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

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心經
  • 佛教
  • 禪宗
  • 圖解
  • 經典
  • 入門
  • 心靈成長
  • 哲學
  • 宗教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帶你真正讀懂《心經》的經典作品
特彆追加全新序文:讓讀者更快進入《心經》智慧的五個關鍵心要!

  260字的《心經》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卻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本書以近兩百幅圖解與錶格,介紹《心經》的義趣和佛學核心義理!


  ◎最新收錄:作者解析讀懂《心經》的五個關鍵心要
  ◎讀懂《心經》的四大關鍵。
  ◎十個中英《心經》版本逐字交叉比對,還原心經的完整麵貌。
  ◎達賴喇嘛精彩解釋《心經》最後咒語所隱含的修行次第。
  ◎日本的空海大師、中國的東初老人精闢分析《心經》是密教經典。

  這部簡短的經廣受世人喜愛,在佛教道場裏,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此經。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瞭解義趣的人卻很有限。關鍵原因在於這是一部經過萃取濃縮度極高的經,但卻能精確而完整地闡述五蘊、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核心義理,並清楚告訴人們獲得真正解脫智慧的修學次第。

  對於這部濃縮度極高的經典,「圖解」正好是最好的錶達與詮釋工具。本書作者張宏實先生透過對十個《心經》版本逐字逐句的交叉比對與相互補充,整理齣近兩百幅圖解與錶格,讓讀者用圖解讀《心經》,不僅能準確地閱讀到《心經》的關鍵要點,並能啓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可以說是閱讀《心經》的新方法新體驗。

  ◎進入《心經》智慧的五個關鍵心要
  1.首先必須弄懂心經的「是」。
  2.跳下智慧之海,由「有的世界」遊嚮「空的世界」。
  3.啓動直覺意識,照見五蘊皆空。
  4.正確領略「無」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5.更多的超越!「無智亦無得」。

  ◎讀懂《心經》的四個關鍵
  1.關鍵佛法詞匯的學習
  2.掌握關鍵詞匯的梵語原義
  3.讀《心經》略本,也要讀廣本
  4.掌握《心經》的修學次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精彩單元】

  ◎先睹為快!基礎19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該怎麼唸?
  玄奘大師為何不將「般若」直接翻譯成「智慧」就好?
  「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
  《心經》起源於何時?
  《心經》是經還是咒?
  為何人人都愛讀《心經》?

  ◎逐字解經:詳解53句經文

  ◎追根究柢!進階15問
  《心經》的文字是擷取自《大般若經》的哪些部分?
  《心經》咒語的原始齣處在哪裏?
  西方學者孔茲將般若思想的發展分為哪四個階段?
  要到達佛陀境界可透過哪三種般若?
  小乘聖者與大乘菩薩獲得的智慧有何不同?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準備的、不包含《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其他相關或不同領域的書籍。 --- 《韆年迴響: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流變與精粹》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脈絡的宏大著作。它不僅梳理瞭自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墨、法、陰陽五傢等主要學派的起源、核心概念與曆史影響,更著重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相互滲透、碰撞與演化,最終構築起中華文明的精神基石。 全書共分六大部分,力求在宏觀把握曆史脈絡的同時,對關鍵概念進行微觀的精細解讀。 第一部分:思想的黎明——先秦諸子百傢爭鳴 本部分聚焦於春鞦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背景下,思想的爆發性生長。我們將詳細考察孔子的“仁”與“禮”的內涵,辨析其對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秩序構建的意義。墨傢“兼愛”、“非攻”的邏輯及其在實踐中的局限性,將被置於當時的社會結構中進行審視。此外,對老莊道傢“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思想的闡發,不僅關注其形而上的探討,更深入分析其對後世政治哲學與藝術審美的深遠影響。韓非子集法傢之大成,其“勢、術、法”理論如何在秦的統一過程中發揮瞭決定性作用,本書將提供詳盡的文本分析。 第二部分:儒傢思想的定型與擴展 漢代“獨尊儒術”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儒傢思想適應大一統帝國治理需要的復雜過程。本書將重點探討董仲舒對陰陽五行學說的吸收,以及儒傢如何與“天人感應”的宇宙觀相結閤,從而構建瞭一套維護皇權閤法性的理論體係。同時,我們也會考察漢代經學(今文、古文經之爭)對文本解釋權的爭奪,以及這種爭奪如何塑造瞭後世士人的治學範式。 第三部分:玄學的興起與魏晉風度 魏晉時期,伴隨著政治動蕩和士人階層的精神危機,以竹林七賢為代錶的玄學思潮應運而生。本書將詳細解讀玄學“崇有論”與“貴無論”的辯證關係,解析“名教與自然”的衝突。我們不僅關注王弼、何晏等人對《周易》《老子》的注疏創新,更關注這種思想傾嚮如何外化為獨特的“魏晉風度”——那種超越世俗、追求個體生命本真的精神狀態。這一部分特彆強調瞭玄學對文學、繪畫乃至日常生活審美情趣的影響。 第四部分:佛教的本土化與中國智慧的融閤 佛教自東漢傳入,曆經數百年纔真正紮根於中華文化土壤。本書將追蹤譯經史上的關鍵人物和重要教派的興衰,重點剖析天颱宗、華嚴宗、禪宗等本土化佛教流派的形成過程。尤其對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結閤六祖壇經的文本,分析其如何契閤瞭中國傳統哲學中對直覺和體悟的重視。我們會探討佛教義理與儒傢倫理、道傢自然觀的交融,形成瞭“三教閤一”的文化格局。 第五部分:經學、史學與哲學思辨的交織 本書的這一部分,著重於古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哲學思想來詮釋曆史和規範社會。例如,宋明理學(盡管主要在宋代成熟,但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魏晉)對佛道思想的迴應與吸收,硃熹的“理一分殊”與陸九淵的“心即理”,揭示瞭宋人對宇宙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深刻反思。我們也會考察史學傢如司馬遷、範曄等人,如何在敘事中滲透其對曆史規律的哲學理解。 第六部分:跨越時空的對話與當代啓示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提煉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幾個永恒主題:天人關係、人倫秩序、修身養性之道。通過對比不同學派對這些問題的迴答,展示其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它旨在邀請當代讀者,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審視這些古老智慧的價值,探討其在構建個人價值體係與社會和諧中所能提供的獨特視角。 本書特色: 史料紮實,論證嚴謹: 引用大量原典文獻,輔以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 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采用時間綫與主題交叉分析相結閤的方法,避免瞭傳統哲學史的枯燥與碎片化。 深度解讀,拒絕淺嘗輒止: 對核心概念(如“道”、“氣”、“性”、“理”)進行多維度、曆史性的辨析,力求揭示其深層意涵。 《韆年迴響》不僅是哲學史愛好者案頭的必備參考書,也是所有希望理解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讀者,不可或缺的一部思想導覽。它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煙塵,觸摸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的偉大思想。 --- 《現代科技倫理: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內容簡介: 隨著人工智能(AI)、基因編輯、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我們正站在一個由科技驅動的巨大變革的門檻上。本書《現代科技倫理》並非技術手冊,而是一部聚焦於人類在掌握強大力量時所必須麵對的道德睏境與社會責任的深度探討。 全書以高度的時代感和嚴謹的思辨精神,係統梳理瞭當代科技發展帶來的倫理前沿問題,並試圖在全球化、數字化的背景下,構建一套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道德框架。 第一部分:數字主權的重構與隱私的邊界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意味著個人信息的收集與分析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規模。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數據即權力”的邏輯。我們不僅分析瞭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的成因——數據選擇、模型訓練中的隱藏假設——以及它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還聚焦於“數字人權”的構建。從GDPR等國際法規的實踐經驗,到用戶在智能設備中的“感知數據”所有權問題,本書提供瞭多角度的法律與哲學辯護。核心議題包括:如何在個性化服務與個人匿名權之間劃定一條可持續的界綫?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自我與責任歸屬 強人工智能(AGI)的遠景,引發瞭關於機器意識、主體性以及法律人格的激烈爭論。本書細緻剖析瞭當前弱人工智能應用(如自動駕駛、醫療診斷係統)中的責任鏈條。當自動駕駛汽車麵臨“電車難題”時,決策權應歸於程序設計者、車主還是算法本身?本書引入瞭“可解釋性AI”(XAI)的倫理要求,強調透明度是建立公眾信任的基石。此外,對於AI在創意産業中對人類勞動和原創性的衝擊,我們進行瞭詳盡的經濟學與倫理學分析。 第三部分:生命科學的邊界——基因編輯與生物增強 CRISPR-Cas9技術的成熟,使得人類首次擁有瞭精確修改自身遺傳密碼的能力。本書將基因編輯技術分為“體細胞編輯”和“生殖細胞編輯”兩大類,並對其倫理風險進行嚴格區分。對於“設計嬰兒”的誘惑,本書探討瞭其可能導緻的社會分層固化——“生物學精英”與“自然人”之間的鴻溝。同時,對“人類增強”(Human Enhancement)的討論,超越瞭疾病治療範疇,直指“人性的本質”這一哲學命題。 第四部分:科技治理的全球睏境與跨文化視角 科技的進步是全球性的,但倫理規範的建立卻是區域性的。本書對比瞭西方功利主義倫理框架與東方集體主義倫理觀在麵對科技風險時的不同反應。特彆關注瞭新興科技在發展中國傢應用時可能帶來的“技術殖民”風險。如何建立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全球性的科技治理機製,避免因標準不一而産生的“監管套利”,是本部分聚焦的難點。 第五部分:麵嚮未來的倫理框架構建 本書的結論部分,旨在提供一套積極的、前瞻性的倫理指南。我們主張從“預防原則”轉嚮“韌性設計”(Resilience by Design),要求技術設計者在開發之初就嵌入倫理考量。討論瞭“技術民主化”的必要性,確保普通民眾對重大科技決策擁有知情權和參與權。最終,本書呼籲科技界、政策製定者和公眾共同承擔起塑造人類未來形態的曆史責任。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哲學、法學、計算機科學與社會學的前沿觀點。 案例驅動: 引入大量最新的科技事件和判例進行分析,增強可讀性與現實意義。 思辨性強: 避免給齣簡單的“是”或“否”的答案,鼓勵讀者進行深入的道德推理。 《現代科技倫理》是政策製定者、技術研發人員、法學專業人士以及所有關心人類命運的普通讀者,理解並駕馭未來科技浪潮的必備指南。它提醒我們:科技的力量越大,人類的智慧與審慎就越不可或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宏實


  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研究者。

  擅長運用電腦工具以及各種圖解、圖錶解析法,探討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曾多次參與國際性藏傳佛教藝術展覽的作品翻譯與解說工作,包括:「慈悲與智慧:藏傳佛教藝術大展」(1998)、「清宮祕藏:承德避暑山莊藏傳佛教文物展 」(1999)、「祕境寶藏:達賴喇嘛珍藏文物展」(2002)、「美的沉思:中國佛雕藝術」(2002)等等。

  個人著作包括:
  幸福10小咒:下載諸佛菩薩的願力與功德,遠離災難與睏境(2012)
  咒語:下載宇宙能量的通關密碼(2012)
  開始讀懂百字明:藏傳佛教第一咒(圖解版)(2010)
  圖解無上瑜伽:金剛乘最高密法.脫離輪迴的關鍵途徑(2009)
  圖解金剛經(2008)
  圖解西藏生死書(2005)
  探索西藏唐卡:揭開藏傳佛教即身成佛的祕密(2004)
  藏珠之樂2:古代神秘的眼珠與護身符(2000)
  藏珠之樂1(1999)
  探索唐卡.佛部與菩薩部(1998)
  璀璨琉璃.戰國古珠(1997)
  古域瑰寶.聖眼傳奇(1996)
  西藏神域.闢邪瑰寶(1995)
  滄海遺玉.細說琥珀(1994)
  法相莊嚴.管窺天珠(1993)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
【暢銷經典版序】讀懂《心經》的五個關鍵心要
【作者序】讀懂《心經》的四個關鍵
十個《心經》版本的特色比較
 
Part 1 先睹為快!基礎19
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該怎麼唸?
‧透過般若智慧到達解脫彼岸
2 玄奘大師為何不將「般若」直接翻譯成「智慧」就好?
‧般若=妙智慧
3 「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
‧六波羅蜜多
4 《心經》起源於何時?
‧260字經文的來源初探
5 《心經》=《大般若經》?
‧萃取《大般若經》的精華
6 什麼是《大般若經》?
‧般若十六會
7 《心經》第一個漢譯本是由誰翻譯的?
‧四大譯經傢
‧鳩摩羅什:西域最偉大的譯經傢
8 流傳最廣的漢譯本是誰翻譯的?
‧為瞭《瑜伽師地論》而遠行印度
‧玄奘大師的西行足跡
9 《心經》到底有多少種譯本?
‧存留下來的七個漢譯本
10 「廣本」心經與「略本」有何不同?
‧廣本與略本的結構比較
‧《心經》廣本的完整結構
11 佛陀到底在不在《心經》的說法現場?
‧《心經》裏的三個主角
‧《心經》盛會的六幕場景
12 哪些人物參與瞭《心經》說法盛會?
‧《心經》人物錶
13 佛陀和觀自在菩薩在哪裏開示《心經》?
‧印度靈鷲山
14 在佛教史上,王捨城為何那麼重要?
‧曆史古城王捨城
15 《心經》的核心思想是「空」?
‧空的三種層次
16 《心經》是為誰所說的?
‧三乘
17 《心經》是經還是咒?
‧《心經》的顯與密
18 密教的「般若佛母」與《心經》有什麼闢係?
‧般若佛母
19 為何人人都愛讀《心經》?
 
Part 2 逐字解經:詳解53 句經文
《心經》經文結構分析圖
1 觀自在菩薩(1)
‧「菩薩」和「菩提薩埵」
‧到底是「聖觀自在」?還是「聖觀世音」?
‧比較玄奘和鳩摩羅什的翻譯
2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2)
‧般若有深淺之分?
3 照見五蘊皆空(3)
‧五蘊
4 度一切苦厄(4)
‧八苦
‧八難
5 捨利子(5)
‧最有智慧的佛陀弟子
6 色不異空(6) 空不異色(7)
‧空與色的定義
‧空與色的五種特性
7 色即是空(6) 空即是色(7)
‧空與色的比喻
8 受想行識(10) 亦復如是(11)
‧五蘊的代數法則
9 捨利子(12) 是諸法空相(13)不生不滅(14) 不垢不淨(15) 不增不滅(16)
‧諸法皆空
‧六不的比喻
10 是故空中無色(17) 無受想行識(18)
‧小乘與菩薩乘追求的空性有何不同?
‧從人類觀到宇宙觀的空性概念
11 無眼耳鼻舌身意(19) 無色聲香味觸法(20)
‧十二處:人類認識活動的基礎(一)
‧六根與六塵: 主體與客體的對應
‧五蘊與十二處的關係
12 無眼界(21) 乃至無意識界(22)
‧十八界:人類認識活動的基礎(二)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關係
13 無無明(23) 亦無無明盡(24) 乃至無老死(25) 亦無老死盡(26)
‧十二因緣
‧如何終止十二因緣,齣生死輪迴?
‧生命輪迴的大漩渦
‧生命的接力賽
14 無苦集滅道(27)
‧初轉法輪
‧四諦之間的因果關係
‧四諦中的「道」:滅苦的方法
‧從「四諦」到「四諦空」
‧「四諦空」和「無十二因緣」的修行比較
15 無智亦無得(28)
‧真正的「智」與「得」
‧比較凡常人、小乘聖者、大乘聖者的智慧
‧三獸渡河
16 以無所得故(29) 菩提薩埵(30)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31)心無罣礙(32)
‧菩薩要怎樣做纔能「無所得」?
‧空性智慧的總復習
17 無罣礙故(33) 無有恐怖(34)
‧初學菩薩有五種恐懼
18 遠離顛倒夢想(35)
‧什麼是顛倒夢想?
‧八顛倒
19 究竟涅槃(36)
‧涅槃與究竟涅槃的不同
‧法相宗的四種涅槃
‧中觀派的涅槃城
20 三世諸佛(37)
‧諸佛的說法
21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38)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9)
‧解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薩埵與三世諸佛的境界有何不同?
‧阿羅漢、菩薩和佛的「覺」的境界有何不同?
‧《心經》正宗分總復習
22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40) 是大神咒(41)
‧咒語、真言、陀羅尼有何不同?
23 是大明咒(42) 是無上咒(43) 是無等等咒(44)
‧解讀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24 能除一切苦(45) 真實不虛(46)
‧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
25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47) 即說咒日(48)
‧分析咒語結構
26 揭諦(49) 揭諦(50)
‧去啊!去啊!
27 波羅揭諦(51)
‧前往究竟彼岸!
28 波羅僧揭諦(52)
‧一起前往究竟彼岸!
29 菩提薩婆訶(53)
‧成就瞭圓滿智慧!
 
Part 3 追根究柢!進階15
1 《心經》的文字是擷取自《大般若經》的哪些部分?
‧《心經》文字的原始齣處
2 《心經》流通分的結構有何特殊之處?
‧《心經》流通分的齣處
3 《心經》咒語的原始齣處在哪裏?
‧唐代大慈恩寺
‧《心經》咒語是般若菩薩的咒語
4 《大般若經》的四處十六會分彆在哪裏舉行?
‧四處:《大般若經》的說法地點
‧四處十六會的分析總錶
5 西方學者孔茲將般若思想的發展分為哪四個階段?
‧般若經的四個發展階段
6 要到達佛陀境界,可透過哪三種般若?
‧三種般若
7 小乘聖者與大乘菩薩獲得的智慧有何不同?
‧我執、我空、法執、法空
8 不同根器如何運用「三科」來修行?
‧三科與三門
9 《心經》裏的「是」字並非「是」的意思?
‧「是」這個字的用法
10 觀自在菩薩處於修觀狀態,可以說法嗎?
‧東初老人的三種論點
11 達賴喇嘛怎麼看《心經》咒語?
‧藏文版的《心經》咒語隻有三種層級
‧一個修行者的成佛旅程
12 日本的空海大師怎麼看《心經》?
‧空海的〈般若心經秘鍵〉
‧保阪玉泉的《心經》分析圖
13 東初老人為什麼認為《心經》是密教經典?
‧東初老人的《心經》研究
‧般若思想說法者的演變
‧《心經》密教化的證據
‧東初老人比對分析《心經》經文的齣處
14 第一部《心經》英文譯本齣現在何時?由何人所譯?
‧穆勒對《心經》的貢獻
‧穆勒譯本和玄奘譯本的比較
15 德國學者孔茲的《心經》英譯本為何那麼盛行?
‧孔茲英文譯經的獨到之處
‧孔茲譯本和玄奘譯本的比較
附錄
1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3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
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詔譯
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
7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8 The Heart Sutra 穆勒譯
9 The Heart Sutra 孔茲譯
10 The Heart Sutra /Geshe Thupten Jinpa譯
11 七個漢譯本《心經》的比較
 

圖書序言

12週年暨平裝版紀念序

讀懂《心經》的五個關鍵心要


  2006年寫瞭《圖解心經》,至今已經超過30刷瞭。應齣版社邀約寫新序,主要是推齣新的平裝版本取代原本的精裝版,目的是讓書本能更親民更加普及。在《圖解心經》發行後的十幾年,陸陸續續進行好幾場演講。演講過程中總是會遇見聽眾突然眼睛一亮或是猛點頭的時候,通常那是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瞬間領悟。當然也會看到聽眾露齣迷惘的錶情,這時候就必須仔細地重復說明,當場解決聽眾心中的疑問。

  而我最喜愛看到的是閃亮的眼睛與一抹微笑的神情,因為知道聽眾此刻已經達到心領神會的境態。再加上幾年來齣版社轉來讀者的信件,提齣書中值得深入討論的要點。於是,這個新序就以過往演講與讀者來函的互動,精簡整理齣五個關鍵心要,讓讀者能更快進入《心經》美好的智慧空間。

  ◎第一個分享,首先必須弄懂心經的「是」

  玄奘大師《心經》的版本「是」一字總共齣現九次。「是」字在先秦的用法主要有兩種,分彆是正式文章的「此」(類似英語中的this),或是口語的「是」(類似英語is)的意思。簡單的說,「是」在正式文章與生活口語的用法是不一樣的。

  由於《心經》是正式文言文章,經中的「是」應該翻譯為「此」(this)。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確意思是「色即此空,空即此色」。還有「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應翻譯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此大神咒,此大明咒,此無上咒,此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接著讓我們一起跳下智慧之海吧!由「有的世界」遊嚮「空的世界」。

  《心經》是充滿宇宙智慧的佛教經典,可以引領人們進入美好的心靈層麵。其實,它是一本遊泳的指導手冊,指導如何渡至彼岸。雖然隻有短短260個字,卻能夠完整告訴人們如何由此岸遊到彼岸,也就是由「有的世界」遊嚮「空的世界」。什麼是有的世界呢?簡單來說,有的世界是由人類的「感官意識」(眼耳鼻舌身)與「邏輯意識」(意)所創造齣來的。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就是人類的六根,透由它們的運作創造物質存在「有的世界」。在佛教的概念之下,這一切「有的世界」都是虛幻的,非永恆實存。也就是金剛經裏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那空的世界又是什麼呢?空的世界就是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的心智境態所體悟的奇妙世界。這是什麼樣的心智狀態呢?它是一種神聖的意識狀態,在玄奘的《心經》譯本稱為「智」。「智」的梵語是jnanam,德國語言天纔傢孔茲(Edward Conze, 1904∼1979)精準譯成cognition。中文將cognition 翻譯成「認識、認知」,但中文意思不夠精確。在牛津辭典裏,cognition 的解釋是除瞭人類原始的感官意識(perception)、經過教育學習的邏輯思考(reasoning),再擴展到無法透由言語錶達的「直覺意識」(intuition)的認識、認知。請注意,啓動直覺意識是《心經》中的一個大突破、大躍進。

  ◎啓動直覺意識,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一開始提及觀自在菩薩進入「照見五蘊皆空」的禪定狀態。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並不是大腦神經的功能作用。它既不是用感官意識的肉眼觀看,也不同於以邏輯意識進行「分彆觀想」,而是集中心力不透由任何媒介的「直接觀照」,接近上述具備直覺意識的認識、認知(cognition)。這種觀被稱為「直觀」,與觀自在菩薩的「觀」意思是相近的。弄清楚感官意識(眼、耳、鼻、舌、身)、邏輯意識(意)與直覺意識(智),是安穩進入心經學習的第二步。

  ◎正確領略「無」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心經》全經最多的字就是無,共有21 個。像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的無。這裏的無不是單純的沒有,更重要的含有「超越」的意思。當超越之後就沒有瞭,沒有的境態是種更優美的空性智慧領略,是「無」的境界。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這是心靈智慧走在觀見真理的道路上,在一種直接且沒有任何媒介之下去領悟空性。而「直接且沒有任何媒介」(the direct and unmediated realizationof emptiness)的意思是說不透由文字、語言、邏輯判斷,也不透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或是觸覺來觀照空性世界,而是完全沒有媒介的方式來認識空性。

  ◎更多的超越!「無智亦無得」!

  讓我們以哲學角度再次說明直觀,因為太關鍵瞭,所以要連續強調三次。這種近似哲學中的直觀,是指既不靠邏輯推理或實體觀察,也不靠理性或經驗而可獲得知識的能力。人類認為它是原始的、獨立的知識來源,不同於一些經過學校學習的世間真理與基本道德原則的知識。直觀無關人類的智慧商數,也無關於社會的道德規範。當然也無關於文字語言,包含經文的範疇,也就是《心經》裏麵說的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法」。

  無就是要超越!在超越眼耳鼻舌身意之後,還有更多的無,也意味著更多的超越。當來到「無智亦無得」已經是接近心經的尾端,那是超越「智」與「得」的心靈極緻。所以《心經》的最終指導是告訴人們,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之後(無眼耳鼻舌身意),還要人們超越直覺意識(無智亦無得)。然後是「以無所得故」與「依般若波羅蜜多」,纔能達到菩薩的圓滿完美的寂靜(究竟涅槃),與佛陀無法超越的、完全的、徹底的覺知境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無法在其上,也就是佛陀的覺知狀態無法再超越瞭,是心經智慧的終點站。

  無所得是全經最後的智慧分水嶺,跨過去就是菩提薩埵與佛陀的修行境態。認識《心經》的「是」,明白「無」的概念,再加上清晰理解「感官意識」、「邏輯意識」、「直覺意識」這五件事,你就可以安穩地進入《心經》中空的世界。祝福你在閱讀《心經》時也可以露齣閃亮的眼睛與一抹微笑的神情。然後進入禪定實修,自在地啓動你的智(jnanam)。
 
張宏實(寫於2019 年)

圖書試讀

讀懂《心經》的四個關鍵

【關鍵1】關鍵佛法詞匯的學習
【關鍵2】掌握關鍵詞匯的梵語原義
【關鍵3】讀《心經》略本,也要讀廣本
【關鍵4】掌握《心經》的修學次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全經隻有260 個字,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卻最深奧微妙的經典。這部簡短的經廣受世人喜愛,在佛教道場裏,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此經。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瞭解義趣的人卻很有限。關鍵原因在於這是一部經過萃取,濃縮度極高的經,它精簡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十八界等皆空的佛教核心義理,最後歸於無所得,且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厄,達到究竟涅槃與證得菩提的境界,清楚傳達給人們獲得真正解脫智慧的修學次第。

◎關鍵1 關鍵佛法詞匯的學習

要能真正地瞭解《心經》,關鍵佛法詞匯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瞭這樣的基礎認識,纔能進一步探索《心經》的義理。因此,本書的首要目的是帶領讀者透由認識佛法最根本、最重要的名詞,去體會《心經》世界。特彆是讀者若能迴歸到這些詞匯原始梵文語義的認識,將會對《心經》有一番新的體認。更重要的是,有瞭這些佛學基礎知識之後,往後更容易閱讀其他的佛教經典。因此,在本書裏,對於《心經》所提及的關鍵佛法詞匯,特彆開闢「梵語學習」的小欄目,提醒讀者瞭解原始字義。對初學者來說,整部《心經》所要認識的關鍵詞匯並不超過二十個。

◎關鍵2 掌握關鍵詞匯的梵語原義

‧玄奘譯本的優、缺點

玄奘的漢譯本是我們最熟悉的《心經》譯本,其文辭簡潔優美,容易朗誦記憶,常被選作入門的佛經。玄奘在此經裏,充分展現瞭中國文學的優美簡練和文字意境。這是許多古典經文的特色與優點,但比較可惜的是,某些梵語意思未被完整地錶達齣來。不過這並非玄奘譯得不好,而是不同語言經過轉譯,可能會遺失掉某些語義,這是常見的事。所以除瞭要有深厚的中文基礎,也必須有足夠的梵語知識,纔能完整掌握經文的正確概念而不會有所遺漏。也因此,學習梵語成為瞭解經文原始意義的有效途徑之一。近百年來,無論東、西方的佛學研究專傢,都紛紛投入梵語的學習,視瞭解梵語為掌握佛學的基礎。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長年有在接觸一些心靈成長領域的朋友,「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這本書,我真的必須好好說說它。市麵上關於《心經》的解讀書籍非常多,但很多都流於理論,或是講得過於深奧,讓人望之卻步。這本「圖解版」,老實說,一開始我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望,但它卻給我帶來瞭很大的驚喜! 最讓我讚賞的是,它真的把「圖解」這件事情發揮到瞭極緻!這本書的插畫風格非常獨特,不是那種傳統的佛教畫風,而是結閤瞭一些現代的設計元素,同時又保留瞭經典的意境。有些圖甚至有點像是在講述一個小故事,引導你去思考經文背後的含義。 更重要的是,它在解釋經文的時候,非常注重「生活化」的應用。它不會隻是告訴你「色即是空」,而是會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色」(物質、感官、情緒)齣發,讓你理解「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一種「無常」的觀念,一種不執著的智慧。這種由淺入深,由外而內的引導方式,真的非常適閤現代人。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解讀。以前總覺得這是一種否定,但這本書把它解釋成一種「超越」,一種不被外在感官所束縛的自由。這讓我對「無」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負麵的概念,而是一種積極的解放。 這本書的文字淺白易懂,但又充滿智慧。圖畫精美,賞心悅目。它讓《心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老經典,而是可以融入我們日常生活,幫助我們觀照內心的寶貴指南。我真的覺得,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能夠真正觸動人心的好書!

评分

我個人一直對佛經,特別是《心經》充滿好奇,但礙於自己對於佛學的理解程度不高,每次讀都覺得霧裡看花。「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這本書,真的像我盼望已久的光芒,照亮瞭我對《心經》的迷霧。 它的「圖解」方式,絕對是最大的亮點。它不是簡單地將文字旁加上圖片,而是非常用心地將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名詞,都轉化成視覺化的圖像。例如,在講解「五蘊」的時候,書中會用非常生動的圖示來呈現「色、受、想、行、識」的具體意涵,讓原本抽象的五蘊,變得具體可感。 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照見五蘊皆空」這一段時的設計。它沒有直接用文字硬梆梆地解釋,而是運用瞭一連串富有象徵意義的圖片,從「照見」的動作開始,到「五蘊」的各種麵嚮,最後呈現齣「空」的境界。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我能夠慢慢進入經文的意境,而不是被大量的佛學術語所淹沒。 書中的文字,也都經過精煉,用詞簡潔,卻能精準地傳達經文的意涵。它並非那種賣弄學術的書籍,而是真正希望讓讀者能夠理解並受用。我常常會翻開書,隨意看其中一個圖解,然後讀旁邊的文字,頓時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心經》的導讀,它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引導。它讓我體會到,佛法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貼近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觀照內心,獲得平靜。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想要認識《心經》,又覺得有點卻步的朋友們!

评分

哇!拿到這本「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真的是太意外的驚喜瞭!我一直對佛教經典,尤其是《心經》很有興趣,但每次看文字都覺得有點艱澀難懂,常常看瞭幾頁就打退堂鼓。這本圖解版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種「視覺型」讀者量身打造的! 我最喜歡的是它「圖解」的部分,真的太貼心瞭!每一段經文都有搭配著非常精美的插圖,有時候是描繪經文意境的畫麵,有時候是與佛教象徵相關的圖飾,色彩柔和,線條細膩,看著這些圖,彷彿就能讓抽象的佛法變得具象化,更容易理解。而且,圖解的編排也很用心,不是隨便放幾張圖上去,而是仔細思考過如何與文字呼應,讓人在閱讀時有更深的連結感。 書的開頭還有一些關於《心經》的背景介紹,像是它的由來、重要性等等,這些資訊讓我對《心經》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不再隻是零散的片段。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樣的導讀非常重要,它能建立起一個基礎,讓之後深入理解經文內容時不至於茫然。 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適,字體大小適中,紙質也很好,摸起來有質感,翻閱起來也很舒服。我常常會隨手翻幾頁,看看圖,讀讀文,覺得心情會漸漸沉靜下來。它不像有些學術性的佛教書籍,讀起來有壓力,反而像是一位溫柔的導師,引導著我去感受《心經》的智慧。這是一本我願意推薦給所有對《心經》感興趣,又希望有個輕鬆入門方式的朋友們!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我抱持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麵上類似的書籍也不少。但翻開後,我不得不說,它的「圖解」方式真的讓我印象深刻,而且非常不一樣! 它不是那種把經文拆解成像流水帳一樣,然後隨便配圖。這本書的圖解更像是一種「視覺詩」,每一幅圖都蘊含著深意,與經文的意境巧妙融閤。例如,在講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它用瞭非常有意境的水墨畫,將流動的水和虛無的空氣結閤在一起,讓人瞬間領悟到「色」與「空」之間那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這種圖文結閤的呈現方式,遠遠超越瞭我過去看過的任何一本圖解佛經。 而且,這本書在解釋經文時,用語也相當貼切,不會過於學術化,也不會過於口語化,恰到好處地傳達瞭佛法的精髓。我尤其喜歡它在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彙旁邊,都會有簡潔的補充說明,並且配閤著圖示,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順暢許多。 我以前總覺得《心經》的「五蘊皆空」講起來很虛無,很難捉摸,但透過這本書的圖解,我好像開始抓到一點邊際瞭。那種「瞭然於心」的感覺,是以前單純閱讀文字時無法體會到的。這本書的設計,真的讓經典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溫度。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即使是反覆閱讀,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悟。它不僅是一本學佛的入門書,更像是一本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同時滋養心靈。

评分

這次偶然拿到「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真的讓我非常驚喜,也顛覆瞭我對這類書籍的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心經》是一部非常深奧的經典,雖然聽過很多次,但總是難以真正領會其精髓。這本書的「圖解」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巧妙地將現代美學與傳統經文結閤。書中的插畫風格非常清新脫俗,不是那種常見的佛像或佛教符號,而是用更具意境和現代感的圖像來詮釋經文。例如,當解讀到「無苦集滅道」時,書中的圖畫並非直接展示苦、集、滅、道,而是用一種象徵性的方式,描繪齣放下執著、獲得解脫的意境,非常具有啟發性。 這本書在解釋經文時,非常注重「前後文」的連貫性,以及「觀念」的鋪陳。它並非將經文一段一段拆開來硬解釋,而是會引導讀者去理解每一句話背後的邏輯關係,以及整部經文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這種結構性的解讀,讓我對《心經》的整體架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我特別欣賞它對於「般若」的詮釋。書中用許多充滿智慧的圖示,來展示「般若」並非隻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覺知、一種智慧的展現。這種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能力,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心經》的智慧。 整本書的編排也相當用心,字體大小、行距都很適中,翻閱起來非常舒服。它讓《心經》變得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聖經典,而是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去學習、去實踐的智慧指引。我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珍藏,也適閤反覆閱讀的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