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是緻癌的關鍵!
諾貝爾醫學奬得主早在一九五五年就預言:
氧氣足夠就能防癌的理論終將實現,但在此之前,數以百萬的人,將因對此一無所知而死亡。
在任一大型書局,架上不會少於五本防癌的書,但其中原理,大多還是停留在自由基及緻癌毒物,修心養身、多吃菜而已,竟連什麼是癌細胞都說不清楚。可是專研癌癥的書籍,又過於專業,這知識的門檻,加深瞭許多的遺憾。
本書以缺氧與癌癥的關係為主軸,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訴說癌細胞是如何像間諜般存在於正常細胞間,並一步步利用自身攜帶的遺傳密碼以及其他盡忠職守的忠誠細胞(如保傢衛國的免疫細胞和造橋鋪路的縴維母細胞等)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剷除異己,達成其侵略的野心;進一步分析為何缺氧這看似對細胞有害的狀態,竟不會使癌細胞死亡,反而使它們更加肆無忌憚的生長,甚至可能即是癌細胞得以蓬勃發展的主因。
本書的誕生使艱澀難懂的癌癥醫學不再那麼遙不可及,用字雖淺顯但卻不失專業,內容涵蓋百篇以上國際論文的最新觀點。使讀者能迅速瞭解癌癥發生的原委以及最新的治療趨勢,實為癌癥相關之中文書籍中相當難得的突破。對於任何一位想真正瞭解癌癥的讀者、病患或傢屬,這是一本重要、有益、必備的防癌書籍!
作者簡介
總主筆 張安之
中正大學電機係學士、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碩士,為多項積體電路專利的發明人,曆任景嶽生技董事長特助暨醫藥部經理、多傢生技公司高階主管、扶輪社3470區美國加州矽榖團體研究交換團團員;現任智信生醫研發公司執行長。張安之以其培養自電機、法律領域的分析能力及生技産業的專業背景,將艱澀的醫學成果,轉為人人能懂的保健知識,盼能為大眾引薦真正有效的「氧生」方法。
李石勇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曾任酪多精企業有限公司副技術總監、生閤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技術總監、統園食品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技術部副總監,擁有多年食品生技産品研發經驗。李石勇擅長食品活性成分及保健食品、化妝品、農業科技之研發,並從事中草藥與缺氧因子之研究。
方鴻明
颱灣大學醫學係學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遺傳學碩士及博士候選人,為率先發現缺氧因子的研究團隊一員,其論文被引用一韆餘次。曾參與腫瘤移轉、基因轉移鼠、組織氧氣偵測之研究,審譯多本生物、醫學教科書籍。方鴻明長於基因轉錄功能之研究,並從事癌癥的缺氧療法及研究。
推薦序
缺氧──常伴你我的老化殺手 王尊彥
癌癥vs.缺氧! 李伯璋
缺氧、血液與腫瘤 陳耀昌
淺顯卻專業的防癌新觀點 鄭豐邦
自序 張安之
前言──缺氧緻癌,氧生防癌
缺氧篇
CH01缺氧喚醒你的癌細胞
癌從正常細胞來
你我都缺氧!?
缺氧是緻癌關鍵
缺氧是癌細胞的免死金牌
CH02缺氧加速腫瘤的成長
缺氧導緻酸性體質
缺氧使癌細胞具侵略性
缺氧讓癌細胞無限復製
缺氧與癌細胞的血管新生
CH03缺氧與癌癥的惡化
缺氧與癌細胞的抗性
缺氧與癌細胞的侵入移轉
缺氧與癌癥的治療
氧生篇
CH04氧生之道
缺氧體質
環境氧生--改善環境性缺氧
體質氧生--改善貧血及心肺循環
心情氧生--耗損與調適
CH05從缺氧看癌癥的替代療法
素食無法治癌
鹼性食物無助於改變酸性體質
錯誤的抗氧化會加速死亡
其他療法
結語
附錄
缺氧因子的發現
缺氧與細胞的反叛
缺氧體質自我檢查錶
缺氧部位檢查錶
華堡博士講稿
前言
缺氧緻癌,氧生防癌
即便在醫學進步的二十一世紀,癌癥仍令人聞之喪膽,一旦罹癌,治療過程漫長且艱辛。癌癥蟬連多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各種防癌抗癌書籍如雨後春筍般上市,但人們對癌癥的瞭解仍十分有限。
關於癌癥的起因,隨著醫學的進步不斷推陳齣新,近年來,歐美醫學界最新研究更證實瞭「缺氧會導緻癌癥」。一九九二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薩凡劄(G. L. Semenza)教授首度發現,細胞缺氧時會産生一種前所未知的「缺氧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 ,到瞭一九九四年,他的研究團隊(其中一位即是本書作者群之一的方鴻明醫師)又再發現缺氧因子具有調控癌癥相關基因的功能 ,從此為癌癥研究打開一扇新的門。至今已證實,缺氧因子具有調控超過一百組癌癥基因的功能,十萬篇以上的醫學論文也證實「細胞缺氧」與癌癥有密切的關連,颱灣也發錶瞭不少相關的研究如:
1、中研院發現 癌細胞缺氧反急速長(二○一一年)
2、癌缺氧就易轉移 陽明大學找到染色質標記(二○一一年)
3、從腫瘤缺氧談癌癥治療的新思維(北榮血液腫瘤科,二○○九年)
研究者還發現,當細胞缺氧時,細胞內會大量産生一種「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簡稱ROS),而引起細胞發炎、死亡,甚至基因癌變。
雖說缺氧因子是時下醫學界對於癌癥的新研究,但其實早在一九三一年,德國的華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博士就提齣「缺氧緻癌」的理論,當時華堡博士透過減少三十五%氧氣供給量,短短數天內便讓胚胎細胞癌化;而且,癌細胞會越來越偏重無氧呼吸,就算有足夠的氧氣,依舊是以無氧呼吸為主。一九六六年,華堡更在演講中提到「隻要維持細胞的正常呼吸,就能預防所有癌癥」。(演講稿請見本文末)
華堡博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著名的生化學傢,一九三一年,他因為發現細胞代謝糖類以産生能量的機製而得到諾貝爾醫學奬,他指導的三位研究者,更分彆在一九二二年、一九五三年及一九五五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奬 。
但由於華堡博士同時是希特勒禦醫,個性自大威權,當時反對他研究的人還不少,而且以當時的醫學研究水準,他也無法進一步驗證癌細胞的生化反應。更重要的是,一九七六年,法姆斯及畢夏普 首度發現,基因異常會導緻癌細胞的誕生,此後「突變緻癌」成為癌癥研究的主流。華堡博士「細胞缺氧是癌癥主因」的觀念逐漸被漠視。
在基因突變緻癌理論下,緻癌物質、自由基、病毒……能改變我們的基因,讓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因此要抗氧化、多吃蔬果、排毒、強化免疫力纔能防癌。
但是,三十多年下來,癌癥並未得到控製。美國男性一生罹癌機率持續的提高到四十%,女性也達到三十% 。颱灣也是如此,單單在民國一百年這年,就有超過四萬人因癌癥死亡,占該年全部死亡人口的二十八%,並推估新增瞭八萬~十萬名癌癥患者。癌癥藥物的研發則走嚮標靶治療、基因治療……感覺醫學越來越精深,卻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 如今,緻癌物質多被列管,抗氧化、多吃蔬果、少吃肉已成為常識,但,為什麼沒有得到預期的防癌功效?我們到底還忽略瞭什麼?
或許,我們真的忽略瞭每分每秒不可或缺的「氧氣」,它很重要,但也最不容易被察覺。一九九二年起由薩凡劄教授帶動的「缺氧因子」研究,等於迴頭證實當年華堡博士的「缺氧緻癌」理論,使得缺氧再度成為癌癥研究的新方嚮。
華堡博士當年提倡要預防癌癥,就要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血紅素,並在飲食中補充能幫助呼吸代謝的酵素。他同時預言:此一癌癥預防方法雖被漠視,但終將實現,但在此之前,數以百萬計的男男女女,將毫無意義的因癌癥而死亡。迴顧數十年來的癌癥奪命史,不得不佩服華堡博士的先見之明。如今經過「缺氧因子」的研究證實,最根本有效的防癌法其實很簡單──隻要讓細胞有足夠的氧氣。
多數人可能不覺得日常生活中有缺氧的問題,事實上,尤其在現代都市中,缺氧是很常見的現象,人口擁擠、空間狹小、空氣汙染、壓力過勞、運動不足、緊張焦慮……都會導緻缺氧體質,使細胞冒黑煙,成為癌細胞的溫床。
缺氧的人罹癌的機率不但較高,癌細胞惡化的速度也遠高於非缺氧者。二○一二年五月英國報導,打鼾、睡眠呼吸中止會使血氧濃度下降,使人得癌的機率提高一.六五倍,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科學傢也在一項逾一韆五百人的研究中,發現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的人,罹癌死亡率會提高四.八倍,中度者亦高達二倍。相對的,隻要能改善環境缺氧、提高血紅素、改善心肺及呼吸循環,就能減低罹癌機率,甚至大幅度的提高患者的壽命和生存機率。
「缺氧緻癌,氧生防癌」是一個終於被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的老發現,但以目前醫學界對這方麵研究的熱衷程度看來,它將是抗癌、防癌的新革命。分享這個既創新又簡單的觀念與方法,為眾多讀者解惑,不再莫名其妙的恐癌,是我們決定齣版這本書最大的目的。
為瞭嚮社會大眾介紹這一個全新的觀念,我們將先深入剖析癌癥的産生、成長及轉移,並以「缺氧」為切入點,讓大傢瞭解「氧生」的重要性,進而幫助大傢做好預防及保健。
【癌癥的主因與預防】
華堡博士,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
所有的疾病,都有其主要及次要的因素。如骯髒、老鼠或跳蚤這些會使人傳染瘟疫的因素,都隻是次要因素,鼠疫桿菌纔是主因。我要強調,所謂的主要因素,一定是那個在所有的病例上都能被找到的因素。
癌癥,如同許多的疾病,擁有無數的次要病因,幾乎你想得到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導緻癌癥,但隻有「由有氧呼吸改為無氧呼吸」的這個轉變,纔是正常細胞之所以會癌化的主因。
所有正常細胞都是利用有氧呼吸來獲取能量,癌細胞則大量的依賴無氧呼吸——即糖類的發酵反應。因此正常細胞過的是有氧生活,癌細胞則摻雜瞭大量的無氧生活。從生理化學的角度來看,此一差彆之大,幾乎是無法想像的。所有植物和動物,都要靠氧氣來提供能量,癌細胞卻拋棄瞭這種高效的代謝方式,而改用最低效能的糖類發酵。
在所有的病例中,隨著癌癥的發展,有氧呼吸的比率逐漸下降,無氧呼吸則相對上升;原本高度分化的正常細胞,開始轉變成發酵厭氧細菌般,失去其原有的分化功能,僅餘留其成長與增殖的本能。因此,當有氧呼吸消失時,生命雖然還活著,但卻已經失去活著的意義,餘留下的隻是一部隻知成長的機器, 摧毀賴以生存的身體。
所有的緻癌物質都會直接、間接的擾亂血液的微循環,破壞細胞的有氧呼吸,事實證明,如果不破壞有氧呼吸,就不會有癌細胞齣現。如果無法避免這些緻癌物質的損傷,當然也就無法修復受損的有氧呼吸。
因此,要預防癌癥,首先要保持血液流速的順暢,讓靜脈中甚至都還能有高含氧量。第二,要保持高濃度的血紅素。第三,在日常的飲食中加入能幫助細胞呼吸代謝的酵素,至於癌癥患者,則應該補充更高的劑量。與此同時,如果也能嚴格排除所有外來的緻癌物質,那就可以防止體內絕大部分的癌癥。
這並非烏托邦,而是人人都有能力執行的方案——不論時間地點。而且不像許多疾病,此一癌癥的預防方法既不需要政府介入,也不需要大筆經費。
許多專傢同意,如果能夠徹底排除緻癌物質,那麼八十%外源性的癌癥將得以被預防,但其餘二十%內源性的癌癥又當如何處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隻要讓細胞維持正常的有氧呼吸,就能預防所有的癌癥。
因此,從今而後,再也沒有人可以說他不清楚癌癥的主因是什麼,也沒有任一種疾病的主因,比癌癥更顯而易見。過去的無知,將不再是今日的阻礙,此一癌癥的預防方法,有朝一日必被實現。至於這一天將於何時到來,就要看那些心存懷疑的人,能阻止我們將科學應用於癌癥上多久的時間。但在此之前,數以百萬計的男男女女,將毫無意義的因癌癥而死亡。
【你我都缺氧?!】
你可能會想,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又有空調冷氣,怎麼可能會缺氧,是不是太危言聳聽?事實上,缺氧是很常見的現象。
◆氧氣不足以供應身體所需就是缺氧
所謂的「缺氧」,並不是沒氣瞭、快窒息纔叫缺氧,隻要「吸進的氧氣不足以供應身體所需」,便是缺氧。一般大氣壓是七百六十毫米汞柱,含氧量是二十一%,因此呼吸時,有一百六十毫米汞柱的氧氣會被吸入胸腔,此中約有一百五十毫米汞柱的氧氣會進到肺動脈,然後經由紅血球輸送分配往全身。到瞭組織末端時,就隻剩下約四~二十毫米汞柱的氧氣,約為原有的十分之一。這就好像自來水,雖然加壓站那兒的水壓很高,但分散到管綫的末端後,壓力就會下降,甚至不足。另外,這些吸入的氧氣也不是百分之百被細胞利用掉,仍約有一百零四毫米汞柱沒用完的氧氣會從肺部排齣。因此,從吸進來有一百五十毫米汞柱,呼齣去一百零四毫米汞柱的氧氣,人體真正用到的氧氣,其實也不過是四十六毫米汞柱而已。
不僅如此,目前全世界的大都市都麵臨缺氧的問題。大氣原本的氧含量是二十一%,但自二十世紀起,因為森林被大量的開墾破壞,氧氣的來源減少;其次因為大量的使用汽油、柴油、天然氣、煤為燃料,導緻更多氧氣被消耗掉,例如二○一○年全球便排放約三十億公噸的二氧化碳,等於在短短一年內就約消耗掉二十二億公噸的氧氣,約為全球總人口體重的六倍。在某些大都市工業區,氧氣含量已不足二十%。這減少掉的二%氧氣,看似不多,但已經是人體原本攝取量的三分之一瞭,雖然身體會自動進行調節以提高攝氧能力,但仍有環境性的缺氧問題。
另外,因運動不足使心肺機能下降,或過敏、抽菸、貧血等等呼吸循環或血液循環的問題,也會導緻缺氧。若長時間處於密閉擁擠的空間,如捷運、公車、教室、補習班、辦公室、廚房、KTV等,空氣中的含氧量甚至會下降到十九%,甚至是十八%。至於個人的壓力大、過勞、忙碌、焦慮、情緒起伏、大量用腦,都會增加氧氣的消耗,導緻缺氧。所以,缺氧離你我並不遠,所有生活在都會區的民眾其實常有缺氧問題。
很多上班族在下午兩、三點時常覺得精神不振、視力模糊,或有輕微的頭暈、頭痛,往往誤以為是疲勞罷瞭,事實上這可能是因為輕度缺氧,加上大量耗氧所緻。此時,很多人會選擇喝杯咖啡,提振精神,但「精神亢奮的拚下去」反而讓缺氧的時間延長。
◆氧氣是自由基的最大來源
為瞭讓讀者比較容易接受「缺氧緻癌」這個既陌生又新穎的見解,我們就從大傢已很熟悉並普遍認同的「自由基」開始。自由基是一種活性很高的化學物質,會引起細胞的變化,進而緻癌。因此有許多人建議,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各種自由基,例如少吃香腸、火腿和烤肉,並努力防曬、抗UV,但各位知道嗎,人體最大自由基來源,其實是我們呼吸的氧氣。
每分每秒,你我身上每顆細胞都在産生自由基,因為細胞需要攝取氧氣來幫助它分解食物,獲取能量,但氧氣的高活性也使它成為細胞最主要的自由基來源。以成人為例,每分鍾約消耗二百~三百毫升的氧氣,換算下來每日約消耗四百~六百公剋的氧氣,其中約有二%~三%,會變成「活性氧自由基」。
「活性氧自由基」係指以「氧」為中心的自由基,例如雙氧水(H2O2)、氫氧自由基(OH)、超氧陰離子(O2-)等。隻要細胞進行有氧呼吸,就會産生活性氧自由基。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我們烤肉時,木炭錶麵偶爾會迸發齣來的點點「火星」。這些火星因為沒有燃燒完全,還餘有火力,因此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它燒到。活性氧自由基也是如此,它具有很高的化學活性,會「燒壞」細胞的結構。
當氧氣不夠身體細胞所需,就會産生缺氧現象,這使細胞內産生更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就像老舊汽車會排放齣濃煙廢氣,或是因為通風不良導緻的瓦斯中毒,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缺氧導緻燃燒不完全。那些用來産生能量的汽油或瓦斯,因為沒有足夠的氧氣來把它們轉化成無害的水及二氧化碳,燃燒不完全,所以變成對人體有害的毒性物質。人體的細胞同樣需要能量,它們會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並利用紅血球攜來的氧氣,將葡萄糖轉換成為細胞所需的能量。可是當細胞缺氧時,這個化學反應一樣也會「燃燒不完全」,排放齣「活性氧自由基」和其他生化物質,就像是濃煙廢氣一樣,傷害我們的細胞及器官, 嚴重時甚至會導緻細胞死亡及基因突變。
研究發現,當細胞連續缺氧約一個小時之後,缺氧的細胞所産生的活性氧自由基,會開始大幅的領先正常氧氣濃度(常氧)下的細胞;在四小時之後,差異可達四倍以上。也就是說,缺氧不隻會使自由基增加,缺氧的時間越長,攝取的氧氣轉變成自由基的比例也隨之升高。因此,缺氧會導緻細胞內的自由基大增。
雖然人體本身就有抗氧化能力,能有效的抑製自由基的傷害,但自由基如果太多,超過抗氧化能力的上限,那些沒有被中和的自由基就會對細胞造成損傷,引起發炎反應,甚至導緻細胞死亡或基因突變。你一天可能吃不到四百剋所謂含有很多緻癌物質的食品,但卻不能不用掉四百剋的氧,因此缺氧是健康的大敵。
缺氧與癌癥的首要關連,在於氧氣就是最大的自由基來源,而缺氧則會加劇這個現象。也許你會注意不要吃燒烤、油炸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含有大量的自由基,若是如此,你更不應忽略缺氧問題,因為它會增加細胞內的活性氧自由基,增加基因突變的機率,促成癌細胞的誕生。
【知道更多……】
缺氧除瞭會使活性氧自由基大幅增加外,也較自由基更容易引起基因的突變。
基因的突變,主要發生在細胞進行增殖復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細胞會復製它的基因,此時若有緻癌物質或自由基侵入細胞內部,就可能影響基因復製,增加突變的風險。舉例來說,就像是印錶機掃描鏡麵上的灰塵,不影印時還好,可是一影印就會把這些灰塵也一併印上去,使復本齣現原本沒有的黑點,造成文件失真, 萬一不幸,把「My dear wife」(我親愛的老婆)印成「My dead wife」(我那死的老婆),雖然隻是一字之差,但麻煩可就大瞭。
因此,若身體某部位的細胞經常死亡,代錶細胞得經常復製來填補傷口,那兒的癌變機率將會上升。例如酒精本身並不是緻癌物質,可是因為酒精具有消毒作用,易傷害口腔及食道、胃壁錶麵的上皮黏膜,因此黏膜細胞得要更頻繁的增殖來修補傷口,這就增加基因被緻癌物質破壞的機會。同理,那些會殺死肝細胞的毒性物質,以及像檳榔這種容易颳傷口腔內膜的嗜好品,或像香菸既對細胞有傷害性,又含有緻癌物質的東西,若常食用吸取,緻癌機率當然會是正常人的數倍瞭。
缺氧之所以更容易引起基因突變的原因在於:它會從細胞內部展開破壞。細胞內部用來進行有氧呼吸的地方是「粒腺體」,數量從數百到上韆不等,能為細胞提供能量。粒腺體作為有氧呼吸的場所,是承受活性氧自由基攻擊的前綫,所以粒腺體擁有製造抗氧化劑的能力,但過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會逐漸破壞粒腺體的抗氧化功能。
而後,就像被一瓶鹽酸潑在皮膚上雖然不好,但喝進肚子後果卻會更嚴重一樣,當抗氧化能力下降,産生於粒腺體內的活性氧自由基,將會嚮外溢散至細胞質,從內部傷害細胞,導緻細胞的損傷及死亡。
這些大量溢散的活性氧自由基直接存在於細胞內,不像外部自由基還有一層細胞膜可以阻隔,所以更容易引起細胞的基因突變。
因此,缺氧既會導緻活性氧自由基的大量産生,又會減損我們的抗氧化能力, 偏偏缺氧又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這代錶我們即便避免掉大部分的緻癌物質,在不知不覺中體內還是會産生大量的自由基。有研究指齣, 缺氧的生活環境與作息,如同緻癌物質一樣,不僅會提高罹癌的機率,增加癌癥治療後的復發率,高缺氧指數的癌癥患者,生存指數也相對較低。
這本《氧生》的書名,讓我想到瞭呼吸,想到生命的氣息。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健康,其實就藏在我們最基本的生活習慣裏,隻是我們常常忽略瞭。尤其現在生活節奏這麼快,壓力又大,很多都市人都麵臨著各種健康問題。這本書的“防癌新革命”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有力量,也讓人充滿期待。我很好奇,這個“氧生”到底指的是什麼?它和我們平時說的補充氧氣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呼吸方法,或者和某種生活方式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解釋清楚,而不是講一些晦澀難懂的科學理論。我尤其關心它會不會提到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比如,在飲食上有沒有什麼特彆的推薦?運動方麵有沒有什麼新的見解?甚至在心理調適上,有沒有一些能幫助我們抵抗疾病的積極心態的培養方法?我總覺得,要真正實現“防癌”,肯定是一個綜閤性的工程,需要從內到外,從身體到心靈的全方位關注。這本書會不會提供這樣一個全麵的視角,讓我們從根本上提升身體的抵抗力,從而有效地預防癌癥?我真的很想知道,所謂的“革命”到底體現在哪裏。
评分說實話,看到《氧生》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想到瞭“氧療”,這幾年好像挺流行的。但是,書名後麵緊跟著“21世紀最有效的防癌新革命”,這個說法就有點不一樣瞭,感覺不隻是簡單的吸氧。我一直在思考,在現代醫學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還會有什麼“新革命”能夠有效對抗癌癥?這讓我感到既好奇又有點懷疑。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故弄玄虛、誇大其詞的營銷手段,而是真的能夠提供一些有科學依據、經過實踐檢驗的新方法。我特彆關注它會不會提到一些在國際上已經得到認可的研究成果,或者是一些新興的、有潛力的防癌技術。我也有點擔心,這本書會不會過於強調某些特定的療法,而忽略瞭傳統醫學的重要性。我希望它能是一個理性、客觀的探討,能夠幫助我們辨彆那些真正有效的“革命”,而不是盲目跟風。如果這本書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思路,讓我們在麵對癌癥這個可怕的敵人時,多一些主動齣擊的力量,少一些被動的恐懼,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一股清新自然的綠色調,搭配上“氧生”這兩個字,給人一種生命力蓬勃的感覺。我本來就是個注重養生的人,平時也對健康飲食、運動保養這些話題很感興趣。最近幾年,癌癥的話題在我們身邊齣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聽著總是讓人心驚膽戰的。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副標題——“21世紀最有效的防癌新革命”,我的好奇心就被徹底勾起來瞭。我一直在想,是不是真的有什麼新的方法,能讓我們遠離癌癥的威脅?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科學、可行、又與時俱進的防癌策略?我尤其關心的是,它會不會介紹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就能實踐的“革命性”的改變,而不是那些聽起來遙不可及的理論。這本書會不會打破我們過去對防癌的一些固有觀念,帶來一些耳目一新的啓發?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知識和方法,讓我能在生活中更好地照顧自己和傢人,減少對癌癥的擔憂,過上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這本書,仿佛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希望能讓我找到那把解鎖健康大門的鑰匙。
评分《氧生:21世紀最有效的防癌新革命》這個書名,確實挺有衝擊力的。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一直都關注健康話題,尤其是癌癥,畢竟這個病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太大瞭。看到“新革命”這幾個字,我首先想到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我們之前從未聽過的、非常前沿的防癌理念或者方法?我希望它不是那種老生常談的書,而是能帶來一些真正“革命性”的突破。我比較好奇的是,“氧生”這個概念具體指的是什麼?會不會和我們日常的呼吸、氧氣利用有關?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實實在在的、可以落地的建議,比如,在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方麵,有哪些具體的調整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預防癌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闡述,而不是充斥著太多專業的術語。如果它能夠教會我們一些有效的方法,讓我們在麵對癌癥這個健康殺手時,能有更強的防禦能力,那就太有意義瞭。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希望,讓我覺得,預防癌癥並非不可能,而且有新的途徑可循。
评分這本《氧生:21世紀最有效的防癌新革命》,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吸引力。我一直對醫學上的新進展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疾病看法的理論。癌癥,是現代人最害怕的健康威脅之一,而“新革命”這三個字,無疑會吸引到像我一樣,希望找到更有效、更科學的解決之道的人。我好奇的是,這裏的“氧生”究竟是指什麼?是某種特殊的生命能量,還是與我們呼吸的氧氣有更深的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釋清楚,它是如何成為一種“防癌新革命”的。會不會涉及到一些基因科學、免疫學或者細胞學上的最新發現?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讓我們普通人也能在生活中實踐。比如,有沒有什麼特殊的飲食習慣,或者生活方式的調整,能夠顯著提高我們身體的抗癌能力?這本書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對癌癥的一些認知,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預防它?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指南,為我們指明一條更健康的未來之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