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菩薩道》(The Bodhisattva Path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為三冊《法海甚深寶藏》(The Profound Treasury of the Ocean of Dharma)係列中的第二冊,內容著重於大乘之道。在前一冊中,邱陽.創巴介紹瞭追求個人解脫的小乘之道,在最後一冊則介紹金剛乘,也稱為全然覺醒之道。法道以自然的進程呈現,始於小乘,開展為大乘,而完熟於金剛乘,創巴仁波切為讀者的心靈之旅,提供瞭一張從迷到悟的完整地圖。
5.空性與悲心 這一篇講述大乘見地,即空性(shunyata)與悲心(karuna),據悉這兩者是無二無彆的。其中談到瞭如何培養般若(prajna,或稱齣世慧transcendent knowledge),同時詳細討論瞭「人無我」和「法無我」,也就是個人的無我性(egolessness of self)和現象的無我性(egolessness of dharmas, or egolessness of phenomena)。此外,對於二諦,也就是世俗諦(relative truth)和勝義諦(ultimate truth)的教義也做瞭說明。其中強調以思惟空性來喚醒無造作的覺受,因而得以不帶恐懼或扭麯而充分、全麵地體驗實相(reality)。
6.菩薩行 一旦受持菩薩戒並對空性驚鴻一瞥之後,就是將個人理解付諸實修、從事菩薩行的時候瞭。方法則為行持波羅蜜多(paramita,或稱齣世善transcendent virtues),也就是六種無執法(six techniques of nongrasping),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和般若(知識)。此六波羅蜜多為菩薩修持和日常威儀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