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學專傢的老年慢療八階段:用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告訴你,如何以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陪伴父母長者的晚年旅程。

哈佛醫學專傢的老年慢療八階段:用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告訴你,如何以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陪伴父母長者的晚年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ennis McCullough, M.D.,1944-2016
圖書標籤:
  • 老年護理
  • 傢庭照護
  • 父母贍養
  • 健康老齡化
  • 哈佛醫學
  • 慢病管理
  • 臨終關懷
  • 心理健康
  • 照護技巧
  • 個人化照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暢銷歐美日韓「老年慢療」最權威經典!

最被期待老年照護之書終於上市!


傢有一老,作為子女的你關心瞭多少?


除瞭快速的「醫」療與花錢的「商」療

讓《紐約時報》贊譽的「老年慢療先驅」

告訴你更好的老後照顧選擇!

 

 內容簡介

 「慢療」是老年照護的新選擇!

 慢療,是一項承諾,以一種我們希望自己也能被這樣照料的方式,去理解、支持、療癒、照顧我們所愛之人。

 本書作者丹尼斯‧麥卡洛醫學博士(Dennis McCullough,M.D.)是哈佛老年醫學專傢,他以「慢療」為核心精神,提齣瞭在生命晚年旅程中八個獨特而明確的「站點」(包括:穩定、妥協、危機、康復、衰退、死亡的序幕、死亡、悲痛/遺贈),帶領我們去體會老年人及傢人們在每一站不同的生命情感;同時也預先告訴我們,在陪伴老年傢人走嚮人生終點的旅程中,可能會遭遇的特彆問題與新的機會,以及實踐的方嚮。

 麥卡洛博士分享瞭自己陪伴母親「慢療」不同階段晚年生活的實際狀況與心路曆程,作為引子、貫穿全書,進而提齣瞭全方位的悉心提醒,像是怎麼建立支持團隊、如何與醫療照護體係閤作、復健計劃的執行、安寜照護與臨終關懷等等。無論是情感上的支持與依循(以「人」的立場),或者現實麵的考量與建議(就「醫」的角度),本書都將提供最全麵、最同理、最細膩、也最實際的幫助。

 書裏說的不隻是我們摯愛的父母長輩,也是你我未來人生的選擇!透過本書,我們能幫助老年父母更安心、更個人化、也更人性地度過他們的晚年時光,同時為自己的下一個人生旅程拉開序幕。


感動推薦

──丘引/老年學專傢
「慢療不是萬靈丹,卻是一種選擇。生命有其侷限,老人的限製更多,『慢療』無疑是傢有長者的人可以考慮的方嚮,給自己一個更安心或心安的未來。」

──鄭栗兒/心靈女作傢
「對於老年來講,最完美的療癒結果並非毫無意義地延長壽命,而是能夠在傢人耐心陪伴下,細細迴顧一生的風景,明白此生存在的意義,理解生命所教導的智慧。」

──丹尼爾‧費德曼(Daniel D. Federman, M.D.)/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
「本書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富於同情、可信賴、善解人意且適如其分的幫助。」

──《聖彼得堡時報》(St. Petersburg Times)
「書中的同情慈悲以及詳盡細節,令人深感寬慰。」

照亮生命暮光:跨越世代的心靈指南 本書主題: 深入探討人類生命晚期所麵臨的心理、社會與照護議題,旨在提供一套全麵性的思維框架與實務策略,幫助個體及其傢庭以更具人性、理解與尊重的態度,迎接生命的最終階段。 核心價值: 本書強調「人」的價值遠超於「病」的定義,聚焦於如何維持老年個體的尊嚴、自主性與生活品質,而非僅僅延長生命。它是一本引導讀者從焦慮轉嚮積極準備、從被動接受轉嚮主動參與的實用指南。 --- 第一部分:理解晚期生命的轉摺點 (The Turning Point of Later Life) 生命的下半場,是一場深刻的轉變,需要的不僅是生理機能的維護,更是心靈地圖的重繪。本書的開篇,旨在建立一個更貼近現實的生命晚期圖景。 一、告別「全能感」的建立: 我們習慣瞭在社會中扮演多重、強大的角色——職人、父母、決策者。然而,隨著歲月的推進,身體的限製和認知的緩慢變化,要求我們重新定義「能力」的含義。本書細緻描繪瞭這種從「掌控者」到「接受者」的心態轉變過程,探討如何麵對體能的衰退、記憶的模糊以及社會角色的逐步褪去。這不僅是老年人自身的課題,更是照護者需要理解的首要前提:接受不完美纔是完整的開始。 二、時間感的重新校準: 在年輕時,時間似乎無限延伸;進入晚期生命,時間的密度與感知發生瞭劇烈的變化。本書探討瞭「活在當下」在老年情境下的真正含義——它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對每一天、每一個互動的深刻體驗。我們將解析如何引導長者將注意力從「未來的預期」轉移到「此刻的連結」上,從中汲取意義與寧靜。 三、社會支持網絡的重塑與弱化: 隨著同儕的離去、子女的獨立,老年人麵臨的社會支持網絡可能逐漸縮小。本書深入分析瞭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與孤獨感(Loneliness)的區別與危害,並提齣一套係統性的「社會連結重建法」。這包括如何利用社區資源、科技工具,以及最關鍵的——如何讓傢庭成員理解,「在場」的質量遠勝於「在場」的頻率。 --- 第二部分:超越醫療的照護哲學 (Philosophy Beyond Medicine) 照護的本質是愛與陪伴,但愛若缺乏方法,可能演變為控製或過度介入。本部分將照護的重心從「疾病管理」拉迴「個體需求」。 一、自主性與安全感的平衡藝術: 長者最大的恐懼往往是失去控製權。本書闡述瞭「風險容忍度評估」的重要性,教導照護者如何區分哪些風險是必須乾預的(威脅生命安全),哪些是可以容許的(維護自主與尊嚴)。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隱形輔助設施」,讓長者在感到安全感的同時,仍能保有自我決策的空間。例如,如何在不剝奪其獨立洗澡的意願下,巧妙地設置防滑措施與緊急呼叫裝置。 二、溝通的「聽覺」與「非聽覺」維度: 有效的溝通在晚期生命中變得至關重要,但它不再僅限於語言。本書提供瞭多種非語言溝通的解讀技巧,包括肢體語言、眼神交流以及沉默的意義。我們將學習如何解讀長者「不說齣口的需求」,尤其是在麵對認知衰退時,如何使用敘事療法、迴憶引導等技術,建立雙嚮理解的橋樑。 三、儀式感的力量:日常中的神聖時刻: 儀式感是確立秩序與意義的錨點。本書強調,在日常照護中植入微小而固定的儀式——無論是固定的早餐討論、睡前的故事重述,或是一週一次的特定散步路線——如何能為長者帶來預期性與安全感。這些儀式是他們與世界保持連結、確認自我存在感的無聲宣告。 --- 第三部分:身心靈的整閤照護實踐 (Integrated Mind-Body-Spirit Practice) 照護不僅是餵食與清潔,更是對完整人性的嗬護。本部分聚焦於如何處理晚期生命中必然齣現的疼痛、哀傷與靈性追尋。 一、疼痛的全麵管理:超越止痛藥的介入: 疼痛是複雜的主觀體驗。本書將疼痛管理視為一個多層次的係統工程,包含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我們探討如何使用非藥物性乾預(如溫和的按摩、芳香療法、特定頻率的音樂)來輔助疼痛緩解,並指導照護者如何辨識「隱藏性疼痛」的跡象,特別是在溝通受限的情況下。 二、麵對失落與未竟事宜 (Unfinished Business): 生命走到盡頭,總會有未竟的心願或未解的心結。本書提供瞭一套「告別規劃」的實用工具,鼓勵傢庭提早進行溫和、非壓力性的對話。這包括:如何鼓勵長者分享重要的生命故事、如何協助他們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心願(如寫一封信、製作一份簡單的食譜),以及如何處理遺產以外的「情感遺產」的傳承。 三、靈性與超越性的關懷 (Spiritual and Transcendental Care): 靈性需求並非特定宗教的專利,而是對「超越自我」的渴望。本書提供瞭一套通用的框架,引導照護者詢問並尊重長者的生命意義、價值觀以及對死亡的看法。我們將學習如何營造一個允許長者探索其靈性空間的環境,這對於減輕對未知的恐懼、達成內心的平靜至關重要。 --- 結語:留下的禮物 (The Gift That Remains) 本書的結尾,旨在將焦點從「照護的睏難」轉嚮「留下的美好」。我們探討瞭照護者如何透過照顧的過程,完成自身的轉化與成長。最終,這場漫長的旅程,不僅是為瞭讓長者走得更有尊嚴,也是為瞭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傢庭成員,學會如何以更深刻、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愛、去麵對生命的循環。這本書提供的,是一份穿越迷霧的清晰地圖,指引傢庭在這段最需要智慧與勇氣的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丹尼斯‧麥卡洛醫學博士Dennis McCullough,M.D.,1944-2016
 畢業於哈佛學院與哈佛醫學院,並於達特茅斯醫學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的社區與傢庭醫學係擔任教職員,亦為美國老年病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美國傢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傢庭醫學教師協會(Society of Teachers of Family Medicine)以及美國醫學指導協會(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的成員。除本書外,還與凱倫‧格希曼(Karen Gershman)閤著《老年醫學的黑皮小書》(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Geriatrics,1998)一書。
 丹尼斯‧麥卡洛博士三十年來始終是「第一綫」的傢庭醫師與老年醫學專傢,《紐約時報》更贊譽他為「老年慢療先驅」。二0一六年時,他在前往一場慢療會議的路上,因為突如其來的心髒病發作而辭世。盡管如此,麥卡洛博士於老年慢療上的所有努力,都將隨其著作的廣為流傳,持續幫助每個世代妥善渡過父母的與自己的晚年。

譯者簡介

林資香
 國立颱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廣告碩士。曾任職於廣告公司與航空公司,目前為文字工作者,專職翻譯、編輯與寫作,譯有《西藏禪修書》、《西藏心瑜伽2》、《與靈共存》、《希望之翼》、《什麼樣的業力輪迴,造就現在的你》、《我嫁到不丹的幸福生活》、《昆達裏尼瑜珈》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慢療,讓老年父母更自在/丘引
推薦序一 老後的陪伴藝術/鄭栗兒

序言

首要之務:一種新的傢庭理解之基礎

老年人生的八個站點

第一站:穩定

              「親愛的,一切都很好。」──媽媽

第二站:妥協

              「媽媽有點小毛病。」──爸爸

第三站:危機

              「我不敢相信她住院瞭。」──姐妹

第四站:康復

              「她會跟我們待上一段時間。」──復健護士

第五站:衰退

              「我們不能期望過高。」──探訪護士

第六站:死亡的序幕

              「我感覺她的精神有瞭變化。」──長期照護的護士

第七站:死亡

              「你最好馬上過來。」──臨終關懷的護士

第八站:悲痛/遺物

              「我們做瞭對的事…」──兄弟

後記

附錄I:慢療網站

附錄II:慢療讀物

附錄III:慢療電影

謝辭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慢療,讓老年父母更自在  /丘引(老年學專傢,著有《四捨五入:讓50歲後的歲月更健康美好!》、《後青春:優雅的老》、《與快樂共老:15個後青春提案》等二十三本書。)

 在慢食、慢活和慢城的風潮席捲全球後,慢療也如雨後春筍的在醫療體係冒齣來。本書作者丹尼斯‧麥卡洛醫生(Dennis McCullough, M.D.)更針對老年醫學的領域進行慢療,讓身心老化的年長者得以擁有更人性化的醫療,在人生最後一段旅程更加舒適自在,以劃下完美的人生句點。

 在二十一世紀的工業化時代,一切都是快、快、快,就像Google 一樣,在幾秒鍾之間,就能提供非常多的訊息,但瞬間要分辨其真僞,就算底子厚,也不易。也由於快慣瞭,人們要慢下來,要迴歸到農業化時代的一切都慢慢來,都綠化、有機,都可資源迴收,都很人情味,似乎是往事隻能迴味,很不可能瞭,得顛覆想像纔行。但很多證明顯示,不論是慢食、慢活、慢城或慢療,都讓人活得更健康自在。

 慢療的重點在於過程,就像慢食和慢活一樣,是在地的、個彆的與關係的,說穿瞭,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切都急不來,就像燉鍋煮東西,也像交朋友一樣,都需要時間。書中提到,「『慢療』可減少三成急診案例:那是醫療不足所引起的。」、「不被過度熱心的外科醫生或媒體廣告的快速療法所左右而動搖瞭你的決心。」即是麥卡洛醫生為什麼要以慢療方式用在老年醫療上的緣故。

 麥卡洛醫生在義大利村莊的廣場上看到當地的老者和人傢閑聊,也有人會幫老者買東西;就像颱灣早期村莊的廟埕和雜貨店,是村莊人們聚集聊天的地方,也是老者們如今相聚打發時間之處──這些都是作者麥卡洛醫生心目中慢療的方式。麥卡洛醫生說著,住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人在媽媽老瞭後,把媽媽送到她的一個女兒傢,讓媽媽睡在鋪在地闆上的床墊,以降低睡在床上跌倒的機率──這是麥卡洛醫生另一個慢療的智慧源頭。「許多醫生並不甚瞭解社交模式強大的力量與可貴的價值,然而,這個模式正是一個傢庭實行『慢療』的基石。」這是麥卡洛醫生自己從義大利和加勒比海的實際經驗中得來的慢療智慧,也正是我們所能參與的老年父母慢療的基礎,亦即迴歸到人和社交的價值上。因此,麥卡洛醫生說,「慢療的第一個階段往往並非利用藥物或醫療程序,而是動員所有的照護者,包括傢人、朋友、鄰居、當地與非專業的照護提供者;熟悉的麵孔可以幫助老年人保持他們個人的身分認同感。」

 我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採取以「慢讀」的方式進行讀書,原因如下:

一、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若以快讀或速讀的方式,將消化不良。

二、這本書的讀者群設定在其父母已進入老年、甚至是老老年的中年人士或輕老族上,由於此讀者群的身心靈尚未老化到那種程度,很難體悟老年父母的需求或實際所需。因此,「慢讀」對你瞭解老年父母或將本書的一些過程、方法應用到自己父母身上裨益良多。

三、慢療的其中一個關鍵是「承諾」。如作者所言,「我們承諾會以更加慎重的過程來做齣醫療的決定,不被過度熱心的外科醫生或媒體廣告的快速療法所左右而動搖瞭你的決心;考慮到老年人已然磨損不堪的健康網絡,展開考慮欠周的檢驗、藥物、或是醫療程序,都可能比完全不採取任何行動所産生的威脅更大。」要做齣這樣的承諾,雖然需要很大的勇氣去麵對醫療權威,卻能保護老年父母不被過度醫療所傷害。

四、如果您本身就是在年長者行列的讀者,您更需要慢讀本書,因為攸關到您自己的健康和舒適度,以及人性或人權(甚至是人道權益),您當然希望自己是被以「人」的方式和態度處理,而非醫療專業的固有思維訓練。您要的無非就是「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權利:治療的選擇取決於你。」也就是秉持「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而非任「醫」或任「商」宰割。

五、透過本書對父母的瞭解及付諸行動時,也為你自己的下一個人生旅程拉開瞭序幕,擁有一個更早的老年教育,對你的老年該如何進行,你的內心將有一個底。

六、慢讀本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讀,不隻是讀 ;讀,還得思考;讀,甚至得付諸行動──結閤瞭閱讀、思考與行動,過程中不斷的和自己討論甚至是辯論,透過慢讀所能獲得的,會是過去讀書時未曾得到的收獲。

七、慢讀本書,並且和老年父母的團隊,包括你的兄弟姐妹、父母的外籍看護、醫生護士……等商榷討論,再問問父母,他們的決定。

 老,不是病,是人生的過程之一。但在中文世界裏,「老病」常常被連在一起,甚至被劃等號,隻因為老瞭,一些疾病就在那時候到來,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某日我和我的一個一百零一歲的美國朋友瑞士客 (Cappy Risks)聊天,他除瞭行走時有一根拐杖同行,其他的都非常的常人,和你我一樣,不顯老態。「我愛吃什麼就吃什麼。我每天閱讀,我的傢裏有個很大的圖書館。我服用的藥物隻有保護心髒的藥,以及一種維他命。我的房間在二樓,所以,我每天上下樓梯走很多次。還有,我有一隻狗,是我的最佳夥伴。」也許,你會認為瑞士客是幸運的老人,但你該瞭解的是,瑞士客和我聊天時,全程都是站著,而非坐著,這也印證瞭本書所說的,「久坐不動使我們變慢,不是衰老使我們變慢。」瑞士客是退休的醫生,他自己本身就沒有許多老年人每天服用很多藥物的慣性,那是因為每個專科的醫生都給藥,卻沒有一個醫生負責檢視所有的藥物是否重復或者相衝突,「在美國,一個老年人拿到的藥有十四到二十六種,但若檢視後,其實隻需要四、五種藥物。」由此可見,老年人過度使用藥物本身,常常就是危機之一。

 書中將老年分成八站,有如搭火車一樣,每一站有各自的風景與特色。慢慢的讀,細細的咀嚼,想想看,你的老年父母是否也如此?也許是文化的關係,或是保險體係不同,平均而言,颱灣人住院的時間比美國還長很多,因為美國的醫療非常昂貴,美國的保險公司不會讓客戶住在醫院很久,而且美國有許多復健中心,讓齣院的人立即轉往復健中心,並且住在那兒一段時間做復健的工作,療癒的成效往往比住在醫院還高,因為復健中心更具人性、也更舒適。我的一個九十五歲朋友瑞內因摔倒住院手術兩天就齣院,接著在復健中心住瞭三星期,每天復健,就痊癒瞭,之後還是一如往常,健步如飛。我去復健中心探視瑞內的經驗,讓我看到美國復健中心的積極作用,是花錢比醫院少、效果比醫院好,又更人性的一種過程。

 慢療不是萬靈丹,卻是一種選擇。生命有其侷限,老人的限製更多,「慢療」無疑是傢有長者的人可以考慮的方嚮,給自己一個更安心或心安的未來。而《慢療老後時光》則提供瞭不同麵嚮的思考,以及作者麥卡洛醫生不隻是站在醫生的立場與分享他從醫的經驗而已,每一站並且都有他的老年媽媽作引子,在親情的牽引下,麥卡洛醫生得拋棄醫生的角度,重新從「人」的角度齣發,陪著自己的老年媽媽走過每一步,直到終點。書裏說的不隻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也是你我未來人生的選擇,不是等到老瞭那刻纔著手,而是從現在起,幫助老年父母度過他們的晚年時光,也開啓我們未來的無限可能。

 

老後的陪伴藝術/鄭栗兒(文學作傢&靈氣導師)

  隨著年輕人的離開,位於基隆後火車站的罾仔寮山已逐漸凋零瞭,隻剩下許多的老人待在舊厝中等待此生終點的一刻,我母親也是。周圍的鄰居老阿姨們一個個都離開瞭,房子也賣掉瞭,隻剩我母親這最後一盞燈照亮這條山巷的起點。

  我母親今年九十,她的丈夫、連同她的兄弟姊妹們,都在這十幾年內一一告彆,甚至連看護她十五年的越南外勞也在今年初約滿和她說再見瞭,現在她的生活起居由我們五個兄弟姊妹們輪流打理,我們每人一個月要排齣六天時間照料母親。

  說來,是我母親的幸運,她生瞭五個孩子,都很健康,經濟狀況也都可以;而我們的孩子們也獨立瞭,所以現在有時間可以照顧她。加上我母親已厭煩被外勞綁手綁腳,且始終有一層隔閡的感覺,她覺得目前這樣輪班很好,但我們知道,終於有一天,她還是會來到一個臨界點。當然,我們隨時都在準備,從我父親帕金森氏癥到往生,我們已經有十多年的老後陪伴經驗。

  話說迴來,也是我們的幸運,我們有五個兄弟姊妹,而且感情都不錯,可以理解溝通,也能夠彼此包容,建立一個支持係統。在我們周圍有太多獨身子女照顧老父母的案例,也有因傢人之間無法分擔聘僱外勞費用,隻好接老人傢一起同住,而造成彼此間的衝突和生活品質的降低。

  盡管現代的老年人慢慢已擺脫過去三代同堂的觀念,設法讓自己不依賴孩子而獨立生活,但除非車禍意外或重大疾病,否則我們每一個人都將麵臨老後的到來,而我們絕不可能像我母親這麼幸運,有五個孩子可以輪班照顧,還能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因為生育率逐年下降,我們平均最多隻有一兩個孩子,有的連孩子都不生,連婚也不結,二十年後,我們即將迎接什麼樣的老年歲月?我們準備好瞭嗎?我們的政府準備好瞭嗎?

 目前颱灣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已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以上,在亞洲僅次日本、南韓,而且將在二0二六年超過四成,成為超高齡社會,我們不能再輕忽人口老化以及老年照顧等社會問題。

 此書為我們帶來很好的省思與啓發,如果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鬆賽,老後則是一場艱難地慢慢走嚮死亡的障礙賽,各人遇見的考驗與難題不一,但若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慢療照護係統,一個看似無用,對社會、傢庭不再有貢獻的老年人,還是能擁有理想的「老有所終」的對待。

  書中談的是如何看護年老的父母與長輩,並訴求以理解、支持、療癒、照顧等「慢療」方式,積極改善老年的生活品質,而非用緊急的醫療去乾預或延長原該結束的生命。在某方麵而言,也提供我們未來可以選擇的老後人生。

 「慢療」的概念源於義大利「慢」的觀念,義大利經典名言:La dolce far niente,在中文意思即是:無所事事的甜美。誠如《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所言:「無所事事是眾所抱持的一個義大利夢想,你愈是閑暇舒適地無所事事,你的生活成就愈高,而且不需要有錢纔能體驗。」

 「無所事事」帶領著義大利的慢食、慢城、慢活風潮,本書作者丹尼斯‧麥卡洛(Dennis McCullough)也將之延伸為「慢療」陪伴晚年旅程的主軸,因為老年人已無法迅速行動、思考,身體及感官的退化及康復,需要更長久而緩慢的療癒時間。

 堪稱老年醫學權威的丹尼斯,從他陪伴母親晚年過程,以及三十多年臨床經驗的纍積,以他獨特的觀點,寫成這部深具「慢療」風的晚年之書,他也特彆提齣老年人生的八個站點:穩定、妥協、危機、康復、衰退、死亡的序幕、死亡、悲痛/遺物,每一站點他都給予案例及見解,做為我們瞭解年邁父母的情況,同時讓我們能協調齣最閤適的看護方式,並從容以對。

 如何建立「關懷圈」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支持係統,書中提到醫生、護士、其他醫療專業人員,以及老年病患、傢人、親密朋友、鄰居等都是關懷圈的一分子,這些群體間的平衡、互相尊重及支持,正是慢療的核心。同時彼此間的正嚮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正嚮溝通不僅有助於協助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負麵情緒的轉換,也讓各人都能提升內在的愛與信心,彼此肯定是在完成一項有意義的使命,而非隻是無奈且滿腹牢騷地送行最後一哩路而已。

 作者更提齣長者照顧的差異性,這是非常可貴的一個論點。每一個初生的孩子像是張白紙,你對他都願意付齣愛心去照顧,讓他發展成自己的樣貌;而每位老人卻是寫滿各種生命故事的稿紙,他們花瞭一輩子養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往往許多看顧者會忽略老人們的靈魂差異,一律視之為吃喝拉撒的退化老人而已。即使是他們正處於包尿布或者插管等醜陋不堪的晚年處境,我們都不能忘記這位長者的智慧與閱曆,作者提到:「為一個退休女服務生所量身訂製的長期個人化照護,截然不同於一位退休學院院長所適閤的照護。」在此沒有階級之分,重點在於「量身打造」,因為「兩者都不僅僅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而已」。

 尊重與同理心,是我多年來傳授心靈及靈氣能量療癒的首要秘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身體、心靈和靈魂,療癒有其需要的時間,有時我們播下一個療癒的種子,可能這一世都還看不到預期的開花結果,我們隻能學習放下的藝術,讓療癒自己去發生。我們不預期療癒的結果,但願意持續給予愛和祝福,對於老年來講,最完美的療癒結果並非毫無意義地延長壽命,身體卻是插滿各種的管子,全身器官和皮膚逐漸潰爛,也無法進食;而是能夠在傢人耐心陪伴下,細細迴顧一生的風景,明白此生存在的意義,理解生命所教導的智慧──「平靜地死亡」本身即是一份來自無限的愛與祝福。

 優雅地老去、死去,不僅是你我的權利,也是一份認知。期待您翻閱本書時,能夠更深入「慢療」領域,也能支持、提倡「慢療」的建立。有一天當我們關閉生命迴圈時,我們並不是孤獨等死,而是能繼續享受人間的關愛,發光發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哈佛醫學專傢的老年慢療八階段》的書名,光是看就覺得很有份量,尤其是“哈佛醫學專傢”這幾個字,頓時讓人多瞭一份信任感。我最近正好在為傢裏年邁的親人煩惱,看著他們慢慢變老,身體也齣現一些小毛病,心裏總有些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本書的副標題——“用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告訴你,如何以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陪伴父母長者的晚年旅程”,更是直擊我心。三十年的經驗,這可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啊!我特彆好奇,書裏到底有哪些具體的“個人化照護”的方法?是不是會有針對不同老年人身體狀況、心理需求給齣不同的建議?比如,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輩,會不會提供一些居傢環境改造的實用技巧?對於精神上容易感到孤單的親人,又有什麼樣的陪伴和溝通方式?“慢療”這個詞也很有意思,聽起來不是那種速成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而是強調一個循序漸進、細水長流的過程,這倒很符閤老年人身心的變化規律。我真的很期待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南,讓我不再那麼焦慮,而是能更從容、更有智慧地陪伴我心愛的傢人走過他們晚年的旅程。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哈佛醫學專傢的老年慢療八階段”,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沉穩、科學、且充滿人情味的照護理念。我本身就是一名對生命科學和健康議題比較關注的讀者,所以“醫學專傢”這幾個字會讓我多一份期待。但是,讓我真正下定決心要讀這本書的,是它副標題中那句“用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告訴你,如何以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陪伴父母長者的晚年旅程”。三十年的經驗,這可不是短時間積纍的,這意味著其中包含瞭多少跌跌撞撞、摸索前進的寶貴心得。我特彆好奇,所謂的“八階段”,具體是指哪些方麵?是按照年齡劃分,還是根據健康狀況的演變?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個人化”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不同長輩在不同階段,是如何通過量身定製的照護方案,獲得更好的晚年生活?“慢療”這個詞,也讓我覺得很舒服,它不像某些急功近利的治療方式,而是強調一種耐心、細緻、尊重生命過程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如何纔能真正做到“陪伴”,而不是簡單的“照顧”,如何在尊重長輩意願的同時,給予他們最恰當的支持。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一本真正能夠幫助我理解和照顧年長傢人的書籍。市麵上的育兒寶典很多,但關於老年照護的書籍,真正能夠打動人心、又具備實用性的卻不多。《哈佛醫學專傢的老年慢療八階段》這個名字,首先就給我一種專業、權威的感覺,尤其是“哈佛醫學專傢”的背書,讓我對內容的嚴謹性和可靠性有瞭初步的信心。更吸引我的是它提齣的“八階段”概念,這似乎為我們這些缺乏經驗的照顧者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路綫圖,讓我們知道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長輩會有哪些特殊的健康和心理需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八個階段的特點,以及每個階段應該如何進行“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比如,是否會包含如何應對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如何處理他們可能齣現的認知衰退,甚至是如何幫助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這一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是“乾貨滿滿”,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經過時間沉澱、實踐檢驗的寶貴智慧。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學習到一套係統的方法,讓我不再因為不知道如何照顧而感到焦慮和無助,而是能以更自信、更專業的態度,陪伴父母度過他們人生中最需要關愛的時光。

评分

我是一名剛步入中年,卻已經開始為父母的晚年生活感到憂慮的讀者。坦白說,看著父母一天天老去,身體機能的下滑,心理上的變化,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他們年輕時為我們付齣瞭那麼多,現在輪到我們照顧他們瞭,卻發現自己一頭霧水,不知道從何下手。《哈佛醫學專傢的老年慢療八階段》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特彆是“八階段”這個概念,讓我覺得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好像可以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分解成不同的時期,然後針對每個時期給予相應的照護。這比我之前那種茫然的狀態要好太多瞭。我很好奇,這“八階段”到底是如何劃分的?每個階段又有哪些典型的身心變化需要注意?書中會不會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樣,詳細列齣在這個階段,我們作為子女應該關注哪些問題,采取哪些行動?例如,是關於健康管理,還是心理疏導,亦或是生活起居的安排?“慢療”這個詞也讓我印象深刻,它傳遞瞭一種尊重生命節奏、細緻入微的關懷態度,這正是我們許多人所欠缺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如何“靜待花開”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去“趕鴨子上架”。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傢裏的長輩。他們雖然年邁,但仍然是我們傢庭重要的成員,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是我們非常關心的事情。《哈佛醫學專傢的老年慢療八階段》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的目光。特彆是“八階段”這個概念,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個比較係統的、有層次的照護框架。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這“八階段”的劃分是怎樣的?是基於生理上的變化,還是心理上的需求,或是社交上的隔離程度?我希望它能像一份詳細的指南,幫助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能夠識彆齣長輩在不同階段可能麵臨的挑戰,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這一點,讓我覺得這本書會非常接地氣,充滿瞭實踐智慧,而不是紙上談兵。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有關於如何與長輩進行有效溝通的建議,如何處理他們可能齣現的固執或情緒問題,以及如何幫助他們維持獨立性,同時又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這個詞組,更是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強調瞭每一個長輩都是獨一無二的,需要因人而異的關懷。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纔能成為一個更有耐心、更懂長輩需求的子女,如何纔能真正地“陪伴”他們,讓他們在晚年也能感受到溫暖、尊嚴和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