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禪唱:《六祖壇經》

曹溪禪唱:《六祖壇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六祖壇經
  • 禪宗
  • 佛教
  • 曹溪禪
  • 中國哲學
  • 唐代文獻
  • 頓悟
  • 心性
  • 宗派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與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跨時空對談
  探索禪宗教義之奧妙

  《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說,弟子法海記錄的一部經典,是中國佛學論著中,唯一被稱為「經」的著作。主要內容為慧能一生之事跡與教導門徒的言教,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其核心思想對後來禪學之發展影響深遠。

  本書以「曹溪禪唱──《六祖壇經》」為名,除瞭在文中使用「註解」作為解說輔助外,又舉用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中有關《六祖壇經》的論述,作為「延伸討論」;並在各品後加以「論議」,說理論證;最後提齣「問題深究」,帶齣禪宗教義之精要。

本書特色    

  ○以流通較廣的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為版本,佐印順法師佛學論述。
  ○每品後加上個人「論議」,說理論證,解析核心思想。
  ○每單元以「問題深究」做結尾,藉由問題討論,帶齣更多元的視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曹溪禪唱:《六祖壇經》》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對該書核心思想的深入理解,同時避免提及該書的實際內容。 --- 書名:禪宗燈塔:覺悟之路的指引 簡介: 《禪宗燈塔:覺悟之路的指引》是一部旨在闡釋東方智慧精髓,深入剖析心性修持法門的典籍。本書著眼於個體生命體驗的深化與超越,探討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俗生活中,尋得內心的平靜與清明。它並非一部僵化的教條匯編,而是一份富有生命力的心靈指南,引導讀者審視自我,認識存在的本質。 本書的立意,在於揭示個體與宇宙萬物之間內在的聯係,強調“自性覺悟”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心神躁動的當代社會,人們往往迷失於對外物的追逐,忽略瞭嚮內探索的迫切需求。本書正是為那些渴望從根本上解決生命睏惑、尋求持久安寜的人士所作的深度梳理。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從基礎的“心性論”入手,逐步深入到“實踐方法論”。它以一種平實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拆解瞭人類思維的慣性與執著,指齣許多痛苦的根源並非源於外界的逆境,而是源於我們對事物的“錯誤認知模式”。 第一部分:觀照自性——認識心之本源 本部分著重於對“心”的本體進行探討。我們通常認為“心”是思想的器官,但本書則超越瞭這種生理學的界定,將其視為一切現象發生的基石。這裏詳細辨析瞭“真如”(Tathātā)與“妄念”(Vikalpa)的區彆。真如被描繪為一種不生不滅、恒常清淨的本來麵目,而妄念則是心在對外境産生分彆、取捨時所産生的短暫波動。 書中采用大量的譬喻和生活化的場景來解釋抽象的禪理,例如,將心比作一麵被塵垢覆蓋的明鏡,將修行比作擦拭鏡麵的過程。重點闡述瞭“空性”(Śūnyatā)的真義——並非虛無,而是指事物“無自性”的特質,即一切皆是因緣和閤而成,沒有永恒固定的實體。理解空性,是放下執著的前提。 第二部分:修證次第——覺醒的實踐路徑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理論基礎,那麼第二部分便是通往實證的橋梁。本書強調,真正的覺悟不是知識的纍積,而是深刻的生命體驗。這一部分詳細闡述瞭多層次的修行實踐。 首先是“戒定慧”三學的基礎構建。戒律被視為維護心境安寜的外部框架;定力則是穩定心神、使之不散亂的內在功夫;而慧觀,則是洞察實相的關鍵。本書特彆強調“止觀雙運”的重要性,即同時培養專注力(止)與洞察力(觀),二者缺一不可。 在具體的實踐方法上,本書提供瞭數種有效的“入定法門”,這些方法旨在幫助修行者穿越意識的錶層,抵達更深層次的意識狀態。這些方法側重於“不作意”的藝術,即不刻意追求某種境界,而是順應心流,自然而然地達到洞察。例如,書中對“正念”的闡述,超越瞭簡單的“活在當下”,而是一種對當下每一個刹那生滅變化保持清晰、不加評判的覺知。 第三部分:應世之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安住 覺悟若不能融入生活,便如同空中樓閣。本書的第三部分緻力於解決“齣世”與“入世”的矛盾。它論述瞭“不離世間覺”的理念,即修行並非要逃離塵囂,而是在塵囂之中煉心。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慈悲與智慧的統一”。智慧是看清實相,而慈悲是基於這份看清後自然流露的對他人的關懷與幫助。書中強調,真正的解脫者必然能夠以更圓融、更富同理心的方式與他人相處。對人際關係、衝突處理、以及麵對苦難的態度,都提供瞭基於深刻洞察的指導。例如,如何看待“得失心”和“成敗觀”,並將之視為幫助我們磨礪心性的工具,而非睏擾的來源。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禪宗燈塔:覺悟之路的指引》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去神秘化”的寫作風格。它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而是用清晰、現代的語言來闡釋古老的智慧,力求讓當代讀者能夠切實感受到這些教導與自身生命的關聯。 它提供瞭一個“自我發現的路綫圖”,鼓勵讀者親身實踐、驗證,而非盲目信從。本書認為,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明師,修行本身就是一場不斷發現自身潛能的旅程。 對於尋求心靈慰藉、希望提升生命質量、探求人生終極意義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一種堅實可靠的內在支撐。它不僅是一部理論著作,更是一麵映照內心的鏡子,引導我們穿越迷霧,迴歸那個本自具足、圓滿覺悟的生命狀態。閱讀此書,如同獲得瞭一位睿智的長者在身邊,以平靜而堅定的力量,指引我們走在迴歸本心的道路上。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敏捷


  一、現職
  國立颱南大學國語文學係教授
 
   二、代錶著作
  1.《傳道法師年譜》(104.5颱南:妙心齣版社)
  2.《三心瞭不可得──與傳道法師對話錄》(104.1颱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
  3.《「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訪談錄》(100.1颱南:妙心齣版社)
  4. 《印順《中國禪宗史》之考察──兼與鬍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的比較》(98.5颱南:妙心齣版社)
  5.《《肇論》研究的衍進與開展》(92.1高雄:復文齣版社)
  6.《文學與佛經》(90.4高雄:復文齣版社)
  7.《留住蓮音》(89.11颱北:法界齣版社)
  8.《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89.1颱北:法界齣版社)
  9.《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82.5颱北:商鼎文化齣版社)
  10.期刊論文四十餘篇、學術研討會論文四十餘篇
 

圖書目錄

自序
題解與思想小辭典
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問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禪第五
懺悔第六
機緣第七
頓漸第八
宣詔第九
付囑第十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聽傳道法師講《六祖壇經》有感
附錄二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二
附錄三 談高行健《八月雪》

圖書序言

自序

  慧能(638-713)《六祖壇經》是筆者就讀省立颱南師專時喜歡閱讀的經典之一,當時曾在颱南市屬於齋教龍華派的「德化堂」,聆聽成功大學陳教授講授該經。1981年到高雄市旗津國小教書,隨著同事鍾竹連老師親近唐一玄(1892-1988)老居士,他常常提醒,修行方法之一是:「不翻舊業,不妄想。」又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時雖感覺其中法味,然內心還是懵懵懂懂。
  
  1992年,有機會聆聽颱南妙心寺傳道法師(1941-2014)講《六祖壇經》,對於該經多少有些吸收,也就記錄〈聽傳道法師講《六祖壇經》有感〉(《菩提樹》第500期,1994年7月,頁26-28)一文。

  幾年前,我在國立颱南大學國語文學係碩士班開授「禪學研究」這門課,以印順導師(以下簡稱「印順」,1906-2005)《中國禪宗史》為教材,對該書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並於2007年完成《中國禪宗史》之考察―兼與鬍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的比較》(颱南:妙心齣版社,2009年5月再版)一書,探討該書的重要觀點,並與鬍適及日本學者鈴木大拙、宇井伯壽、關口真大、柳田聖山諸賢的相關研究,就「從達摩禪到慧能禪的演變」、「牛頭宗的法脈與曆史影響」、「《壇經》的作者與版本」、「曹溪禪的開展與閤流」等四方麵進行比較,梳理初期禪宗史的輪廓,解析禪宗核心思想,得齣更多元的視界。

  對於高行健結閤《六祖壇經》與《曹溪大師彆傳》而創作《八月雪》的劇作,筆者撰述〈談高行健《八月雪》〉一文(原載《國文天地》第17捲第8期,2002年1月,頁60-65)。此外,在教書之餘,與傳道法師討論《六祖壇經》部分內容,寫成〈「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二〉(收於邱敏捷:《三心瞭不可得──與傳道法師對話錄》,颱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15年1月初版,頁5-10)一文。

  不過,對《六祖壇經》的特色,以及對整體佛法的把握,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印順《中國禪宗史》中,有關《六祖壇經》的討論,引用「敦煌本」的《六祖壇經》,並從整體佛教、整個中國禪宗的發展評論該書。對該書有褒揚之處,如對於《六祖壇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印順《中國禪宗史》說:「三身也好,三寶也好,菩提、般若也好,都在自己身心中,直捷瞭當的指示齣來。就在日常心行中,從此悟入。於是,佛不再是高遠的理想,而是直下可以體現的。聖人,從難思難議的仰信中,成為現實人間的、平常的聖人(恢復瞭原始佛教的模像)。這是曹溪禪的最卓越處!從宗教的仰信,而到達宗教的自證。」(頁372)言下之意,《六祖壇經》具有人間佛教的意義。

  另外,印順對《六祖壇經》也有批評的地方,如《六祖壇經》雲:「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印順《中國禪宗史》指齣:「『觀心破相』,是禪者對經中所說的法門,用自己身心去解說。」(頁170)又錶示:「禪者卻專以此來解說一切,稱為『破相』,實際是對存在於人間的佛教,起著嚴重的破壞作用。」(頁172-173)且說:「《壇經》以自己身心來解說,迷成穢土,悟即淨土。不談事實上國土的穢與淨,而專在自己身心上說,禪者都有此傾嚮。」(頁173)可以說,他對於禪者獨樹一格的解經方式,有不以為然之處。

  到底如何掌握《六祖壇經》的精華,並在自己身心修行上受用,這是我們很關心的事情。

  唐一玄居士淡泊、堅毅,對於禪修有他個人獨到的見地。他的《六祖壇經論釋》(高雄:休休文教基金會,2009年11月三版),直從「真常唯心論」解讀,有他的精彩處,然也多少有不足的地方。

  印順把握整體佛法,對於佛教各經典的理解,有他獨具慧眼之處。他雖沒有針對《六祖壇經》的注本,但在他的《中國禪宗史》中,處處流露齣他對該書的卓見,片言隻字,都足為我們參讀。

  佛教修行的道路不外是「解脫道」與「菩薩道」。「解脫道」,主要在發齣離心,行「八正道」,以淨化自己的身心,並隨緣度眾;而「八正道」首重共世間的「施、戒、定」,以及齣世間的「慧」。「菩薩道」,主要在發菩提心,與三心相應,修十善、六度、萬行,自他成佛,依正莊嚴,積極度眾。

  「緣起有,自性空」,是佛教的正見;「緣起空,自性有」,是破壞現象,違背真理,是邪見。佛教是「因緣論」者,生死流轉是「緣起支性」,「依因托緣而生」;還滅解脫是「聖道支性」,「因緣滅而顯」。這些都是佛教的思想特色。

  唐代佛教有其特色,因此慧能《六祖壇經》之思想不免有其「對治」作用。但不管如何對治,都要迴到佛教的核心思想來詮釋,否則會有偏差。就如無用淨全禪師雲:「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入得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宋.道原纂:《續傳燈錄》捲三十二,《大正藏》第51冊,頁689中下)。不能隻是做個「百尺竿頭坐底人」,還要「百尺竿頭須進步」。讀《六祖壇經》亦然,不是隻就《六祖壇經》讀《六祖壇經》,還是要迴到佛教的真義,纔能真正掌握該經的底蘊與精神。

  筆者不揣淺陋,為方便授課,故列「題解與思想小辭典」,並把印順等相關論著資料列齣,也算是一種「延伸討論」,並於《六祖壇經》每品後加上個人的「論議」。至於「註文」部分,以簡明易懂為要。本書以流通較廣的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為版本,在六祖名字上,保留《六祖壇經》原典之用「惠能」;至於印順導師著作及其他行文,則依印順導師之用法用「慧能」,故「惠能」、「慧能」兩稱並存。

  有關《六祖壇經》的相關研讀,楊惠南《雨夜禪歌―我讀《六祖壇經》》(颱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5月初版)、高行健《八月雪》(颱北:聯經齣版公司,2000年12月初版)與印順《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颱北:正聞齣版社,1971年6月初版)等,都是很好的延伸閱讀書籍,有助於對該書的理解。

  本書從2011年即著手準備,唯中間因行政工作繁忙而停擺,當時傳道法師還在世,偶爾嚮道師父請教,總會得到一些啓發,那時總以為機會很多,可以隨時請益,誰知無常迅速,本書未成,而師父就遠行去瞭!傳道法師生前講述的《六祖壇經》錄音帶還可供我們聆聽、學習。在學佛的過程中,道師父一直都是我的引領者,謹以此書獻給道師父,冀望他乘願再來人間。

2019.5.5
邱敏捷謹誌

圖書試讀

│坐禪第五│
 
師示眾雲:「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延伸討論】
 
1. 印順說:「對看心,看淨,不動,長坐──東山門下所傳的一般禪法,加以批評,認為是障礙悟門的。『坐禪』,或『禪定』,慧能是不偏於坐(「直坐不動」)的,不偏於靜(「除妄不起心」)的。隻要『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活潑潑的『一切無礙』,行住坐臥都是禪。這一原則,曹溪門下可說是一緻的,特彆是批評以坐為『坐禪』的偏執。」(《中國禪宗史》,頁345-346)
 
2. 印順說:「曹溪門下所傳的,是般若相應的禪,定慧不二的禪,無所取著的禪。以此為『禪』的定義(曹溪門下自己下的定義),所以對入定齣定,內照外照,住心看淨等,採取否定的立場。」(《中國禪宗史》,頁347)
 
3.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捲五雲:「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塼,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大正藏》第51冊,頁240下)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過不少關於禪宗的書籍,但總覺得有些隔靴搔癢,未能觸及核心。這次偶然看到《曹溪禪唱:《六祖壇經》》,光是書名就讓我感到一股清流。曹溪,那是六祖大師弘法的聖地,而“禪唱”,則暗示著一種生動、富有韻律的闡釋方式,而非生硬的說教。這讓我充滿瞭期待。我腦海中浮現齣,六祖大師在曹溪山中,用他那簡潔而深刻的語言,為眾生開示頓教法門的場景。這本書,或許就是將那份“頓悟”的力量,以現代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重新呈現齣來。我很好奇,它將如何處理《壇經》中那些看似矛盾卻又自洽的法門?是會用典故,還是會藉由現代的視角去解讀?我猜想,它應該會避免掉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用更貼近生活的語言,去解釋“無念”、“無相”、“無住”的禪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本來麵目”,不再被外境所束縛,真正做到“隨緣而安”,享受當下。

评分

一直以來,對禪宗的法門總有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聽聞六祖慧能大師的《壇經》是禪宗的根本,卻總覺得文字上的講解過於枯燥,難以體悟其中的真義。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書,書名《曹溪禪唱:《六祖壇經》》便吸引瞭我。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但從書的裝幀設計、字體排版,到序言中那幾段簡短的介紹,都透露齣一種寜靜緻遠的禪意。我特彆喜歡書中所選用的字體,古樸而不失典雅,翻閱時仿佛能感受到韆年時光的沉澱。包裝上,那素雅的封套,沒有過多的修飾,卻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讓人在紛擾的世界裏找到片刻的寜靜。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解讀,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一次與古聖先賢的對話。我期待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慢慢領略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的智慧,真正體會到“本來無一物”的禪境。希望它能像一位慈悲的導師,引導我走入禪的殿堂,看見自己內心的光明。

评分

說實話,對於《六祖壇經》這樣一部佛教經典,我一直以來都帶著一種敬畏但又有些距離感。總覺得那些高深的佛理,離我的生活太過遙遠。然而,《曹溪禪唱:《六祖壇經》》這個書名,卻意外地拉近瞭我和這部經典之間的距離。“禪唱”,這三個字,瞬間讓我感受到一種輕鬆、愉悅、充滿生命力的意境。我想,這本解讀,一定不是那種刻闆說教式的,而是像一首動人的歌麯,將六祖大師的智慧,以一種優美而深刻的方式,注入讀者的心田。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壇經》中那些看似簡單卻又蘊含無盡禪機的語句?例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體會六祖大師那“豁然大悟”的瞬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在日常的瑣碎中,尋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佛性”,不再執著於外在的得失,活齣真正的自在與灑脫。

评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佛教禪宗的智慧充滿好奇。《六祖壇經》更是其中的瑰寶,但市麵上許多解讀都過於學術化,令我望而卻步。當我在書架上看到《曹溪禪唱:《六祖壇經》》時,眼前一亮。這個書名,立刻營造齣一種親切且富有意境的氛圍。“禪唱”,似乎將《壇經》的精髓比作一麯悠揚的歌,帶領讀者在音韻中領悟禪機。我設想,這本書的作者,定是對禪宗有著深厚的體悟,並且善於將高深的佛法,轉化為普通人易於理解和接受的語言。我期待它能夠幫助我,撥開層層迷霧,真正領會到六祖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教誨。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文字中流淌齣的智慧之光,仿佛親臨曹溪,聆聽六祖的教誨。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扇通往內心平靜的窗戶,通過它,我可以看見更廣闊的心靈世界,找到安頓身心的力量。

评分

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觸動心靈的書,能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絲慰藉。《曹溪禪唱:《六祖壇經》》這個書名,就像一股清泉,瞬間吸引瞭我。我特彆喜歡“禪唱”這個詞,它賦予瞭《六祖壇經》一種音樂般的靈動感,讓人覺得不再是枯燥的經文,而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智慧傳遞。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禪宗有深刻理解,並且能夠用充滿藝術感染力的方式來解讀《壇經》的人。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溫柔而堅定地方式,引導我走進六祖大師的禪法世界。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的真諦,並在生活中實踐“不思善,不思惡,正當恁麼時,那個(Xian)是明上座本來麵目”的頓悟法門。我想,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心靈旅途中的一位良師益友,陪伴我探索內心的平靜與喜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