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ão Biehl
圖書標籤:
  • 精神疾病
  • 療養院
  • 曆史
  • 社會問題
  • 遺棄
  • 心理學
  • 個人經曆
  • 美國曆史
  • 20世紀
  • 邊緣人群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愛是被棄者的幻覺。」她在他者的身體上尋找愛,最後卻落得支離破碎又欲望過剩的下場。無論在愛、性,還是書寫中,卡塔莉娜都在逼近現實,也就是自己被留在這裏等死的現實。

  這裏叫作生命療養院,是活著的人不再被當作人時去的地方。


  Vita,拉丁文中「生命」的意思。巴西的阿雷格裏港市有一間療養院,名字叫作「vita」。

  「生命療養院」創立於1987年,一開始是一間收容毒癮跟酒癮患者的康復中心,然而沒過多久就擴大瞭守備範圍,有愈來愈多被傢人斷絕關係的人──包括精神病患、殘疾者、失業和無傢者──被親戚、鄰居、醫院和警方直接「丟」到這裏。任何一個大城市的角落,可能都有一間像這樣的「生命療養院」。被丟進這裏的人無人聞問,沒有人權,也沒有人需要為他們的處境負責。他們本人往往也不清楚、或記得,自己怎麼會來到這個地方。

  卡塔莉娜就是其中之一。她是生命療養院的院民,但她跟其他院民有點不同,她總是寫個不停。她說她在寫自己的「字典」,她想把自己的故事記下來。

  人類學傢畢尤長期研究全球公衛議題,尤其關注社會邊緣人及窮人如何在既有的社會結構及醫療體製中得以存活。1995年3月,他進入生命療養院,開始和裏麵的人,包括院民、誌工、統籌者一起工作,他想找齣城市裏這些許許多多的「Vita」是如何産生,以及那些發生在「卡塔莉娜」們身上的故事。

  《卡塔莉娜》有兩條主軸,畢尤一方麵探求「生命療養院」這類機構在90年代形成的原因,並將其納入拉丁美洲新自由主義、當代傢庭關係崩解、精神病院去機構化、癥狀及用藥爭議等脈絡,試圖從公衛及國傢框架,為身處其中的每一位患者,還有患者傢人、醫護人員、誌工們,搭建一個閤理且能容身的舞颱。

  另一條主軸則是撰寫卡塔莉娜的生命史。畢尤透過一場又一場的訪談、追查各式機構的醫療紀錄,拼湊齣卡塔莉娜的故事。她的傢人為何丟下她?她被丟下的原因,到底是心理上的病、還是身體上的?而在重構卡塔莉娜身世之際,畢尤慢慢看懂瞭卡塔莉娜的「字典」,懂瞭她是如何被一個社會所殺,終緻邁嚮真正死亡。

  畢尤在序章提瞭一個很哲學,也很人類學的問題:什麼纔是真實?

  人類學者田野時念茲在茲的「在地觀點」,在生命療養院得到瞭最大挑戰:你該如何相信,甚至理解一群可能的瘋子說的話?

  自始至終,他們的人生訴說的是一個規模更大的故事,也就是像生命療養院這樣的地方,是如何在貧窮傢庭及城市生活中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社會認同的過程是如何建構瞭一個人,或讓一個人死去。

  「她嚮我們介紹瞭一個跟我們不一樣的世界,但仍能觸及痛處;而透過這個世界,我們有機會讀到她和我們麵臨的不同社會性生活及人的境況。透過接觸她的人生及書寫,我們也是在處理自己的問題。『我寫是為瞭讓自己理解,但,當然,如果你們都理解瞭,我會非常滿足。』」

得奬紀錄

  高等研究學院(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ch),J. I. Staley Prize
  應用人類學學會,瑪格麗特・米德奬(Margaret Mead Award)
  都市、國傢和跨國/全球人類學學會,利茲都市人類學奬(Leeds Award in Urban Anthropology)
  Benjamin L. Hooks社會變遷研究所,傑齣圖書奬
  人文人類學學會,特納民族誌寫作奬(Victor Turner Prize for Ethnographic Writing)
  心理人類學學會,斯特林奬(Stirling Prize for Best Published Work)
  醫學人類學學會,艾琳巴斯剋奬(Eileen Basker Memorial Prize)
 
寂靜的海岸綫:一座舊燈塔下的秘密與救贖 作者:艾琳·麥考密剋 內容簡介 在愛爾蘭西部崎嶇、人跡罕至的海岸綫上,矗立著一座被遺忘已久的燈塔——“黑石哨站”。它不僅是航海者警示的燈塔,更像是一個時間的容器,封存著幾代人的沉默、犧牲與未解的心結。 小說的主人公,伊芙琳·裏德,是一位雄心勃勃但內心迷茫的建築曆史學傢。她為瞭撰寫一本關於二戰後英國及愛爾蘭地區海事建築衰落史的學術專著,偶然間獲得瞭進入黑石哨站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考察許可。這座燈塔已於三十年前自動退役,被國傢遺産信托機構接管,至今無人居住,散發著腐朽與海鹽混閤的獨特氣味。 伊芙琳的到來,打破瞭黑石哨站長久以來的寜靜。她帶來的不僅僅是現代的測繪儀器和錄音設備,更是一種探尋真相的執拗。她原以為這隻是一次枯燥的學術研究,但很快,燈塔的牆壁似乎開始低語,空氣中彌漫著過去的迴響。 第一部分:灰色的邀請 伊芙琳抵達的那個鞦日,暴風雨正在醞釀。接引她的是當地唯一的聯絡人——年邁的漁夫康納·奧布萊恩。康納沉默寡言,眼神中帶著一種常年麵對大海的堅韌與疲憊。他拒絕談論燈塔的“內部故事”,隻機械地提供補給和最基本的安全指南。 燈塔內部的結構復雜,螺鏇樓梯直通塔頂,而每一層都暗示著居住者的生活:簡樸的臥室、堆滿舊日誌的檔案室、以及核心的機械室。伊芙琳的工作是記錄每一個結構細節,但她很快被燈塔看守者留下的物件所吸引。 她發現瞭一本被壓在地闆下、封皮已經泛黃的日記,署名是“M”,時間跨越瞭1955年至1962年。這些日記並非記錄天氣或船隻,而是細緻入微地描繪瞭燈塔上發生的“非自然”現象——奇怪的聲響、無法解釋的陰影,以及一種揮之不去的悲傷情緒。 在日記的字裏行間,M提到瞭一個重要的名字:莉亞。莉亞似乎是燈塔看守的妻子,一個有著“海洋般深邃眼睛”的女人。M的描述中,莉亞時常陷入一種深度的憂鬱,並對燈塔的巨大光束感到恐懼而非慰藉。 第二部分:潮汐下的秘密 隨著伊芙琳深入研究,她意識到黑石哨站的曆史遠比官方記錄的要復雜。這裏不僅僅是一個導航設施,更是一個邊緣地帶的庇護所,一個人們試圖逃離現實的避難所。 她開始尋找莉亞的蹤跡。通過拜訪當地小鎮上寥寥無幾的老居民,伊芙琳拼湊齣瞭一個破碎的圖像:莉亞並非簡單的燈塔看守的妻子,她曾是都柏林上流社會的一員,卻在一場巨大的社會醜聞後人間蒸發,被送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靜養”。 伊芙琳發現,日記中的“M”身份撲朔迷離。他似乎是第二代看守,一個被社會排斥的知識分子。他的文字充滿瞭對莉亞的深沉愛戀和保護欲,同時也流露齣對外界的極度不信任。 轉摺點發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燈塔的備用發電機突然失靈,伊芙琳被迫點燃瞭古老的煤油燈。在搖曳的火焰中,她在一扇上鎖的儲藏室發現瞭一把生銹的備用鑰匙。 儲藏室裏,除瞭廢棄的繩索和油桶,還藏著一架被拆解的鋼琴——正是日記中M多次提到的,莉亞唯一的慰藉。更重要的是,伊芙琳找到瞭一個隱藏的夾層,裏麵是一疊未寄齣的信件。這些信件揭示瞭莉亞試圖逃離黑石哨站的計劃,以及她對“外界”的絕望呼喚。 第三部分:光束的審判 信件的內容令人不寒而栗。莉亞的“靜養”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禁錮。她的傢庭為瞭維護傢族聲譽,將她隔離於此,並與燈塔的看守達成瞭某種心照不宣的協議。M,那個孤獨的記錄者,在最初的職責感與對莉亞的同情之間痛苦掙紮。 伊芙琳意識到,莉亞最終並未成功逃脫。她失蹤的記錄被官方解釋為“因海難失蹤”。然而,儲藏室中的一小塊褪色的絲綢手帕,帶著淡淡的香水味,以及日記中M最後一次記錄的迷茫與悔恨,指嚮瞭一個更黑暗的真相:莉亞的“失蹤”或許源於燈塔內部的一場悲劇。 伊芙琳將發現的證據展示給康納。沉默的漁夫終於開口,他的聲音低沉而沙啞。原來,康納是燈塔第一代看守的兒子,他親眼目睹瞭那場悲劇的發生。他保守秘密並非齣於惡意,而是齣於對那個時代“體麵”的恐懼,以及對那份被強加的“保護”的復雜情感。 結局:海風的淨化 在康納的引導下,伊芙琳來到瞭燈塔基座下方的潮汐洞穴。在那裏,她發現瞭一個被海水侵蝕但保存相對完好的小物件,那是莉亞離開時想要帶走,卻最終遺失的信物。這個發現,最終為故事畫上瞭一個沉重的句點,確認瞭莉亞的結局。 伊芙琳完成瞭她的記錄,但她的學術論文主題徹底改變瞭。她不再記錄石頭和鋼筋的衰落,而是記錄瞭那些被遺忘在海邊,被“體麵”社會遺棄的人們的故事。 當伊芙琳最終離開黑石哨站時,她迴頭望去。燈塔依舊矗立,但那束光,如今照亮的不再是危險,而是那些深埋在曆史灰塵下的,關於愛、囚禁與救贖的真實人性。她帶走瞭真相,而燈塔,重新迴到瞭它與大海永恒的對話中,守望著那片寂靜的海岸綫。 《寂靜的海岸綫》是一部關於隔離、階級偏見、以及在荒涼之地尋求人性尊嚴的深刻小說。它探討瞭:當社會將某些人推嚮邊緣時,那些被拋棄的靈魂是如何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裏,書寫他們自己的曆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歐‧畢尤(João Biehl, 1961~)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係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全球健康與健康政策」計畫的共同主席。曾獲瑪格麗特‧米德奬。畢尤研究領域為醫療人類學、全球健康政策、民族誌與社會理論等,長期關注巴西社會問題、全球公衛局勢、醫療之政經結構變遷。畢尤目前的民族誌研究主題為大規模治療方案在資源貧乏環境中的社會影響、司法機構在公衛管理方麵所起的作用,以及巴西「病患公民」的齣現。另著有《求生意誌:愛滋治療與存活政治》(Will to live : AIDS Therapies and the Politics of Survival)。

攝影者簡介

托本・埃斯可拉德(Torben Eskerod, 1960~)


  畢業於奧爾堡大學(Aalborg University),目前住在哥本哈根,為自由攝影師,以擅長拍攝係列人物聞名,如Equivalence(1995)、Cassadaga(2000)、Register-Life and Death Masks(2001)、Friends and Strangers(2006)和Campo Verano(2008)。

審訂者簡介

陳嘉新


  颱大醫學係醫學士、清大曆史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社會學博士,精神科專科醫師,曾於颱大醫院、居善醫院與雙和醫院工作。現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興趣包括精神科學、神經科學與成癮科學的社會學與曆史學研究。

譯者簡介

葉佳怡


  颱北木柵人,曾為《聯閤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齣版小說集《溢齣》、《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彆女孩與她傢庭的成長之路》、《恐怖老年性愛》,及《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等十數種。
 

圖書目錄

導讀:書寫是為瞭介入,閱讀是為瞭不遺忘/陳嘉新
 
序:「死一般地活著;外錶死瞭,內裏活著。」
Introduction: “Dead Alive, Dead Outside, Alive Inside”
 
第一部 生命
PART ONE VITA
社會遺棄區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
巴西 Brazil
公民身分 Citizenship
 
第二部 卡塔莉娜及她的字母
PART TWO CATARINA AND THE ALPHABET
心智生命 The Life of the Mind
身體組成的社會 Society of Bodies
不平等 Inequality
前人類 Ex-Human
屋子及動物 The House and the Animal
「愛是被棄者的幻覺」 “Love is the illusion of the abandoned”
社會性精神病 Social Psychosis
時間的病 An Illness of Time
上帝、性愛,及能動性 God, Sex, and Agency
 
第三部 醫療檔案
PART THREE THE MEDICAL ARCHIVE
公共精神醫療 Public Psychiatry
她作為一名典型病患的人生 Her Life as a Typical Patient
民主化及健康權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Right to Health
經濟變動及精神苦難 Economic Change and Mental Suffering
醫療科學 Medical Science
一條生命的終結 End of a Life
聲音 Voices
照護與排除 Care and Exclusion
移居及示範性政策 Migration and Model Policies
女性、貧窮,及社會性死亡 Women, Poverty, and Social Death
「我是因為人生纔變成這樣」 “I am like this because of life”
癥狀感 The Sense of Symptoms
藥療性存有 Pharmaceutical Being
 
第四部 傢庭
PART FOUR THE FAMILY
連係 Ties
共濟失調 Ataxia
她的房子 Her House
弟弟們 Brothers
孩子、公婆,以及前夫 Children, In-Laws, and the Ex-Husband
養父母 Adoptive Parents
「想把我的身體當成一種藥,我的身體」 “To want my body as a medication, my body”
日常暴力 Everyday Violence
 
第五部 生物學及倫理
PART FIVE BIOLOGY AND ETHICS
痛 Pain
人權 Human Rights
價值體係 Value Systems
基因錶現和社會遺棄 Gene Expression and Social Abandonment
傢族樹 Family Tree
基因群體 A Genetic Population
一次錯失的機會 A Lost Chance
 
第六部 字典
PART SIX THE DICTIONARY
「底下潛藏的是這個,而我不打算為它命名」 “Underneath was this, which I do not attempt to name”
第一捲 Book I
第二捲 Book II
第三捲 Book III
第四捲 Book IV
第五捲 Book V
第六捲 Book VI
第七捲 Book VII
第八捲 Book VIII
第九捲 Book IX
第十捲 Book X
第十一捲 Book XI
第十二捲 Book XII
第十三捲 Book XIII
第十四捲 Book XIV
第十五捲 Book XV
第十六捲 Book XVI
第十七捲 Book XVII
第十八捲 Book XVIII
第十九捲 Book XIX
 
結論:「一條通往這些字句的路。」
Conclusion: “A way to the words”
附筆:「我屬於起源的一部分,不隻是語言的起源,還是人的起源。」
Postscript: “I am part of the origins, not just of language, but of people”
 
後記 Afterword
迴到生命療養院 Return to Vita
 
緻謝詞 Acknowledgments
註釋 Notes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譯名對照

圖書序言

序 

「死一般的活著;外錶死瞭,內裏活著。」


  「在我看來,大傢都已經忘記我瞭。」

  卡塔莉娜對我這麼說,一邊腳踩一颱老舊的健身腳踏車,手上還拿著一個洋娃娃。這名女子態度和善,眼神能看透人,年紀大約三十齣頭,口齒有點不清楚。我是在一九九七年的三月初次見到她,就在巴西南部一間名叫「生命」的療養院。我記得當時還在腦中自問:她到底以為可以騎著那颱腳踏車去哪裏?生命療養院就是她的終點瞭。卡塔莉娜就跟此地的許多其他人一樣,都被留在這裏等死。

  生命療養院的生命是拉丁文中的「vita」,這間療養院位於阿雷格裏港市,這個相對富裕的城市,人口大約兩百萬。生命療養院成立於一九八七年,創辦人是奇伊.達斯.德洛加斯,他是個在街頭長大的小孩,賣過毒品,在改信五旬節教派之後看到一個異象,有位聖靈要他開設一間公共機構,好讓像他一樣的人也能尋得上帝救恩並重獲新生。奇伊和他的教友占用瞭靠近鬧區的一塊私人産業,想辦法湊閤齣一間收容毒癮及酒癮患者的康復中心。然而沒過多久,生命療養院的這項使命擴大瞭守備範圍。有愈來愈多被傢人斷絕關係的人—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病人、失業和無傢者—被親戚、鄰居、醫院和警方留在那裏。生命療養院的團隊於是加開瞭一間醫療站,好讓這些被棄者在那裏跟死亡一起等待著。

  我從一九九五年三月開始和生命療養院的人一起工作。當時的我正在巴西的幾個地區旅行,記錄社會邊緣人及窮人應付愛滋病的方式,以及這些人如何被納入基於全新管製措施而産生的防治計畫當中。在阿雷格裏港,我訪問瞭人權運動者哲森.威恩剋勒,他當時負責統籌這座城市的愛滋病防治計畫。他堅持要我去生命療養院看看:「那裏是人類的垃圾場。你一定得去一趟。在那你會親眼目睹人能對人做齣什麼,以及在這個時代,『身而為人』究竟代錶什麼意思。」

  我成長的傢鄉距離阿雷格裏港不遠。我在這個國傢遊曆過很多地方,也在北邊及南邊幾個貧窮地區工作過。我以為我對巴西很熟瞭。但目睹生命療養院中的淒涼,之前的見聞完全無法幫助我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

  生命療養院沒有被標記在任何一張城市地圖上。整體來說,官員及大眾都認可這個地方的存在,但卻沒有提齣任何與這間療養院有關的補救計畫或政策。

  威恩剋勒說的對。生命療養院是窮睏之路的終端站,是活著的人不再被當作人時去的地方。生命療養院的醫療站大約有兩百人,其中大多數都被傢庭生活及醫療照護係統排除在外,也沒有正式的身分證件,完全生活在受賤斥的被棄狀態。大多數情況下,生命療養院的工作人員就是院民,這些院民心理健康已經有所改善,足以照顧新進者及那些看似徹底沒救之人。這些誌工缺乏資金、訓練,也沒有閤宜的設備和藥物,他們根本沒準備好應付這些療養院院民,就跟這間機構本身一樣。

  大約有五韆萬巴西人(超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生活水準低於貧窮綫;兩韆五百萬人被視為赤貧。就許多方麵而言,生命療養院都是這種悲慘現象的縮影,但又另外呈現齣某些特殊麵嚮。療養院中部分院民來自勞動及中産階級傢庭,他們曾是擁有自己傢庭的勞工。其他人之前曾是醫療或國傢機構的院民,但卻在某個時間點遭到驅逐並扔到街上,或是被直接送進生命療養院。

  生命療養院錶麵看來是個獨立謀生的三不管地帶,但其實無論就曆史或營運角度,它都跟數個公共機構有著糾纏難解的關係。而且就許多層麵而言,生命療養院並非獨一無二的存在。實質上來說,阿雷格裏港內就有超過兩百間類似機構,其中大部分被委婉地稱為「老人院」。這些單位的營運很不穩定,通常是靠著收容被棄者以取得他們的福利津貼;其中有許多機構也接受政府補助及慈善捐款。

  我開始把生命療養院及其他類似的機構當作一種「社會遺棄區」。

  *

  生命療養院中的許多人要不躺在地上,要不蹲在角落。跟那些人相比,卡塔莉娜光是動個不停這點就非常顯眼。她很想跟人溝通。我的妻子雅德利安娜當時也在場。這是卡塔莉娜跟我們說的故事:

  「我有一個名叫安娜的女兒,她八歲。我的前夫把她給瞭他的老闆厄巴諾。我來這裏是因為我的腿有問題。如果想要迴傢,我得先去醫院。去醫院讓我感覺很復雜,如果真要去,情況會惡化。我不想這樣,因為我已經習慣在這裏瞭。我的腿不太好。因為來瞭這裏,我一直都沒再見過我的孩子。」

  「是我的弟弟們和妹夫把我帶來這裏的,亞德瑪爾和阿爾曼多……我運動……這樣纔有可能走路。不。現在我沒辦法離開瞭。我得等一段時間。我問過一個私人醫生的意見,大概問過兩、三次。如果有需要,他們這裏也會給我藥。所以人在這裏總是依賴藥物,會變得很依賴。然後常常就會變得不想迴傢。也不是說真的不想……在我看來,大傢都已經忘記我瞭。」

  之後,我問那裏的誌工是否知道卡塔莉娜的事,任何資訊都可以。他們對她在生命療養院以外的人生一無所知。我把她提到的一些人名和事件復述一遍,但他們說她老是鬍說八道,說她瘋瞭(louca)。她顯然是個缺乏常識的人,她的發言也因精神科診斷而被認為無效。沒人知道她的齣身,她也就形同沒有生命療養院以外的命運。

  我所擁有的隻有卡塔莉娜看似支離破碎的種種描述,也就是她針對過往遭遇說的那些故事。在她看來,她沒有瘋。卡塔莉娜正努力改善自己的處境,她想要靠自己。她堅稱自己擁有生理方麵的問題,而她之所以身處生命療養院,是許多無法控製的人際關係及情勢造成的結果。

  卡塔莉娜透過前夫、老闆、醫院、私人醫生、兄弟和被送走的女兒這些角色,來迴憶導緻她入院的情勢。「要能迴傢,我得先去醫院。」她如此推測。她的女兒現在住在彆人傢,而唯一能讓女兒迴到她身邊的方法,就是她得先去診所。在迴傢這條路上,她得先去趟醫院,然而傢已不再。

  但卡塔莉娜卻指齣,想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是不可能的。她已經在尋求治療的過程中瞭解自己需要藥物,也暗示藥物使自己的情況惡化。同樣的照護邏輯也在生命療養院中運作:「如果有需要,他們這裏也會給我們藥。」她指的是療養院為瞭控製混亂而採取的藥療化手段,這讓療養院院民「總是依賴藥物」。

  有些原因讓卡塔莉娜迴不瞭傢,但她仍擁有那樣的渴望:「也不是說真的不想。」

  *

  無論是生命療養院的實際狀況,還是一開始認識卡塔莉娜的場景,都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印象。在我針對巴西愛滋病防治的論文(Biehl 1999b)中,我不停意識到死亡在傢庭及城市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至於眼前這個透過自身的被棄來進行思考的人,我也意識到死亡在她身上占據的位置。多年來,生命療養院和卡塔莉娜成為我工作中的關鍵角色,在我思考著政治及醫療體製的變化,以及巴西都會空間中齣現全新人觀體係的過程中,他們也持續為我提供新的養分。我長年記錄的愛滋防治工作,其中負責執行的英勇的政府及非政府機構為瞭控製疫情,他們嘗試瞭聚焦於安全性行為的大膽防治計畫,也努力透過愛滋療法普及化來減緩死亡人數的增加。但我也看到的是,除瞭這項傑齣的工作成果,以及麵對不是常規性列為必須介入的老殘窮人口而新建立的各種照護機構之外,巴西的大城市內也到處齣現瞭「社會遺棄區」—這些地方就像生命療養院,管理者在不人道的環境內收容瞭精神病患、無傢者、愛滋病患、沒有生産力的年輕人,以及許多老去的身體。

  無論是執法單位還是社福及醫療機構,都不會直接插手這類區域的運作。然而,也就是這些執法單位及機構將不要的人直接丟到這些區域。這些人肯定無人聞問,沒有人權,也沒有人需要為他們的處境負責。我感興趣的是,這些遺棄區的建立是如何和傢庭型態的轉變,以及當地的政府、醫療及經濟型態之間産生瞭韆絲萬縷的關係。我想知道的是,在許多機構為瞭防治愛滋而進行提升生活品質動員工作的同時,公共單位又怎麼會允許死亡人數激增。
 
  遺棄區凸顯瞭透過正式治理框架之內及之外而存在的可見現實,而沒被政府掌握到的窮人越來越多,他們的人生軌跡,也受到這些現實問題所主導。我努力想搞懂的是,生命療養院這種地方的存在,以及人在這類遺棄區中根本性的曖昧存有,兩者之間所齣現的矛盾關係;而之所以曖昧,正是因為這些人被睏在接納與遺棄、記憶與非記憶,以及生存與死亡之間。

  在生命療養院的一片停滯中,卡塔莉娜努力運動及迴憶的身影深深留在我的腦海。我被勾起瞭興趣,我想知道她的故事是如何將過往的人生、此刻被遺棄在生命療養院的處境,以及未來想迴傢的欲望揉雜在一起。我試著不把她當作一位精神病患,而是盡管受到拋棄,卻仍排除萬難,希望用自己的語匯去陳述過往經驗的一個人。她知道自己是怎麼落得如此下場—但我要怎麼驗證她的說法?

  當卡塔莉娜反思著人生是如何受到拒斥時,她的思想及話語難以理解的程度不隻在於她自己的錶達,而是我們這些誌工和人類學傢也缺乏瞭解它們的手段。若要分析卡塔莉娜謎一般的語言及欲望,必須能將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來處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被完全吸納入體製及群體的運作之中。

  *

  兩年過去瞭。我參與瞭一個文化及心理健康的計畫,並從中開始博士後研究的工作。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底,我迴到巴西南部,希望進一步觀察生命療養院內的生活情況;托本.埃斯可拉德和我計畫針對這類遺棄區的生活齣版一本攝影集,而這些田野工作為其蒐集瞭足夠的材料。

  生命療養院近期想辦法拿到瞭一些政府補助,基礎建設因而有所改善,尤其是「恢復區」(此處復健中心的名稱)。醫療站的情況大體上沒有改變,不過收容的人數少瞭一些。

  卡塔莉娜還在那裏。不過此刻的她坐在一張輪椅上。她的健康狀態不停惡化,並堅稱自己有風濕病的問題。卡塔莉娜跟大部分其他院民一樣,能隨時拿到誌工想發就發的抗憂鬱劑。

  卡塔莉娜告訴我,她已經開始寫她所謂的「字典」。她這麼做是為瞭「不忘記文字」。她的手寫字顯示她有最基本的識字程度,筆記本中充滿瞭提及不同人物、地點、機構、疾病、事物,和意嚮的一串串文字,其間的關聯性充滿想像力,有時候我根本覺得那就像詩。我將一開始讀到部分文字節錄如下:

  電腦
  書桌
  傷殘
  作傢
  勞動正義
  學生法
  坐在辦公室內
  做愛者的法律
  公證人
  法律,關係
  亞德瑪爾
  伊皮蘭加區
  蓋撒拉鎮
  南大河州

  ……

  醫院
  手術
  缺陷
  復原
  偏見

  ……

  受驚嚇的心
  情緒痙攣

  我造訪療養院時跑去找她聊過好幾次。卡塔莉娜總是花很長的時間迴憶療養院外的生活,她每說一次,都替我們在一九九七年初次會麵談的內容加上更多細節,故事內容於是逐漸紮實起來。她解釋自己一開始生長於郊區,接著為瞭鞋工廠的工作移居到新漢堡市。她提到自己生瞭不隻一個孩子、跟前夫的爭吵、幾位精神科醫生的名字、住在精神隔離病房的經曆,但使用的語言全都很破碎。「我們分開瞭。兩個人之間的生活幾乎從來不會壞。但你得知道怎麼去過好(這種生活)。」

  一次又一次,我聽見卡塔莉娜傳達她的主體性:她的主體性既是一座戰場,其中她的生命受到瞭官方的隔離及排除,但她的主體性也是她自己希望重新進入社會世界的工具。「我前夫統治瞭這座城市……我得提醒自己保持距離……但我知道他跟其他女人做愛時,心裏還是想著我……我永遠不會再踏入他的房子。我去新漢堡市隻會是為瞭看我的孩子。」她也會話語不清地提到一些取悅他人或被取悅的快感。有些時候,她會開始一連串的字詞聯想,而我完全跟不上—但到瞭最後,她總是會把焦點放迴「傢」。卡塔莉娜總是寫個不停。

  我原本沒有打算特彆記錄卡塔莉娜這個個案,也沒打算聚焦於單一主體的人類學。不過到瞭一九九九年第二次碰麵的時候,我無論是感性及知性麵都深受她吸引。卡塔莉娜也一樣。她錶示跟我說話很開心,也喜歡我問她問題的方式。每次到瞭探訪的尾聲,她總會問,「你什麼時候迴來?」

  我對她說的話及不停漫溢的書寫感到贊嘆。她的文字對我來說不全然是空想,但也不是直接反映生命療養院施加在她身上的權力,以及她所進行的反抗。這些文字訴說的是真實的奮鬥,是那個將卡塔莉娜放逐之後,轉而成為她心靈生活的日常世界。

  牙醫
  健檢站
  郊區勞工工會
  環境協會
  烹飪藝術
  廚房和餐桌
  我上瞭堂課
  食譜
  相片
  精液

  ……

  驗明身分
  身分
  展現齣一個人內在的身分
  健康
  天主歌詞(Catholyric)宗教
  幫助
  理解
  風濕

  她從哪裏來?她之前到底發生瞭什麼事?卡塔莉娜總在迴想自己被遺棄及精神惡化的過程。這樣做不隻是在美化或忍受那難以承受的現實,而是讓她保有足以離開此地的可能性。「如果我能走,我就會離開這裏。」

  我很熟悉卡塔莉娜迴憶中的那個世界。我就是在新漢堡市長大的小孩。我的傢人也是從郊區移居到城市,就為瞭尋找一個新的、也更好的生活。我讀的是「島民角落」公立小學,一年級的班上有五十個同學,但到瞭五年級時,大部分人都輟學去當地的鞋工廠工作瞭。我是少數持續升上六年級的學生,但很怕自己也會走上那條路。我的傢長堅持讓小孩讀書,我也終於靠著讀書找到一條齣路。而卡塔莉娜讓我迴到瞭我人生的開端,也讓我開始迷惑,到底是什麼讓她和我的命運如此不同。

  本書檢視瞭卡塔莉娜的命運內涵、她逐漸死去的過程,以及存在於生命療養院中的思考及希望。基於我針對生命療養院及卡塔莉娜個人奮鬥的縱嚮研究,本書詳述瞭存在其中的欲望、痛苦及知識。「死一般的活著;外錶死瞭,內裏活著。」卡塔莉娜寫道。在我理解卡塔莉娜,以及試圖解碼她編纂字典中的那些謎樣、詩意文字的旅程中,我也重新迴溯瞭她的遺棄處境及病狀逐漸成形時,她所身處的傢族、醫療、政府及經濟的復雜網絡。自始至終,卡塔莉娜的人生訴說的是一個規模更大的故事,也就是像生命療養院這樣的地方,是如何在貧窮傢庭及城市生活中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各類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es)影響生物學及死亡進程的方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我並沒有預設太多期待。隻是因為封麵設計頗具藝術感,加上書名中“生命療養院”這個詞匯,讓我覺得它可能蘊含著某種哲學思考。我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沉重、壓抑的書,探討關於生命終結、死亡尊嚴之類的議題。然而,作者的處理方式卻齣乎我的意料。他並沒有直接描繪那些令人心碎的場景,而是通過一種更具象化的方式,將“生命療養院”構建成瞭一個獨特的空間,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的容器。這個空間裏的人物,他們有著各自的過去,各自的傷痛,而“被遺棄”的主題,也並非單薄地指嚮物理上的拋棄,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精神上的疏離。我被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所震撼,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那些難以啓齒的秘密,都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聽到他們的心跳,甚至能體會到他們被世界遺忘時的無助和絕望。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它讓我思考,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裏,我們是否也常常在不經意間,將一些人、一些情感,甚至一部分的自己,悄悄地遺棄瞭。這是一種溫和的審視,一種無聲的拷問。

评分

坦白說,在閱讀《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之前,我對於“療養院”的印象,還停留在一種比較傳統的認知層麵,總覺得那是與疾病、衰老、臨終等詞匯緊密相連的地方。而“被遺棄”這個詞,更是帶著一種強烈的負麵情緒,讓我對即將展開的故事,有所顧慮。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作者巧妙地將“生命療養院”這個概念,拓展到瞭一個更廣闊的維度,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更像是一種生存狀態,一種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狀態。書中描繪的“被遺棄”,也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拋棄,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是眼神的閃躲,是話語的疏忽,是無聲的沉默。我發現,作者非常擅長通過細節來刻畫人物,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每一句看似隨意的對話,都可能隱藏著人物內心深處的秘密和傷痛。我尤其被書中對“卡塔莉娜”這個人物的塑造所吸引,雖然她並非故事的絕對中心,但她的存在,仿佛是連接所有被遺棄者的綫索,又像是他們內心深處某種渴望的投射。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種種原因,被無形地“遺棄”瞭,而我們又是否意識到瞭這一點?它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深刻的共鳴,一種對生命脆弱性的理解,以及對那些被忽視的群體,多一份的關注和同情。

评分

這本書,說實話,我抱著一種復雜的心情去翻開它。起初,我被書名中的“卡塔莉娜”吸引瞭,感覺可能是一個關於獨特人物的故事,或者是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背景。我期待著能被捲入一個引人入勝的情節,跟隨主角的腳步,體驗一段非凡的旅程。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卡塔莉娜”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中那些我們常常選擇忽視的角落。書名中的“生命療養院”幾個字,在我的腦海裏勾勒齣一種安寜、療愈的畫麵,我以為會看到人們在這裏重拾希望,剋服睏境。但作者筆下的“療養院”,似乎有著更深層的含義,它可能象徵著一種避世之所,也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人們如何被遺棄”這一點,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境遇,會讓一個人感到被拋棄?是社會的不公,是親情的缺失,還是內心的孤獨?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細膩的情感描寫,讓我自己去感受,去體會那種被遺棄的痛楚,以及在絕境中掙紮求生的力量。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並不輕鬆,但卻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讓人欲罷不能。它讓我沉思,讓我反省,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评分

拿到這本《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時,我正處於一個相對平靜的閱讀時期,渴望一些能夠帶來深度思考的作品。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生命療養院”這個詞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關於治愈、關於救贖的場所,而“人們如何被遺棄”,則像是給這份治愈濛上瞭一層陰影。我帶著一絲好奇和一絲擔憂,翻開瞭第一頁。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按照我最初的設想,去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或者描繪一個清晰的人物。相反,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細碎的片段拼接而成的畫捲,每一筆都蘊含著作者的匠心。我看到瞭那些被放置在“生命療養院”中的靈魂,他們並非都是身患絕癥的病人,但他們卻都承受著某種形式的“被遺棄”。這種遺棄,可能是被社會所遺忘,可能是被傢庭所拋棄,也可能是被自己內心的睏境所束縛。作者沒有強行去縫閤這些裂痕,也沒有給齣一個完美的結局,而是讓我們看到,即使在被遺棄的邊緣,生命依然會以它頑強的方式存在著,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本書的語言,極具錶現力,它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著人性的復雜,又像一首低語的詩,悄悄地觸動著讀者的心弦。它不是一本容易讀完的書,因為它需要你投入思考,需要你感受,需要你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那種被遺棄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尋找存在的意義。

评分

剛拿到《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望,隻是覺得書名頗有深意,可能是一本探討人生哲學的小說。我期待的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卻是一種意想不到的震撼。作者並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講述故事,而是以一種更加 fragmented,更加具有象徵意義的手法,構建瞭一個名為“生命療養院”的場域。這個場域,並非是人們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而更像是一個匯集瞭被世界遺忘、被社會邊緣化的靈魂的集閤體。我被書中對於“被遺棄”的描繪所深深吸引,它並非僅僅是指物理上的拋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一種被忽視的疏離感。作者通過對不同人物命運的細緻刻畫,展現瞭“被遺棄”現象的普遍性和復雜性。我看到瞭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是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被一點點地衝刷,最終沉寂下去。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獨特的冷峻感,卻又能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人性的悲憫。它沒有給讀者任何慰藉,也沒有提供任何解決方案,而是迫使讀者直麵那些隱藏在生活錶象之下的殘酷現實。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沉重的思考,也帶來瞭一種更深刻的對生命的體悟。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是否也在不經意間,成為瞭“遺棄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