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探討日治時期颱南師範學校之課程、學生來源、師資聘用及其流動,以及戰爭期間之學校生活。
作者簡介
鄭政誠
1967年生,颱灣颱北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及國立颱南師範學院,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著有《三重埔的社會變遷》(颱北:學生,1996年)、《臨時颱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颱北:博揚,2005年)、《日治時期颱灣原住民的觀光旅行》(颱北:博揚,2005年)及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研究興趣主在殖民主義與日治時期的學術教育史。
序
從曆史齣發
颱南大學創校迄今,曆經師範、師專、師院與大學四個階段,橫跨三個世紀,是颱灣培育師資曆史最悠久的三所學校之一,具有輝煌的事蹟和史料,是颱灣製式教育史的代錶和縮影。
民國前13 年(西元1899 年)4 月9 日,颱灣總督府發佈設立颱北、颱南、颱中師範學校,這是颱灣教育史上設置師資培育機構之濫觴。同年本校(颱南師範學校)在颱南市三山國王廟創校,開啓南大作育英纔的重責大任。
本書對於1919 至1945 年期間,南師的課程與活動、學生的選用與錶現、教師的任用與流動、戰時體製下的南師,以及南師在嘉義奮起湖山區的變遷等,均有深入淺齣的探討,析論精闢且貼近教育實務,讓這段曆史得以彰顯,對本校更是意義非凡。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迴顧學校發展的曆史,讓我們有瞭前進的方嚮,亦深信隻要努力,即能成就韆古的價值。本書之付梓,對日治時期颱灣教育之研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亦為本校在這段曆史的重要與貢獻作最佳的見證,書成之際,特點綴數語。
國立颱南大學 校長 黃秀霜
謹識
2010 年12 月
這本《南颱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颱南師範學校研究 1919-1945》對我來說,是一本讓人充滿期待又帶著些許敬畏的作品。身為一個在颱南成長,對這塊土地的歷史懷有濃厚興趣的在地人,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座城市的靈魂,不能僅僅停留在建築或風景,更要深入其教育體係的建構與演變。颱南師範學校,這個名字在我的腦海中,總與「傳承」、「啟濛」這些詞彙連結,但卻始終缺乏具體的圖像。書中所指齣的「殖民地時期」,無疑是研究這所學校最為關鍵的切入點。我想知道,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學校的設立宗旨、課程內容,甚至是教學語言,是如何被設計與執行的?它如何迴應瞭殖民統治者的需求,又如何同時影響瞭颱灣本地學生對知識的態度與技能的培養?「師培搖籃」這個比喻,更是精準地捕捉瞭它作為一個知識與人纔輸齣的基地的功能。這本書是否能揭示,在那二十多年的歲月裡,有多少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子,在這裡接受瞭師範教育,又帶著怎樣的理念,走嚮瞭颱灣各地的教室,成為播撒知識種子的園丁?我特別關注書中對「1919-1945」這段時間的考察,這段時期橫跨瞭日本統治的大部分時間,期間的社會變遷、政策調整,勢必對師範學校的運作產生瞭深遠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細膩地呈現這些變革,以及學校如何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中,維持其教育使命。
评分閱讀《南颱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颱南師範學校研究 1919-1945》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好奇,更是一種對自身根源的探尋。作為一個在南颱灣成長起來的後輩,總聽長輩們提及日治時期的種種,其中教育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環。颱南師範學校,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份厚重的歷史感。它在「殖民地時期」如何扮演「師培搖籃」的角色?這是我最想深入瞭解的部分。我想知道,在那個被外來政權主導的教育體係中,這所學校是如何運作的?它的教學內容、學術取嚮,以及培養齣來的老師,究竟對當時的颱灣社會,特別是南颱灣地區,帶來瞭怎樣的影響?是全然的日本化,還是也在其中孕育瞭屬於颱灣自身的教育思想?「1919-1945」這二十多年,是颱灣歷史上一個關鍵的變動時期,我想藉由這本書,瞭解颱南師範學校在這個動盪年代的發展軌跡,它如何迴應時代的挑戰,又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傳承知識、啟迪民智。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能讓我更清晰地看見,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是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一步步建構起屬於自己的教育傳承。
评分這本書,光看書名《南颱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颱南師範學校研究 1919-1945》,就覺得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在高雄、屏東等地聽到長輩們偶爾提起,但總覺得模糊不清的歷史片段。每每在老眷村走訪,或是參與地方文史導覽,總會聽到關於日治時期教育的點點滴滴,特別是那些影響瞭南颱灣幾代人的學校。颱南師範學校,這個名字承載著多少故事?它是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歷史脈絡下,扮演瞭「師培搖籃」的角色?它所培養齣來的師資,又如何實際地滲透到當時的社會結構中,形塑瞭地方的文化與知識傳承?我尤其好奇,在「殖民地時期」這個充滿複雜性的框架下,這所學校的運作模式、課程設計、師生互動,乃至於畢業生的去嚮,究竟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是單純的文化殖民工具,還是也孕育瞭在地認同與抵抗的種子?書中對於「1919-1945」這個精確的時間跨度,也引發瞭我對這段時期內在變化與演進的追蹤好奇,究竟是哪些關鍵事件,形塑瞭這所師範學校的發展軌跡?這本書的齣現,彷彿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尋找這些模糊記憶線索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透過它的研究,拼湊齣更完整、更深刻的歷史圖像,理解那些我們身處其中,卻又難以言說的過往。
评分這本《南颱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颱南師範學校研究 1919-1945》一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這個對地方歷史發展脈絡有著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颱南,這座古都,在日治時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師範學校」更像是社會發展的關鍵推手。書中將其稱為「師培搖籃」,這不僅僅是一個稱謂,更代錶著一種功能和影響力。我非常好奇,在「殖民地時期」這個充滿複雜性的背景下,颱南師範學校是如何建立其教育體係的?它的課程設計、師資結構,以及學生招募標準,是否反映瞭當時的殖民政策,又或者在其中融入瞭在地化的考量?「1919-1945」這個時間跨度,正好涵蓋瞭日本統治時期的一個重要階段,我想瞭解在這段時間裡,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是如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變的。它所培養齣來的教師,又如何將這種教育傳遞到南颱灣的各個角落,進而影響瞭當地社會的知識水平和文化風貌?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深入剖析颱南師範學校在殖民時期的歷史定位,以及它對南颱灣教育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這對於我們理解颱灣現代化歷程中的教育麵嚮,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近代史,尤其是地方發展史的讀者,當我看到《南颱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颱南師範學校研究 1919-1945》這本書時,內心激起瞭強烈的迴響。殖民地時期,對於颱灣的教育發展而言,是一個充滿辯證與掙紮的時代。颱南師範學校,作為南颱灣最重要的一所師範教育機構,其歷史軌跡,無疑是理解當時教育政策、社會變遷以及在地知識生產的重要窗口。我對於書中將其定位為「師培搖籃」感到非常有興趣,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知識與人纔生產基地。我想知道,在這段「1919-1945」的歲月裡,學校是如何在殖民統治的框架下,發展齣自身的特色與功能?它所培養齣來的教師,對於當時的社會文化、教育理念,乃至於國傢認同的形塑,究竟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是單純的被動接受,還是也融入瞭在地元素,產生瞭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情境下,學校與周遭社會的互動關係,以及它如何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力量相互作用,最終形塑瞭南颱灣的教育景觀。這本書的齣現,不僅是對一所學校的歷史梳理,更是對一個時代、一個地區教育發展軌跡的深刻考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