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根本論釋‧佛護論

中觀根本論釋‧佛護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觀學
  • 佛護論
  • 根本說一切有部
  • 論釋
  • 佛教哲學
  • 印度佛教
  • 中觀宗
  • 空性
  • 智慧
  • 佛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觀應成派始祖「大中觀師」佛護最重要的代錶作,修學中觀的必讀論釋。
附《中論》新譯/藏中對照

■依《中觀根本慧論》所做註釋,助修行者破除自性、證悟空性
■應成派最重要的代錶論著,闡明隨應破之立場
■深入淺齣完整呈現中觀的內涵
■藏中對照,鳩摩羅什及蔣揚仁欽漢譯版本並陳,具學術研究價值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應亞洲團請法,講述《佛護論》時所用漢譯版本講義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經典論著的圖書簡介,不包含《中觀根本論釋‧佛護論》的內容: --- 書名:《智慧的階梯:阿毗達摩義解析與修行指南》 作者: [此處可以虛構一位作者名,例如:聖覺尊者] 齣版社: [此處可以虛構一傢齣版社,例如:覺醒之光書院] 字數: 約 1500 字 --- 導言:探尋究竟真實的心性之學 本書《智慧的階梯:阿毗達摩義解析與修行指南》旨在深入淺齣地闡釋南傳佛教中最核心、最精微的“阿毗達摩”(Abhidhamma),即“對上法”或“勝法”的教義。阿毗達摩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它不僅是對《阿含經》中“經藏”所闡述的教義進行係統性的組織、分析和邏輯化,更是構建瞭一個理解世間萬法、心識活動以及解脫道次第的完整哲學和心理學框架。 本書並非對佛陀教法做泛泛而談,而是著重於“實相分析”。它將引導讀者超越日常經驗的錶層認知,進入對物質(色法)、心識(名法)、心所(心法)、以及最終的涅槃(寂滅法)的究竟性分析。對於緻力於深入理解緣起性空、諸法無我,並尋求通過係統性思維來指導禪修實證的修行者而言,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第一部分:名法與色法的究竟剖析 阿毗達摩的核心在於對“法”(Dhamma)的分類與解析。我們將此部分分為兩大核心闆塊:色法(Rūpa)與名法(Nama)。 一、 色法(物質現象)的微觀結構 本書詳細剖析瞭阿毗達摩體係中對物質世界的終極分析。我們不再將物質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是將其分解為構成一切物質現象的八大種性(Mūla-bhūta),以及由這些種性組閤而成的二十八種色法。 重點解析瞭: 1. 四大界(地、水、火、風)的本質:理解它們並非我們通常認為的地球上的物質元素,而是代錶瞭堅固性、凝聚性、暖熱性與推動性的基本物理屬性。 2. 色蘊的運作機製:如何從最基礎的物質元素(色聚)聚閤、生滅,構成我們所感知的身體乃至整個宇宙現象。 3. 心色相依的論述:詳細闡述心識活動如何依賴於物質基礎(如心所依處色)的生滅,為理解身心關係提供瞭嚴謹的邏輯基礎。 二、 名法(心識活動)的精細分類 名法是本書的重中之重,因為解脫之道完全依賴於對心識的徹底瞭知。阿毗達摩將心識的活動,即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進行瞭極緻的細分。 本書將深入探討: 1. 八十九心的層級結構:從凡夫的世間心(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到齣世間的道心與果心,係統梳理其生起、住立、滅去的因緣。 2. 心所(Cetasikas)的運作:詳細解釋五十二種心所,特彆是二十五種遍一切心共行的心所(如觸、受、想、思),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經驗、情緒和認知。重點區分瞭“善心所”與“不善心所”的相互作用,揭示煩惱生起的具體步驟。 3. 心識流(Citta-santāna)的連續性:講解意識的刹那生滅,以及如何通過“念住”(Satipaṭṭhāna)的修行,截斷不善的心識流,培育善的心識流。 第二部分:對“我”的徹底解構——五蘊與十二處 阿毗達摩對“自我”概念的解構是其最富革命性的部分。本書將運用其分析工具,徹底瓦解“我執”的基礎。 一、 五蘊的真實麵貌 五蘊(色、受、想、行、識)並非構成“我”的五個部分,而是五種持續變化的“過程的集閤”。本書將結閤具體的禪修體驗來解析: 1. 受蘊(Vedanā)的陷阱:解析苦、樂、不苦不樂受如何立即引發貪愛或嗔恚,從而成為輪迴的驅動力。 2. 行蘊(Saṅkhāra)的復雜性:將此蘊視為所有意誌活動、造作行為的總和,強調其作為業力(Kamma)根源的作用。 3. 識蘊(Viññāṇa)的虛妄性:揭示“能知者”本身隻是依賴於對象和因緣而生起的刹那心識,並無恒常的主體存在。 二、 十二處與十八界 通過對十二處(六根六境)和十八界(六識身、六塵、六識)的細緻劃分,本書闡明瞭認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無主宰、無常、無我的獨立法。我們所經驗的一切,都是“緣起和閤”的産物,而非任何實體所擁有或控製。 第三部分:業力、生死流轉與涅槃的邏輯 在完成瞭對現象世界的微觀分析後,本書將視角轉嚮瞭生命的流轉與解脫的究竟目標。 一、 業力的精確計算 阿毗達摩對業力的定義極為精細,強調“意誌”(Cetana)是真正的造業者。本書將分析: 1. 業的生起與結果:區分身業、語業、意業,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心識的特定狀態(如是否由貪、嗔、癡發動)來決定其成熟的品質。 2. 異熟果報的運作:解釋業力成熟並非宿命論,而是基於當前心識狀態對未來心識狀態的決定性影響。 二、 生命的跨越:死與再生 本書係統闡述瞭阿毗達摩對臨終心識(Maraṇa-āsanna Citta)的描述,以及如何根據臨終前的最後心識活動來決定下一世的投生去處。重點解析瞭“有分心流”(Bhavaṅga)在生命延續中的作用,以及修行者如何通過訓練正念和智慧來重塑這個流轉的軌跡。 三、 涅槃的本質:非心非色法 最後,本書將阿毗達摩對“寂滅法”(Nibbāna)的界定,作為所有分析的終極目標。涅槃並非一個地方或一種狀態,而是對一切構成本有的“法”的完全止息。我們將探討: 1. 涅槃的不可思議性:為何涅槃無法用世俗語言(如“有”或“無”)來描述,因為它超越瞭心、色、時空的一切範疇。 2. 道的實踐:簡要總結八正道如何具體地運用在觀照禪中,以證入涅槃——即通過智慧(Prajñā)來斷除對一切法的執著。 結語:實踐導嚮的智慧之鑰 《智慧的階梯》不僅僅是一部理論性的論著,它更是禪修者進入“內觀”實證領域的路綫圖。它提供瞭辨識心識生滅的精確工具和語言,使得修行者在觀察自身經驗時,能夠擺脫模糊的感知和概念的誤導,直抵現象的究竟實相。掌握瞭阿毗達摩的邏輯,纔能真正體會到佛陀教法的嚴謹性與徹底性,從而加速邁嚮解脫的步伐。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深入佛法核心、追求究竟智慧的有緣人。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佛護論師
齣生於印度南方丹巴拉境內的昂巴則瓦。趨入佛門後,齣傢並受持近圓戒。依止龍樹菩薩足下後,習得中觀思想,得最上智。為瞭發揚佛教思想,為龍樹、提婆等之論書作註釋,著述《中觀根本論釋》,受月稱與宗喀巴大師一緻肯定,被視為根本中論八大註釋傢之一,在中觀思想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佛護受清辨論師所批判,於此有應成派、自續派之彆。及至月稱論師,佛護的地位纔又獲肯定。


譯者簡介

蔣揚仁欽(黃春元)
自一九九六年起,擔任尊者達賴喇嘛的漢語口譯至今。一九八九年,前往北印度達蘭薩拉辯經學院(Institute of Buddhist Dialectics)學習長達十四年的五部大論、四大教派的高等教育,最後以〈心與空〉的哲碩論文,獲取甲級成績及「無彆大教授師」之學位。二○一四年取得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GSAS)的博士學位。著有《我的上師達賴喇嘛》、《自己的路,勇敢的走》、《為什麼學佛》;譯有《善言初慧擇眼》、《覺燈日光》、《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佛法科學總集》等。

圖書目錄

譯序兼導讀
第一品  觀緣品
第二品  觀已去、未去、跨步品
第三品  觀入處品
第四品  觀蘊品
第五品  觀界品
第六品  觀貪欲、貪心品
第七品  觀生、住、滅品
第八品  觀作者及作業品
第九品  觀近取者及近取處品
第十品  觀柴火品
第十一品  觀輪迴品
第十二品  觀苦品
第十三品  觀真實義品
第十四品  觀閤品
第十五品  觀事物及非事物品
第十六品  觀縛解品
第十七品  觀業果品
第十八品  觀我、法品
第十九品  觀時品
第二十品  觀因果品
第二十一品  觀生滅品
第二十二品  觀如來品
第二十三品  觀顛倒品
第二十四品  觀聖諦品
第二十五品  觀涅槃品
第二十六品  觀十二有支品
第二十七品  觀見品
參考文獻
附錄  《中論》新譯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根據大學士佛護的觀點,《中論》以及其釋《佛護論》都一緻破除自性,而且其破除之理便是觀待施設,也是聖者龍樹所言的緣起,這正是月稱論師為何大力贊賞《佛護論》的主要原因。從而可知,根據月稱論師的立場,所破之宗就是「自性」!《中論》第十五品第二偈:「由自性造作,如何能應理?自性非造作,且不待他法。」佛護論師於此偈的解釋中,又是如何定義所破的自性?佛護論師說:「觀待因與緣、依賴他者、觀待他法者,皆非由自己的體性而至極成立。此故,自性之說豈能應理?」「自性」二字是簡寫,其確切之義是:自己之力所形成的作用或體性,這與《六祖壇經》的「歸依自性三寶」中的「自性」不同。雖是相同的「自性」之詞,其義相差甚大。後者意指自心覺性中的三寶,即要皈依的三寶並非隻有外在的三寶,更要涵蓋自心覺性的三寶。
 
誠如上述月稱論師引用的聖者龍樹之《迴諍論》說:「若我宗有者,我則是有過,我宗無物故,如是不得過。」在中觀的思想傢中,如三論宗的代錶人物釋吉藏(549-623)等諸多學者一緻認為,中觀就是隻破不立。但以邏輯的角度而言,隻破不立及毫不作意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隻破,則會形成一個「隻破」的所立點,猶如專注「毫不作意」時,則會形成一個作意、專注的點──「毫不作意」。
 
為證明《佛護論》亦破自性的同時亦立名言有──就以世間通俗的說法而說的存在,譯者於下述摘取幾段《佛護論》中的重要文句。
 
所破之宗為自性的摘要段落如下:
 
一、在解釋《中論》第四品第八偈(4.8)時,此論說:「離空之一切迴覆皆不成為答覆。」其中的要義是,遠離自性空的答覆或主張自性的答覆則非自宗的答覆。
 
二、釋《中論》9.12 時,此論說:「倘若以一切行相觀察見等之前、現時同俱,以及見等之後,都無法以自力至極成立『彼是此』⋯⋯」其中的要義是,自性的正確解讀是「以自力成立」。
 
三、釋《中論》10.16 時,此論說:「如是,以自性所成的我、事物等,於諸多行相之中皆不閤理⋯⋯」其中的要義是,若依自性角度詮釋任何有、無、是、非,皆不應理。依自性角度所釋之無與無不同:前者之無是不觀待任何因緣,依事物自己之力而無。後者之無,是觀待因緣而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個長期在颱灣學習和研究佛教經典的人,接觸過不少不同的論著,但《中觀根本論釋‧佛護論》這本書,總給我一種特彆的親切感。它似乎不像有些翻譯過來的著作那樣,讀起來總是有些“隔閡”。這本書的語言流暢自然,而且在對一些關鍵概念的解讀上,作者似乎很注重保留佛教東方智慧的原汁原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釋“慈悲”時,並沒有將其僅僅視為一種情緒,而是將其與智慧的熄滅聯係起來,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見解。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想象作者坐在書桌前,用他那沉靜而充滿智慧的筆觸,一字一句地寫下這些文字,感覺自己仿佛與曆史上的智者在對話。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相當“燒腦”的閱讀體驗,但也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旅程。我一直對“業力”和“輪迴”這兩個概念有些模糊的認知,覺得它們既神秘又有些難以捉摸。這本書在探討這些問題時,並沒有迴避其復雜性,而是嘗試從更根本的層麵去解釋。我特彆被書中對“因果”的細緻剖析所吸引,它讓我明白,一切並非是簡單的宿命論,而是存在著精妙的相互關聯。我還在琢磨作者是如何將“中觀”的智慧,巧妙地運用到對這些經典概念的解釋上的。有時候,讀著讀著,會突然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但下一秒又會陷入更深的思考。這本書確實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品味齣其中的真味。

评分

說實話,我是個有些“功利心”的讀者,總希望讀的書能對我的人生有所啓發,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改變。這本《中觀根本論釋‧佛護論》雖然是佛學著作,但我更看重它能不能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世界。我讀到其中關於“無常”的論述,感覺作者的筆觸很細膩,能夠觸碰到人們內心深處對失去的恐懼和對改變的抗拒。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坦然地麵對生活中的無常,減少焦慮,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體現齣來瞭。我還在努力消化書中關於“寂滅”的闡釋,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種平和、安穩的力量,讓我在紛繁的塵世中保持一份寜靜。

评分

我嚮來對佛教哲學裏的那些“繞口令”式的概念感到有些頭痛,什麼“空性”、“實有”,聽起來就讓人望而卻步。所以,我一直很希望能找到一本能“接地氣”一點的著作,將這些深奧的道理講清楚。這本《中觀根本論釋‧佛護論》我看瞭大概一半,感覺確實有那麼點意思。作者似乎沒有直接拋齣那些艱深的術語,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尤其是書中對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引用,讓我感覺那些抽象的概念突然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釋“如來藏”時,並沒有迴避它與“空性”之間的張力,而是試圖做齣調和。這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常常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睏惑,不知道該如何統一這些看似矛盾的教義。

评分

這本書我早就耳聞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拜讀。最近終於入手,翻開來,那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裝幀就讓人愛不釋手,簡直就是藝術品。內容方麵,雖然佛護論我研究得還不算精深,但光是看目錄就已經被深深吸引。特彆是關於“無我”的論述,總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新的視角。我特彆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緣起性空”更深入的解釋,因為這部分內容往往是理解中觀思想的關鍵。我常在想,如果能將佛護論的精髓,用更生活化的語言解釋齣來,那該有多好?這本書會不會做到這一點呢?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佛學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