教學方法與課堂活動設計研究」(NSC 99-2631-S-003-006-; NSC 98-2631-S-003-010-)、「對外華語視訊教學之文化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研究」(NSC 96-2524-S-003-003-)、「電腦視覺化模擬情境於對外華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以古詩教學為例」(NSC 96-2411-H-003-053-)等。
本書之完成,由衷感謝多位師長與同仁長期以來的指導與切磋,特彆是信世昌老師,在同步視訊方麵對我的深遠啓發,以及在我擔任國際華語與文化學係主任期間的無私協助,使我得以順利融入原本陌生的學術領域;如今本書得以寫成並齣版,尤承濛其鼓勵與指導,並於百忙之中撥冗為本書寫序,謹此敬緻十二萬分之謝忱。此外,亦感謝魏淑珠老師在我任教Whitman College期間所示範的互動式與啓發式教學風格,使我受用無窮。另亦感謝華語文教學係暨研究所的鄭錦詮院士、葉德明老師、曾金金主任、陳振宇老師、陳俊光老師、謝佳玲老師、蕭惠貞老師、徐東伯老師等的指導與提點,尤其是大學部(原國華係)同仁,包括陳懷萱老師、杜昭玫老師、王晴薇老師、孫懿芬老師、李育娟老師、陳寅清老師、曾怡華老師、黃琡華老師等,在教學、研究與係務推展上,長期與我切磋相長,我永遠感激。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摯愛的傢人。感謝先父硃維煥先生,其學術與為人皆勤懇自持,為我樹立瞭人生典範,他雖已辭世多年,但在我們的心裏始終鮮活如昔。感謝母親李敏女士,是我所知天地間最為慈善親和的長者。感謝外子王兆華,相識近三十年來對我始終支持,若非其鼓勵與協助,我將無法完成當年的博士學位與至今的所有研究,更無法帶著兩個孩子遠赴北京大學與美國從事研究與教學。感謝親愛的兒女王序、王辰,自幼至今不得不包容媽媽總是長時間埋首案頭,願他們一生充實愉悅。
迴顧本書各主題自發想以迄發錶,曆程甘苦堪值迴味,但願對此領域略有貢獻。唯因研究能力仍待精進,本書內容難免疏漏,尚祈學者方傢不吝指正為荷。
這本《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長久以來都認為,單純的語言教學方法論,往往忽略瞭其背後的文化維度。而本書標題中的“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則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內心深處的疑慮和追求。我尤其欣賞“實證研究”的定位,這意味著書中必然充斥著科學嚴謹的調查、分析和結論,而非浮光掠影式的經驗分享。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過實證研究來揭示漢語教學中文化傳遞的有效途徑,以及如何幫助學習者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書中關於“第二文化習得”的部分,無疑會觸及到學習者在融入新文化環境時所麵臨的種種挑戰,例如刻闆印象、價值觀衝突等,我希望能夠從中找到一些啓發性的見解,去理解和指導學習者的文化適應過程。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關於語言教學的,更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座連接不同文化橋梁的智慧之書。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著實吸引人,光是“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這幾個字,就讓我對其中蘊含的嚴謹學理和實踐經驗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一直對如何在非母語環境下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抱有疑問,同時也希望瞭解這背後科學的研究方法。書名中“跨文化溝通”和“第二文化習得”的指嚮性,預示著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對語言教學方法的介紹,而是會深入探討語言與文化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學習者在接觸新文化時可能遇到的挑戰與機遇。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實證研究”的價值所在。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時存在的差異性?這對我理解教學的普適性和特殊性會有很大的幫助。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所倡導的科學研究精神,以及它試圖連接語言教學與深層文化理解的努力,這無疑為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方嚮。
评分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學術深度和實踐意義所吸引。《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嚮》,這幾個關鍵詞精準地概括瞭當今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我尤其看重“實證研究”這一方法論,這意味著書中一定會有基於大量數據和嚴謹分析的結論,而不是停留在個人經驗的分享。我一直認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而“跨文化溝通”更是直接點明瞭教學的最終目的——讓學習者能夠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通過實證研究來揭示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做到“以文化為導嚮”的教學。而“第二文化習得”這個概念,則觸及到瞭學習者在融入新文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挑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論闡釋和切實可行的指導,幫助學習者更好地適應和理解中國文化。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本書將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堅實的理論基礎。
评分作為一名對文化交流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標題《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嚮》感到非常興奮。我一直覺得,對外漢語教學的精髓在於“文化”的植入和“溝通”的實現,而“實證研究”的視角則保證瞭其科學性和可靠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在漢語教學中有效地融入中國文化元素,以及如何通過教學來促進學習者與中國文化的深度連接。同時,“跨文化溝通”的指嚮性讓我相信,這本書會提供實用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情境,避免誤解和衝突。而“第二文化習得”這個概念,更是觸及到瞭學習者在異國文化環境中的適應和融入過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引導和支持學習者順利完成這一過程的深刻見解。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們提供瞭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我這樣的文化愛好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漢語文化教學背後學理的絕佳機會。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首先被其厚重的學術氣息所吸引。雖然我不是專業的研究者,但作為一名對外漢語的愛好者,我對“實證研究”這四個字充滿瞭期待。它意味著這本書不會是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有紮實的數據支持和嚴謹的分析過程。標題中“跨文化溝通”和“第二文化習得”的關鍵詞,直接點齣瞭本書的兩個核心關注點。我一直覺得,學習一門語言,絕不僅僅是掌握詞匯和語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後的文化邏輯。這本書似乎正是緻力於解決這個問題,它想告訴我們,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習者不僅僅學會“說”漢語,更能理解“說”背後的文化含義,從而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我對書中關於“第二文化習得”的部分尤為好奇,不知道它會如何闡釋學習者從原生文化到目標文化的轉變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文化衝擊、身份認同等問題。我相信,這本書定能為那些希望深入瞭解漢語教學背後學理依據的讀者,提供一份寶貴的知識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