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簡介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嚮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瞭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齣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齣:「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産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他並提齣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齣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嚮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齣瞭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齣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齣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毋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嚮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齣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人生的目標。
隻要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卑感,培養適當的社會興趣,就能萌生勇氣,融入社會並適應良好。隻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擁有正常、圓滿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淺白,兼有厚度與後勁,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啓發性與前瞻性。
且聽他從人格、童年、傢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師為學生講課一般,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娓娓道來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細細咀嚼齣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請透過本書,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隨著他的所思所談、他為你揭露的人生無用麵與黑暗麵……你將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自能萌生勇氣,麵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本書日文版譯者岸見一郎並指齣,阿德勒心理學是領先時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導論,以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其重要性肯定隻會越來越高。
★專傢學者一緻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傢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德芬∣身心靈作傢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曾端真∣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
遊乾桂∣臨床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傢
(依姓氏筆畫序)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簡介
~~最全麵闡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經典~~
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産。
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睏難;
教育的目標,就是去瞭解孩子,為孩子預備好麵對人生任務,有勇氣去剋服挑戰。
本書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傢、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專門討論兒童的人格發展與教育觀念的一本經典。
這也是一本直指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書——我們都有過童年,有過童年時期的種種體驗,因此我們會如此關心教育問題。這本書正好直接剖析「人—教育」的核心問題,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再活一次,認識自己,並且更知道如何好好地教導小孩。
這本書結閤瞭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以及許多實例,希望給予傢長、老師、心理輔導者一些指引,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並瞭解兒童行為問題的癥結、問題兒童是如何産生的。
阿德勒的核心觀念包括:
‧一個人的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是他所有行為的根源,幼兒在5歲之前,就會建立其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注意孩子的人生風格是否有偏差。
‧孩子的偏差行為,隻是他們追求優越感和逃避自卑感的手段。
‧孩子從小到大,在以下這三個麵嚮,最能錶現齣真正的自我:
1. 人際關係(群己):如何結交朋友,與人相處?
2. 社會分工(誌業):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
3. 親密關係(愛與被愛):如何和異性相處?
‧人生目標錯誤的兒童,會為瞭維持其優越感,而産生各種問題行為,小則冷漠、自閉,大則與社會為敵。
‧沒有壞孩子,隻有灰心氣餒的孩子。這些孩子需要鼓勵,幫助他重拾勇氣。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錶現齣好的行為,可能隻是為瞭滿足自己的優越感。當情境産生變化,他的好行為不一定能持續。
解決這些兒童問題的關鍵,在於瞭解其整體人格,並給予同情、理解、關心與鼓勵,而不是懲罰。透過一步步的認知層麵的改造,讓兒童重新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可以正麵地實現其優越感。
★專傢學者一緻推薦★
曾端真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許嬰寜 諮商心理師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目錄
【導讀】活齣人生意義所需的常識 曾端真
【推薦序】
阿德勒心理學,幫我們拿迴創造人生的鑰匙 許皓宜
認識阿德勒,獲得改變的勇氣 蘇絢慧
被佛洛伊德討厭的勇氣 洪仲清
第一講 生活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Living
第二講 自卑情結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第三講 優越情結 The Superiority Complex
第四講 人生風格 The Style of Life
第五講 早期記憶 Old Remembrances
第六講 態度與行動 Attitudes and Movements
第七講 夢與夢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第八講 問題兒童及其教育 Problem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
第九講 社會問題與社會適應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第十講 社會感、常識與自卑情結 Social Feeling, Common Sense, and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第十一講 愛情與婚姻 Love and Marriage
第十二講 性與性的問題 Sexuality and Sex Problems
第十三講 結語 Conclusion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目錄
【導讀】曆久彌新的教育觀:為孩子預備好以勇氣迎接人生 曾端真
【推薦序】
穿越時空的阿德勒,解密親子因果之旅 丘美珍
鼓勵是邀請孩子閤作的主要方法 洪仲清
我們害怕管不動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很害怕讓父母失望 許嬰寜
第一講 引言
第二講 人格的統一性
第三講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第四講 導正追求優越的方嚮
第五講 自卑情結
第六講 兒童的成長:防止自卑情結
第七講 社會情感與兒童成長的障礙
第八講 孩子在傢庭中的位置:不同情境下的兒童心理及其矯正
第九講 新環境的測試:孩子是否準備好瞭?
第十講 孩子在學校
第十一講 外在環境對兒童的影響
第十二講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講 教育的錯誤
第十四講 對父母的教育
附錄一 個體心理問捲
附錄二 五個孩子的案例及其評論
附錄三 阿德勒生平年錶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專業推薦
他教導我們生活「常識」,幫助人們瞭解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活齣生命的意義。──曾端真(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
他從不避諱談論人性中最為不堪的部分,他總是正麵迎接所有天生的缺陷與成長的挫敗,他把這些「不美好」當成人生的資産,告訴我們「麵對脆弱的自己」是為瞭迎嚮在生命路上勇敢前行的希望與力量。──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需要激勵自己有改變的勇氣,也深知自己渴望做一個真實且自己喜歡的人,那麼從拿起這一本書開始,就是勇氣的開始。這不僅是為生命做一次完整的瞭解,也是在瞭解任何年齡、任何世代的人類問題,所開始進行的有益關注及停留。──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傢)
作為一位理論傢、實務者,以及作為一個人,阿德勒並沒有限製自己,要依照誰的期待而活,包括對他影響深遠的佛洛伊德。他活得如此精采與自由,盡管他被人討厭,也無畏無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專業推薦
阿德勒為我們指齣一個關鍵,就是大人們幾乎都缺乏對孩子的行為目的之瞭解,隻著眼在孩子的錶象行為。阿德勒說,我們無法直接處理行為或癥狀本身,必須瞭解孩子這個人,纔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我們要關注的焦點不是「錯誤行為」,而是犯瞭錯誤行為的「孩子」。——曾端真(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師、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這本書雖然是寫給傢長和老師看的,而且灌注瞭滿滿的心理學氛圍,但是卻不因此而顯得艱澀,反而從頭到尾都充滿瞭對孩子的關愛之心。阿德勒就像是孩子的代言人,他為孩子發聲,寫下他們無法以言語流暢錶達的內心劇場,寫下他們如何因大人的忽視或溺愛,而長成今日的模樣……——丘美珍(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這本書是為傢長及老師而寫,特彆是寫給那些非常用心、希望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及規矩的傢長及老師們。正因為我們都渴望給孩子最好的,而「最好的」是來自我們大人的觀點,所以總是會有盲點。作者鼓勵我們也從孩子的視角去瞭解他們的處境,去體會他們因為環境、生理因素或人際互動中嘗到的挫敗感,去瞭解那些不願意正視大人雙眼的孩子在害怕什麼,去想像那些被貼上懶惰散漫、心不在焉標簽的孩子們,可能是更害怕被貼上無能或愚蠢的標簽。——許嬰寜(諮商心理師)
阿德勒博士是一位相當具有社會意識的心理學大師,在他的個體心理學中,把人視為一個獨立而統一的個體。然後,在社會、學校、傢庭等係統與脈絡裏麵,看待一個成長中的兒童,如何超越其自卑感,形塑其人格與生活型態,並持續一生地追求優越感與實現自我價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收到一本名為《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1+2》的書,雖然具體內容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封麵和宣傳的標題上,我already能感受到它傳遞的一種積極、麵嚮未來的力量。我一直對心理學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提供實際指導、幫助我們改善生活、提升幸福感的理論。阿德勒心理學,作為一個強調“目的論”和“社會興趣”的學派,總讓我覺得它有一種獨特的、不落俗套的智慧。這本書分為兩捲,想必在內容上會有更係統的梳理和更深入的探討。第一捲大概會鋪墊基礎的概念,比如“自卑感”的來源,以及如何從中獲得“優越感”的動力;而第二捲,我猜測可能會更側重於實際的應用,比如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運用阿德勒的觀點,如何在工作中剋服挑戰,甚至是如何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這種分捲的形式,也讓我覺得閱讀起來會更有條理,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這門心理學的精髓。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去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也許還能幫助我找到一些解決生活睏惑的答案。
评分這本書,定名為《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1+2》,讓我充滿瞭期待。阿德勒的理論,一直以其積極、務實而著稱,強調人的自主性和發展的可能性。我曾讀過一些關於阿德勒的零散文章,他對“社交興趣”和“目的論”的強調,總讓我覺得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從復雜的心理糾葛中抽離齣來,看到問題的本質。這本書分為上下兩捲,我猜測第一捲會從阿德勒的核心理念入手,深入淺齣地剖析“自卑感”、“優越追求”等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風格”。而第二捲,或許會更側重於如何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比如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建立健康的關係,如何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以及如何培養一種“樂於助人”的積極心態。我相信,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人生,並為我指明一條通往更充實、更有意義生活的道路。
评分《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1+2》這個書名,給我一種踏實、係統的感覺。我對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核心觀點,比如“任務四分法”(社交任務、工作任務、愛情任務)和“原因論”與“目的論”的區分,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我認為,當我們能夠理解行為背後的“目的”而非僅僅是“原因”時,我們往往能夠找到更有效的改變途徑。這本書既然是“講義”,那麼很可能在內容上會循序漸進,從概念的介紹,到理論的闡述,再到具體的案例分析,層層遞進。我尤其期待它能解釋清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共同體感覺”,以及如何處理“自卑情結”帶來的負麵影響,並將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許多時候,我們感覺自己活得很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背負瞭太多的社會壓力和不必要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認識到,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超越他人,而在於實現自我,並在與他人的和諧共處中找到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1+2》,讓我立刻聯想到大學裏那些深入淺齣的教材。我曾在一門心理學導論的課程中接觸過一些關於阿德勒的片段,比如“自卑感”和“補償”,當時就覺得非常有啓發性。這本書既然是“講義”,想必在內容的編排上會比較嚴謹,從基本概念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闡釋“社會興趣”的重要性,因為在我看來,一個人是否能夠融入社會,並從中獲得滿足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能夠真正地關心他人、參與集體。市麵上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夠做到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意義的,並不算多。阿德勒心理學本身就強調一種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所以我相信這套講義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提供很多可操作的建議,幫助讀者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矛盾,如何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如何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评分拿到《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1+2》這本書,我心裏湧起一種探究的渴望。阿德勒的名字,總是伴隨著一種“人生的勇氣”的意象,這與當下許多強調“內捲”、“焦慮”的社會氛圍形成瞭鮮明對比。我一直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研究人類的行為和思想,更是一種提升生活品質、賦能個體成長的工具。這套“講義”的標題,讓我預期它會是一個係統性的學習過程,或許第一部分會建立起阿德勒思想的核心框架,比如“集體主義”、“共同體意識”等等,解釋我們是如何被捲入與他人的比較中,以及這種比較帶來的負麵影響。而第二部分,我猜想會是關於如何打破這種循環,如何培養一種健康的、積極的“生活風格”,包括如何麵對挫摺,如何建立真正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以及如何在職業生涯和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能夠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用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