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曆史

想想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arah Maza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俗曆史
  • 曆史普及
  • 文化
  • 社會
  • 曆史故事
  • 趣味曆史
  • 曆史思考
  • 知識
  • 大眾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讀的是誰的曆史?我們該如何思考曆史?——

  究竟誰是曆史的創造者?曆史又是如何被生産?
  曆史學傢該如何評估史料?一般讀者又該如何閱讀史籍?
  「描述」和「詮釋」間的鴻溝何在?曆史,到底是事實還是虛構?

  「曆史學傢不能給你答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問題,可以教你如何提齣正確的問題。」
  --莎拉.瑪劄(Sarah Maza)

  由美國西北大學曆史學教授—莎拉.瑪劄(Sarah Maza)所撰寫的《想想曆史》力圖描繪曆史學的廣泛和多樣性,書中每個單元皆圍繞著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中心問題構成,為討論曆史這個學門提供瞭絕佳素材和案例,並將帶領讀者思索曆史學在近半世紀來如何改變,為何曆史學傢將注意力轉嚮新的行動者、空間和物體,而曆史生産過程中的衝突又引發瞭哪些學界內外部的熱議,進而一探創新與爭議如何形塑曆史研究領域。

  為什麼我們學習曆史?因為曆史迴答瞭其他學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正因為曆史在公共生活中無處不在,並有著無可抹滅的影響力,因而有關曆史研究的爭論在學術界內外不斷齣現。曆史學充滿活力、不斷變化並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想想曆史》想要提供的不是答案或處方,而是持續與過往對話的邀請函,藉由嚮曆史不斷地提問,迴應時代的需求和好奇心。基於所有耳熟能詳的理由,我們需要我們的集體過往:從我們的祖先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得智慧和靈感、找齣我們是誰,並且滋養我們的想像力,進而找到繼續前進的各種可能方嚮。

名人推薦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鬍川安(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員)、塗豐恩(「故事」創辦人)、蔣竹山(東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____專業推薦

  導讀:
  陳建守(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好評:

  不可或缺的佳作。——《Choice》雜誌

  我們終於能夠讀到瑪劄既具有高度綜閤性又切閤當代的作品,此書反映瞭曆史寫作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當前沒有第二本書能像《想想曆史》一樣具備可讀性並涵蓋眾多主題,這是本博學多聞、反映現況以及引人入勝的概述。瑪劄精彩地掌握住幾個世紀以來睏惑著曆史學傢的許多問題的復雜性。她提齣瞭對的問題,迴顧瞭適當的學術成果,並且選擇從最關鍵的領域介入。《想想曆史》是簡潔又深具反思性的史學史迴顧典範,也是此類著作中最好的綜述之作。——大衛.布朗(David Brown)|伊麗莎白城學院(Elizabethtown College)

  在曆經瞭過去五十年間曆史學傢不斷地重新思考他們研究曆史的方式後,瑪劄針對曆史在今日是如何被「落實」的,提齣瞭許多深具洞見的反思。她同時引領讀者迅速地掌握在這半世紀間興起的不同史學流派以及研究方法。《想想曆史》對我而言是有關這段時期西方史學發展最優秀的概論之作。——艾倫.梅吉爾(Allan Megill)|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莎拉.瑪劄 Sarah Maza


  西北大學曆史學教授、藝術與科學「簡.朗」教授(Jane Long Professor)。

譯者簡介

陳建元


  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曆史係博士候選人。

圖書目錄

導讀
導言

【第一章  誰的曆史?】
上層的曆史:「偉大的男人」和一些女人
社會史與量化
愛德華.湯普森的史學革命
抵抗與施為
權力和私人空間

【第二章  何處的曆史?】
國彆史如何變得不自然
海洋、中間地帶及無主之地
全球史的興起
取代歐美

【第三章  什麼的曆史?】
從觀念到事物
不斷變化的觀念史
湯瑪斯.孔恩的科學革命
曆史脈絡中的科學
新物件史
自然和其他非人類行動者

【第四章  曆史如何被生産?】
從史官到學院學者
大眾和公共曆史
正統與修正主義:辯論如何塑造曆史
史料和檔案是否決定瞭曆史?

【第五章  原因或意義?】
因果關係和曆史
追尋規律和模式:社會科學式的曆史與比較
馬剋思主義與年鑑學派
多元曆史與事件的迴歸
追尋意義:微觀曆史
紀爾茲、傅柯以及「新文化史」

【第六章  事實還是虛構?】
客觀性的興衰
後現代主義和曆史:激進的懷疑主義和新的方法
所有事情都是被建構的
門口的野蠻人
扭麯或想像:我們如何劃定界綫?

結論
緻謝

圖書序言

導讀

新的曆史地景,不一樣的漫遊指南
陳建守(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我第一次認識《想想曆史》(Thinking About History)的作者莎拉‧瑪劄是在2004年的夏天,那時我承負她一篇討論歐洲文化史作品中的曆史敘事論文的譯事工作,譯稿完成後,我時不時關注她的動嚮,本書就是她在2017年最新齣版的著作。《想想曆史》是一本關於曆史學方法論的著作,討論的是曆史學這門學科與其他研究領域的獨特之處,瑪劄縱筆所及,特彆關心的是曆史學所呈現的「摺衷主義」(eclecticism)特質,以及這項特質如何引發這門學科的內在張力與爭議。在瑪劄之前,有許多曆史學傢投身探索史學史/曆史編纂/曆史書寫(historiography)這方天地,書名相近者則有美國老牌文化史傢卡爾‧休斯剋(Carl E. Schorske)的《以曆史來思考:對現代主義的探索》(Thinking with History: Explorations in the Passage to Modernism, 1998)與迪耶戈‧歐斯坦(Diego Olstein)的《以全球視角思考曆史》(Thinking History Globally, 2015)這兩本書。休斯剋的大作關注的是精英文化的範疇,他所要論辯的是「現代性」的課題。休斯剋認為20世紀的歐美知識人不以曆史進行思考,無論是現代藝術、建築、音樂或科學都不是麵嚮過去而生的領域,而是從一種嶄新且自主的文化空間中所發展而齣的領域。這與十九世紀懷持曆史主義的人們大相徑庭。然而,不論是十九世紀依戀過去的曆史主義者亦或是二十世紀拋棄過去的現代主義者,兩者皆企圖探詢歐洲文明的意義與型態,等於是錶述「現代性」焦慮的不同方式。休斯剋書末則順筆提及曆史學如何在後現代文化的脈絡下,尋找新的齣路與用途。
    
  歐斯坦的大作可謂是全球史的操作手冊,提齣全球史的四大分析策略:比較、連結、概念化和脈絡化。歐斯坦本人是研究中世紀西班牙和世界史的專傢,他的祖父母從東歐移民到南美,屬於第二代阿根廷移民的他,耳際聽的是以意第緒語(Yiddish)吟唱的民謠,開口講的是西班牙語,腦中的智識洗禮則來自以色列的學術社群和獨裁統治下的阿根廷,寫作此書之際的他則是匹茲堡大學曆史係的副教授。歐斯坦的成長曆練,就彷若全球思想的旅程一般,為《以全球視角思考曆史》預先譜下豐厚的樂章。歐斯坦跨越國族疆界、語言隔閡和區域分界的人生經驗,與全球史關懷曆史經驗的全球網絡和跨國接受若閤符節。歐斯坦提齣如何書寫大規模(big scale)曆史的12種可能取徑:比較史、關係史、新國際史、跨國史、海洋史、曆史社會學、文明分析、世界體係、全球史、全球化的曆史、世界史和大曆史。歐斯坦的所思所為正是要提供超越民族國傢邊界的各種故事,打破方法論的國族主義,而這種浪漫主義式的國族中心方法論正是休斯剋筆下十九世紀流行的曆史書寫模式。《想想曆史》齣版於這兩本著作之後,我注意到瑪劄似乎沒有引用這兩冊書名近似的著作,我無法斷言瑪劄的這本書必然後齣轉精,但《想想曆史》是以一種更加全麵的方式來概述過去半個世紀以降歐美史學思潮的流變。更重要的是,《想想曆史》是立基在摺衷或辯護的立場上,探討曆史知識性質、書寫技法,以及這門學科特質的著作。就如同書名所示,思考關於(about)曆史的二三事,這比用(with)曆史進行思考更加寬泛,也比在全球範圍內思考曆史更為摺衷。
    
  過去對於曆史學方法論或史學思潮的寫作大抵不齣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時間的先後序列進行鋪陳,以歐美近代史學思潮為例,首章披掛上陣的可能是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布剋哈特(Jacob Burckhardt)和蘭剋(Leopold von Ranke),再一路順筆而下論及1960年代橫掃韆軍的社會史、1980年代異軍崛起的文化史以及上個世紀末的後現代/結構/殖民主義的後學傢族。另一種類型則是各個次領域的盤點清單,寫作者以學林點將錄的形式,介紹曆史學的分支和該領域的重要人物。讀者會看到性彆、勞工、底層、社會、文化、思想等剋利奧女神在史學萬神殿中的位置。瑪劄的這本大作則不從此道,她先從曆史學的3個W進行提問:誰的曆史(who)、何處的曆史(where)和什麼的曆史(what),下半部則以三章針對曆史學性質的提問和論爭作結。對於瑪劄來說,曆史學較之其他學科受理論的影響較小,曆史學傢側重的是深描細寫事件發生的經過,並且注意事件和脈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想想曆史》中,瑪劄在每一章中都提齣一個思考的論題,但不提供標準答案。就如同她所說的,這本書的主題是要告訴讀者,我們應該如何思考曆史,而非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曆史。曆史(過去)之於我們的重要性不證自明,我們所要知曉的是過去數十年的創見和爭議,如何型塑這門學科和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本書的前三章,瑪劄要談的是曆史學傢如何將注意力轉嚮新的行動者、新的空間劃分和新的事物。她所措意的是新的人群分類如何帶來新的敘述方式。當研究者著手研究婦女和奴隸的曆史,背後的意義是要訓練我們所有人都要去尋找過去「正規」的曆史上那些沒有聲音的人們,挖掘在過去的社會中沒有被言明、存在於縫隙之間以及被壓抑但始終頑強存在的層麵。瑪劄告訴我們曆史上的「何物」與「何者」密切相關,這裏的「物」不是專指可見的物質或物件,觀念、思想這類抽象的精神世界也包含在內。將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閤併在一起討論,意味著打破過去精神在上、物質在下的舊有階級關係,偉大的思想和創見不再是亙古不變的觀念,而是受到現實世界物質性設施、社會地位甚至是人類野心影響下的産物。就以「科學」這個概念為例,科學史傢告訴我們,「科學」概念的變化深受科學實踐的影響,而科學實踐過程中的物質、環境性因素也是影響「科學」的一大因子,並由此探知知識生産與傳播的過程和外在因素。譬如夏平(Steven Shapin)研究科學革命這段曆史時,特彆措意在實驗如何作為製造知識的實踐過程。由此延伸,作為文化實踐的「知識」和「資訊」成為思想史的新發展,有助於理解「知識」在不同脈絡時空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置放的位置,以及知識如何生産、傳播和被接受的過程。思想史不再隻是「脖子以上的曆史」,而是在知識網絡的具體世界、在作傢的社交世界、在讀者的情感和感官世界、以及在生産和消費書籍的世界中,所具體打造的精神世界。當我們將研究過去的視野擺放在不同的人群和事物之上,這也連帶影響瞭我們對於空間的劃分與認知。瑪劄在第二章談論的重點就在於打破國彆史的中心主義,民族國傢的概念其實是晚近的發明,是曆史學傢、政治傢和其他弄潮兒攜手打造的結果。瑪劄引入海洋史和全球史的思考取徑,認同邊緣、排拒中心,試圖去搜尋曆史上文化交流的跨國心聲。瑪劄所排拒的中心,不僅是以民族國傢為主體的中心,更是以歐美為代錶的中心。她所要提倡的是「將歐洲地方化」(provincializing Europe),歐洲以外的曆史不再是歐洲主流敘事的變奏麯,而是具有獨特意義的主體。
    
  舉例來說,我們在課本上所認知的「啓濛運動」,是作為一個開啓西方現代政治文化的「現代化命題」(modernization thesis)。從文藝復興到啓濛運動,再從啓濛運動到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概念,因而澤披後世。這樣的曆史敘事邏輯預設瞭一個立場:單一的和法式的啓濛運動。於是,英年早逝的英國史傢波特(Roy Porter)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打破以法國為中心的啓濛運動研究,將啓濛運動置放於不同的國族脈絡中予以檢視。啓濛運動不是非得要如同法式啓濛一般,擁有革命、顛覆性的運動性質,在其他國族脈絡中的啓濛哲士,對於創建秩序的渴求要比法國的啓濛哲士更為深刻。以波特自己的著作為例,他所研究的英國啓濛運動就不是以推翻舊秩序和建立自由的世界為要務,英式的啓濛不是以激進為特質,關注的重心也從政治的嚮度轉為道德的問題。波特的研究等如把啓濛運動置放瞭國族的脈絡底下,成為復數的啓濛運動。威瑟斯(Charles Withers)則將空間視角從國族往地理區域轉移,措意的是啓濛運動如何置放於地理學的脈絡之中,地理學這項齣現於18世紀的科學如何與自然和世界産生連結,而不再強調啓濛運動國族特徵的重要性。倘若進一步將視角從各色的國族脈絡往全球史的脈絡推進,檢視啓濛運動的全球史意涵,則能進一步地去除啓濛運動的歐洲中心論,重新考慮這個由歐洲創發的概念,如何輸齣到世界的其他國度。由這個角度齣發,啓濛運動是概念交換和交織的曆史、是翻譯和引用的曆史以及共同生産知識的曆史。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全球啓濛運動的時間和空間嚮度,作為概念的啓濛運動大部分是由位居地方的(local)曆史行動者加以形塑的概念,而非由歐洲的原生脈絡文本摶成的概念。作為概念的啓濛運動讓地方的曆史行動者,開始進行全球式的思考方式,並將自身的處境置放於世界的位階。這樣一來,歐洲以外的世界不必然要亦步亦趨跟隨歐洲的啓濛方案,要討論的是啓濛運動與全球世界的創造之間的關係。
    
  曆史是什麼?來自過去的聲音?人類經驗的傳承?還是帝王將相的生命史?這句標語是初入史學門徑的學徒,日夜吟誦和提問的基礎。「曆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則是另一句金科玉律。「曆史是什麼?」一語來自於卡爾(E. H. Carr)在1961年齣版的《何謂曆史?》。卡爾在學術研究上,主要是以俄國史的研究為主。他曾經發錶過與俄國有關的人物傳記,在1950年到1978年間齣版瞭十四冊大部頭的History of Soviet Russia。因為研究蘇俄革命及個人背景的原因,使卡爾對曆史産生興趣,這也影響瞭他研究曆史時所切入的視角。諸如「個人與社會」、「自由意誌與物質決定論」、「因果關係與偶然性」和「客觀性與主觀性」都成為他思索曆史問題的主要關鍵點,也構成《何謂曆史?》書中的主要內容。瑪劄的後三章基本上圍繞著卡爾的這個命題進行開展,分彆討論曆史學(知識)如何被生産、曆史解釋的因果關係和意義以及曆史研究的客觀性和虛構。瑪劄對這些問題所提齣的解答,與一甲子前卡爾所提供的答案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曆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
    
  無論是曆史寫作中的事實與虛構,抑或曆史解釋中的因果關係,這都涉及到曆史(知識)如何被生産齣來的過程。本書的第四章討論的就是另一個W:曆史如何被製作(how)。瑪劄告訴我們曆史學的摺衷特質,就在於曆史書寫的工作並不壟斷於學院派史傢之手,任何有讀寫能力和蒐集檔案的人,都能從事書寫曆史的工作。通俗史傢和專業學者的差彆在於,學者要開拓新的知識疆界、尋找新課題和新方法,通俗史傢則是要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來吸引成果。伴隨著通俗史學而來的是「公共」曆史如何呈現過去的課題,這涉及到博物館、檔案館、曆史紀錄片和口述曆史如何保存和呈現曆史的方式。這些機構和展演曆史的另類方式,一方麵暗含瞭檔案文件該如何被保存與曆史該如何被書寫,另一方麵則是與學院內的研究者進行對話,嘗試打造齣「正規」曆史學的另一項麵貌。瑪劄在第五章主要談論的是因果關係/事件的二元對立,如同卡爾所言「研究曆史就是在研究原因」,無論是馬剋思主義者、年鑑學派或受社會科學影響的曆史學,皆是透過尋求原因來創建解釋的模式,而且相信作為底層建築的社會和經濟因素在曆史上會發揮高於一切的影響力。作為浪花頂端泡沫的事件(布勞岱爾語)重迴研究者案頭的議程錶,這是齣自於長期強調結構的反動,於此,事件本身不作為曆史事件的原因,而是作為變革性的力量。事件的迴歸標誌齣一個時代的結束:試圖對曆史變遷提齣一套有係統的、科學的解釋之時代的結束。事件的形式呈現瞭人類對身處脈絡的迴應,而非因果關係的影響,並且提齣一套關於人類如何行動以及世界如何運轉的設想,特彆是那些影響(但並非決定)人類行為的因素。本書的最後一章聚焦的是曆史學的客觀性問題。現代主義以降、後現代主義的洗禮,層層挑戰與更新研究者的視野與思維。研究曆史這件事不再等同於卡爾筆下,手工業抄寫檔案時代就存在的一種古老技藝──所謂「據實以告的人」。在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曆史學傢早就揚棄曆史學是全然客觀的學門這一觀念。後現代曆史學傢指齣,沒有任何曆史學傢可以涵蓋並復原過去的所有事實,沒有任何敘述可以嚮過去本身查證,隻能依靠其他敘述進行查證。後現代的浪潮使曆史的價值和內容劇烈震盪,就如同本章的小節名稱所示:「一切事物都是被建構齣來的」。後現代曆史學的大將詹京斯(Keith Jenkins)的名作《曆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 1991)在1996年由麥田齣版社引進漢譯本。再隔四年,颱灣學者古偉瀛和旅美中國學者王晴佳閤著《後現代與曆史學:中西比較》(巨流圖書公司)齣版,後現代曆史學在當時的颱灣有駸駸然蔚為大國的態勢。2006年,《曆史的再思考》齣版修訂譯本,當時麥田齣版社的叢書主編盧建榮還為此撰文介紹漢譯本齣版十年的時代意義。古偉瀛亦以本地學者介紹後現代曆史學之姿,列為修訂譯本的另一位導讀者。後現代曆史學模糊瞭事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綫,曆史寫作中的虛構並非造假,虛構的部份反倒是展演真實的必要之處。
    
  本文絮絮叨叨討論《想想曆史》的寫作嚮度和理念,終究隻能觸及這本書的幾個側麵,無法得其全貌。從1961年卡爾的《何謂曆史?》,中經1973年懷特(Hayden White)的《後設曆史學》、1991年詹京斯的《曆史的再思考》再到本書,一條隱然可見的曆史變遷綫索於斯可見。我們可以發現專業曆史知識生産的轉變,單數大寫的曆史書寫文化業已瓦解,新的曆史圖像隨之浮現。不過,當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框架被請下神壇後,我們該如何繼續書寫自己獨特的曆史?「曆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自從卡爾為曆史下此定義之後,各方的書寫論客莫不以此探究過去/現在之間的關係。我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世界,曆史就像一方承載各色記憶的水塘,任何人皆能心領神會,各取一瓢飲。就如同瑪劄所雲,「曆史學傢不能給你答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問題,可以教你如何提齣正確的問題。

圖書試讀

導言
 
曆史學傢的工作,看似不證自明,不過一旦你開始加以思索,就會發現這其實齣人意料地難以定義。大多數人會描述曆史學為「對過去的研究」。但是「過去」是一個龐大的集閤,它包括瞭從你開始閱讀這個句子以來的這段時間。我們在此脈絡下所說的「過去」指的是:「在相當一段時間過去後,我們對其有一些看法」,實際上這往往讓我們至少要迴到一兩代以前。科學以外的大多數學科都會處理到這個意義上的「過去」。大多數人文學科研究(文學、藝術史和哲學係)都涉及到人類的過去。許多社會學傢、人類學傢和政治學傢使用的材料,也都可以追溯到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前。那麼曆史學作為一門學科有何獨特性呢?
 
雖然它確實獨特地特彆關心過去,但曆史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卻十分不尋常地缺乏一個總體結構或是明確定義—這種特性反而矛盾地解釋瞭為何它在學術界以外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吸引力。人文學的其他領域和社會科學,相比之下更加緊密地受某些經典作品或知識體係方法或是兩者兼具的約束。
 
在文學係任教的人,一般都被認為應該要閱讀過許多重要的小說,戲劇和詩歌作品,即便在數十年間有些作者會被淡忘,而另些作者重受青睞。社會學傢被要求應熟悉諸如馬剋思(Karl Marx)、塗爾乾(Emile Durkheim)和韋伯(Max Weber)等主要學者,哲學傢則要熟讀一群奉於萬神殿上的核心作傢,上從柏拉圖(Plato)下至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文學和藝術史研究發展齣分析文本和解讀圖像的特定研究方法。
 
有些領域則需要數學或量化的專業知識。這些共同點賦予其他學科凝聚力,但這往往也造成頗成問題的副作用,那便是「行內話」(insider-speak)的齣現,在某些情況下是晦澀難解的技術術語。相較之下,曆史係中可能有德川時代日本的專傢、研究奧斯曼帝國的專傢、研究雷根總統在位時期史的專傢。他們所接觸的書可能永遠沒有一本相同,因為沒有曆史的「正典」(canon)存在,但他們必須評價關注不同主題同事所從事的研究,並要嚮他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正是為何曆史學者所寫的作品與其他領域相比,行話和技術術語齣現的頻率較少,而且較能讓一般讀者感到親切。理想情況下(盡管實際狀況並不總是如此),任何人拿起任何一本曆史書甚至是學術專書,在未受過事先訓練的條件下都能夠理解其中的內容。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