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十四篇文章,或從曆史的角度分析教育改革經驗、或從未來的觀點討論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其核心都在探究優質學校教育的要訣:提高教師專業精神、優化學校環境、改進課程與教學品質,以便讓每位學生都能成功的學習。本書適閤職前與在職教師、教育研究人員,以及關心學校教育革新的各界人士細細品味。
作者簡介
單文經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專任教授,曾任宜蘭縣鼕山國中學教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係教授兼主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院長。單教授曾發錶於TSSCI或CSSCI期刊或獲國科會奬勵的論文共三十餘篇;其他中英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百餘篇。單教授著有道德教育初探(1982)、課程與教學研究(1992)、班級經營策略研究(1994)、美國教育研究(1998)、鹿港鎮誌─教育篇(2000)、教學引論(2001)、課程與教學(2002);與人閤著有教學原理(1995)、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1996)、香港教育(2000);主編有課程與教學新論(2004)、香港與澳門的教育與社會(2005)、澳門教育史論文集第一輯(2008)、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教育篇(2009)。單教授並譯有道德發展與教學(1986)、道德發展的哲學(1986)、美國公民與政府課程標準(1995)、教學原理(1999)、革新的課程領導(2000)、課程統整(2000)、校長的課程領導(2001)、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2003)、班級經營的理論與實務(2004)、中小學課堂的教學評量(2006)、教學哲學(2007)等。
自序 iii
曆史
1. 教育改革性質的曆史分析 1
2. 教育改革與科舉文化 29
3. 論革新課程實驗之難成 39
4. 美國中小學曆史課程標準爭議始末(1987-1996) 79
5. Rugg及Bruner社會領域課程改革經驗的啓示 123
6. 澳門教育發展的後殖民反思 161
趨勢
7. 教育變革的第四條路綫 197
8. 世界一流學校成功的秘訣 209
9. 高等教育發展的世界趨勢 219
10. 課程與教學改進的世界趨勢 229
11. 課程改革與教師培訓 269
12. 國民中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認知與態度以及研習的效應 293
13. 國民中小學應兼重能力培養與知識或訊息習得的教學 319
14. 同中有異──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教學原則 349
索引 381
自序
這本論文集中的十四篇文章,主軸是以學校教育為範圍的革新議題。這些文章都是先後在過去十年之間完成,且分彆在颱灣為主的大中華地區的期刊、報章或研討會發錶。這段時間,這些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社會持續發生劇變,整體教育亦隨之改革。這些教育改革的重點,皆是冀望在「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大前提之下,以「教育鬆綁」、「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等做法,達到「帶好每位學生」的目標;而讓每所學校都能「帶好每位學生」,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颱灣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1996年12月公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所指齣的:
帶好每位學生的改革方嚮,旨在發展適性適纔的教育,兼顧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理想,提供每位學生最適性的教育。其改革重點在於改革課程與教學、營造學校成為學習社區、保證教學品質、推展多元文化教育等項(摘9)。
這一宣示,應該是過去十多年颱灣乃至中、港、澳各地各級學校教育革新的努力方嚮,而這也正是十四篇文章聚焦之所在。
淺見以為,我們應該體認人間「變化即實在」的假定,也要接受人類「經驗延續性」的預設。因為有變化,革新纔可能形成,人類的經驗方纔可能成長;因為有延續,曆史纔可能傳承,發展的趨勢方纔可能歸結。所以,討論任何問題,都不能或忘「延續中有變化,變化中有延續」的基本原理。尤其,看似永不止休、變化多端的教育問題,也一定有其延續或不變的軌跡可循。文集中的各篇文章,或探討教育改革的曆史演進軌跡,或歸結學校革新的未來發展趨勢,即是此種體認的再現。
於是,本人乃將這些文章粗分為二個部分:曆史和趨勢。曆史著眼於過去,趨勢則瞻望未來。然而,由過去看現在,現在是「未來」;由未來看現在,現在是「過去」;過去、現在、未來是不可斷裂的連續體,也是持續變化逡巡前進的動態體。然而,無論變與不變,人世之間的各項活動,皆應以「止於至善」為最高指導原則;在討論教育問題時,更應盡可能以優質的施為,達成發揚人性、提升人格與改善人生的目的。本人深信,「止於至善」也是一切學校教育革新措施不可須臾偏離的方嚮。
這本論文集取名「引論」,是期望書中所集的拙文,不論是否識小見微,皆能通過付梓之便公諸於世,以廣徵雅言高論,用收拋磚「引」玉之效。也因為如此,本人十分感謝為這些文章提供發錶園地的有關單位。最後,要感謝傢人長久以來的全力支持,讓我能專注於研究的工作。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張建成教授的鼓勵,學富文化事業公司於雪祥先生慨允齣版,亦一併緻謝。
單文經 謹識
民國100年2月
這本書我真的早就聽說瞭,名字叫《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起來就很有深度,像是那種會讓人思考很久的書。我對教育一直很有興趣,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度絕對是世界頂尖的。每次看到新聞報導什麼教育改革,或者哪個學校又齣瞭什麼新的教學法,心裡都覺得既期待又有點擔憂。畢竟,教育是影響下一代的關鍵,任何一點點的變動,都可能牽動很多學生的未來。 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名字,應該是在談論學校教育這個大體係裡麵,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需要進步。我猜想,它可能不會隻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深入探討實際的案例,比如颱灣近幾年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或者是素養教育的實施,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摸索的。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有針對這些議題的分析,有沒有提齣一些具體的方嚮,讓我們這些關心教育的人,能夠更清楚地瞭解現況,並且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嚮。 我特別好奇的是,書裡會不會探討「革新」這個詞背後的意義。教育的革新,究竟是要改什麼?是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方法的創新?還是評量機製的變革?又或者是學校組織結構的重塑?這些聽起來都非常龐大。而且,在颱灣這樣一個充滿變動的社會裡,教育的革新,又要如何兼顧傳統與現代?如何平衡升學壓力與學生的多元發展?這些都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腦海中冒齣來的各種問題。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不隻是從老師或學生的角度來看教育,而是能夠更宏觀地去看待教育這個社會係統。像是政策製定者、傢長、甚至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期待,這些都會影響到學校的運作。我猜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可能會帶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我們需要教育革新?革新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在革新的過程中,我們又會麵臨哪些挑戰?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 對於「引論」這個詞,我也覺得很有意思。它代錶著這本書應該是一個起點,一個引導。不是那種钜細靡遺、給你所有答案的書,而更像是一扇窗,打開瞭讓你看到教育革新的廣闊天地,激發你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學校教育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討論。畢竟,真正的革新,需要的是集體的智慧和持續的努力。
评分我最近翻到一本名為《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書,實在是太吸引人瞭!颱灣的教育環境變化真的很快,每一年都有新的政策、新的想法齣現,有時候真的會讓人眼花撩亂。尤其是現在的傢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非常多心力,但有時候又會覺得迷惘,不知道該怎麼幫孩子適應這些變革。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種情況而生的,希望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 不知道這本書裡麵,會不會針對颱灣現行的教育體製,提齣一些比較深入的剖析?像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素養教育」,它究竟在學校裡是如何實踐的?又有哪些可能遇到的睏難?還是說,它會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教育革新在全球的趨勢,然後再帶迴颱灣的脈絡?我一直覺得,瞭解國際上的教育發展,對我們非常有幫助,可以讓我們知道還有哪些可以學習,或者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彎路。 我個人很想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討論到「學習」本身這件事。在不斷變化的時代,學習的方式、內容,甚至是學習的意義,都可能需要重新被定義。現在的孩子們,資訊來源越來越多元,他們不再隻是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可以主動去探索。學校教育的革新,會不會也涉及到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何讓他們在海量的資訊中,學會篩選、判斷、以及創造? 另外,我想這本書應該也會觸及到「教師」這個關鍵角色。教育的革新,最終還是要靠老師們在第一線去實踐。不知道書裡會不會談論到,如何在教育革新的過程中,支持老師們的專業發展?提供他們必要的資源和培訓?畢竟,老師們的熱情和專業,是教育革新能否成功的基石。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教師專業成長和支持的建議,讓老師們在麵對變革時,更有信心和力量。 最後,我很想知道,這本書對於「評量」這件事,會有什麼樣的看法。長久以來,分數和升學考試一直是衡量學生錶現的主要標準,但這也常常引起傢長和老師的擔憂。教育革新,是否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全麵、更公平地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是隻看重單一的分數。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想法,讓我們可以擺脫考試的迷思,真正看見學生的多元潛能。
评分拿到《學校教育革新引論》這本書,我真的覺得它的名字非常響亮,聽起來就像是要帶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教育視野。在颱灣,大傢對於下一代的教育總是非常重視,每次看到新聞上報導的教育新政策,心裡都會很期待,但有時候又會覺得有點擔心,不知道這些改變對孩子們來說是真的好,還是隻是在追逐潮流。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學科」與「跨領域」之間的平衡。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倡跨領域學習,這聽起來很棒,可以讓孩子們的知識更連結,更有應用性。但同時,傳統的學科知識還是很重要,畢竟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邏輯和深度。不知道書中會不會針對這個矛盾,提齣一些比較有建設性的看法,讓我們知道如何在學科的紮實基礎上,去發展跨領域的能力。 另外,我也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從「教育公平」的角度齣發,去談論學校教育的革新。颱灣社會還是存在一些城鄉差距,或者傢庭背景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們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透過教育革新,來縮小這些差距,讓每個孩子,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夠享有優質的教育。 我對於「學習動機」的培養,也一直很感興趣。現在的孩子們,好像越來越難對單純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他們需要更有趣、更有互動性的方式。不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來幫助老師和傢長們,激發孩子們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一種壓力。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引導,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學校教育為何需要革新,革新的方嚮在哪裡,以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這個目標貢獻心力。我希望它能夠帶來一些真正有用的觀念和實踐方法,讓颱灣的教育能夠與時俱進,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發展平颱。
评分最近接觸到一本叫做《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書,讓我不禁對颱灣的教育現場充滿瞭好奇與期待。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發展的讀者,我總覺得颱灣的教育體係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麵臨著許多結構性的挑戰。這本書名,恰恰點齣瞭許多人心中最關切的核心:如何讓學校教育變得更好,更有前瞻性。 我不確定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地化」的議題,也就是說,教育革新在颱灣的實踐,是否能夠充分考慮到我們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脈絡以及城鄉差距等因素。畢竟,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教育模式,未必能夠完全適用於颱灣。我希望作者能夠提齣一些能夠貼近颱灣實際情況,且具有可行性的革新方嚮。 另外,我對於「革新」的內涵非常感興趣。它會不會僅僅是課程的微調,或是教學方法的更新?抑或是,它會觸及到更深層次的議題,例如教育的價值觀、學校的角色定位,甚至是如何培養真正具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下一代。畢竟,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應該隻是學業上的成就,更應該是人格的塑造和社會的進步。 我特別希望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能夠引導我們去思考,在推動教育革新的過程中,如何纔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理念。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會麵臨許多阻礙。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潛能,並且在安全的環境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 我預期這本書會帶給讀者一些啟發性的思考,而不是提供一套標準答案。畢竟,教育革新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努力。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能夠激發更多人參與到討論中,共同為颱灣的教育未來貢獻一份心力。
评分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光名字就讓人很有想像空間,特別是在颱灣這個對教育議題非常敏感的社會。我覺得,教育的革新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它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時間的沉澱。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要帶我們一起去思考,在變動的世界裡,學校教育應該朝哪個方嚮走,纔能真正培養齣適應未來的人纔。 我猜測,書中應該會觸及到「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現在的科技發展這麼快,很多線上學習平颱、數位工具都已經進入瞭學校。不知道這本書會怎麼看待科技在教育革新中的角色?是把它視為一種工具,還是它本身就能帶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我對這個部分很感興趣,想知道如何纔能善用科技,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彈性,同時又不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另外,我想這本書或許也會探討「學校的自主性」這個議題。颱灣的學校,在推動革新時,常常會受到各種政策和體製的限製。不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呼籲給予學校更多的彈性和空間,讓老師們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更貼近他們需求的課程和教學?我認為,一個有自主性的學校,纔能真正發揮它的創新能量。 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們去思考「傢長的角色」。現在的傢長,對教育的參與度非常高,但也可能因為過度的關心,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建議,讓傢長們能夠更有效地與學校閤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負責,而不是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學校。 總之,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起來就是一本能夠啟發思考的書,它應該會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為什麼學校教育需要改變,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共同努力,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優質的學習環境。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讓我們對颱灣的教育發展有更全麵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