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美麗:突破日常的人文力量

陌生的美麗:突破日常的人文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人文社科
  • 日常生活
  • 個人成長
  • 社會觀察
  • 文化批評
  • 情感治愈
  • 審美體驗
  • 反思
  • 思考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麵對過於熟悉的事物,容易變得僵化而沒有感覺;
  麵對多元且變動的世界,更需對未知保持包容與開放。


  張錯、劉剋襄、林正盛、黃尹青、李清誌、林強 、雷光夏、鍾文音、吳佳璿、鄭穎、黃麗群

  11位作者,來自藝術、曆史、電影、珠寶、美學、音樂、文學、醫學等領域的不同角度和生命故事,讓我們重新思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人文精神」為原動力,放下對於陌生的恐懼,突破既有的視野與限製?

  ●擁抱陌生,是一種探索,讓人學會獨處,甚至找到生活的勇氣。
  他們獨自旅行、壯遊,抽離原先的心理狀態及生活慣性,重新定位自我。

  ●擁抱陌生,是一種同理,讓人學會接納他人,尊重不同的族群。
  他們走進泛自閉癥兒童、精神病人等不同生命樣貌的世界,重新思索「正常」與「異常」的分界。

  ●擁抱陌生,是一種眼光,讓人學會擴大視角,重新看見不同的意義和美好。
  生死如何書寫?古物和珠寶背後有何故事?無論麵對內在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知識,有時隻要多一點的「熟中求生、生中求熟」,就會有嶄新的感受或發現。

  從看見陌生的美麗開始,探索生活的多方可能。日常也能擺脫重復,處處都是獨特的驚喜與滋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錯


  詩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係及比較文學係退休教授,現任颱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劉剋襄

  作傢、生態保育工作者。常於港颱各地駐校訪問,走訪當地風土。代錶作品如《十五顆小行星》、《11元的鐵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場》和《裏颱灣》。

林正盛

  導演,代錶作有《美麗在唱歌》、《春花夢露》、《天馬茶房》、《愛你愛我》等。二○○一年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奬並開始文學創作,2018年齣版《轉彎的人生更美麗》。

黃尹青

  曾任報社記者,主跑珠寶專業新聞長達十五年,參與近二十年颱灣與國際珠寶界諸多重大事件。目前從事珠寶主題寫作,並持續關心珠寶領域動態。

李清誌

  建築學者、專欄作傢、廣播主持人。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 專任副教授。以都市偵探自許,喜歡遊走不同城市、觀察並探討建築空間文化。

林強

  歌手、電影演員、DJ、作詞傢、作麯傢、電影配樂製作人。以颱語歌麯〈嚮前走〉一麯成名,後轉居幕後,2016年以電影《刺客聶隱娘》獲第10屆亞洲電影大奬最佳原創音樂。

雷光夏

  音樂創作者,作品帶著獨特的詩意與畫麵感,被稱為「音樂詩人」。2010年,以電影《第36個故事》獲得颱灣金馬奬最佳電影原創歌麯、颱北電影節最佳配樂,2011年獲得金麯奬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

鍾文音

  專職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兼擅攝影,並以繪畫修身。曾獲中時、聯閤報、世界華文小說奬、林榮三文學奬、吳三連文學奬等多項文學奬。

吳佳璿

  曾專職都會區醫學中心服務十餘年,2008年3月起成為後山「浪人醫師」,支援颱東監獄、榮傢、校園與社區精神醫療,足跡遍及山地部落與離島。

鄭穎

  現任教於颱北醫學大學,並任颱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顔──李渝小說研究》、《物誌: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

黃麗群

  作傢,小說創作曾獲時報文學奬短篇小說評審奬、《聯閤報》文學奬短篇小說評審奬、短篇小說首奬、林榮三文學奬短篇小說二奬(首奬從缺)等,並齣版散文集如《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
 

圖書目錄

序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美麗交織/林建煌(颱北醫學大學校長)
序 如何在一所醫學大學建立人文素養/張錯(颱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資深主任)

張錯
一杯一碗裏的世界史
--解構遠洋貿易瓷

劉剋襄
做人生的探險傢
--少年壯遊,寫下曆史

林正盛
世界因差異而美麗
--自閉兒給我的生命教育

黃尹青
放閃的人生
--珠寶裏的生離死彆、愛恨情仇

李清誌
創造你的美感京都
--以腳行走,用心感受

林強、雷光夏
從專注找迴自在
--進入電影配樂的世界

鍾文音
捨不得不見妳
--生命與書寫的漫漫長夜

吳佳璿
接住每一段破碎的生命
--精神科「浪人醫師」的人文追尋

鄭穎
戀上細節裏的絕美
--從實用到風雅

黃麗群
一個人走路,走一個人的路
--一位作傢的旅行獨白

 

圖書序言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美麗交織

林建煌(颱北醫學大學校長)


  從《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跟著大師品人文》、《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嚮世界齣發,走迴真實人生》,到如今這本《陌生的美麗》麵世,這一係列的齣版,象徵颱北醫學大學在醫學人文藝術領域的用心,從播種、耕耘、灌溉到開花結果的曆程,呈現在社會大眾眼前,讓更多愛書的朋友,享受閱讀的樂趣。

  颱北醫學大學自二○一五年開始,將「人文與藝術講座」集結成冊齣版,至今已付印第五本。這幾年來,北醫校園在醫學專業之外,充滿瞭藝術人文與社會關懷的氣氛,形成獨特人文修養及生活美學的深厚底蘊。因此,今年北醫以「陌生的美麗」為主題,將過去一年與多位藝術人文大師的美麗邂逅,共譜閱讀的浪漫與心靈饗宴。

  迴顧從一○二學年度開始,開設人文與藝術講座,北醫師生展開人文藝術之旅,探索人性與生命之美。七年多來,這堂講座課程在數十位國內外藝文大師的加持下,如今綠樹成蔭。

  人文與藝術講座課程內容豐富而多元,涵蓋文學、曆史、美學、戲劇、小說、攝影、旅遊、繪畫、美食、舞蹈、電影、音樂等等,讓北醫師生都能親炙藝文大師的風采,汲取他們畢生鑽研的心血結晶,纍積藝文美學的深度與廣度,成為兼具醫學專業與人文社會關懷素養的優秀人纔。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醫學更要具有人文關懷。二○二○年颱北醫學大學將邁入一甲子,為瞭歡慶六十年的艱辛成長歲月,北醫將一本初衷,繼續緻力深耕人文藝術教育並帶動風潮,喚起醫學界及社會大眾對人文藝術的重視與喜愛,共同營造和諧共好的美麗境界。

如何在一所醫學大學建立人文素養

張錯(颱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資深主任)


  颱北醫學大學,顧名思義,是一所醫學大學,畢業齣來的博士是MD.(醫學博士),不是Ph.D.(哲學博士),專業就是醫生。雖校歌中提到「學好做人方做醫」,但「做醫」仍然是醫事專業人纔的抱負與初衷。但是如何要他們先學做人,就要自人文教育做起。

  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組成的博雅教育,英文為Liberal arts education,原是拉丁文artes liberales,是西方最早訓練全人的通識教育,包括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文理課程。北醫通識教育中心與它附屬的人文藝術中心所負擔起的任務,尤其是後者強調的人文與藝術,主要功能就是培養颱北醫學大學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可廣泛稱為「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

  中文素養一詞,蘊含平素修養之意,《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那就是說,除瞭專業訓練以外,平日有恆的修養是不可或缺之事。

  文化素養一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學者赫許(E.D. Hirsch Jr.)名著《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 What every American needs to know, 1987)一書而成為傢曉戶傳的名詞。赫許的literacy(素養),是指一個國傢或社會中,每人所共有或共享的知識,藉著人們共知事物,社會成員得以相互溝通、彼此認同。

  每個社會都有其文化傳承,有些是為全人類所共有,有些則是自己社會所獨享。中華文化在古代先秦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通常的儒傢教育,都是一種必需的文化傳承。六藝教育注重綜閤知識和技能,儒傢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質素,就像當初希臘時代前三藝後四藝組成的七藝。

  中世紀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曾在其《懺悔錄》內記載,年輕時在一個深夜𥚃,和一批孩童走到他傢葡萄園附近的一棵梨樹下,雖然樹上結的青澀果實色香並不誘人,他們還是全部搖下來,隻吃瞭一些,把其餘的拿迴去餵豬。奧古斯丁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知道這是犯罪的,他也並不是真的要吃那些梨子,而是欣賞自己的偷竊行為與罪惡。自基督教義而言,他認為這就是世人失樂園後原罪的「惡」,需要聖子的聖血來洗滌。

  人性無知的惡,還要加上漢娜.鄂蘭(Hannah Arent)人類盲從的「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從渾沌無知到被意識形態操縱的社會裏,人類藉教育與知識傳授,控製人的成長成熟。德國國傢社會主義産生的納粹黨,日本軍隊侵略的大屠殺,中國紅衛兵的狂熱暴行,背後就是知識的操縱,也就是傅柯說的:「知識産生權力,權力操縱控製。」(knowledge generates power, power manipulates)。

  所以赫許在《文化素養》的最後一章,列齣數百個美國文化素養必須學習的關鍵詞,後來更寫有兩本專著,《我們需要的學校:為何付諸闕如》(The School We Need: And Why We Don’t Have Them, 1996),以啓濛運動及浪漫主義闡明人的價值與人文求索,另一本則是《為何知識那麼要緊:自失敗的教育理論拯救孩子》(Why Knowledge Matters: Rescuing Our Children From Failed Educational Theories, 2018)。

  颱北醫學大學與天下文化閤作齣版醫學人文叢書,已屆第五本《陌生的美麗:突破日常的人文力量》。突破日常的人文力量,正是北醫大「人文藝術中心」數年來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嚮,利用專傢作者們在「人文與藝術講座」課程不同領域的公開演講,匯集成書。堅信今天陌生的美麗,將成為眾人熟悉的願景。
 

圖書試讀

世界因差異而美麗
 
林正盛
 
我們二○一七年在鬆菸舉辦瞭「簡單就好,簡單美」的活動,與設計師蕭青陽閤作,以及服裝設計師李倍、齊振涵、邱美玲、王舜民、彭韻芯,將一位大孩子陳樹緯的畫作元素設計成布,蕭青陽將布設計成寢具組、抱枕,服裝設計師們則將這些美麗的布設計剪裁,變成一件件美麗的時尚服飾。
 
尊重不同麵對世界的方式
 
樹緯三十三歲纔來跟韓老師畫畫,是韓老師最年長的學生。他進到韓老師工作室第一句話便問「這裏是學校嗎?」接著問「我的同學在哪?」可見他們雖然不擅溝通,卻十分需要、亦重視友伴關係。有些孩子會以碰觸的方式建立關係,久而久之同學不願理會,他便會更使勁的拍打對方,最後常被認定有暴力傾嚮,殊不知他的齣發點是為瞭交朋友。
 
此外,我們的孩子需要某種固有的生活秩序,對我們而言也許僅是些微的改變,他們卻可能如臨大敵般慌張不安。
 
舉例而言,有位小女孩某天進教室之後,不斷的說「燈不亮瞭」,檢查瞭教室中所有的燈皆未發現問題。持續詢問纔發現,是她來教室途中的某盞路燈故障瞭,但她習慣的秩序感被打亂後,當天便無法專心上課,始終惦記著那盞路燈不亮。
 
樹緯現在因為經常舉辦活動,需要互相配閤時間,這會引起他的焦慮。有時改為隔天上課,他會在半夜一再打電話確認;有時他明知我們的要求齣於善意,但為瞭提醒自己去配閤生活的改變,會將自己捏至瘀青,令人十分心疼。
 
這些事例值得我們去思考,既然他們麵對這個世界的方式如此不同,那麼是否仍應以社會長久建構下來,我們認為「對」的人際互動方式去要求他們?
 
真情流露,非關語言
 
認識樹緯多年後,有次我們到颱東寫生旅行,那天除瞭學員還有許多大學生加入,氣氛相當融洽歡樂。行程即將結束時,北藝大誌工學生在颱上感性的話彆,颱下的樹緯聽得哭瞭。我迴頭看見他滿臉淚水,卻不知怎的開心而笑,這份喜悅來自終於得見他敞開心扉的一麵。
 
樹緯十分木訥,並無豐富的語言及錶情呈現他的內心世界,但他的繪畫作品充滿燦爛的顔色,這是他錶現情感的方式。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