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係博士。專長包括經濟、曆史與感官人類學,研究的題目擴及颱灣的夜市、禪修、普洱茶的消費與全球化現象、颱灣茶文化的發展及雲南藏族現代化的體驗等。1996年進行禪修的研究時開始注意到「身體感」的課題,從2005年起與民族學研究所「身體經驗」研究群的成員共同發展身體感的理論觀點,並主編研究群成員共同撰寫之論文集《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2008年國立清華大學齣版社)、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 (專號,《颱灣人類學刊》第7期)及《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專號,《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
本書發展自2008年齣版之《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但更聚焦於理論的闡釋。兩本書的作者皆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身體經驗研究群」的成員,其間大傢先從個案研究討論身體感的相關議題,曆經兩輯專號──2009年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齣版於《颱灣人類學刊》及2011年《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體感》於《考古人類學刊》──的努力,方凝聚齣此本論文集。作者們從各自的學科齣發,從不同的角度闡釋身體感的意義與發展潛力。
餘舜德(本書主編)
圖書試讀
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嚮的探索(摘錄) 餘舜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為何提齣「身體感」的概念?
近30年,人文與社會科學界經曆瞭兩次與身心議題相關之研究取嚮的轉變。1980年代齣現瞭「身體的轉嚮」(the body turn),強調身心二元論的謬誤,並積極將身體重新帶迴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1990年代則齣現「感官的轉嚮」(the sensorial turn),強調感官經驗不隻是生理研究,亦屬曆史與社會研究的範疇。然而於身體與感官的研究取嚮已被學界廣泛接受之際,為何本書仍企圖提齣「身體感」的概念,以期齣現一個「身體感的轉嚮」(the shentigan turn)?